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类别

合集下载

恐龙的科普知识

恐龙的科普知识

恐龙的科普知识恐龙,是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古代爬行动物群体。

它们曾经统治着地球长达1.6亿年的时间,是地球生物演化历史上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恐龙的科普知识,让您对这些神秘生物有更全面的了解。

1. 恐龙的起源与智商恐龙起源于距今大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最早的恐龙只有鸟脚类恐龙和兽脚类恐龙两大类别。

鸟脚类恐龙以植食为主,体型相对较小,而兽脚类恐龙则以肉食为主,体型较大且迅猛。

恐龙智商普遍较低,与哺乳动物相比较为原始。

2. 恐龙的普遍特征恐龙的普遍特征包括:四足行走、肌肉强健、长尾巴、羽毛覆盖等。

它们大多数拥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用于捕食或自卫。

根据化石记录,恐龙的体型、行为和生态环境各不相同,种类繁多。

3. 恐龙的分类与种类恐龙按照不同的特征和形态进行分类,目前已经发现的种类超过1000种。

常见的恐龙类别有:兽脚类恐龙(如霸王龙)、鸟脚类恐龙(如梁龙)、蜥脚类恐龙(如布鲁塞尔龙)和甲龙类恐龙(如稜甲龍)等。

每种恐龙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习性。

4. 恐龙灭绝的原因恐龙的灭绝与地球上的一系列变化有关,主要原因包括:巨大的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

这些自然灾变使得地球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导致恐龙无法适应而最终灭绝。

5. 恐龙与现代鸟类的关系与传统观念不同,恐龙与现代鸟类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现代鸟类是恐龙的后代,具有某些恐龙的共同特征,如骨盆结构、含有卵器官和类似于恐龙幼崽的化石记录等。

因此,我们可以把鸟类看作是恐龙的现代继承者。

6. 恐龙学的研究方法恐龙学是研究恐龙的学科,它主要以化石和岩石记录为依据。

通过对恐龙化石的发现、挖掘和骨骼结构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还原恐龙的外貌、行为习性和生存环境等。

恐龙学的发展对我们深入了解恐龙起源和演化历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 恐龙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恐龙作为古代生物的代表,深受大众崇拜和热爱。

恐龙不仅出现在科学研究中,也成为文学、电影和游戏的常见元素。

例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恐龙题材的游戏等,都展现了恐龙的神秘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关于恐龙的知识。

关于恐龙的知识。

关于恐龙的知识。

恐龙是一类生活在史前的爬行动物,它们在现代的鸟类中有很多的后代。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并且在接下来的1.6亿年中繁衍生息,直到约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在这段时间里,恐龙演化出了多种不同的形态和生存策略,成为了地球上最为成功的动物之一。

我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它们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恐龙的基础知识:
恐龙的分类:恐龙被分为两个主要类别,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包括肉食性和杂食性恐龙,而鸟臀目主要是植食性恐龙。

恐龙的体型:恐龙的体型从小到大都有,小型的草食性恐龙如禽龙,体型和现在的鸡差不多,而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如阿根廷龙,体长可达30-40米,重达数十吨。

恐龙的行为:恐龙的行为和习性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恐龙是独居的,有些则喜欢群体生活。

有些恐龙是肉食性的,以捕猎为生,而有些则是植食性的,以吃植物为生。

恐龙的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一颗大型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了全球的气候剧变,从而让恐龙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

不过这个理论仍有争议,也有些科学家提出了其他的可能性,如火山活动、疾病等。

总的来说,恐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历史和生物演化的奥秘。

儿童认识恐龙知识点

儿童认识恐龙知识点

儿童认识恐龙知识点介绍恐龙是远古时期生活在地球上的巨大爬行动物。

它们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很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化石和科学研究了解它们。

恐龙的分类恐龙按照它们的特征和形态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些类别包括:1.肉食恐龙:这些恐龙以吃肉为主,它们通常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例如暴龙和迅猛龙。

2.植食恐龙:这些恐龙以吃植物为主,它们通常有长脖子和大牙齿,例如雷龙和剑龙。

3.飞行恐龙:这些恐龙能够飞行,它们通常有翅膀和长尾巴,例如翼龙和始祖鸟。

恐龙的特征恐龙有很多独特的特征,使它们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一些常见的恐龙特征包括:1.大型身体:恐龙通常比现代动物更大,有些恐龙甚至像巨人一样高大。

