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附答案)(总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四 )问答1简述微观经济学两大基本假设的含义第一“合乎理性的人”——经济人、理性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
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2为什么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指的是每增加一件产品获得的收益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首先你要知道边际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先是递减然后是递增的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产商增加一单位产量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所以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总利润会随之增加当厂商增加的产量到达一定程度时边际成本就开始增加,在增加到等于边际收益之前,增加产量都会是总利润增加,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后,每多生产一单位获得的收益小于成本,多生产多亏损所以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总利润是最大的3说明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含义及经济影响。
支持价格(Support Price)又称为价格下限,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
支持价格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为了保护和支持农业的发展。
限制价格,又称为价格上限,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限制价格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平等,社会的安定,但是限制价格政策也会引起严重的不利后果。
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
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使资源缺乏和严重浪费并存。
引起社会风气败坏,产生黑市交易。
4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说明消费者均衡如何实现。
P74-755一种说法是: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歉收;另一种说法是: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后价格上升。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汇总内容

1-1.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提示;(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
“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引起总收益的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2-2.无差异曲线中,无差异的含义是什么?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什么?提示:(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在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
(2)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3-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提示:(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西方经济学 简答题

1,序数效用论者运用价格消费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得到价格消费线。
价格消费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即价格消费线上每一点,都存在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
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种价格水平与对应的需求量描绘在一张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出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
同时,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2,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当收入较少时,人们愿意付出更多劳动,即牺牲闲暇来得到更多收入.当收入相对于个人需求来说较高时,工作的机会成本(放弃闲暇)更高,这时候,人们可能更愿意享受闲暇,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3,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有哪些?①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②消费的非排他性③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④具有消费的强制性4,解释短期平均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各自是u型的原因虽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型,但是成因却各不相同。
SAC呈U型的原因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在生产的初始阶段,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能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使得SAC曲线呈上升趋势。
而LAC曲线呈U型的原因则是由于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的作用,产出水平位于LAC 递减阶段意味着在长期内企业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若扩大生产规模则有助于LAC的下降;若是产出水平超过LAC的最低点,则意味着企业的资源被过度利用,必然导致LAC的上升,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含答案

1. 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市场的消费者偏好不同,其这些不同偏好可以被区分开。
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件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二从中获利的情况。
5.分析需求弹性与厂商销售收益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映的敏感性程度。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归纳如下:(1)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最好加图示说明)(2)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是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其原因在于: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
所以,降价最终使销售收入减少(图示)(3)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减少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变动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价格的变动率是相等的。
这样一来,由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刚好等于由需求量变动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或增加量。
所以,无论厂商是降价还是提价,销售收入是固定不变的。
6.财政政策在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1)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
(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成熟打消难以准确确定;其次在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里面,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西方经济学简答题1.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解答:消费者均衡指的是消费者选择的能够使其效用达到最大的商品组合。
从几何上说,该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
其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之下,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商品数量组合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相应的价格之比。
借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变换成我们更加熟知的条件,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这也进一步说明,效用的基数度量或者序数表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二者的实质相同。
2.正常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解答:正常品价格对正常品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替代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从收入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伴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对正常物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也增加。
