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教育

合集下载

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品文档资料

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品文档资料

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教材丰富的材料,特别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就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怎样利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谈谈我的体会。

、讲述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艰难的环境中写出了60 万字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后美国伊利诺大学以1 万美元年薪与他订立终生聘约,他的生活一下子阔起来了:他的住屋有四间房,两间浴室,还有一间可容纳560人的开酒会的客厅,还给华罗庚配备了四名助手,一个打字员。

但在祖国解放后,他依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阔教授”生活,决定回国。

华罗庚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华罗庚带着妻儿回到了北京,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二、讲述革命者临死不屈、视死如归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信仰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被捕后,在敌人面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敌人用种种 残酷的刑罚拷打他、折磨他,用竹签插进他的指甲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但李大钊同志没有一句有损党的荣誉、 有 损革命利益的“供词”, 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我深信,共产主义在世 界,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李大钊同志为了崇高的共 产主义理想,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年仅三十八岁。

他为 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表现出正直而大无畏的精神, 永远是一 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三、讲述爱国将士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传统教育,培养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敢精神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张自忠身先士卒, 英勇抗战,为保卫中华民族的利益以身殉职。

浅论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论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论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安徽省蚌埠第六中学姜炜233000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学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通过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进行理想信念和国情教育,使爱国主义发挥广泛的现实作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凝聚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中学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即:传授基础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思想教育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与大力弘扬。

新时期,更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日常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性、针对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潜能,引导他们建立符合历史主流的科学价值观,这应当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通过教学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本分。

”因此历史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注入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要让学生为自己有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祖国而自豪,同时还要向学生强调:我们祖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

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引领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祖国的这一历史而骄傲、自豪,并由衷地热爱这一历史。

通过中国古代科技史、文化史、经济史等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使我们祖国成为世界上文化发达的最早国家之一,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从而扫除学生的民族自卑心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坚定学生对祖国前途的信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中国近现 代史纲 要》 ( 以下 简称 《 纲要 》 ) 课是 根据 中宣部 、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 0 5 ” 方案 而设置 的
关 于爱国主义 的体现 , 8 1 . 5 0 %的学生 选择 了 “ 热爱
中国文化 , 传 承 中华 文 明” ; 6 2 . 0 7 %的学生认 为 , 爱 国主
彦 素
2 0 1 3 年 4 月
Un i v e  ̄i t y Ed uc a io t n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张( 华 中科技 大 学来自 昌分校[ 摘瑾
武汉 4 3 0 0 6 4 )
思想政 治理 论课 部 , 湖北
要] 爱 国主 义教 育是 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的永恒主题 ,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 作为一 门思想政 治理论课 , 对培养 大学生的爱
得 到 了 同 学 们 的认 同 ,选 择 这 一 项 的 学 生 占 到 了 6 1 . 6 8 %, 居第 三位 。 这表明 , 大学生对爱 国主义观念的态 度, 集 中地体 现在大 学生对 国家 的责任感 、 对 我 国优 良 传统文化及对社会 主义 的态度 。 但是“ 热爱 中国共产党 , 认 真贯彻 党 的思想 ” 这一选项却 只有 4 9 . 2 1 %, 这表 明少 数 学生对 于爱 国与热爱 中国共产党 、 贯彻党的思想 两者 之 间的关 系认识 没有 理解好 , 有一 些偏颇 , 这 也是我 们
1 . 对爱 国主义的认识
调查 表 明, 当代大 学生具 有强 烈 的爱 国热 情 , 对 涉 及 国家 、 民族 的大事非常关注 。
要》课程 的重大意义 已经得到 当代 大学生 的总体认 可 ,

浅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天 国农 民起 义 , 出《 朝 田亩 制 度 》 《 政 新 篇 》 用 “ 帝 ” 绝 对 提 天 和 资 想 上 和
平 均 主义 的思 想 来 拯 救 中国 社 会 : 期 的 义 和 团 幻 想 用 “ 清 灭 洋 ” 后 扶 口
1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教 育 对 大 学 生 爱 国主 义 教 育 具 有 独 特 的 作 号 来 挽 救 中 国 民族 的危 机 。 随 后 开 始 的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提 倡 维 新 变 用和 意 义 法 , 习 西 方 , 行 君 主立 宪 制 , 学 实 自上 而 下 地 进 行 资 产 阶级 改 良运 动 .
要 】 国 主 义 是每 一 个 国 家 和 民族 赖 以 生存 与 发 展 的 精 神 支 柱 。 爱 国主 义教 育 实施 中 , 史教 育是 爱 国主 义 教 育的 重 要 形 式 。 校 爱 在 历 高
作 为 大 学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主 阵地 、 课 堂 、 渠道 , 设 “ 国近 现 代 史纲 要 ” , 新 形 势 下 对 历 史教 育 传 统 的 继 承和 发 扬, 于 加 强 和 改进 主 主 开 中 课 是 对
大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其 是在 “ 国近 现 代 史纲 要 ” 程 教 学 中进 行 爱 国 主 义教 育 具 有 课 程 丰 富 的 爱 国 尤 中 课 主 义 教 育 资 源 , 取 灵 活 多 样 的 方 法 , 大 学 生通 过 对 国情 、 史 的 全 面 深入 了解 。 养 大 学 #4 爱 国主 义 的 思 想 和 认 识 。 采 使 历 培 _1 3