2.脚印:化石中可以找到恐龙的脚印,这些脚印可以告诉我们恐龙是怎样行走的。

3.化石:化石是恐龙存在的证据。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了解恐龙的外貌和习性。

恐龙的生活方式恐龙生活在古代的地球上,它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动物有所不同。

一些关于恐龙生活方式的重要知识点包括:1.群体生活:一些恐龙以群体生活的方式生活,它们通常结成小群,共同狩猎或保护自己。

2.育儿方式:恐龙的育儿方式与现代动物也有所不同。

一些恐龙会把蛋埋在地下,然后等待孵化。

3.捕食与被捕食:肉食恐龙以其他动物为食,而植食恐龙则靠吃植物为生。

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恐龙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恐龙的灭绝恐龙灭绝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有很多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但尚未得到确切的证据。

一些可能的原因包括:1.天体碰撞: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造成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崩溃。

2.火山喷发:火山爆发导致了大规模的火山灰和毒气释放,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了恐龙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恐龙的重要性恐龙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恐龙的特征和结构对今天的动物和生态系统仍然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恐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生物进化。

总结恐龙是地球上古代的巨大爬行动物,它们在现代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恐龙时代的知识点

恐龙时代的知识点

恐龙时代的知识点恐龙时代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约1.6亿年。

在这个时期,恐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种群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恐龙时代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恐龙的起源恐龙起源于距今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它们是爬行动物的一种,属于爬行动物纲恐龙亚纲。

最早的恐龙体型较小,类似于现代鸟类。

它们具有直立的姿势和竖立的腿部结构,这使得它们更加灵活活动。

2. 恐龙的分类恐龙种类繁多,按照骨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鸟盖龙类(鸟类恐龙)和蜥骨龙类(蜥脚类恐龙)。

鸟盖龙类主要包括迅猛龙、暴龙等,以食肉为主。

蜥骨龙类则包括著名的恐龙如布拉奇龙、雷巴齐斯龙等,以植物为食。

3. 恐龙的繁衍恐龙是卵生动物,通过产卵的方式繁衍后代。

大多数恐龙孵化出来的幼崽需要独立生活,因此恐龙的繁衍方式与现代爬行动物相似。

4. 恐龙的灭绝恐龙时代以白垩纪末期的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而结束,这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有科学家认为是由于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导致的。

5. 恐龙的重要性恐龙的存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曾是地球上的霸主,广泛分布在各大陆。

同时,恐龙的灭绝也给地球上的生物演化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哺乳动物的进化和繁衍创造了条件。

6. 恐龙化石的发现恐龙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恐龙化石多数保存在地下,通过化石挖掘和研究可以还原恐龙时代的景象。

许多著名的恐龙化石发现地包括美国的蒙大拿州和中国的内蒙古等地。

7. 恐龙时代的地理环境恐龙时代的地球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有利于恐龙的生存和繁衍。

那个时期的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湖泽、河流和大陆,也有一些山脉和沼泽地。

8. 恐龙的演化恐龙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过程,出现了各种形态不同的恐龙种类。

一些相对晚出现的恐龙,如霸王龙和三角龙,体型巨大,成为各自类别的顶级掠食者或食草动物。

恐龙简介

恐龙简介

最大和最小的恐龙 目前已知最长的肉食性恐龙棘龙,身长16到19米,质量16~26.5吨。 不计现代鸟类(如:吸蜜蜂鸟)的话,最小的恐龙体型相当于鸽子。 兽脚亚目的近鸟龙和耀龙体长都在35厘米以下。而且已知最小型的草食 性恐龙则是微角龙与皖南龙,身长约60厘米。 最早的恐龙 美国发现距今2亿2千5百万年鸵鸟大小质量约90千克的恐龙化石。 最迟出现的恐龙—— 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距今1亿3千5百万年前以后最盛。 体形最大的恐龙(陆生动物) 易碎双腔龙(体长58米,重约122吨) 体重最重的恐龙(陆生动物) 巨体龙(体长约40米,重约140吨) 体形及体重最小的成年恐龙 近鸟(体长30厘米,重350克) 极龙(重100吨) 牙齿最重的恐龙 霸王龙,牙齿超过15厘米。 最早有羽毛的恐龙 距今约1.6亿年的-----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有羽毛恐龙化石, 叫做似鸟龙,是鸟类起源研究一个新的发现。
多样性发展 •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 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 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 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 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 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 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 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 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 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 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 恐龙。
名称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 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 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 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 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 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 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 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 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 (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他译为恐龙, 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 素有小龙的别称。

