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1)
中日跨文化交际读后感

中日跨文化交际读后感一、日本与中国的文字交流历史渊源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
据文献记载,从汉朝时候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但回顾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的借鉴对象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
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对日本人而言,汉字也属于外来语,但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日本人民就把汉字看成是日语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在传入日本境内后,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整理与发展,创造出了现如今的日本文化。
在古时候,日本列岛与大陆之间隔山隔海,各方面交流十分有限,社会的进步也十分缓慢。
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汉字。
日本人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
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日本也从此步入了文明社会。
二、日本与中国的思想交流孔子,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
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
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
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坐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
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
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继承和传播儒教文化,除教授汉语以外,还集中了日本当代汉学界的权威来此讲课。
可以说汤岛圣堂堪称当代日本的中国文化传播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一、中英文化差异及表现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英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到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的形象和利益。
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习俗、节日和一些社交礼仪。
除了一些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 外,中英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Easter, April Fool's Day, Mother's Day, Thanks giving Day, Christmas day 等。
双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如庆祝方式和饮食习惯等。
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中国人往往会推辞一番后才接受,但不会当面打开。
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在同西方人交流中,要掌握不同文化习惯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与之愉快顺利地达到切磋的目的。
明明是善意的语言由于价值观、文化的差异,却会招致误解,得不偿失,有时还会惹怒对方,或令对方难过,达不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二、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交流双方互不熟悉对方所特有的语言习惯、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不能用对方语言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
比如英汉文化中人们寒暄的方式就各不相同,中国人比较喜欢了解对方的近况,见面时总要问:“最近在干什么?吃饭了吗?最近忙吗?”等等,而英美人见面时的寒暄方式却不同,他们会很随便地说声“It' S a nice day,isn't it ?”或“It's getting c old. 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等用谈天气来互打招呼,似乎在征询对方的意见和见解,以期引起对方的共鸣。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在漫漫长河中流动,不断地侵蚀了广袤,大浪淘沙,曾经的三大文明古国皆已随风而逝,只有古老的中国依然屹立于,史书上记载的奇人异事,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认为,人们在漫漫长路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无限智慧和优秀文化。
《跨文化交际课程》向我们介绍、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不同文化方面的中西差异,不断引领我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喜欢在课程上思考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化现象。
对这样的两种文化差异如何取舍,我们可以以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来参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喜欢中国的历史,更喜欢现在人们对文化的痴迷以及古代人们对文化细致入微的演绎。
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华文化注重解决人的心以及人与外界的各种关系,是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代人汲取的智慧,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不同道路的文化。
我觉得,要先了解与借鉴一种文化,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在灵魂,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先对不同于我们的事物进行了解,可以先从、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来按图索骥,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第一,我想谈谈我学习文化的心得体会。
,老师向我们介绍时说,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现象,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从自然现象、自然物和祖先的崇拜发展到神的崇拜;自部落、民族发展到世界。
课上,老师介绍到,类型可分为原始、国家、民间、世界。
其实,人类只有进入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而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我仍然记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表述:“一切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但对于“超人间的力量形式”,我们普遍识之的电视剧《西游记》主要讲了佛教的一些故事给了我们对于佛教的初步认识,让我们觉得世上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
跨文化交际心得范文

跨文化交际心得范文首先,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挑战是语言障碍。
在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交流时,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沟通困难。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会议,在会上与不同国家的代表进行交流。
由于语言差异,我发现我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开始学习一些常用的英语口语表达和沟通技巧。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领会他人的交流方式,我的英语交流能力逐渐提高,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
其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挑战。
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待人接物和社交习惯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我曾经过旅游走访不同国家,发现每个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都有差异。
有些国家注重面子和尊重,不喜欢直接拒绝他人的请求,而有些国家则更加注重效率和直话直说。
在我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时,我开始注重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习惯。
我也开始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在交流中更加关注对方的感受和意见,以建立积极的跨文化关系。
除了挑战,跨文化交际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和启发。
首先,我从跨文化交际中学会了尊重和包容。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学会了欣赏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观念,理解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历史和背景。
我也学会了避免对他人的文化进行评判和歧视,以保持平等和友好的关系。
其次,跨文化交际也让我更加开放和好奇。
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我了解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
我开始接受和尝试新的观念和方式,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我也开始更加主动地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
最后,跨文化交际还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我发现我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更深的认同感。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母语和传统习俗,努力传承和维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我也开始从跨文化交流中发现和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交际与地球村民写八百字的学习报告

