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 王才彬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王才彬,苏 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沈阳110004摘要:肝切除术是肝脏相关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肝切除术后的病死率高达30%。
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作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尽管在近十年来有关肝脏手术的研究与进展有了显著的发展及完善,受到患者术前的一般状态以及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PHLF的发生仍然难以避免。
虽然如今的技术手段可以明显减少PHLF的病死率并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但如何有效的对PHLF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并进一步指导防治策略,仍是肝脏外科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
对PHLF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PHLF的定义、危险因素、术前评估以及PHLF的防治技术手段进展等,为减少PHLF的发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功能衰竭;危险因素;治疗学中图分类号:R5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20)09-2119-06RiskfactorsforposthepatectomyliverfailureandrelatedpreventionandtreatmentmethodsWANGCaibin,SUYang.(DepartmentofHepatobiliaryandSplenicSurgery,ShengjingHospitalofChina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Abstract:Hepatectomyisacommonsurgicalprocedureforhepaticsurgeries,andduetoitshighcomplexity,themortalityrateafterhepatectomyisashighas30%.Asoneofthemostcomm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posthepatectomyliverfailure(PHLF)directlyaffectsthedisease-freesurvivalandoverallsurvivalofpatientsafterhepatectomy.Althoughtherearegreatimprovementsinliversurgeriesinthepasttenyears,PHLFcannotbeavoidedduetotheconditionandliverreservefunctionofpatientsbeforesurgery.Althoughcurrenttech niques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mortalityrateofPHLFandbringmoreopportunitiestopatients,howtoeffectivelyevaluatetheriskofPHLFandguidepreventionandtreatmentstrategiesisstillamajorconcernofliversurgeons.ThisarticlereviewstherecentresearchonPHLF,includingthedefinition,riskfactors,preoperativeevaluation,andpreventionandtreatmentofPHLF,soastoprovideareferenceforreducingPHLFandperformingeffectivetreatment.Keywords:hepatectomy;liverfailure;riskfactors;therapeutics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0.09.048收稿日期:2020-03-16;修回日期:2020-04-15作者简介:王才彬(1994-),男,主要从事临床肝胆疾病诊疗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苏洋,电子信箱:suyang_1973@163.com 肝切除术是肝脏相关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是肝脏肿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作者:熊邦文侯琨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25期[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86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74例,其发生率为15.23%。
依据术后是否出现肝功能衰竭分为衰竭组和无衰竭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和术中出血量为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相关因素(P[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肝切除;危险因素;炎性因子[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012-03 肝功能衰竭是肝脏受到多种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功能失调,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肝切除术后常导致肝功能衰竭出现,研究显示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一旦并发肝功能衰竭,其术后死亡率较高[2-3]。
随着对血清标志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一些因子如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肝损伤有一定的指示作用[4]。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寻求临床数据支持,从而降低其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并经肝切除术患者4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并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5],其中,男性301例,女性185例,年龄32~70岁,平均(54.6±20.4)岁。
肝衰竭诊断以中国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为标准[6]。
1.2 治疗方法和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手术均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进行术式的选择,其中主要有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31近十年来,全球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60~100万,而中国大陆新发肝癌患者占全球45%以上,且死亡率高达20.4/10万,仅次于胃癌[1]。
肝切除术是原发性肝癌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会发生肝功能衰竭,该类患者病死率可达1.6%~34.0%[2]。
既往临床评估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主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肝功能状态,但由于肝功能衰竭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单纯根据上述指标预测的准确性不高[3]。
此次研究选取41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就其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417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排除术前已发生肝功能衰竭者[4]。