恐龙百科知识

恐龙百科知识

恐龙百科知识
恐龙是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于约2.3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迄今已经灭绝了约6500万年。

恐龙是一类特殊的爬行动物,它们的身体特征包括大型骨架、鳞甲、爪子、锋利的牙齿和动物性的叫声等等。

恐龙的分类很复杂,它们被分为很多类别,包括蜥脚类、剑龙类、兽脚类和鸟脚类等。

其中蜥脚类恐龙最为著名,它们的特点是长脖子和长尾巴,最大的恐龙——长颈龙也属于蜥脚类。

恐龙的生活方式也很多样化,有些恐龙是肉食性的,有些则是草食性的。

肉食性恐龙如暴龙和迅猛龙是最为著名的恐龙之一,而草食性恐龙如三角龙和植食龙则有着巨大的身体和强大的后腿用于奔跑,以逃避捕食者。

除了基本的生物特征和分类外,恐龙还有一些非常有趣和有趣的知识。

例如,恐龙中最小的是一种名为科莫多龙的物种,它只有鸟蛋大小;而最大的恐龙则是长颈龙,它可以长到30多米长。

此外,恐龙也有着复杂的社会行为,以及一些令人惊讶的进化特征,如鸟类起源的理论等等。

总之,恐龙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有趣知识的主题,它们的存在和灭绝都对生命演化和地球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恐龙分为哪几类

恐龙分为哪几类

恐龙分为哪几类恐龙是地球上曾经存在的一类古代爬行动物,它们统治了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的时间。

在恐龙的漫长历史中,它们经历了各种形态和体型上的变化,使得科学家将它们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介绍恐龙的分类以及各类别的特征。

一、蜥臀类恐龙蜥臀类恐龙是恐龙中最早出现的一类,也是最原始的一类。

它们的骨盆结构类似于现代爬行动物,髋骨朝下,形状像蜥蜴的骨盆。

蜥臀类恐龙的代表有莱克塔鲁斯、盗龙等。

它们多以两足行走,体型较小,食性多样,有的以植物为食,有的以肉食为主。

二、鸟臀类恐龙鸟臀类恐龙是恐龙中最为著名的一类,也是最后的一类恐龙。

它们的骨盆结构类似于现代鸟类,髋骨背后伸出椎骨,形状像鸟类的骨盆。

鸟臀类恐龙的代表有暴龙、三角龙等。

它们多以两足行走,体型巨大,有的具有长颈、长尾和鸟嘴,有的拥有各种奇特的装饰,如头顶的角和颈部的帆状皮肤。

三、腔骨类恐龙腔骨类恐龙是一类特殊的恐龙,它们的骨骼中有空腔,这些空腔可以减轻体重并增加肌肉的活动范围。

腔骨类恐龙的代表有腔骨龙、菱龙等。

它们多以四足行走,体型较大,有的拥有巨大的颈部和尾部,有的具有装饰性的刺和骨质板。

四、甲龙类恐龙甲龙类恐龙是一类具有覆盖全身骨质板的恐龙,它们的背部、腹部和尾部都生长有骨质厚重的板状结构。

甲龙类恐龙的代表有剑龙、犀龙等。

它们多以四足行走,体型较大,以植物为主食,通过骨盔和骨板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攻击。

