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优秀教学说课设计图文稿
王老师的《秦兵马俑》说课稿(含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说课稿(含板书设计)一、说教材1、编者意图《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6课,编者将它和《圆明园的毁灭》、《别了,语文课》同编在一个单元,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教材分析:《秦兵马俑》一课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因此,作者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怎样表现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便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3、设计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价值,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与独特体验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类型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课共分两课时教学,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1)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教学重点⑴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⑵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6、教学难点五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秦兵马俑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会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感悟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秦兵马俑的精美,激发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课件说课稿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 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策略
教 法
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 地读、师生配合读这些形式,结合本课特点,以读 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充 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 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 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和交流。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地读—感悟
教材分析
教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 材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组第三篇课文。 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 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 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 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使我们如临其境。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的“世界 遗产”的兴趣。
将军俑
•
将军俑身材魁梧, 头戴鹖(hé)冠(ɡuān), 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 首挺(tǐnɡ)胸。那神态自 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 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武士俑
• 武士俑平均身 高约1.8米,体格健 壮,体形匀称。它 们身穿战袍,披挂 铠甲,脚蹬前端向 上翘起的战靴 (xuē),手持兵器, 整装待发。
有的目 光炯炯, 神态庄 重,好 像在暗下决心,誓 为秦国统一天下作 殊死拼搏。 有的凝视远 方,好像在 思念家乡的 亲人。
……
“有的……好像……”
神态1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兴 趣
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地 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 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秦兵马俑课文说课稿

秦兵马俑课文说课稿秦兵马俑课文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秦兵马俑》是人教版语文七册第十九课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第一课时无须讲得过多。
“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教学重、难点,以及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尤其是四字词语或成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1、激趣导入“趣”是乐学的先导,可以创造自主参与、和谐宽松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故而我在教学时力求采用精当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情感,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
2、熟读精思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
所以我们要不断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读而不厌,读中理解。
3、迁移导练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再请学生把思考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全班交流。
写的过程是思维的梳理过程,写的训练是思维的训练。
学生在充分地读、悟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自由表达。
《秦始皇兵马俑》一等奖 电子白板说课稿

《秦始皇兵马俑》一等奖电子白板说课
稿
秦始皇兵马俑一等奖电子白板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会描述兵马俑的外貌特征和制作工艺;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欣
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外貌特征和制作工艺。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 兵马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课件和展示材料。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展示兵马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传达兵马俑的重要
性和文化价值。
步骤三:描述外貌特征(15分钟)
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详细描述兵马俑的外貌特征,包括衣着、表情、姿态等方面的细节。
步骤四:介绍制作工艺(15分钟)
通过展示材料和课件,介绍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材、制模、焗烧等过程。
步骤五:艺术欣赏(10分钟)
让学生欣赏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引导他们对古代艺术的理解和
欣赏。
步骤六: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兵马俑的重要性和文化意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学生参与度高,研究效果良好。
然而,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时间控制,确保每一步骤的内容和讲解都能得到适当的呈现。
秦兵马俑说课稿(通用10篇)

秦兵马俑说课稿秦兵马俑说课稿(通用10篇)秦兵马俑说课稿篇1我这天说课的资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14课的《秦兵马俑》。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透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
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十分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
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光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分两课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
精读课文,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资料,组织、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秦兵马俑说课稿

秦兵马俑说课稿标题:秦兵马俑一、导入(引入话题)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一说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话题——秦兵马俑。
二、导入(呈现问题)首先,请大家回想一下,当我们谈到古代战争文化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以往我们常常通过书籍、文物、影视作品等渠道了解到的关于古代战争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三、导入(导入知识)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也是非常特殊的兵器——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造型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陶俑,也是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代兵器。
四、导入(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秦兵马俑的由来、制作工艺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五、主体(知识详解)1. 秦兵马俑的由来秦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建的陵墓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附近,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陶制的军事和文化遗产。
2. 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
每一个秦兵马俑都有独立的面孔、服饰和武器。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制作秦兵马俑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技艺。
例如,首先使用黏土模型定型,然后制作细节,最后进行彩绘。
3. 秦兵马俑的影响秦兵马俑是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外游客首选的旅游景点之一。
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实力和艺术水平,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兵马俑的由来、制作工艺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统一者,他所创立的秦朝以及秦兵马俑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珍贵文物,也是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财富。
七、钩子(呈现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发现其他哪些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呢?对于这些遗产你们有什么了解和兴趣呢?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的历史文化,了解我们国家的丰富多彩的历史。
谢谢大家!。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6课《秦陵兵马俑》说课稿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6课《秦陵兵马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陵兵马俑》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通过欣赏和分析兵马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材以秦陵兵马俑为主题,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于秦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能够欣赏和分析兵马俑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能够欣赏和分析兵马俑的艺术魅力。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源,结合实地考察和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秦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欣赏与分析:展示秦陵兵马俑的图片和相关文物,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3.知识讲解:介绍秦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兵马俑的文化价值。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动手制作:学生根据秦陵兵马俑的艺术特点,进行绘画或制作兵马俑的实践活动。
6.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第6课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6课秦陵兵马俑(说课稿)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材和教学内容本课是《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6课,主要内容是介绍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以及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本课将由“秦陵的奥秘”、“兵马俑制作工艺”、“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知道秦陵和兵马俑的基本情况;2.掌握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3.了解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秦陵和兵马俑的基本情况;2.掌握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要点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秦陵和兵马俑吗?你们知道它们有哪些特点和历史价值吗?”通过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秦陵的奥秘(10分钟),包括秦陵的位置、形状、规模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秦始皇陵的绮丽壮观。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始皇会在陵墓中放置兵马俑,其意义是什么?”通过思考让学生对后面的学习更加好奇。
3. 兵马俑制作工艺(25分钟),包括原料的挑选、做模型、焙烧、上彩等。
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兵马俑制作相关的知识,如兵器装备、骑马驾车、器具生活等方面。
这些知识的介绍不仅凸显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学习兵马俑的艺术特点打下基础。
4. 兵马俑的艺术特点(35分钟),例如兵马俑的尺寸大小、造型特点、色彩运用、绘画风格和雕刻技法等等。
这些艺术特点的介绍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兵马俑的艺术魅力。
5. 兵马俑的历史价值(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兵马俑的历史价值,以及它们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兵马俑出土后,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哪些帮助?”通过思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兵马俑的重要性。
6. 总结(5分钟)“你记住了什么”为主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神马内容有特别深的印象,同时强调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兵马俑优秀教学说课
设计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
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
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
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
”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
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
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
这个问题
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
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
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师进行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异彩独放的明珠而感到骄傲。
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
请大家下课以后,就行动起来,去搜集你感兴趣的相关资料。
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
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
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举世无双个性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