跨文化交际与地球村民写八百字的学习报告跨文化交际与地球村民学习报告尊敬的导师:我是您的学生,现在我将向您汇报我对跨文化交际与地球村民的研究和学习心得。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使人们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而跨文化交际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与此同时,地球村民概念的提出也揭示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之中。
因此,我深入学习了这一课题,希望加深对跨文化交际和地球村民的理解。
首先,我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习惯和语言文化等都会对交流产生影响。
我了解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促进跨文化理解和相互尊重,减少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关注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具备开放心态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其次,我对地球村民的概念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地球村民概念强调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无论国籍、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我们都是共享同一个地球的命运。
这一概念提醒人们应该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局限,共同面对全球性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贫困等。
地球村民的概念也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追求共同发展和合作,形成一个和谐的全球社会。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跨文化交际与地球村民的实践策略。
对于跨文化交际,我了解到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尊重和接纳多元文化,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保持开放心态和尊重差异的态度。
此外,学习其他语言、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地球村民的实践,我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支持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倡导公平贸易和人权,关注全球贫困问题,积极参与并支持国际援助和合作。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可以成为地球村民的表率,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跨文化交际心得(精品5篇)

跨文化交际心得(精品5篇)跨文化交际心得篇1跨文化交际心得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1.促进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了解、学习和欣赏对方文化。
通过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
2.增进友谊与合作: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通过交流,可以消除误解和偏见,建立互信和合作机制。
3.提升个人素养:跨文化交际可以提升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
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沟通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运用1.了解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文化差异是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
2.尊重对方文化:尊重对方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在交流中,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
3.调整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根据对方文化背景调整交际策略。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可能会被视为冒犯,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诚实和直接。
4.练习口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口语表达是关键。
要积极练习口语表达,提高口语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总之,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要积极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心得篇2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活动,需要参与者具备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重要。
*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过程和收获,并反思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不足。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交际课程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课程心得体会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门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体会。
首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我学会了尊重不同文化。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举例来说,中国和美国在礼仪和交际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在与美国人交流时,应该注意不跨越对方的个人空间,尊重对方的隐私,并避免敏感话题。
这样的尊重和理解可以建立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其次,了解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规范可以避免尴尬和冲突的发生。
例如,在中国,饭桌上吃完饭后会表示“吃饱了”,而在一些西方国家,这样的说法可能被认为是粗鲁或无礼的。
因此,在与西方人用餐时,我们可以学会用“谢谢款待”或“非常好吃”的方式表达感谢。
通过了解文化差异,我们能够更轻松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并且更好地与异国友人相处。
此外,跨文化交际课程还教会了我有效的沟通技巧。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都非常重要。
语言是交流的桥梁,但语言也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一些可能被误解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并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俚语或难懂的口头表达。
此外,非语言的沟通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等都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确保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最后,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我认识到文化冲突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
当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
相互尊重和包容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并尽量寻找共同点,以便更好地解决冲突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中日跨文化交际期末总结

