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歌词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反叛——以痛仰乐队的歌词为例

合集下载

摇滚乐发展历程及其反叛性思考

摇滚乐发展历程及其反叛性思考

摇滚乐发展历程及其反叛性思考作者:谭倩媛来源:《艺海》2017年第11期〔摘要〕从1986年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一炮而红算起,中国摇滚乐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

中国的摇滚乐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尽管从萌芽初期就经历了重重困难,也经历了其辉煌的黄金时代,艰难却持续地走到了如今。

本文在分析参考了前人的对摇滚乐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崔健为例,着重阐述了摇滚乐的反叛性,摇滚乐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在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摇滚乐反叛性缺失一、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历史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内地的原创音乐处于一个萌芽时期。

当时国内的音乐环境是把音乐依然看作教化的一种手段,官方极力维护一片纯之又纯的、未受“污染”的音乐“净土”。

大批港台和海外流行歌曲磁带通过各种走私途径从东南沿海地区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邓丽君、刘文正的歌曲跨海而来,短短几年即席卷大陆,由于人们很久没有听到这种声音,马上得到年轻人的喜欢。

相对于从港台地区传来的流行歌曲,摇滚乐则是从海外传过来。

自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驻外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和留学生将西方的摇滚乐带入中国市场,住在北京的群众是第一批接触到的。

从陆凌涛等人编写的一书《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中得知,在中国,大多数人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到西方摇滚乐的。

这个时期他们接受的摇滚乐大多还是西方摇滚乐的早期作品,像“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和“甲壳虫”乐队等西方摇滚乐人的经典作品。

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自由和解放。

在这个时候,崔健的《一无所有》应运而生。

和所有通俗音乐的产生一样,摇滚乐在中国的产生,立刻引来社会各界更加严厉的攻击。

首先表现在对崔健及其作品的批判上。

中国摇滚乐在萌芽时期就受到了社会与舆论的双重压力。

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超时代的,摇滚乐在主题与风格上与当时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应运而生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批判性的歌曲和歌手。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中国摇滚乐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源并发展起来,虽然它起初是受了西方摇滚音乐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摇滚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摇滚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这体现在歌曲的主题、歌词的内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中国摇滚乐的歌曲主题多以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为基础。

摇滚乐歌曲往往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公正,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渴望。

这些歌曲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和压迫的抗议,同时也关注农民工、底层群体、贫困人口等社会边缘化的群体。

在《乌鸦》中,崔健唱道:“谁都知道人民在等待/我们是可以帮他们冲开东来大门的/因为他们全都相信自己乐观和智慧/我们打落了头盖骨扬弹起来忧愁/为了谁?是狼”;在《北京东路的日子》中,刺猬乐队唱道:“在西山浓烟中/ 日月如濯夜水,东风辞味/ 在北京东路上,我们迎接这浓咖啡”。

这些歌曲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人们的热情、愤怒和不满,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中国摇滚乐的歌词内容常常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摇滚乐在接纳西方音乐的也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许多摇滚歌手在歌词创作中常常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摇滚音乐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崔健的《一无所有》以曲调激昂的摇滚音乐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天命而不为”的价值观念;痛仰乐队的《醉赤壁》则以摇滚乐的方式重新解读了古代文学名篇《赤壁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摇滚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还体现在音乐风格和乐器选择上。

中国摇滚乐常常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其具有独特的东方风格。

在音乐创作中加入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具中国特色;摇滚乐中的中国民间乐器如竹笛、马头琴等也常常被运用于演奏中,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这种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的方式,使中国摇滚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摇滚乐的反叛精神

摇滚乐的反叛精神

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摇滚乐,这个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音乐流派,以其独特的节奏、强烈的电吉他音效和充满力量的鼓点,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摇滚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音乐风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反叛精神。

这种精神,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是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渴望。

反叛的起源摇滚乐的反叛精神可以追溯到其起源时期。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正处于战后的繁荣之中,但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对个体的压迫和对传统的盲目追求。

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反叛,摇滚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和表达自我的平台。

反叛的表现摇滚乐的反叛精神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从音乐风格上,摇滚乐打破了传统流行音乐的温柔和甜美,以其粗犷、直接的方式冲击着听众的耳膜。