患者肿瘤直径3.3~14.6 cm ,平均(7.18±2.06)cm ;术前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A 级189例,B 级183例,C 级45例;手术出血量630~1700 mL ,平均(1022.38±291.50)mL 。
1.2 分析方法肝功能衰竭判断标准[5]:术后5 d 或更长时间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3 mg/dL 且排除术前合并肿瘤压迫胆管等引起的胆道梗阻从而引发的高胆红素血症,和(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0%以上,和(或)国际标准化比值超出正常值;肝功能衰竭分级[6]:A 级: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无需特殊处理或改变用药方案;B 级:改变用药方案后病情稳定,无需有创治疗;C 级:改变用药方案后病情无明显改善,需有创治疗。
整理并比较发生肝衰竭组、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等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肝切除术中出血量等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手术后出现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处理手术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来说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但术后肝功能障碍却是可能出现的一种并发症,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一定的挑战。
了解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原因较为复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首先,手术创伤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手术过程中的切口、组织分离和器官操作等都可能导致肝脏的直接损伤。
尤其是大型手术,如肝脏部分切除、心脏手术等,对身体造成的创伤较大,肝脏需要承受更多的应激和代谢负担,从而容易引发肝功能障碍。
其次,手术中的失血和输血情况也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大量失血会导致肝脏灌注不足,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减少,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而输血虽然可以补充血容量,但输入的血液制品可能含有一些有害物质或免疫反应物质,对肝脏产生不良作用。
麻醉药物的使用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某些麻醉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可能会对肝细胞造成一定的毒性损害。
而且,麻醉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低血压、低氧血症等情况,也会间接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氧合。
围手术期的感染也是引发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系统,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炎症介质不仅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还会影响肝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也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患者术前就存在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的储备功能和代偿能力本身就较差,手术后更容易出现肝功能障碍。
此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增加术后肝功能障碍的风险。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可能是罪魁祸首之一。
术后为了预防感染、止痛等,患者往往需要使用多种药物。
一些药物可能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联合用药不合理,就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针对术后肝功能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措施:早期监测是关键的第一步。
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肝切除术后死亡因素及其防治

报道术前合并胆管炎可以明显增高手术死亡率 $ 术前胆
"# 管炎或是 胆 红 素 升 高 者 死 亡 率 高 达 & #! !V 0 < 0 1等 ( 报 道 " ’# 主要死因是肝功 能 衰 竭 ) = 2 0 / @ 8等 报 道 主 要 死 因 是 术 中
"!# 报道吲哚氰绿清 术后肝功能的 代 偿 情 况 ! L 0 > 3 7 / 0 > 0等 !
!有些大的医
" !$ %#
!肝切除 术 后 死
亡主要发生于术后 ! 个月之内 $ 尤其 是 术 后 (S 是 最 危 险 的 ! 大量文献
" +!)#
报道 $ 导致肝切 除 术 后 死 亡 最 常 见 的
% #!% %$ 去认为胸廓切口对肝切除术是无益的 ! 但 有 报 道# பைடு நூலகம்为!
报道 ! 采用肝能量 代 谢 指 标 % 磷酸化耐受指
数& ! 以 及 WV 9 6 3 9 6 D 2 0 > 1 6 <6 Z > 6 2 @ D 0 < ; @ 1 < S @ N T \ P’ = *可 [ [ 8 以 指 导 手 术 切 除 范 围! 对 以有效而准确地评 价 肝 储 备 功 能 ! 及时处理和预防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 是肝 切 除 术 前肝储备功能评价的一个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指标 " ’A ’A ’! 肝 硬 变 程 度 ! 研 究
#+$ 的重要因素 "V 等 报 道! 即使是在有慢性肝脏疾 7 J 6 > 0等 %
肝切除术后肝衰定义及分级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及分级
一、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定义:肝切除术后出现的肝脏合成、排泄及解毒功能的恶
化。
表现为:
1.术后第五天或以后出现的INR延长(或需依靠输注凝血因子维持正常值)和高胆红
素血症(高于正常值上限)。
2.如术前即存在INR延长及高胆红素血症,则定义为术后第五天或以后出现的INR延
长和高胆红素血症(均与之前一天比较)
注:需排除胆道梗阻等明显的其他临床或生化改变
二、严重程度分级:
参考文献
Rahbari et al, 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 A definition and grading by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Liver Surgery. Surgery May 2011: 715-724。
肝衰竭的并发症及预防策略

肝衰竭的并发症及预防策略肝脏是我们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涉及新陈代谢、解毒、合成等多个方面。
当肝脏功能出现问题时,会导致肝衰竭的发生。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除了对肝脏本身造成损害外,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本文将探讨肝衰竭的常见并发症,并讨论如何预防这些并发症。
一、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肝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肝脏功能不全引起的脑内毒素积聚所致。
病情轻重程度不一,从轻度注意力不集中到重度昏迷不醒都有可能。
为了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几个策略:1. 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是产生毒素的主要来源,限制蛋白质摄入可以减少肝脏负担,减少毒素积聚。