中日跨文化交际期末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频繁交流和互动。
跨文化交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环,能够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理解。
而中日两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具有特殊的关系。
作为邻国,中日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
在这个期末总结中,我将回顾并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的一些重要方面,包括语言、礼仪、沟通方式和价值观等。
首先,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拥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和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作为中国人,我们通常说汉语,而日本人说日语。
尽管这两种语言有一些共同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敬语使用比较广泛,不同的场合和对话对象需要使用不同的敬语。
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敬语的使用,但相对来说更加简单和直接。
这种语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导致误解和困惑。
因此,学习日语和了解日本的敬语体系对于中日之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礼仪是另一个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方面。
中日两国在礼仪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日本人非常注重礼貌和尊重,尤其在公共场合中。
他们通常会行礼、鞠躬和使用敬语来表示尊重对方。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亲近和热情,可能更倾向于拥抱和握手等触碰方式。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文化冲突。
因此,了解对方的礼仪习惯,并尽量适应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另一个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方面是沟通方式。
中日两国的沟通方式也存在差异。
例如,日本人在表达意见时通常更加客观和间接,他们倾向于使用委婉的措辞和语气。
而中国人可能更加直接和主观,倾向于直言不讳。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和争论的产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意见,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价值观是影响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中日两国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例如,日本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利益。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如何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三、如何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技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时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便起了大用!我总结了一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在客观主体方面,西方人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强调真善美、爱智,注重理性科学,注重求异,科学和逻辑发现。
中国人向内探索个人世界,强调真善美、崇善,注重情感、伦理,注重求同,经验、感情。
二、在处理问题方面,西方人采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中国人采取不可中直取,只可曲终求的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三、在发表个人看法时,西方人直言、直去,中国人谨言、拐弯。
四、在民族性格方面,西方人偏重功利,好走极端,与其他民族存在斗争,强调以力争天下。
中国人偏重道义,以“中庸和谐”为贵,强调协和万邦。
五、在建筑物方面,西方建筑物主要为高大、雄伟、外展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建筑物主要是小巧、玲珑、精致。
六、在个人观点问题上,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注重人个,以个体为本体,性格外向,亲情观淡漠,对待友情重视实际情况,强调人人平等,积极面对现实。
中国人以集体、组织为重,性格内向,对待亲情非常重视,对朋友两肋插刀,强调孩子所属是于家长,处理事物通常全盘考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是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
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在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除了思想差异,还有地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饮食差异、建筑差异、服装差异、礼仪差异。
像是地理形态差异:西方主要是海洋文明,而中国主要是黄土文明。
宗教差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有四种分类: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
主要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世界性宗教为主体。
西方人绝大多数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国人主要信仰佛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神论宗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并有著作《圣经》以及21.4亿信徒,信徒之间互称对方为教友,每周至少做一次礼拜。
伊斯兰教是有穆罕默德创立,其名字原意为“顺从”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和安宁,共有57个伊斯兰国家,其标志为新月,教徒统称为“穆斯林”,并有著作《古兰经》,信徒14余亿人,日常穿着主要体现在妇女戴盖头,男子带礼拜帽。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发源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有四谛:苦、集、灭、道。
苦为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集为受苦原因为业惑,灭为如何消灭造成烦恼的原因以及如果消灭欲望,道为如何消灭苦因。
教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等。
并在中国境内有四大名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也孕育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宗教,那就是道教。
道教成立至今1800多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原始道教,并且有着特殊的风俗习惯,入教要先交五斗米。
二、理论阶段化,以葛洪为主体的部分人开始气功、炼制丹药。
、三、金代全真道,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强调万物之母为道,长生不老可肉身成仙,并有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真经》,标志为八卦图。
宗教的信仰不同,教义不同也会影响人们思维观念的不同。
饮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各国当然也都不会例外。
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中西方都不例外。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21世纪全球化进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其中饮食文化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内容。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主要差距在以下三点。
一、饮食观念的差别:西方对于饮食有着一种理性饮食的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障,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而中国人从始至终都很重视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烹饪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以至于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生立命的根本,而对于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反而忽略的吃饭的真正意义。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门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大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国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国的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圆桌,这从形式上就造成一种团结、礼貌的气氛。
而在西方饮宴上,尽管食物和酒都非常重要,但是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总而言之,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着其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
如: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藏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及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饮食的美性追求虽然压倒了理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
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
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个个国家因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作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要多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不但对英语语言学习本身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在和国外友人的接触中能更好的了解对方,不至于闹出笑话。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生命的源泉。
社交称谓中沉淀着本民族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传承性符号系统。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
变异性和时代性,与其社会结构和文化思维模式密不可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反观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了。
它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
建筑差异: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注重个体美、人工美,讲究刚直、求实,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注重整体美、天然成趣,讲究曲柔,追求意境。
西方主要的建筑风格有五种。
一为和谐、完美、崇高、“柱式”风格的古希腊风格建筑。
二为以圆形为主,继承和发扬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古罗马风格建筑。
三为“苍穹顶”屋顶,中间突出,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拜占庭风格建筑。
四为空灵、纤瘦、高耸、尖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五为奇形怪状,各种元素胡乱结合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中国建筑长采取抬梁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井干式结构。
并且中国主要以木材为主,西方以石料为主。
服装差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首先中西方服饰用料不同,中国服饰主要用料是丝绸、棉等,西方服饰用料主要是麻。
其次中西方服饰造型结构不同,中国传统服饰往往给人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