其次,从歌词内容上,摇滚乐往往直面社会问题,如反战、自由恋爱、反对种族歧视等,这些主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此外,摇滚乐手的形象和行为也是反叛精神的体现,他们通常穿着非主流的服饰,留着长发,表现出一种不羁的生活态度。

反叛的意义摇滚乐的反叛精神并非无的放矢,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青年心理和社会状态。

通过摇滚乐,年轻一代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

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自我,不断探索和创新。

反叛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摇滚乐的形式和风格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其内在的反叛精神始终未变。

无论是朋克摇滚、重金属还是另类摇滚,它们都继承了摇滚乐反叛传统的精髓,继续向社会传达着不满和抗议的声音。

这种精神不仅在音乐领域内传播,也影响了时尚、电影、文学等多个文化领域。

总之,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是其最为核心的特征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象征。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摇滚乐及其反叛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追求真实、自由和公正。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其歌词和主题中。

中国摇滚乐的歌词常常表达着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许多歌曲中涉及的主题,如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生活琐事的关怀,都反映了中国摇滚乐对民族精神的关注和表达。

在这些歌词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摇滚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摇滚乐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关怀的歌词,使得中国摇滚乐更加富有深度,也更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还体现在其音乐风格和演出形式中。

中国摇滚乐在音乐风格上常常融入传统乐器和民族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这些传统乐器为摇滚乐添加了独特的音乐韵味,使得摇滚乐拥有了更加丰富的音乐色彩。

中国摇滚乐的演出形式也常常融入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出元素,如舞龙舞狮、民族舞蹈等。

这些元素的融合,不仅使中国摇滚乐更具有民族特色,也为摇滚乐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激情。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还体现在其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中。

中国摇滚乐手常常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出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和国家民族的思考和关注。

许多摇滚乐手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和行为实践来呼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也通过音乐来传递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这种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来传递民族精神的做法,不仅使摇滚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体现在了其歌词和主题、音乐风格和演出形式、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等多个方面。

中国摇滚乐不仅融入了西方摇滚乐的激情和活力,更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和形式,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摇滚乐会继续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

中国摇滚乐的民族精神中国摇滚音乐融合了传统音乐元素,体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摇滚音乐中,很多乐队和音乐人都喜欢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元素,比如古筝、二胡等,将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摇滚音乐结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传统音乐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摇滚音乐中,中国摇滚音乐展现出了深厚的民族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些中国摇滚音乐人也常常在歌词和音乐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批判。

他们通过音乐来探讨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思考,同时也传递着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比如在歌词中反映出的对传统乡土情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等,这些都是中国摇滚音乐体现出的独特的民族精神。

中国摇滚音乐的民族精神也体现在音乐人的表现和态度上。

许多中国摇滚音乐人在创作和演出中都展现出了自由、坚韧、勇敢的品质。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呼吁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反思和改变,这些都是中国摇滚音乐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摇滚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人们也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创作和独立精神的坚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摇滚音乐的民族精神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中,中国摇滚音乐成为了一种具有反叛性和独立精神的文化表达形式。

它代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挑战,同时也是他们对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特色的重新认识和发掘。

中国摇滚音乐的发展和壮大,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文化传统和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张力与交融,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

中国摇滚音乐的民族精神不仅是一种音乐文化现象,更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风格,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审美体验。

它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摇滚音乐的民族精神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将继续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痛仰乐队经典句子

痛仰乐队经典句子

痛仰乐队经典句子痛仰乐队是中国摇滚乐坛的一支知名乐队,他们的歌词深入人心,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以下是痛仰乐队经典句子的一些例子,以及对它们的解读和个人感悟。

1. "我是那个唱着歌的人,却只是一个人。

"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这句歌词表达了孤独的感觉,即使在人群之中,我们也可能感到独自一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时刻,而这句歌词让我们感到被理解和安慰。

2. "我要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找一个温暖的角落,一个可以让我停下来的地方。

" ——《北京欢迎你》这句歌词表达了对于安宁和平静的渴望。

在喧嚣和忙碌的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放松和休息的地方,让自己重新充电。

3. "我不愿成为风中的一粒尘土,我要成为风。

" ——《我要成为一只怪兽》这句歌词表达了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我们不希望被束缚和局限,而是希望成为那股改变和影响的力量。

4. "我要让自己的心狠起来,不再留恋。

" ——《痛仰》这句歌词表达了对于坚强和果断的要求。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过去的伤痛和不快,勇敢面对未来,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