因此,作为正常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一定使得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由于无论从替代效应还是从收入效应上看,正常品价格的下降都会使得对它的需求量增加,故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何为吉芬物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解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对这种低档物品来说,它的需求量与价格是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于是,对吉芬商品来说,其需求曲线不再像通常所见到的那样向右下方倾斜,而是相反,向右上方倾斜。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题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⑴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为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需求曲线是从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即tga﹤0,表明需求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⑵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
这种供给量和价格成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为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即tga﹥0,表明供给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⑶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
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
⑷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这体现政府对供求规律的利用。
支持价格应该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限制价格应该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画图说明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等产量曲线和效用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相似,因此,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有相似的三个特征:⑴等产量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
因为要保持产量不变,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就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投入量,两种要素是互相替代的。
⑵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叫做等产量曲线群。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越大。
⑶一个平面图中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否则与等产量曲线的定义相矛盾。
3.等成本曲线的特征(1)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所形成的曲线(2)在等成本线以外点,如图中的A点,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最大的,但成本达不到;在等成本线以内的点,如图中的B点,成本虽然能够达到,但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是最大;只有等成本线上的各点,是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两种要素的组合是最大的。
西方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资源分配B. 经济增长C. 通货膨胀D. 失业率答案:A2. 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A. MC曲线B. AVC曲线C. SAC曲线D. MR曲线答案:A3.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指的是:A.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递减B.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C. 随着消费量的减少,边际效用递增D. 边际效用与消费量无关答案:B4. 根据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是:A. 0到1B. -1到1C. 0到无穷大D. 1到无穷大答案:A5.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A. 利率B. 货币供应量C. 政府支出D. 税收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包括替代品的可用性、商品的必需性、商品支出在总预算中所占的比重、消费者调整购买习惯的时间长度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等。
2. 解释什么是“市场失灵”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或不公平分配的情况。
例如,外部性(如污染)就是一个市场失灵的例子,因为污染的成本没有被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导致资源配置偏离社会最优水平。
三、论述题1. 论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及其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
答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认为,在自由市场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往往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在现代经济学中,这一原理被用来解释市场机制如何通过价格信号协调生产和消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然而,斯密的理论也指出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如垄断、外部性、公共品等,这些情况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结果。
结束语:本题库涵盖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核心概念、市场机制、政策工具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希望这些题目和答案能够对准备考试的学生有所帮助。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1、什么是经济学,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选择是什么答: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配置的科学。
它包含五个选择:①生产什么(what)②生产多少(how many)③怎样生产(how)④何时生产(when)⑤为谁生产(for whom)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欲望可以分为哪七个层次?答:①基本的生理需要②安全和保障的需要③归属感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3、简述生产可能性曲线及使之移动的因素答: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定量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可能性组合,能使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的因素包括①技术水平的影响:技术水平上升曲线向外移动;技术水平下降曲线向内移动②投入生产要素数量的影响:投入量增大曲线向外移动;投入量减小曲线向内移动③制度改善的因素:制度的改善能使曲线向外移动4、需求数量变化和需求变化两者有什么区别?答:①需求数量变化:由于商品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②需求变化:除价格因素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整体的移动5、影响厂商供给的因素有哪些?答:①商品本身的价格: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反之供给量减少②投入生产要素的成本:成本上升,供给量减少;反之供给量增加③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提高,供给量增加;反之供给量减少④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上升;互补品价格下降,该商品需求增大⑤厂商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6、供给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有什么区别?答:①供给量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变化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表现为同一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②供给的变化:当商品的本身价格稳定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如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动等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表现为供给曲线的整体的移动7、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哪五种?答: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Ed表示常规:①富有弹性(Ed>1)②缺乏弹性(Ed<1)特殊:①完全有弹性(Ed=∞)②完全无弹性(Ed=0)③单位弹性(Ed=1)8、简述市场均衡,分均衡状态价格的调整答:市场均衡:供求相等时的市场状况为市场均衡均衡价格是由市场里供求量自发调节形成的:①价格偏高时供大于求,是卖者之间的竞争,价格下降②价格偏低时供小于求,是买者之间的竞争,价格上升(注:需要画出S-D曲线,标明均衡价格点)9、请简要说明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答:①替代品多,弹性大;替代品少,弹性小;替代品强,弹性大;替代品弱,弹性小;②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大,弹性大;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1.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解答:消费者均衡指的是消费者选择的能够使其效用达到最大的商品组合。
从几何上说,该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
其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之下,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商品数量组合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相应的价格之比。
