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感悟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5篇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5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初次读了《我与地坛》这部书,我被史铁生那朴实无华的文笔和如此崎岖坎坷的命运惊呆了,他年轻时的倔强,冲动完完全全与现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
我似乎也正活到了一个很狂妄的时期,时不时还会顶撞父母。
仔细想起来,我是多么的无知与幸运。
他在二十岁时就失去双腿,面对迷茫的生活与自己现在如此的不幸,看着在地坛公园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看他们健全的双腿,再看看自己那将陪伴自己终身的轮椅,心中的愤怒与宣泄世界对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
但是在回来看看我,我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家庭环境,负责的父母……我有什么理由宣泄自己的不满呢对于史铁生来讲,我连发脾气的资格都没有。
史铁生的命运仔细想想也是一种幸运:他有着一个“活生生”的地坛朋友,时时都与他谈心,还像书中所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他还有一个辛勤的母亲,往往在他绝望之际把他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总是默默的.承受着史铁生的暴怒无常与倔强,她强人自己的病痛,为了自己儿女的美好未来生活含辛茹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为我准备好早餐,送我去学校,她是多么辛劳啊!难道母亲来到这世上就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最后,关于“母亲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就我个人认为,这条路是一条通往幸福与快乐的路。
不论做什么,只要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活着,这就是每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谓“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只要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母亲都一定会默默地支持着,无私地奉献着,这也正是“母亲”所最伟大之处!《我与地坛》读书心得2为什么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懂得母亲的辛劳?为什么不抓住当时的美好?为什么在无法挽回后才会尝试思考?作者史铁生已经告诉我们,他的痛悔,他的自责,难道我们要重蹈覆辙?我的答案是“不”。
刚开始,作者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但事实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个爱他、会照顾他、时时刻刻关心他的母亲。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我与地坛》读后感1夜幕降临,一切喧嚣归于平静。
寂静的夜里,淡黄灯下,品香客,细细体味: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
天道沧染,人世芳华,本为意气风发的男儿,一颗心勇往无前,还未开创一番事业,失去了双腿。
他彷徨,暴躁,自弃,不安,抱怨上天的不公,在地坛中,他孤芳自赏,深深的无助与几近崩溃的茫然要压垮他。
整日在地坛,默默逃避,心中有怨可却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母亲。
时间的推移,使他渐渐学会冷静、放下,学会思考。
地坛的沧桑,花开树荣,悲欢离合,他从中得到人生的智慧。
母亲的去世,于他来说不易于天塌下来,难以忍受,当头一棒,史铁生放下,跌跌撞撞闯出了一条路。
“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欲养而亲不待”道尽多少辛酸,遗憾。
一个人的身体如若无法行走,那么他的灵魂必然走的很远,人生实苦面对残忍的现实,该何去何从?史铁生给出了答案“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命运而信,休论公道,我们只能去寻找一切不幸的救赎之路”他并未多少英勇,却坦然,他珍惜生的,亦有活下去的勇气,这大多来自他的`母亲,一个苦难的母亲,承担生活的重担,承受了儿子的苦难“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出了什么事,那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障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说到底,爱是根本的希望;爱,才需要诉说。
一直到尘埃埋没了时间,时间到存了往日的波澜。
地坛见证了太多的风霜,那份沧桑,那份温柔,无法言语的存在,史铁生用文字唤起生命真正的色彩,给了同样绝望的人希望,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我与地坛》读后感2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我与地坛》读后感1《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
这样的主题致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都会触及到这类主题。
可是能够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升天入地,丝丝入扣、体贴入微,毫不勉强造作,并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却仅有史铁生做到了。
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与地坛》的影响远远超越于文体范围。
每个人境遇的不一样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但在史铁生的答案面前,世界显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
这将促使人类不再滥用或者尽可能少地滥用自我那个“狂妄的年龄”;这个答案虽然并不必然保证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铁生以自我漫长的煎熬而获得的领悟那里,这些“失魂落魄的人”将得到宁静和终生的抚慰。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
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
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是《我与地坛》最为感人的部分。
这些平静如水无法复制的文字,蕴含着充沛饱满、风雷激荡的高贵的情感。
母爱是文学描述最能熠熠生辉的主题,散文这一体裁因其自由活泼不受拘束,又尤能尽情婉转随意收放。
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往所以感动过无数读者。
而《我与地坛》在叙写“我”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时,远离了热烈、哭号、哀励、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做人们最常见的赤裸抒情—尽管他这样做很可能也会被读者理解和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5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5篇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篇一《我与地坛》是一部非常难得,值得人反复深思“把玩”的作品,也许是我自身阅读量的不足问题,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这是一篇少有的极具充满哲思意味的文章。
在作者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笔调下,写出的不是骚情烂文,而是凌驾于整个人类之上,向我们解答‘人’这一终极命题。
“一座荒芜并不蓑败”的园子,一个活到最犯案的年纪忽地残疾了双腿的年轻人。
在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荡之际,这个失魂落魄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踏进这片荒园,十五年间,日复一日,他每日是存着如何死,如何生这一矛盾体。
《我与地坛》主篇大致可分两个结构:一、作者对“生”这一复杂问题的思考,以景物描写为主。
一草一木间背后影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蜂儿如一琐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意见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二、追忆回想表达对母亲到怀念。
明暗线穿插交织,挣扎于生死之际的残废青年。
愤世叛逆的孩子,两种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地坛荒芜并不衰败,母亲:苦难却又坚强。
一人一物变化间,早已体现作者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的回答,对人生多灾多难的思考。
《我与地坛》整篇文章,共分七节,风格独特,打破了文人创作与作品间固有的距离感,充满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
作者的真实身份融入其中,表现自己。
在内容上,写景、议论、抒情、叙事也毫无隔阂而言。
相互融合,贯通始末。
内涵饱满。
在这么长的篇幅里,容纳这么多的内容。
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
全文看似率性而为,不拘泥于技巧。
全文章法七节分而列之。
难见起深较合。
虽无关联,又似镶而嵌之。
但全文生气灌注。
作者从大局着眼,抓住文章的氛围与情调。
文字情深而又思沉。
展说大将气度,写得相当洒脱自在,一气呵成,毫无赘言。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显有一片静土用来思考,更是匮乏一部作品来让人深思感悟。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篇1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值生命最绚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双腿。
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苦痛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于是便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苦痛的简单的。
肤浅的。
叙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哀思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地坛。