2. 注重肠道保健:通过使用益生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对肝脏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吸收。
3. 注重卫生:避免肠道感染和细菌侵入,以减少毒素的生成。
二、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是肝衰竭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肝功能障碍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预防肝肾综合征的方法如下:1.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肝肾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血压,可减少肝肾综合征的患病风险。
2. 饮食调理:适量摄入蛋白质、控制盐分摄入可以降低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3. 及时治疗:早期发现肝衰竭的症状,及时进行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肺感染肝衰竭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呼吸道清除能力减退等原因,容易引发肺感染。
针对肺感染的预防策略如下:1. 定期接种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2. 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减少细菌传播。
3. 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污浊空气的滞留。
四、出血肝衰竭时出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源自凝血因子的异常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
预防肝衰竭患者出血的方法如下:1. 避免外伤: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发生外伤。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准确用药:避免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

p i r i e a c rp t n s u d r n e a e t my i h a tfv e r e r s e tv l .Re u t : h rma y l rc n e a i t n e we th p t c o t e p s i e y a sr t o p c ie y v e n s l Oft e s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陕西 医学杂 志 2 0 0 7年 6 第 3 月 6卷第 6期
6 1 9
原发 性 肝 癌肝 切 除术后 肝 功 能衰 竭 的 相关 因素 分 析及 防治
青 岛大学 医学 院附属 医 院肝胆 外科 ( 岛 2 6 0 ) 青 6 0 3 王守 光 马长林 卢 云 吴 力群 杨金 镛 张 斌 摘 要 目的 : 讨 原发 性肝 癌 术后 肝 功 能衰竭 的原 因和 防 治 。 法 :回顾 性分 析 3 9 探 方 7 例 原发 性肝 癌切 除 术 患者的 临床 资料 。结果 :在 3 9例肝 癌 患者 中 1 例 肝 切 除后发 生 了肝 7 8
3 9 p t n s , 8h d h p tcf i r fe e a e t my( . ). e a u to n r o e a i e b e d n s 7 a i t 1 a e a i a l e at rh p t c o e u 37 Th mo n fi t a p r t le i g wa v sg iia ty h g e n t e a in s wi p s - p r tv h p tc f i r n t o e wih u 尸 < 0 1 . i n f n l i h r i h p te t t c h o to e a i e e a i a u e i h s t o t( l .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王才彬,苏 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沈阳110004摘要:肝切除术是肝脏相关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肝切除术后的病死率高达30%。
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作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尽管在近十年来有关肝脏手术的研究与进展有了显著的发展及完善,受到患者术前的一般状态以及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PHLF的发生仍然难以避免。
虽然如今的技术手段可以明显减少PHLF的病死率并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但如何有效的对PHLF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并进一步指导防治策略,仍是肝脏外科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
对PHLF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PHLF的定义、危险因素、术前评估以及PHLF的防治技术手段进展等,为减少PHLF的发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功能衰竭;危险因素;治疗学中图分类号:R5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20)09-2119-06RiskfactorsforposthepatectomyliverfailureandrelatedpreventionandtreatmentmethodsWANGCaibin,SUYang.(DepartmentofHepatobiliaryandSplenicSurgery,ShengjingHospitalofChina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Abstract:Hepatectomyisacommonsurgicalprocedureforhepaticsurgeries,andduetoitshighcomplexity,themortalityrateafterhepatectomyisashighas30%.Asoneofthemostcomm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posthepatectomyliverfailure(PHLF)directlyaffectsthedisease-freesurvivalandoverallsurvivalofpatientsafterhepatectomy.Althoughtherearegreatimprovementsinliversurgeriesinthepasttenyears,PHLFcannotbeavoidedduetotheconditionandliverreservefunctionofpatientsbeforesurgery.Althoughcurrenttech niques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mortalityrateofPHLFandbringmoreopportunitiestopatients,howtoeffectivelyevaluatetheriskofPHLFandguidepreventionandtreatmentstrategiesisstillamajorconcernofliversurgeons.ThisarticlereviewstherecentresearchonPHLF,includingthedefinition,riskfactors,preoperativeevaluation,andpreventionandtreatmentofPHLF,soastoprovideareferenceforreducingPHLFandperformingeffectivetreatment.Keywords:hepatectomy;liverfailure;riskfactors;therapeutics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0.09.048收稿日期:2020-03-16;修回日期:2020-04-15作者简介:王才彬(1994-),男,主要从事临床肝胆疾病诊疗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苏洋,电子信箱:suyang_1973@163.com 肝切除术是肝脏相关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是肝脏肿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ost-hepa tectomyliverfailure,PHLF)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4%~13.9%,占术后总病死率的18%~75%[1-3]。