5. "我不怕失败,因为我已经习惯了。

" ——《习惯了》这句歌词表达了对于挫折和失败的接受和坦然。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就能够坚持下去。

6. "我们都是孤独的旅行者,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地方。

" ——《孤独的旅行者》这句歌词表达了对于寻找归属和存在意义的追求。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孤独,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7. "我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

" ——《感受》这句歌词表达了对于珍惜和感恩生活的态度。

我们每一天都应该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不要让时间从指缝间溜走,而是要珍惜和享受每一个时刻。

摇滚乐歌词创作的文化背景分析

摇滚乐歌词创作的文化背景分析

摇滚乐歌词创作的文化背景分析摇滚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和音乐风格,因其反叛、激进的特质而深受年轻人喜爱。

而其中,摇滚乐的歌词创作更是承载了文化与情感的精华。

本文将从摇滚乐歌词的文化背景分析入手,深入探索摇滚乐歌词创作的因素和内在意义。

1. 摇滚乐的起源及文化背景摇滚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美国,享受战后繁荣的年轻人们开始追求新的音乐风格和文化价值观。

当时,美国的音乐和文化场所弥漫着热情洋溢的氛围,年轻人们用音乐表达自我,寻求自由和快乐,并且反对当时社会的歧视和约束。

文化背景是摇滚乐诞生的重要催化剂。

60年代初期,对种族、阶级和性别等问题的社会反应和变革,激发了对音乐和文化的新的期待和表达。

同时,披头士乐队在英国的成功也使得摇滚乐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音乐现象。

2. 摇滚乐歌词的文化内涵摇滚乐歌词高度展示了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歌曲中的话题横跨多个领域,包括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和精神意义等等。

在歌词创作中,摇滚乐歌手们倾向于表达热情和情感,同时也用音乐为他们的反叛精神和挑战权威的态度代言。

在歌词中,他们常常用到抒情和复杂的隐喻,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背景,表达了他们的独特思想和感觉。

例如,鲍勃·迪伦在《风中吹过的名字》这首歌曲中,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天哪,多少个路口还要走天哪,有多少个人得在黑暗里摸索我是次什么,仍不知道我在风中吹过的名字,就像枯叶一样。

而著名女歌手约翰娜·米切尔的《木有钱就等死吧》则直白地反映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自由的追求。

3. 摇滚乐歌词的创作过程创作过程是摇滚乐歌曲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代表了创作者的思想,也代表了对歌迷的情感和沟通。

正因为如此,每个歌曲的诞生都是一个深思熟虑和反复打磨的过程。

在创作歌词时,其实没有固定的方法和规定,只要能够表达出思想和情感就好。

有创作歌词的音乐人表示,他们总是会先想出歌曲主题和基调,再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慢慢搭建出一个独特、富有内涵的故事情节,最终用歌词表达出来。

半个世纪的摇滚

半个世纪的摇滚

半个世纪的摇滚
晓叮
【期刊名称】《新闻周刊》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摇滚乐是一种以强拍和简单乐句的大量重复为特点的.常带有黑人怨曲(布鲁斯)、民歌和乡村音乐成分的流行音乐。

【总页数】1页(P62)
【作者】晓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7.695
【相关文献】
1.摇滚乐中的刀光剑影——摇滚歌剧半个世纪的传奇旅程
2.浅析摇滚乐中的反叛与反思——以不同时代背景下摇滚乐歌词为例
3.摇滚人生为梦想而疯狂
——电影《摇滚校园》赏析4.交响与摇滚的实验:碰撞与对话记谭盾、杭盖乐队“交响摇滚·巴赫宇宙”音乐会5.向摇滚年代致敬——从歌舞片《摇滚年代》谈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摇滚乐歌词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反叛——以痛仰乐队的歌词为例作者赵家瑜中国摇滚乐鼻祖崔健曾言艺术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种预警的功能。

其中摇滚乐这朵伤花怒放在摇滚世界与现实世界所产生的张力之中,在反叛性与摧毁性的浸染中强化了对社会文化的反叛与预警。

一、中国摇滚乐现状摇滚乐作为舶来品在中国诞生之时就带有迷茫的色彩唱片市场的不健全致使人们对早期摇滚乐的经典缺乏认识;仅仅注重其与传统文化相悖的表层现象而对其反叛性认识微弱,地下摇滚因其强烈的反叛性而长期处于经济和精神上的被淹没状态。