五、角龙类恐龙角龙类恐龙是一类头顶生长角或者喙状物的恐龙,它们的头部装饰非常奇特。

角龙类恐龙的代表有三角龙、角盾龙等。

它们多以四足行走,体型较大,以植物为主食,通过头部的角或喙来进行威慑和防御。

六、剑龙类恐龙剑龙类恐龙是一类尾巴上生长有巨大骨质刺的恐龙,它们的尾巴后端形成了类似剑刃的结构。

剑龙类恐龙的代表有斑龙、棘龙等。

它们多以四足行走,体型较大,以植物为主食,通过尾巴上的骨刺来威慑和防御。

综上所述,恐龙分为蜥臀类、鸟臀类、腔骨类、甲龙类、角龙类和剑龙类等几个主要类别。

恐龙百科

恐龙百科

恐龙类别蜥臀目蜥脚类:原蜥脚类|蜥脚形类兽脚类:霸王龙|异特龙|南方巨兽龙鸟臀目鸟脚类(Ornthopoda):鸭嘴龙|禽龙剑龙类(Stegosauria):肯龙甲龙类(Ankylosauria):海拉尔龙|多刺甲龙|棱背龙|林龙|棘甲龙|加斯顿龙|顶盾龙| 轮状龙| 雕齿甲龙|装甲龙|多刺甲龙|重装甲龙|敏迷龙|天池龙|雪松甲龙|甲龙|黑山龙|北山龙|孔牙龙|纤龙|剑节龙|古伊犁龙|爪爪龙|窃肉龙|弃械龙|结节龙|海拉尔龙|厚甲龙|尼奥布拉拉龙|德克萨斯龙|活堡龙|埃德蒙顿甲龙|林木龙|胄甲龙|楯甲龙|白山龙|马里龙|山西龙|蓝尾龙|徐龙|安吐龙|结节头龙|钉背龙|多智龙|美甲龙|包头龙|绘龙|克氏龙角龙类(Ceratopsia):鹦鹉嘴龙|原角龙|三角龙|糙牙龙|图兰角龙|纤角龙|倾角龙|亚洲角龙|小角龙|湖角龙|角龙|开角龙|大师龙| 陋龙|五角龙|准角龙|无鼻角龙|牛角龙|双角龙|三角龙|厚鼻龙|河神龙|独角龙|短角龙|野牛龙|戟龙|尖角龙|爱氏角龙|奇迹龙|弱角龙|喇嘛角龙|巨嘴龙|蒙大拿角龙棘龙——Spinosaurus棘龙(拉丁文学名: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大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阿尔比阶到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112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

目前仍不确定棘龙属有一个种还是两个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发现于埃及的埃及棘龙(S. aegyptiacus),而第二个种摩洛哥棘龙(S. marocannus)发现于摩洛哥。

棘龙是在1912年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加以叙述。

最初的标本在二战期间被摧毁,但近几年发现了其他的头颅骨。

棘龙长18米、体重14吨,是已知最重的兽脚亚目恐龙和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

简介棘龙(属名: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阿尔比阶到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1亿1000万年到9500万年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类别
分类
其在在生物学上被列为一个总目。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

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

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十分难看。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

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

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

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

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
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地震龙或易碎双腔龙等。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

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

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

霸王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

它恐龙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

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

如:鸭嘴龙、禽龙等。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氏龙。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早期。

例如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以及在美国的包头龙和蒙古的爱得蒙托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

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

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具体分类
闪电兽龙(学名Fulgurotherium)是下白垩纪的一属恐龙,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闪电山脉,该地以猫眼石矿区与恐龙化石而著名。

它被分类为棱齿龙科,身长约2米,是种原始鸟脚下目恐龙。

模式种是南方闪电兽龙(F. australe),由Huene于1932年正式描述。

化石包含头颅骨、股骨、以及牙齿,但由于它的化石有可能是来自几个鸟脚下目的物种,故它被认为是一个嵌合体。

波塞东龙(属名:Sauroposeidon)又名海神龙、蜥海神龙,食草恐龙,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与更著名的腕龙有接近亲缘关系。

白垩纪的北美洲蜥脚类恐龙已出现数量衰退、体型缩小的迹象,而波塞东龙是北美洲最晚出现的大型腕龙类恐龙。

波塞东龙是目前已知最高的恐龙,经估计有17米高;而身长接近30到34米,体重被估计为50到60公吨之间。

目前仅发现一个标本,由4个颈椎构成,在1994年发现于美国奥克拉荷马州,年代属于白垩纪早期,该地过去是史前墨西哥湾的三角洲。

由于之前很少发现该时代的北美洲巨型蜥脚类化石,这些化石曾一度被认为是硅化木。

食肉牛龙(属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龙,属于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是一类中型的肉食性恐龙。

食肉牛龙生活于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由发现很多南美洲恐龙的何塞·波拿巴(Jose F. 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C. sastrei)。

属名在拉丁语的意思是“食肉的牛”(carn 意思是“肉食”,taurus意思是“牛”),因为它们眼睛上方有一对类似牛的角。

种名则是以发现标本的Anselmo Sastre为名,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场中发现的。

食肉牛龙的化石仅发现一具,但相当完整,并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内成骨,是少数发现皮肤痕迹的兽脚亚目恐龙。

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都属于阿贝力龙科,它们是白垩纪末期,南方各大陆的优势掠食动物。

食肉牛龙与人类的体型相比图食肉牛龙是种中型的兽脚亚目恐龙,约有9米长,臀部高3米,体重约1,500公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