教师的课堂话语 (5)

合集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本文试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为着眼点,就教师如何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课堂用语,从课前问候语、讲授中的指令语、课堂提问和问题反馈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在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对如何推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教师课堂用语Brown和Levinson指出:许多语言行为蕴含一个共同点——“照顾面子”。

“面子”体系是交际过程中的关键。

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也同样具有以言行事的语用功能,也可能会威胁到学生的面子。

教育离不开师生交际,师生交际离不开面子,教师和学生都不希望丢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又尊重对方的面子。

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面子问题,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the Speech Act Theory)是指Austin (1962)和Searle(1979)关于言语活动假设的理论。

Austin (1962)在其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指出,人们实际言语、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是说了话,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意图,用语言表现出了某种行为。

他把这种人类行为称作言语行为(speech act),而它解释句子的这一崭新视角被学术界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在Austin看来,人们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同时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即说话或发话的言语行为(也叫“以言行事”locutionary act)、表意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指事”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面子理论Brown & 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即:面子、威胁、面子行为和礼貌策略。

描写教师阳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教师阳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教师阳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教师,那个默默耕耘在课堂上的阳光使者。

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点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教师的阳光,熠熠闪耀,如今让我用唯美的句子来描绘,让我们一同感受教师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希望吧。

1. 教师的微笑是作文中最美丽的逗号,让学生思想的船只顺利驶向启航的港湾。

2. 他们的目光如太阳般温暖照耀着每一个学子,给予无尽的勇气与力量。

3. 教师的阳光,是在黑暗中绽放的一朵美丽的花,点亮了学生内心的梦想。

4. 教师是化身的太阳,散发着阳光般的爱,温暖了数不尽的年华。

5. 他们的声音如柔风拂过耳畔,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与启迪。

6. 教师的微笑,像春天的阳光,让心灵的花朵绽放出美丽的笑颜。

7. 教师的目光,如湛蓝的天空,给予学生无限的蓝天白云。

8. 在黑暗的角落里,教师的阳光穿过层层迷雾,照亮了每一个迷失的孩子。

9. 教师的言辞,如蜜糖般甜美,滋养了学生心灵的花朵。

10. 教师的微笑是镜子,映射出学生灿烂的笑脸。

11. 教师带着阳光的微笑,将温暖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房。

12. 教师的目光,如汩汩流淌的温泉,将学生的困惑和迷茫消融于温暖。

13. 他们的友爱之光,像燃烧的篝火,在黑夜中照亮了每个学生的方向。

14. 教师是心灵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困惑,走向成长的阳光大道。

15. 教师的微笑是心灵的保温杯,将所有的疲惫和困扰都融化成温暖。

16. 教师的阳光,如晨曦般轻柔,让我们在每一个清晨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17. 他们的语言如轻风,吹走学生内心的乌云,留下晴朗和希望。

18. 教师的拥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给予学生前行的力量。

19. 他们是阳光的播种者,用爱和耐心呵护每一个蓓蕾的成长。

20. 教师的目光,如春日的雨露,滋润了学生学习的花朵。

21. 教师的微笑,像和煦的阳光,让生活的树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2. 他们是心灵的泉水,流淌出无尽的爱和关怀,滋润了学生的成长。

23. 教师的阳光,是一笔艺术家的画笔,勾勒出学生的未来之美。

教师课堂语言有哪些技巧

教师课堂语言有哪些技巧

教师课堂语言有哪些技巧教师课堂语言有哪些技巧教师课堂语言有哪些技巧1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气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犹如教堂里扯长嗓音的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

为此,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

这里的“甜”,是指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言语,是让学生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的言语。

第一,语言的“甜”,源自对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

只有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忧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

作为心声的语言,才能温和、亲切、甜美。

有人对教师这个职业一腔怨气,对工作抱应付态度,动辄生气,迁怒于学生,又怎会有“甜”言奔涌?从教十余年来,我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看到学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们。

