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要点
《农业工程概论》8章(修改)

§3 系统工程的基本逻辑过程和方法
1969年,美国的学者霍尔(A· Hall)提出了系统“三 D· 维结构模型”
P206.图8-3 把系统工程工作按时间维、逻辑维、各分7个阶段, 形成平面交叉网络联系,用知识维说明所需要的学科 知识。 下面介绍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主要以逻辑维为基础 加以扩充。
系统描述——了解和认识所研究的系统。
(1)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把影响因素分 成不同层次 P207.图8-5 (2)分层次建立判断矩阵——以矩阵形式表达每层 次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P207.A-B判断矩阵);
并且规定,Bi比Bj对A而言:
i 1 — —同等重要(含 j) 3 — —稍微重要 5 — —明显重要 7 — —很重要 9 — —极其重要
(※ 包括对象、工程装备/技术和管理等)。
§2 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
一、系统工程及其发展过程 是一般系统的组建和运行的工程技术。 (※ △ 系统工程——以一般系统为对象,为特 定目的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试验评价 等一系列方法与技术。)
※ 工程——服务于某个特定目的的各项工作的总体。
1930年前后,贝塔朗菲(生物学家)通过生物学 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各种表面极 不相同的领域(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着某种共 性。为系统工程的产生作了准备。
第八章 农业系统工程
§1 系统、农业系统、农业工程系统
一、系统概念
(一)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部分组 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P198 系统的5个基本含义:
①整体目标和功能; ②系统的环境—— 影响系统目标与功能,但不受系统控制; ③系统的资源(组成)——
特别注意系统演化过程中能增长的资源(如人的智能) ④子系统及其活动、目标和功能—— ⑤系统的管理——
《农业概论》必修课复习资料 151208

《农业概论》必修课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资源——泛指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
3.农业资源——即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4.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
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5.广义的水资源——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6.狭义的水资源一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河川、湖泊)和地下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
7.生物资源——包括森林、灌丛、草场等所构成的植被、水生生物系统和野生动物资源。
8.自然资源利用——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取任何自然因素,用于生存、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式和实践。
9.自然资源保护——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10.生态系统——是生物群体和环境系统两者构成的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结构实体。
11.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即生态系统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的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12.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明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韵综台农业生产体系。
13.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14.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15.生物多样性——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

一、农业的基本概念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1、农业的内涵(1)狭义的农业是指生产业即种植业和畜牧业等;(2)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生产化,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渔业)、林业等。
(3)最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产业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
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金融等。
3、农业的八个部门•(1)农业生产业•(2)农业工业•(3)农业商业•(4)农业金融•(5)农业科技•(6)农业教育•(7)农村建设•(8)农村行政管理与政策第二节农业生产的特点(论述)农业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由此繁生农业生产的以下特点:自然再生产: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生物循环往复不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经济再生产:人们周而复始地从事生产劳动,实现劳动产品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1、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气候周期性(2)市场周期性2、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措施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的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的波动3、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1)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间(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1、农业生产的地域性(1)地球上自然气候条件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农业生产的综合性(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等8个部门的综合组成(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4)农业生产由产业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综合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三)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
农业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培养绿色植物的过程,它们从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完成其生命周期,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性。
这种规律是不能被人随便改变的。
江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工程学重要理论总结

江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工程学重要理论总结江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工程学重要理论总结农业工程学是农学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农田建设等方面。
在江西省考研农学专业的复习中,农业工程学的理论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将对江西省考研农业工程学重要理论进行总结。
一、农业工程学基本概念与发展农业工程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工程问题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改善农田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工程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工程技术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农业工程学主要承担农田水利、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等技术工程问题的研究。