这座古园映照了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的心情可以感受的哀思因此它向他展现了石门中的落日安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好像叙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纯洁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
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
地坛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诞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定会降落的节日。
地坛留住了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
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突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转变的。
于是她就悄悄的忍受着。
用母亲无私的爱包涵儿子包涵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
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
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终点毕竟是什么。
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
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共享自己的欢乐儿子愁闷的心中重新出现出了欢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兴奋啊。
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读后心得10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读后心得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y report, work plan, speech, contract agreement, letter of agreement, party group inform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我与地坛》读后感读后心得10篇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读后心得10篇“它等待着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地残废了双腿。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5篇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5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精选15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正如爱默生说过:“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史铁生,完美地契合了这个要求。
命运对人向来是不公平的,对一个普普通通的插队青年来说,也许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就是他的愿望。
然而21岁的史铁生却遭遇了无限的痛苦。
在他风华正茂、欲展宏图大志之际,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因“上帝直接在那条娇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脚”,他的后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对于一个热爱田径与足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飞来横祸!双腿截瘫后的史铁生,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然而他的母亲――一位平凡却伟大的妇女,一直默默守护在他的身旁,就算“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也无限容忍着儿子的坏脾气。
日后史铁生回忆起这段往事,无不叹息痛恨于自己没能善待母亲,没能让母亲“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他因此“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
这份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深情、儿子对母亲的回忆与追思,让人为之动容。
而整本书中最让人动情的,还属史铁生对待生命,坚忍不拔的态度。
史铁生一生生过的病大大小小、不计其数,故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份调侃自我的`娱乐精神,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曾写道:“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久在病中,能豁达地写下这些文字,且字里行间还透露出作者的轻松与乐观,这不能不叫人敬佩。
活在世上,失意与痛苦总是相伴相随,没有人能完完全全地摆脱它们,所以对待它们的态度,就决定了你的一生是否完满与幸福。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它也是如此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
史铁生在近二十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也更加清晰,他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温和,终成一代大家。
感悟《我与地坛》(通用10篇)

感悟《我与地坛》(通用10篇)感悟《我与地坛》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感悟《我与地坛》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感悟《我与地坛》(通用10篇)】,供你选择借鉴。
感悟《我与地坛》篇1暑假里,读大学的表哥借给我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了感动的暑假。
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很少有人知道。
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史铁生狠命地捶打自己两条失去知觉的腿,对他的母亲吼:“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声说:“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做母亲的对儿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对生命的无奈,又说出了多少母亲的坚强!<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一个秋天永远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依旧是”我那有病的儿子……“隐隐约约地,有一种痛自心底浮起。
我想那个伤感的秋,已经存活在史铁生心中,植根在成长的足迹里了。
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不舍与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体弱多病的坚强的母亲,是她每日起床时的咳嗽叫醒了太阳,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灯送走了月亮……母爱是那样饱满、丰润,而又是那样的琐碎,婆婆妈妈。
母爱的感觉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尝,回味无穷。
当秋日悄悄的来临时,母亲,请注意身体,女儿在心里为你祈祷,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满树的红叶就是我对您的爱和牵挂。
我与地坛读后感附加资料: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感悟《我与地坛》篇2由于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
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与地坛》的感悟
《我与地坛》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铁生以真实的身份投入作品,用文字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地坛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作者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作者笔下的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似乎荒废已久,地坛从皇室祭祀的处所演变为随着历史的风吹雨打而颓圮荒凉趋于沉寂的废弃古园,它的命运似乎与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不幸遭遇仿佛,不同的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而作者“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他孤寂、迷茫、失魂落魄而痛苦难熬。
感谢地坛中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它们勃勃的生机影响了史铁生的心境,他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低沉消极的心境中醒悟过来,并思考“怎样活的问题”。
地坛,在史铁生最无助最彷徨的时候,以它“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草木泥土灼烈而清纯的气味”“秋风落叶”等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史铁生在20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走入了上述双重境界里。
夕阳残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同时,作家从这一双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
地坛之于作者,是精神家园,它以只可意会的独具意蕴的形象为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开蒙揭翳,使他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曾经的焦躁不安、无可奈何的作者变得平和而宁静,他宗教般地透过地坛想象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归宿。
我们生活在尘世——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喧嚣嘈杂、现实功利,另一世界则平静祥和如荒凉而沉静的地坛,仿佛与世无争的道士,却又像大彻大悟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