缘于这份爱,学生评价我的课堂语言甜而亲切。

因此,首先要爱学生、爱职业,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

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不能把自己恶劣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

这种高度的情绪控制力首先来自于平素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度的职业道德。

在教室里,每个教育者,都是属于教育事业的,属于教育对象的;即使在课堂上碰到了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甚至有不遵守纪律现象,也应该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绪,和蔼、亲切,讲出“甜”的话语来。

记得刚上班时,一看到学生捣乱,我就会怒上心头,禁不住狂风骤雨训斥一番,弄得学生颜面扫地灰头土脸。

现在想起仍觉得很后悔。

我们有义务教育他,但是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注意方式。

可以把他叫出来用甜的语言教导他,这样即维护了他的尊严,同时也会赢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把话说得更“甜”一些。

大学英语课堂上优秀教师话语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上优秀教师话语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上优秀教师话语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研究”(TESOL Journal. 1994/4)引起西方学者广泛关注,这说明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的作用日益得到认识。

在中国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推广,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话语。

而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外语学习的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

Numan(1991)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

教师话语是授课用语,同时还起到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Hakansson,1986)。

本文通过研究各大学的大学英语精品课程视频,分析优秀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以期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文献综述1.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Krashen的输入理论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对于二语的习得是必要的。

Krashen(1985:2)认为人类习得语言只有唯一一种方式――通过理解信息或者通过接收可理解性的输入,从现有水平i到i+1的一个过程。

说是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学习者的产出并不是直接转为习得。

教师话语一方面是教授的内容,同时也是目标语,教师语言应该是学生可理解的,又是高于学生现有水平,这样教师语言才能成为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入。

2.Long的互动假说Long的互动假说的理论不同于输入理论在于它强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使得输入可理解。

根据Long总结有三种方式:(1)通过输入的简化;(2)通过语言或语言外的上下文;(3)通过调整互动的对话。

Long发现人们倾向于用重复,检查所理解的信息,澄清请求和修复话语内容来使得内容可理解。

教师的课堂话语

教师的课堂话语

教师课堂常用语85句课堂用语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些都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节约时间,积累了素材,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也要有选择的适用,选用比较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中积累自己的素材,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特别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的努力和积累一定能转化为考试的成就的!加油吧!1、你能主动的第一个举手老师为你的勇敢而高兴2、才思敏锐,洞察力很强3、举起你的手你会发现你很行4、如果你能参与进来就会体验更多的快乐5、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6、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7、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8、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9、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这一组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10、第×组的××同学可真棒!为自己这组争得一颗闪亮的星星呢!11、你们瞧,×××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呢!看看他是怎么做的!12、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你改变这么大,从上课爱吵爱闹到学会静静思考,学会暗暗努力,真为你高兴!13、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回答,我们该怎么表示?14、你的进步使老师感到特别高兴!15、你真行!(真棒、真懂事、真勇敢、真细心、真有耐心、真有毅力、真是好样的)16、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17、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18、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19、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20、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21、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22、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23、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24、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25、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26、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27、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28、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29、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30、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31、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32、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33、××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34、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35、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36、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37、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38、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39、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40、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41、你真的很能理解人,而且能和同学合作得非常好!42、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43、你这节课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4、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45、真了不起,大家都为班级里有你这么棒的同学而感到骄傲!46、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47、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48、你完成的好极了,如果能帮助你的同桌,那就更好啦!49、真是好样的,你的作品真的是非常出色!50、为我们的成功鼓掌!51、你研究的课题很有价值,请继续研究!52、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53、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研究吧!54、你真有毅力,能坚持研究这么久!55、你的问题难住了老师,希望大家帮助老师,去查资料,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56、你很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开始!57、老师很佩服你的钻劲儿!58、你很富有创造力,离科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59、"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最新 语文课堂教师话语中的指令语-精品