2.工程经济阶段:从70年代开始,农业工程学注重经济效益的研究,提出了“农业工程经济学”的概念。
3.工程生态阶段:从80年代开始,农业工程学将生态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农业工程生态学”的概念,强调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农业工程学的重要理论1.农田水利理论农田水利是农业工程学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农田水利理论包括水文学、水利工程学、灌溉学等方面的内容。
(1)水文学:研究水的产生、流动和变化规律,包括水文观测、水文分析、水文预报等。
(2)水利工程学:研究各类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包括水闸、堤坝、渠道等。
(3)灌溉学:研究植物的灌溉需水和灌溉技术,包括灌溉制度、灌溉设施等。
2.农业机械理论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理论包括农业机械基础理论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两个方面。
(1)农业机械基础理论:研究农业机械的力学、液压、传动等原理,包括农业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
(2)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研究农业机械的选型、使用和维护等技术,包括农机配套、操作技能等。
3.农田建设理论农田建设是提高农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农田建设理论包括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壤保持与改良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八个部门: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4.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农产品的特殊性。
5.我国农业现状: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以占世界 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 1/5 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像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存在的问题有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
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多。
6. 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途径:开源和节流。
7.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9.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1.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4.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5.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材队伍。
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业概论专升本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专升本知识点总结首先,农业概论是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农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专升本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对农业概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学习方法和复习重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农业发展概述1.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农业的历史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通过种植、畜牧、渔业等方式生产农产品的活动。
其基本特征包括生产性高、劳动密集、时间不可逆、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等。
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农业时期、机械化农业时期和现代化农业时期。
2.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食品、农副产品、原料和能源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
3.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经营化农业、社会化农业”,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经营化、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二、农业生产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适生环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播种期、萌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等阶段,不同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而相对适生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方面。
2.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土壤的结构主要包括颗粒组成、孔隙度、土壤质地等,而肥力则指土壤中提供给作物生长的养分,主要包括有机质、养分元素、微量元素等。
3.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包括供水技术、施肥技术、植保技术、栽培技术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三、农村经济1.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业部门、农村第二产业、农村第三产业、生态经济等。
2.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产业开发,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农村农业产业化主要是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产业链的健全。
3.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资源浪费等问题。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l、物科的临界速度:是指物料在垂直气流中处在悬浮状态叶,该气流的流速。
2、应力松弛:指物料忽然地变形到给定值并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3、物料的平衡水分:物料的水蒸气分压与于燥介质的水蒸气分压到达相等的状态,此时,两者水分互换到达动态平衡,物料所含的水分即为平衡水分。
4、物科的真实密度:物料的质量与实际体积比,是物料内部成分、密度和水分等的函数。
5、休止角:是衡量散粒物料摩擦特性和散落性的重要指标,它是通过小圆孔从一定高度持续自流散落到水平面上所形成的科堆母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6、砉谷机:重要用于稻谷脱壳,使稻谷成为糙米。
它与辗米机配套使用适于农村、城镇中小型粮食加工厂使用。
7、品室co2施肥:通过施用二氧化碳,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叶片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对菜叶、根菜、果菜及以其种子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8、喷灌:用水泵或借高度压头使水通过喷头喷入空气中形成小百滴,再降到田间。
根据喷头的构造,水以射流形式成旋转水束射出,在喷射过程中因与空气摩擦而分散成水滴,或以扇形或伞形水膜形式喷出,遇空气阻力而分散成水滴。
9、滴灌:灌前在田间布置安装有一系列滴头的灌水管道,滴头安顿在作物根部附近,水引入管道后通过滴头以小水流或形成水滴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表面上,借重力渗透土壤。
10、渗灌:将水引入土壤中合适深度借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灌前在田间地下一定深度预埋带细管的管道,埋屎根据土壤质地及作物根区土层深度确定,其原理是使表层土壤有足够的湿润度,深层渗漏少。
11、尺寸减小:是对物料施加一定的外力,破坏其分子之间的联结力,是物科的尺寸变小,巳到达人们规定的尺寸。
12、温室效应:用透明覆盖材料做外围护结短歧辐射透入,是室内地面升温,并制止绝大部分地面长歧热辐射透出构的建筑,可让绝大部分的大阳室内,起到一种保热升温的作用。