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受到PHLF的影响[4]。
如何有效的对PHLF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并进一步指导防治策略,是肝脏外科医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PHLF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1 PHLF的定义由于被研究者的基础情况、术前肝功能水平、术式以及术后管理等差异,PHLF如今尚无统一标准的具体定义。
发病率差异较大,为1.2%~32%[5]。
Balzan等[6]于2005年提出了“50-50标准”诊断方法,其定义为肝切除术后第5天时PT<正常水平的50%且血清TBil>50μmol/L即可诊断PHLF。
该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仅考虑术后PT以及血清TBil水平,因此仅适用于早期PHLF的诊断[7]。
Mullen等[8]于2007年通过对1059例肝切除术后90d内并发症发病率的研究提出了另一种PHLF的诊断标准,即肝切除术后,患者血浆中胆红素的峰值达到7mg/dl。
然而,以上标准均只依赖于实验室检查而未考虑临床表现因素,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11年,国际肝脏外科研究小组(ISGLS)通过对50余项PHLF的相关研究,将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提出了PHLF的标准化定义以及严重程度分级[9]。
该定义为:PHLF为肝切除术后导致肝脏的合成、分泌及解毒功能受到损伤,其主要体现在INR及血清胆红素的升高。
因此在排除胆道梗阻或其他非肝细胞病变导致的INR异常或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下,术后第5天或之后,INR高于正常值并伴有高胆红素血症;若INR及血清胆红素的术前值就高于正常范围,则第5天或之后的指标需高于术前值;满足上述条件则可诊断为PHLF。
再依据临床表现及所需治疗措施将PHLF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A级为肝功能一过性、暂时性的下降,患者无临床症状,不需要特殊的针对性治疗;B级为患者出现偏离预期的临床表现,如少量腹腔积液、轻度呼吸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等。
但通过输注新鲜冷冻血浆、补充白蛋白、利尿等措施,使患者情况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不需要侵入性治疗措施;C级则表现为大量腹9112王才彬,等.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腔积液、血流动力学受损、肾衰竭、呼吸衰竭等症状,需要机械通气、血液透析、人工肝或肝移植等侵入性治疗措施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循环支持治疗手段。
ISGLS的诊断标准易于比较,且简单易行,并将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纳入考量,为PHLF的诊断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依据。
Reissfelder等[10]将此标准用于对576例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在符合ISGLS诊断标准的65例发生PHLF的患者中,A级占8%、B级占72%、C级占20%。
其各自病死率分别为0、12%、54%。
各级PHLF病死率差异明显,由此进一步说明ISGLS标准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2 PHLF的危险因素评估PHLF的危险因素与PHLF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评估可以有效掌握患者机体的基础情况以及肝功能,进而明确患者是否可以接受肝切除术,可降低PHLF的发生。
一般来说,PHLF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大类:患者因素、肝脏因素以及手术因素。
2.1 患者因素 关于患者年龄与性别对PHLF的影响,有研究[11]认为,年龄的增长可能与肝脏产生急性期反应因子的能力降低有潜在的联系,因此PHLF的发生与年龄有关。
Balzan等[6]的研究也证实高龄(>65岁)是肝切除术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高龄对PHLF的影响本质上是源于多种基础疾病的共同作用[12]。
性别与PHLF的发生关系尚存争议,有研究[13]认为男性是PHLF的危险因素。
也有研究[3]表明性别与PHLF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无关系。
由于年龄与性别的影响均涉及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单独将年龄与性别作为临床评估依据作用有限。
糖尿病与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14]。
这可能与胰岛素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刺激从而在促进肝细胞代谢及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一定关系。
而由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体内胰岛素水平较低,导致PHLF发生的风险增加。
Little等[15]的研究指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肝切除术后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8%vs2%,P<0.02)。
因此,对拟行肝切除术患者血糖水平的评估监测并有效控制非常有必要。
肥胖对PHLF的影响及机制并不明确。
有研究[16]认为肥胖可以增加患者PHLF的发生率以及术后病死率。
但也有观点称单纯肥胖与肝切除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只有在肥胖合并糖尿病时,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才更高。
而营养不良对患者PHLF发生的影响较为明确,Okamura等[17]在对181例因HCC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低BMI(<18.5kg/m2)是导致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PLT计数也应重点监测。
PLT通过促PLT生成素及5-羟色胺激活细胞通路,在改善肝细胞的代谢、参与肝细胞再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可以降低PHLF的发生[18]。
有Meta分析[19]提示,术前或术后PLT<100×109/L时,PHLF的发生均会显著升高。
因此对围手术期PLT的监测及对PHLF的预测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此之外,菌血症、肾功能不全、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心肺功能相关疾病也可以导致PHLF风险的增加[20]。
2.2 肝脏因素2.2.1 肝硬化与肝纤维化 各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坏死,肝脏会发生纤维化增生,并可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为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1]。
而肝硬化相关的肝切除术后病死率也受到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22]。
Fukushima等[23]的研究表明,肝纤维化MATAVIR评分系统≥3分为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9,95%CI:1.06~12.58)。
此时若切除>3个Couinaud肝段,其PHLF的发生率将达到62.5%。
可能与肝硬化及纤维化导致肝脏再生能力受损、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下降,以及术中失血风险增加等因素有关。
2.2.2 肝脂肪变性 肝脂肪变性可增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