最新 语文课堂教师话语中的指令语-精品

语文课堂教师话语中的指令语教师课堂话语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指令语是教师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令语与学生学习水平的脱离、指令语重复与理解核实的滥用以及命令式指令语成为课堂主流等问题影响了课堂质量。

教师可通过简化指令语、丰富指令语形式、合理使用直接指令语与间接指令语以及在指令语中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等来改善教师指令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话语是师生课堂交流的桥梁,指令语作为教师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提供了适当的机会,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和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指令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完成课堂活动的情况,直接关系着课堂效率。

教师指令语若使用不当很容易使课堂失去活力,沦为以教师“独白式”授课方式为主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导致最终的评价权和课堂管理权属于教师,学生没有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权力,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吞噬,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因此,教师指令语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一、当前教师指令语的使用不当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课堂指令语是教师发出的某种让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完成某种任务的言语行为,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教师的教学素养的不同,指令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指令语与学生学习水平的脱离Feuerstein认为“在向学习者提供任何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通过提供一系列清晰的教师指令语准确地表达他们想让学生做什么。

与此同时,确保学生正确理解他们被要求要做什么也是至关重要”。

[1]因此,在指令语的词汇句式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其一是指令语词汇的使用不当。

因教学内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词或者笼统的词句,当教师高估学生水平的时候,其结果就会导致教师语速过快和指令不足,或者用一些专业的或抽象的词汇而不使用具体词汇;当教师低估学生水平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对指令语进行多余的再次加工。

对外汉语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概说(一)几个基本概念教学原则:指导语言教学的法则,它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用以指导和规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

处理好6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理论讲解与言语操练的关系;目的语与媒介语的关系。

教学路子:经过人工设计的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方式。

例如,以字为基本单位还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综合教学、分技能教学、综合与分技能相结合。

教学路子由所教语言的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所决定。

教学路子不同于教学原则:(1)教学路子是相关教学原则的具体化;(2)教学原则全面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教学路子要经过人工设计,要更加重视针对所教语言的特点。

教学方法: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讲解语言点的方法,训练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子不同(1)教学路子指导教学内容的分类和组织,并通过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加以落实。

教学方法主要指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

(2)教学路子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的指导和规约具有统一性。

教学方法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和创造。

教学技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技巧。

虽受教学原则、教学路子、教学方法的制约,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例如,课堂教学中怎样引进新的语言点,怎样板书,怎样使用直观教具,怎样运用表情动作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怎样调节课堂气氛,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都属于教学技巧方面的问题。

没有好的教学技巧,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技巧也不能背离教学原则。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语言学原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兴替;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法的特点和原则与都与相应的语言学理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语言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语 速 ,她 认 为 这 样 能 传 授 给 学 生 更 多 知 识 ,但 在 教 师 评 教 中 有 教 师 能 核 查 学 生 的 理 解 情 况 :6)提 问有 助 于 学 生 的 课 堂 参 与 。
多名 学 生 提 出 教 师 语 速 过 快 难 以 理解 的 问 题 。 其 余 八 名 教 师 Bar nes(1969)把 观 察 到 的 教 师 提 问分 为 以下 四种 ,并 首 次提 出
第 23卷 第 4期 2010年 8月
湖 北 函 授 Biblioteka 学 学 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O1.23.N O.4 Aug.2010
语言教 师课堂 话语 分析
周 游 (洛 阳师 范学院公外部 ,河南洛 阳 471022)
语速均 比平时 明显放慢 ,他们认 为过 快的语速影响学 生的理 “开放式”和“封 闭式 ”问题 。此后 ,Long&Sato又进一步划分
一 、 语 言 教 师 课 堂 话 语
复 讲 解 。
教师话语(teachertalk)是指课堂上教师对 以非本族语为 目
2.词 汇
的语的学生的讲课用语 ,也称为教师式语言,教学用语,是指教
教师在课堂上 多使用简单 的高频词汇来代 替正式的文学
师在教学过程 中采用 的一种语言 。为达到与学生交际 的 目的, 词汇,很少 使用 俚语或俗语等 自然 交际中常 出现的语言形式 。
【关 键 词 】教 师 语 言 ;特 征 ;功 能 ;二 语 习得
【中图 分 类 号 】G642
l文 献 标 识 码 J A
f文 章 编 号】 1671-5918(2010)04—0137—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课堂用语必须是可接受性的语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是指语文教师使用的有声语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教师的话语。