这种可以让绝大部分短歧辐射进入而制止绝大部分长歧辐射透出以蓄热升温的特点,称为“温室效应”。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要点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要点(大概就这么多了,仅供参考)一、概念1、农业物料:动植物产品、加工成品、半成品以及与农业作业有关的土壤、肥料、农药等。
2、土壤下塑限:开始表现可塑性时的含水量。
3、生理干旱:含盐水的浓度大,植物吸水难甚至“反渗”而凋萎。
4、温室效应:让绝大部分短波射入,而阻止绝大部分长波射出,以蓄热升温的特点。
5、叶面积指数:作物全部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
6、换气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换气量。
7、生理辐射:对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的辐射。
8、光照强度:到达或通过单位面积的光通量(流明)。
9、光合强度:单位面积叶面积单位时间吸收二氧化碳的毫克数。
10、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降至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相等时,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1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2、可靠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和预订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二、填空1、农业物料的流变特性是研究物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流动,以及载荷作用的时效。
2、应力松弛指物料突然地变形到给定值并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
4、作物的变温管理指生育阶段的变温管理和昼夜间的变温管理。
5、按室内的环境温度将温室分为高温温室、中温温室、低温温室、冷室。
6、光合作用的两个生化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
7、根据不同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植物。
8、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自然因素遗产因素和环境因素。
9、土壤分为四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三、简答1、农业物料破坏的原因①机械力:挤压、切断、碰撞、颠簸等②其他应力:热应力(烘干与冷却)、乙醇促使苹果边熟腐烂、湿应力(水分过大产生裂口)③物料自身的生化作用:呼吸代谢作用,在温度、湿度较高条件下,导致生命缩短而坏死。
2、粘弹性物料的流变模型麦克斯韦尔模型、开尔文模型、其他模型(广义麦克斯韦尔模型、广义开尔文模型、伯格斯模型、宾汉模型)3、农业物料的具体热特性比热、导热系数、导温系数4、农业物料热特性的应用设计烘干和冷却工艺参数和规范、品质特性5、农业物料热特性在加热烘干中的应用①供热和升温与比热有关②物料层的厚度和加热均匀度与导热系数有关③热特性跟温度和水分的关系等6、农业物料的可见光特性反射特性、光透射特性、延迟光特性7、磁化水灌溉的作用用磁化水灌溉,可以增强根系的吸水性、有利于叶茎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要点(大概就这么多了,仅供参考)
一、概念
1、农业物料:动植物产品、加工成品、半成品以及与农业作业有关的土壤、肥料、农药等。
2、土壤下塑限:开始表现可塑性时的含水量。
3、生理干旱:含盐水的浓度大,植物吸水难甚至“反渗”而凋萎。
4、温室效应:让绝大部分短波射入,而阻止绝大部分长波射出,以蓄热升温的特点。
5、叶面积指数:作物全部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
6、换气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换气量。
7、生理辐射:对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的辐射。
8、光照强度:到达或通过单位面积的光通量(流明)。
9、光合强度:单位面积叶面积单位时间吸收二氧化碳的毫克数。
10、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降至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相等时,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1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2、可靠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和预订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二、填空
1、农业物料的流变特性是研究物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流动,以及载荷作用的时效。
2、应力松弛指物料突然地变形到给定值并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
4、作物的变温管理指生育阶段的变温管理和昼夜间的变温管理。
5、按室内的环境温度将温室分为高温温室、中温温室、低温温室、冷室。
6、光合作用的两个生化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
7、根据不同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植物。
8、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自然因素遗产因素和环境因素。
9、土壤分为四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三、简答
1、农业物料破坏的原因
①机械力:挤压、切断、碰撞、颠簸等
②其他应力:热应力(烘干与冷却)、乙醇促使苹果边熟腐烂、湿应力(水分过大产生裂口)
③物料自身的生化作用:呼吸代谢作用,在温度、湿度较高条件下,导致生命缩短而坏死。
2、粘弹性物料的流变模型
麦克斯韦尔模型、开尔文模型、其他模型(广义麦克斯韦尔模型、广义开尔文模型、伯格斯模型、宾汉模型)
3、农业物料的具体热特性
比热、导热系数、导温系数
4、农业物料热特性的应用
设计烘干和冷却工艺参数和规范、品质特性
5、农业物料热特性在加热烘干中的应用
①供热和升温与比热有关
②物料层的厚度和加热均匀度与导热系数有关
③热特性跟温度和水分的关系等
6、农业物料的可见光特性
反射特性、光透射特性、延迟光特性
7、磁化水灌溉的作用
用磁化水灌溉,可以增强根系的吸水性、有利于叶茎的生长。
8、磁化的主要表现(作用)
作物增产(提高净光合速率)、减少耕翻作业的能耗、增强土粒凝聚性
9、农业物料电特性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①含水率的测定(利用电特性与含水量的关系)
②物料干燥(利用介电损耗原理)
③质量评定(电位差——碰伤,电导率——含水量,主频)
④种子处理(提高发芽率、种子清选)
10、土壤空气的作用
土壤空气增多,微生物活动旺盛(尤其温度较高时),有利于有机质分解。
11、土壤压实的后果
①透水、透气性降低,蒸发增大
②有机质分解慢,对作物供氮不足
③耕作阻力增大,质量降低
④影响产量
12、减少压实的措施
复式作业、免耕少耕、降低接地压力、定期深松、施有机肥等
13、盐碱土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①生理干旱(看前面概念题)
②盐分毒性(腐蚀幼芽或使叶子干枯)
③营养失调(影响植物对某些营养元素的吸收或生成难溶解的化合物)
④恶化土壤理化性质(破坏团粒结构,干时板结,湿时粘重,透气性差。
造成植物出芽难、微生物活动困难)
14、农业生产建筑的基本类型
①动物生产建筑(畜、禽、兽、水产品)
②植物栽培建筑(温室、大棚等)
③贮藏(库房)建筑(冷库、粮库、机库等)
15、农业建筑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①基础:坚固、稳定、抗冻、抗腐蚀(水、化学)
②墙和柱:承重、围护(保温、隔热、防风雨、防火)、分割等
③楼地面:楼地面,坚固、耐磨、保温、防潮
楼板,足够的强度、刚度、隔音、防水、防火
16、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设计的原则
①必须保证结构和施工安全
②创造最适宜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
③适合科学、先进的生产工艺,适合专业化、集约化、均衡组织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④节约材料和造价
⑤提供适当的建筑和构造,方便、安全、卫生等
⑥注意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
17、农业生产建筑设计的要求
合理规划场址、防火防疫、通风透光
18、二氧化碳的来源
①酒精酿造业的副产品
②化学分解,强酸和碳酸盐作用
③空气分离,空气低温液化然后蒸发分离出
④碳素或碳氢化合物通过充分燃烧生成
⑤利用有机物分解放出
19、鸡舍通风的目的
换气(平时排污浊有害气体)、排湿(冬季,呼出的水汽)、散热(夏季)20、工厂化养猪的优点
劳动生产率高、周期短、耗料少、占地省
21、贮藏保鲜的要求
①保持新鲜的品质和风味
②维持一定的新陈代谢作用
③抑制微生物的侵袭,减少腐烂损失
22、水蚀的原因
水的浸润、雨点冲击、径流冲刷
23、水质污染程度的评价指标
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料、水中溶解氧
四、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