这都是导致真正的摇滚乐在中国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是否能在歌坛排行榜上呼风唤雨并不是摇滚艺术性强弱的重要评判指标,地下摇滚具有的真实反叛性往往能更深刻地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

二、痛仰歌词体现的当代中国文化一痛苦的信仰乐队简介痛苦的信仰乐队是中国地下摇滚的优秀代表之一,现任乐队成员有高虎、田然、宋捷、成寅生、迟功伟等,自1999年在北京酒吧首演后,一直活跃在地下摇滚的乐坛之上,先后出版过《这是个问题》《不》等专辑。

乐队的音乐风格以反叛性尤为突出的说唱为主,用激烈的音乐表达形式及狂放的外表和举止展示了叛逆的价值观。

㈩二痛仰歌词中体现的当代中国文化1.主流文化的反叛——亚文化广义的亚文化,是指所有以主流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与主流文化共同构成了整体社会的文化大景观。

摇滚乐中的亚文化,即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主要体
现在政治体制、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传统音乐等方面。

崇尚自由平等是摇滚乐创作的原动力,在对权力的追求中,不可避免地暗示了背后的社会现象与关系,因此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较,摇滚乐与社会和政治更具联系性。

用摇滚乐的方式对政治题材的重演是中国摇滚的一个特别的现象,这种隐晦与曲折本身就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背景。

为避免边缘化生存状态,中国当下的流行摇滚乐大多回避此类高度敏感的问题,身为地下摇滚的痛仰一直秉承着这一使命。

如《国家的需要》中有这样一段歌词宴席的茅台/滚入统治的胃中/掌权的胃中/难道这就是这个国家的需要/在有限的规则里/实施预谋/贩卖……它体现了当下中国权力分配不均及缺乏权力制约机制的问题,贩卖这个充满消极、被动含义的词的运用体现了被统治者,尤其是被边缘化的人们的无奈与痛苦。

《像个婊子》的歌词更具力量感地批判了中国官场卖吧/利欲熏心的法则……像个真正的婊子……无耻和贪婪/粉饰着/公正和假象/粉饰着/假象和公正。

粗俗的背后蕴涵的是对黑暗现象的深恶痛疾,从此窥见其影射的社会现实。

此外,《愤怒》《在路上》等曲目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叛。

在社会生活方面,痛仰歌词的反叛性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化城市生活的批判和个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与反超空间性。

超空间是指现在都市的人们被无法满足的物欲、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可逃脱的网络束缚所吞噬。

摇滚就是以一种自我杀伤的方式重新定位心灵于一个特殊的空间,用此空间撞击彼空间,强化我依然存在的
复活方式。

蚁族房奴等新生词语表现的是被边缘化的个体生命,这些被城市边缘化的人就是痛仰要拯救的对象。

《枷锁》中文明所发展的……你制造了程序/却又隐藏了密码……带给我/这是带给/我的枷锁,直白地批判了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即人性的缺失,体现出文明只是制造了良好生存条件的可能性,却缺乏多样合理的实现途径。

当你的羊群正迷失在途中/游弋的风筝若即若离/你是否试图挣脱你的轨道是《在路上》中的歌词,表现的是当今城市对个体的同化力和吞噬力使其成为被抹去色彩、掳去心灵的灰色幽灵。

仍是《在路上》中的虽然我的生活只是/现在进行时/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路上/在路上。

本段中这种在路上是一种勇敢而奢侈的生存态度,许多人放弃理想、背弃原则地踏上了追求结果的不归路,可悲的是,他从此只能沦为精神上的乞丐。

还有《自由的边缘》《让位》等曲目的歌词对此进行了批判。

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特色,逆来顺受、服从权威的中庸之道被历代视做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在其愈演愈烈中濒临湮灭正义、同化人性。

这一畸形文化在痛仰的《无权保持沉默》中有所反映为了乞讨者的面具/去尾随至高无上的权杖……你能够释放你的灵魂吗/你/无权保持沉默。

面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笼罩,大多数人放弃对权利和自由的追求而随波逐流于看似安全的模式之中。