在 突 与 发展 的精 神 支 柱 。 中宣 部 拟 定 的 《 国 主 义 教 育 实 施 纲 要 》 明确 扣 住 主 题 , 系 统 讲 授 中 国近 现 代 史 历 史 知 识 时 , 出 近 代 以来 中 国 由 爱 中 国史 . 以课 堂 教 学 为 主渠 道 , 养 大 学 生 爱 国情 怀 。教 师在 教 培 指 出 了爱 国 主义 教 育 的重 要 性 “ 国 主 义 历 来 是 动 员 和 鼓 舞 中 国人 民 的 国情 、 爱 是 团 结 奋 斗 的 一 面 旗 帜 . 推 动 我 国社 会 历史 前 进 的 巨大 力 量 . 全 国 学 中要 让 学生 明确 一 部 中 国近 代 史 既 是 帝 国主 义 侵 略 中 国 的历 史 、 是 是 封 建 主 义 压迫 中 国人 民 的历 史 ,同 时 也 是 中 国人 民英 勇 反 抗 的历 史 。 各 族人 民共 同 的精 神 支 柱 。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强 爱 国 主 义教 育 , 在 加 继 其 承 和发 扬 爱 国主 义 传 统 , 于 振 奋 民 族 精 神 , 强 民 族 凝 聚 力 . 对 增 团结 全 近 代 以来 各个 阶级 为 了 国家 的 出路 进 行 了 不 懈 的 探 索 : 中地 主阶 级 魏 师 的 主 洋 国 各族 人 民 自力 更 生 , 苦 创 业 ,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宏 伟 中 的林 则 徐 、 源 提 出“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 思 想 . 张 向西 方 学 习 : 艰 为 中 西 的 举 兴 事业 而 奋 斗 ,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和 深 远 的 历 史 意 义 。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务 派 提 出 “ 学 为 体 , 学 为 用 ” 思 想 , 办 洋 务 运 动 , 办 近 代 企 具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 “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 江泽民曾指出 首先要抓好 爱国主义教育。世界上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很重视对人 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 [1 ] ”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继承 家里更应如此。 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不仅是新时期对我国全体公民提出的 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全社 , “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 特别是在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会, [2 ] ”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个 建设的整个过程。 对社会的态度、 责任感以及强烈事业心 人对国家的使命感, 的奠定都形成于这个时期 。 因此在高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 国史、 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 自信心, 坚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纲要》 一、 爱国主义教育是 教学的核心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以下简称 “纲要 ” ) 作为一门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础是以中国近现代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目的 、 以两大任务和三 进程为载体、 个选择为教学目标, 是我国学校历史教育在高校的延续 。 其 作用和意义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 运用中国近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以期 现代史中丰富的资源, 帮助他们树立开放的、 理 达到向大学生传播国家主流意识, , 《纲 性的、 现代的爱国主义观念, 树立正确的现代公民意识 要》 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 了解国史、 国情,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多难兴邦的历史, 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 要爱这个国家和民 族首先要从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开始, 历史和文化是 一个民族的血脉和基因, 它是民族精神的基石, 也是民族认 同中沉潜已久的决定性因素 。 爱国主义情感是在对自己国 家的认同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既是一部 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我们曾因拥有灿烂的 革命史, 文化而自豪, 也因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的欺凌而多难 。 在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 170 多年历史征途中, 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 民族英雄、 革命先烈、 杰出人物。 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 者、 振兴中华而前赴后继、 英勇奋斗, 在中华民族的爱国长廊中 树起了一座座历史丰碑 。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历史上的民族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摘要: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利用《纲要》课教学,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纲要”课教育的永恒主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新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它为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必须的知识铺垫。

在中国近现代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挖掘思想性、政治性强的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并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纲要》教学始终,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纲要》课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

一、《纲要》课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国家的国民对本国的历史愈了解,愈能激发爱国心。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纲要》课使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进而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科学地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民爱国运动一直没有正确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前途以及战略等问题,并且在中国人民爱国革命斗争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指明了方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近百年爱国斗争中做出的最重要的经验总结。

.可以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深刻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本质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中国经历了很多曲折和艰辛,经历了很多鲜血和泪水。

我们的祖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留下了一段充满荣耀和亮点的历史。

在学习中国的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更要明白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全体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的一项重要教育。

