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
余秋雨都江堰赏析

余秋雨《都江堰》赏析作为一位富有使命感的学者,余秋雨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在探寻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意识烛照历史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人文精神。
学院化的经历和身份,使得他的文章带有浓厚的书卷气和深邃的文化底蕴。
读他的文章,会让人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文化的清流,绽放着智慧的琼花。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难,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劫掠的悲哀,那么作为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都江堰》和余秋雨的其它文章一样,传达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观念。
在作者那里,都江堰不是一种单纯的建筑,而是一个中国文化因子的载体。
从“都江堰——李冰——中国文化”的逻辑演进中,作者难于掩饰自己内心中的兴奋、感慨、悲凉和欣慰的复杂情绪。
在作者那里,长城和都江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两端。
长城是一种蛮横的政治哲学的象征,不过是统治者壮胆和摆排场的道具;而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丰碑,因此都江堰才这样激动人心,才这样让作者击节赞赏,余秋雨那种兴奋的心情早已溢出文外。
作家从都江堰想到李冰,想到李冰所象征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想到李冰的治水哲学体现出的文化观念,想到李冰的澄明的智慧境界。
李冰的治水哲学固然泽被后人的水利事业,然而让人悲哀的是,这种哲学却被统治者扭曲利用而成为治人的阳谋抑或阴谋。
悲凉中又有着若干亮色。
作者又从人们对李冰的纪念膜拜中产生了一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李冰父子已经成为民众心中的神,李冰的哲学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普遍的价值标准。
文章的最后一节,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一种文化理念,这就是“厚生爱民”。
在作者饱满沉实的文字中,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都江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正是余秋雨的复杂情绪和灵动文字,使得整篇文章起伏跌宕,颇具生命力和丰富性。
从艺术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比较惹人注目:一、两相对照的太极笔法。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其中,他的散文作品《都江堰》更是广受好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篇文章以都江堰为背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余秋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于人生的感悟。
读完这篇文章,让人深受启发,不禁感慨万千。
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以都江堰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为线索,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都江堰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余秋雨以其独特的文风,将都江堰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文章中,余秋雨对都江堰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他用“神功妙绝”来形容都江堰的建设者,用“千古奇观”来形容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观。
他深情地描绘了都江堰的壮丽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和智慧结晶。
余秋雨通过对都江堰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古代先民的敬佩之情。
除了对都江堰的赞美,余秋雨在文章中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他以都江堰为例,阐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余秋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呼吁人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忘历史,不忘先人的智慧和贡献。
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他以都江堰的历史为引子,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指出,人生就像都江堰一样,需要不断地修缮和维护,需要不断地开拓和创新。
他通过对都江堰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呼吁人们要珍惜当下,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都江堰》是余秋雨的一篇优秀散文作品,通过对都江堰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赞美和思考,展现了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都江堰赏析完整版

都江堰赏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都江堰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都江堰》赏析

《都江堰》赏析《都江堰》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提出了“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等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问题探究一、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文章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
第一、三部分写“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
第三段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
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

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里,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
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
它,就是都江堰。
注:余秋雨近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等,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称为“文化散文”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不超过10个字)(2分)2(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什么?(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2分)(2)本文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共3分)3、第三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3分)4、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4分)(各不超过15个字)5、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余秋雨都江堰]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V1
![[余秋雨都江堰]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V1](https://img.taocdn.com/s3/m/5c88434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a.png)
[余秋雨都江堰]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V1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余秋雨的《都江堰》是一篇讲述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本文将分点分步介绍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首先,作者认为都江堰是由古代蜀国治水的传统继承发展而来的。
在文章中,他引用了《史记》中的“神农利涤天下,尝试汲取江水注于若水河中”的记载,以及《礼记·曲礼》中的“蜀之人昔为川峡”,指出蜀地地势低洼,多山多水,治水问题一直是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其次,作者详细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包括设计、修建、维护等方面。
在文章中,他详细介绍了都江堰的空间结构和工程特点,以及所用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
他还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工程队伍的组织管理和施工斗争的历程,对比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点出了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卓越之处。
3.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最后,作者探讨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他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直接改善了蜀地水利条件,而且间接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文章中,他举例说明了水利工程给蜀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带来的变革和进步,强调了“治水先治心”的古代智慧和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
总之,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不仅是一篇精彩的历史故事,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深刻哲理的人文论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江堰作为一项卓越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遗产的典范之一。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3篇

1、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余秋雨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苦难的民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寒风在颓壁残垣间呼啸,夕照旷野溶成一气,让人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提供庇护和濡养。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本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
从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
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
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急流浩荡。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这里的水却不同,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众目睽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纯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
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由“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颖观点。
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等地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
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提出了“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等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问题探究一、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文章第一部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
第一、三部分“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
第三段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
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二、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但游览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认为“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三、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
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宿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
《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品味语言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一、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
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
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能力,“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二、作者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三、比喻手法的使用。
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
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著有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多部。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结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二、余秋雨文化散文印象(洪子诚)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中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
他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变迁,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
虽然他借助大量的文化史知识,但并没有把散文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三、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金汉)从艺术上考察,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对当代散文美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第一,摈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物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显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如《白发苏州》,作品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 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 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 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第二部分作家笔锋一转,写到古代文人事成事败之后都愿来苏州走走,从而译解了苏州作为中国人心理深层的一个美好情结之谜:如果说京城是中国文化喧闹的“前台”的话,苏州则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尽管如此,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公平,“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厂,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
第三部分状写苏州老百姓在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厮杀混战中的苦难命运;第四部分作家一反中国集休无意识中视苏州为阴柔之美的俗论,写出“柔婉的苏州人”在那场明末反抗魏忠贤阉党政治的斗争中搅起的风暴,它的五位被杀的普通市民,以及傲视大小官员,与统治者持不合作姿态的唐伯虎、金圣叹等,从而袒露了苏州阳刚之美的一面。
最后作者漫步在苏州的小街小巷,感受着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的“无数厚实的灵魂”,获得一种“奇特的经验”。
上述五个方而分别以中外对比,文化界定,阶级压迫,美学梳理,个人观感等五种视角评说苏州,并最终渗透着或统一于历史追踪这一总的视角之中,可谓“形散神聚”。
再如《笔墨汉》,作者围绕着“笔墨”这一中国文人日常打交道的物体,广博而精练地征引了一切与笔墨有关的美学信息,多层次地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脉络,其中有文人工具史、书法兴衰史、文人心态史以及文化演进史等。
如果说秦牧式的旁征博引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材料集中铺陈导向某种同一、单一的主旨,所谓“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秦牧语)的话,余秋雨这里则是集同一事物的不同材料突出其异质显现,从而使主旨走向多元,多义。
第二,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
比如“牌坊”“庙宇”“江南小镇”,《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作家的个人实践中起过重要作用,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关联。
这就与以前散文作家们于走马观花中浮光掠影的景物速写大不相同,同时也与古代作家在个人生命之旅中主客体之间那种“随遇而感”式的取象区别开来。
第三,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