而痛仰反叛地喊出你无权保持沉默是对传统礼教的直接冲击。

《不》的歌词更加直接、全面地表达了对既定价值观的反抗不用相信规矩/不用相信秩序……不用相信贵贱/不
用相信权威。

偏颇的表层下对个体生命的自我意识之呼唤不言而喻。

摇滚乐承载着暴力的反叛所带来的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致使音乐人与听众在亚文化中实现自我。

中国摇滚乐,包括痛仰在内,这种暴力所产生的冲击效应远远不足。

但是在痛仰的一些歌曲中还是能够找到蛛丝马迹,如上文提到的《像个婊子》,婊子这一粗俗的比喻不免落下不可登大雅之堂的埋怨,但这种粗犷的比喻方式为批判性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2.当代青年心理文化的反映青年文化与亚文化在思想与主体上有很多重合之处,摇滚乐中的反叛精神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逆反心理需要,痛仰歌词中主要抒发了青年的反叛及对这种反叛的再反叛。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及当今中国向上流动渠道的缺乏,使给青少年带来巨大身心压力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青少年的反叛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对教育活动的批判与抵制上。

《让位》中数次重复的让位/让位/老梆子们该下课了;《复制者》中教育能够改变我们什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等歌词中反对应试教育的情感溢于言表,同时还可窥见中国教育对创造力及实践能力的忽视。

青年反抗教育的内涵归根于反抗由教育活动所传达出的家长与子女、社会与个人之间服从权威的价值观。

摇滚乐所带来的自由精神与批判思想无疑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痛仰的歌词中还有一些表达了当代青年在畸形社会文化下迷失自我、心灵空虚的状态,如心情已破碎/用什么来疗伤的解药/无依又无靠/在乎你给我一个拥抱;《空城》没什么值得留恋,没什么值得爱恋;
《空隙》等等。

对青年反叛的再反叛是痛仰的主流思想之一,在一种灰暗的基调中鼓励青年们坚守自己、努力生活。

要继续还是要去面对/梦想在不在前方/黎明的曙光已微微照亮……一直向南开。

这段《公路之歌》中的歌词所表现的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感,是当今中国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迷茫感又体现了当今中国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使青年陷入了尴尬、无奈的境地。

在此基础上,痛仰通过一直往南方开的重复激励自己的音乐创作及当代青年的奋斗,其主要基调还是倡导积极的人生观,这是对青年思想迷茫所造成的沉沦的一种反叛。

《今日青年》中鼓励青年反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压迫以及追求自己的梦想,其中表现得最明显的是洗脑工程队光明正大地为/拒绝被害者服务/在沉默中老去还是爆发/今日青年/来给出我你的答案。

《博拉卡》中我要走在我的路上,我要走在我的路上。

歌词都明确地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情调,同时配以摇滚乐特有的反叛性与力量模式,为处于压制状态下的广大青年提供了情绪的出口。

《角色》《盛开》等歌曲的歌词均表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持奋斗的姿态。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扬为了对抗占据中心地位的西方摇滚乐,中国摇滚乐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争取在世界摇滚乐坛的话语权。

事实证明,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摇滚乐作品在国内外摇滚界备受关注,但本土化进程也与反叛性的丧失成正比。

在这种矛盾中痛仰很好地找到了平衡点,适当吸收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不变其反叛本质。

如《敢问路在何方》中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你挑
着担/我牵着马……任叱诧/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很明显地化用了《西游记》片尾曲中的歌词,痛仰用更激烈、更豪放的方式表现出取经路上师徒四人的艰辛与坚持,略改熟词的方法带给人们耳熟能详的感觉。

又如,痛仰创作的《在路上》中若即若离,《这是个问题》中孤注一掷奴颜婢膝等成语,《这是个问题》中图穷匕见的典故均可瞥见中国特有文化的身影。

他们还创作了一些带有明显中国地域特色的一些歌曲,如《安阳》《西湖》,其中《西湖》歌词残雪斜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用意象,这些意象的融人使歌曲中回荡着浓厚的中国风。

《今日青年》中在沉默中老去还是爆发不仅是对鲁迅先生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语言上的化用,还是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鲁迅都算是少有的对传统文化极具颠覆性与破坏性的斗士之一,其颠覆性与《今日青年》《这是个问题》等歌曲中的情感如出一辙。

正如他们的名字——痛苦的信仰,在痛苦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着具有英雄悲歌式的奋斗,通过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带给我们真实与启发。

[作者简介]赵家瑜1990-,女,蒙古族,辽宁长海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文艺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