在学习中国的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要深切感受到祖国的珍贵和可贵之处。

我们要理解和感悟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斗争等方面的内容,培养高度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总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们民族的根基和基石,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国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为巩固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事业,为维护我们国家的统一和平定盘星上猩猩),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关于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关于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学校是一个专 门培养 “ 四有”人才 的基地 ,是青少年学 生人 生观 、价值 观形成的重要场所 ,青少年大部分知识均是 在这个场 所中获取。所 以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青年 的爱 国意 识, 必须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这个重要的知识教育场所 , 将 爱 国主义教育 融入学 生课 堂 中 ,使 学生在 潜移 默化 中感 受 到爱 国主 义的 重要性 ,从 而 自觉 的去认 同 和培养 属于 自 身的正 确爱 国意识 。但是 ,在教 学课 堂 中融入爱 国主义 时 必须要 注意 做到 以下几 点 : ( 1 )理论 联 系实 际。也就 是爱 国主义 理论 应该 与学生 思想联 系起 来 ,按 照 当代学 生 的思 想结构去传 播爱 国主义 ,如此能够 真正增强教 育 的针对 性 , 发挥其 应有 作用 。( 2)理论 灌输 与 民主个 性相 结合 。指 的 是教师 在进 行爱 国主义 教育过 程 中除 了要 将正 确 的爱 国主 义意识 传授 与学 生之外 ,还必 须要 学会维 护学 生 的民主参 与性 ,让学 生表达 自己的观 点。然后 教师 再根 据学 生观 点 尽心循 循善 诱 ,将 错误 的观 点扭正 ,尽可 能做 到在 不采 取 强硬 手段 的情况 下让 学 生能 够 自觉 认识 正 确 的爱 国意 识 , 从而主动改正不 正确 的认识 。 ( 二 )开展 多想娱 乐活动 ,在 轻松 氛围 中传授 爱 国主义 爱 国主 义实施 纲要 中有 提到 ,学 校 除了要 在课 堂 内融 人爱国主义教育之外 ,还应该积极 的开设一些轻松 的校外课 堂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 围中更加直观 的认识 到爱 国主义的重 要性。校外课 堂活动可以采 取以下方式 : ( 1 ) 观看爱 国影 片。 当前大多数 中校学校均有专 门的媒体室 ,所 以 ,教师 应该 充 分利用媒体室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 国影 片。而影视影 片除了具有方便学生观看 ,故事情节更加生 动特 点之外 ,还 能够充分极大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观看影 片之后对 爱国认 识 有更加深刻 的体会 。 ( 2 )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 ,比如革命 遗址 ( 如粤东会馆 ) 、纪念馆 ( 如百色起义纪念馆 ) 等基地 , 让学生在参观这些遗迹 的时候感受 到更加浓郁 的爱国主义气 氛 ,并在重温革命历史过程 中更加深刻 的感 受到爱国主义对 个 国家兴起的繁荣的重要 性 , 从 而更加积极 自 觉 的去学 习 , 提高爱 国主义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握这一线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试着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一段历史,并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根主要线索,把这段历史串联起来,以便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是一种把关心和维护祖国利益,推动祖国进步作为自己最高职责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主义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敌入侵和推动社会进步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场面是有声有色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使学生首先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实际行动。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反映了清朝官员的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是中国近代反侵略爱国斗争的开端(可向学生提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气势磅礴的太平
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反映了农民的爱国斗争,给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更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辛亥革命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探索精神,不仅反对外来的侵略,而且反对卖国的清政府,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成为昨日黄花,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以上所有这些爱国的探索,虽然没能让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道路,但他们为后来无产阶级的探索,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以及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向学生揭露西方列强对中国疯狂的、残酷的侵略真相。

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日本乘机侵占山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五四爱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日本帝国主义;一战后,在美国的建议下,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处于几个帝国主义的共同宰割局面下,中国重新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二战期间,日本更是发动了一系列事变(如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制造了诸如细菌战、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暴行,妄图灭亡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又迫不及待地出钱出力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借此变中国为美国的附庸。

如此种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向学生讲清讲透,以便让学生在体会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多灾多难的时候,萌发出一种义愤填膺、救国救
民的爱国情怀。

第三,要让学生知道,面对列强的侵略,当时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而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的抗英斗争、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精神,他们不仅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而且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而五四爱国运动,更是具有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从范围讲,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兴起了大大小小的爱国运动,参加者涵盖了各行各业,有学生罢课,有商人罢市,更有工人罢工;从深度看,五四运动不仅打倒了陆宗舆等卖国贼,拒签了和约,而且让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组织条件。

此外,在中国现代史上,像五卅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一二·九运动、二二八起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革命战争,更是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精神,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们都毫无疑问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第四,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奋斗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和人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执着而真诚的奉献精神,他们把自己激烈的爱国之情化作坚定的报国
之志和无私无畏的效国之行,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勇赴国难,以身许国。

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无数共产党人在救国征途上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中国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一切爱国的社会力量,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剥削阶级,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爱国主义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它不仅表现为效命疆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而且表现为斗智斗勇、大智若愚的外交活动;不仅表现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宏论策士,而且表现为满腔热血、忠贞不渝的革命志士。

那些醉心于民族文化科学艺术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的爱国精神同样为中国的历史增光添彩,他们所走过的道路,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埋头苦干、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同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自觉抓住这一线索,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耐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四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