广义的课堂用语除了有声语言之外,还包括无声语言,也就是表情、手势、装束等非言语形式,在此我们要讨论的是狭义的课堂用语,只是教师的课堂话语。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和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可以为课堂语言的组织提供理论依据[3]。

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说人类是通过吸收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语言知识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如果是不可理解的输入,哪怕重复一百遍,也是无效的。

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因此,课堂语言必须是有效的可理解输入,学生才能成功地进行解码。

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了教师的指令,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练习,正确回答问题;只有正确理解了教学内容和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才能正确掌握语言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并进而转化为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因此,教师要遵循可接受性原则组织课堂语言。

可接受原则要求课堂的讲解提示,必须是可懂输入,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来表示,目标要可行,学生没有动力去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让他通过上下文,或借助于一定的语境、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1。

教师要树立爱岗爱生的意识,才能更好的落实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可接受性输入假说。

一个不爱岗爱生的教师,不管知识如何渊博,表达能力如何强,他的课堂也只能是无滋无味的“白开水”,纯粹应付任务而已。

这样的教师对学生对工作没有深厚感情,自然在课堂语言中会有所流露。

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若未能迅速准确回答,便会不耐烦“算了,算了,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答案。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纠错的机会。

甚至有时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把后进生完全丢在一边不予理会,导致差生更差。

这严重背离了国家素质教育的主旨——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4]。

有的教师还会为学生的无知气急败坏,对学生的错误更不能正确看待。

往往会说出诸如:“真是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上课都干嘛了!”或者“上课不要三心二意,耳朵在哪?好好听着!”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拉远了师生距离。

其实,宽容不等于放纵,宽容中包含着信任与执着,要相信学生。

有的教师总喜欢高高在上,摆架子。

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还不错”“是的”“对”就过去了。

没有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鼓舞性。

不要吝于赞赏。

有些时候,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话,就能使学生刻骨铭心,自强不息;一句启发性的话,就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受益终身。

一个不爱岗爱生的教师在课堂语言中的表现远不止于此,但以上几点,已可让人对其有所了解。

以下建议只有基于教师爱岗爱生意识树立之后才有意义。

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分为不同的大类。

如按在一节课中出现的早晚可分为问候语、导入语、讲解提示语、提问语、评价语、结束语。

可接受性原则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

1、刚上课时的问候语。

就是师生见面时互相打招呼,这是对课堂上交际双方的彼此尊重。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课堂上师生互致问候不仅可以营造融洽氛围,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根据现代语用学原理,交际双方只有愿意交往,才会抱着合作的目的把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5]。

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又可细分为两类1、1.传统类:这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式,简单易行。

如,同学们好!早上好!1、2.新课标类:这是在新课标指导下,老师们通过积极思考探索出的较新颖的问候语。

如:同学们真精神!今天天气真好!同学们辛苦了!新颖亲切的问候语更好地贯彻了可接受性原则,可以振奋学生精神,迅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

2、开始上课的导入语。

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互相问候后,应立即导入新课。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简洁。

导入语要尽量能够引导学生迅速走入新课程的学习,宜短不宜长。

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仍可细分为两类2、1.传统类如,上节课我们学了第八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蜀道难》。

以前我们学过李白的《秋浦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古体诗《蜀道难》。

2、2.新课标类如,同学们你可曾在月下漫步,可曾感受过荷塘上的月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

这两类导入语各有优劣。

都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传统类直接入题,更有利于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间把课文最重要的知识传授给他,可以保证正文学习时间。

但长期使用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标类通常会结合课文营造氛围,较为新颖,容易调动学生情绪,但对教师要求较高。

同时,导入语还要避免造作,不能为新颖而新颖。

3、讲解提示语。

课文讲解提示时的语言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重头戏。

在课文讲解时重点、要点,教师都应该着重指出。

可以用问句,也可以用祈使句。

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此处需要重点思考,或者需要重点记忆,尤其需要稍作记录,以备课后复习查询,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提示。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用语要讲究策略,巧妙地落实可接受性原则。

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仍可分为两类3、1. 传统类如,这个问题得注意,否则考试的时候会扣分。

3、2. 新课标类如: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我说明白了吗?我不知道我是否说清楚了……。

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这个问题得请同学们注意,如果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用错了,将回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这两类提示语各有优劣,传统类直截了当,没有冗余信息。

可是会把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引到考试中去,视野狭窄,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悖于可接受性原则。

新课标类则比较委婉,提示较隐晦。

它把学习和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视野较为开阔,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符合教育目的。

4、提问语。

这一类可以放在讲解提示语中,也可单独列出。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主要是提示学生,引发思考。

仍可按历史的先后顺序分两类,4、1.传统类如,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4、2.新课标类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更独特的见解吗?老师欢迎不同的意见。

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话?1 [2]万千书库主题阅读百家讲坛武侠大全世界名著传统的提问多为就事论事,缺乏新意。

新课标下的提问多受到“读者反应论"的理论影响,从关注文本作者,转到关注阅读者。

从以上几例中可以窥见,新课标下提问语多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再追求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提倡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

更易为学生接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5、回答评价语。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还是要有反馈意见,要态度明确。

可接受性原则并不体现在一味说好上。

要适当遵守礼貌原则,但不能一概说好,学生不需要廉价的、毫无原则的赞扬。

评价语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仍可分为两类5、1.传统类如:请坐,这离标准答案还有点距离。

不对,你再想想!5、2. 新课标类如:别的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好,别的同学还有更好的吗?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你真聪明,想得又快又好。

你的想法挺好,能把它说得再清楚些吗?你理解对了,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

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

别灰心,下次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

传统的回答模式总是建立在前面的同学回答不对或者不好的认识基础上。

对学生打击很大,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发展。

教育学中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而我们总是吝啬我们的赞扬,认为说孩子好会让他骄傲以致不思进取。

新课标教育理念认为,要让孩子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我们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鼓励学生健康发展。

语文上的问题并没有绝对正误,要鼓励学生思考。

6、结束语。

课文讲解完毕,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让学生整理一下头绪,留下作业,并且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使课堂得以延伸。

按照出现的历史顺序,仍可分为两类6、1.传统类如,这节课就上到这,作业是课后第一大题,下节课交。

6、2.新课标类如: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菏塘月色》,分析体会了融情入景的写法,回去之后,大家再体会一下作者融淡淡的哀愁于美景的良苦用心。

好的结束语,余音绕梁,能引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生硬的结束语只能应付了事,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有新旧之分,还有正误之分。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用语虽然不太恰当,但不能算错,我们还能容忍,还是可接受的,而语病就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如:……嗯,啊,你知道不?我跟你讲,完了呢……这个……那个……我的意思是……这让听课的学生厌倦,学习积极性下降,在语文课堂中要避免。

语文课堂首先是学习语言的。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流畅,优美的语言是一个示范。

要让学生想学,这才能学好。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性材料,始终要贯彻可接受性原则,一定要精心设计,以崇高的思想影响人,以优美的语言感染人,这才是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参考文献[1]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小林《建构主义理论特征的分析》。

[3]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32页至36页。

[4]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2页。

[5]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9页。

王惠,女,河南舞钢人,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