借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变换成我们更加熟知的条件,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这也进一步说明,效用的基数度量或者序数表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二者的实质相同。
2.正常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解答:正常品价格对正常品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替代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从收入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伴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对正常物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也增加。
因此,作为正常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一定使得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由于无论从替代效应还是从收入效应上看,正常品价格的下降都会使得对它的需求量增加,故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何为吉芬物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解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对这种低档物品来说,它的需求量与价格是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于是,对吉芬商品来说,其需求曲线不再像通常所见到的那样向右下方倾斜,而是相反,向右上方倾斜。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对吉芬商品来说,其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对需求量的影响与替代效应刚好相反,且其强度还大于替代效应。
例如,在上一章正文中提到的土豆就是这样的一种吉芬商品。
的确,当土豆的价格上升之后,人们倾向于用更多的其他商品比如牛肉来替代土豆,即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使得土豆的需求量减少;但由于低收入家庭中土豆的消费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当土豆价格上升之后,使得这些家庭的收入购买力急剧下降,已无力购买虽相对降价但仍很昂贵的牛肉,转而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土豆。
不仅如此,收入效应的强度远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在土豆价格上升之后,这些低收入家庭不仅不会减少而是增加土豆的购买。
4. 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适用的条件有哪些?解答: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1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1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简言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可变投入在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它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用的条件有三个方面: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这一规律只能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前提下才可能成立。
否则,如果出现技术进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能不再成立。
第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有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
如果在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的同时,增加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那么这一规律也可能不再成立。
第三,边际产量递减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
边际产量并非一开始就会出现递减,原因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固定不变的要素投入,在可变要素投入数量很低时,不变要素投入相对过剩,增加1单位可变要素投入可以使得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因而产量的增加也会增加。
但随着可变要素投入不断增加,不变要素投入相对不足,从而对产量增加形成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就会出现递减。
因此,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发挥作用。
5.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决定的?解答: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与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来确定它的合理区域。
首先,当劳动量较小时,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称该阶段为第一阶段。
在该阶段,新增加的1单位劳动所获得的产量比现有劳动的平均水平都要高。
于是,企业应该雇用这1单位的劳动,即企业不会停止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由此可见,该阶段是不合理投入区——如果把劳动投入确定在第一阶段而不增加,那就是不合理的。
其次,当劳动量很大时,其边际产量将小于0,即增加投入不仅不增加总产量,反而会使得产量下降。
称该阶段为第三阶段。
显然,理性的企业也不会把劳动投入确定在这一阶段内。
最后,当劳动量既不是很小也不是很大时,其边际产量将小于平均产量,但仍然大于零。
称该阶段为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劳动的合理投入区。
换句话说,理性的生产者总是把劳动投入选择在第二阶段上。
6.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之间的联系如何?请给出详细说明。
解答: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该要素所替代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递减,即一种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随着该要素的增加而递减。
通过如下公式可以看到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递减的原因:MRTS L,K=LKMPMP在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内,所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都服从递减规律。
所以,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另一方面,由于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所以资本的投入量会相应地减少,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增。
因此,在上式中,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分子递减,而分母递增,所以由此决定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一定递减。
这就是说,随着一种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该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越来越少,从而它对另外一种要素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弱;同时,被替代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越来越少,其边际产量越来越大,从而它也就越不容易被替代。
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而决定这一规律的直接原因则是更基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7. 为什么说理性的企业会按照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解答:理性企业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按照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的投入。
例如,假定企业只使用劳动和资本,其价格分别为W和r。
于是,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π=PQ-C=Pf(L,K)-WL-rK这里,P为产品价格,Q = f(L,K)为企业的生产函数。
假定企业在某一要素组合点上考虑是否增加1单位的劳动投入。
增加1单位劳动会给企业带来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会招致更多的成本。
一方面,由于增加1单位劳动的产量,即边际产量为MP L ,所以企业所增加的收入等于按现行价格P 出售这一边际产量获得的收入,即P ·MP L 。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的价格为W ,所以它增加1单位劳动需要增加的成本就等于W 。
只有当增加1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量恰好等于为此支付的成本时,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才会停止对该要素的调整。
所以,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的劳动投入量应满足的条件是:P ·MP L =W 同样的道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资本投入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P ·MP K =r 由上两式即得到:L K MP MP W r =或L K MP MP W r =由此可见,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做出的选择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相一致。
8. 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解答:成本曲线和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图看出。
我们知道,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并且在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上,即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时,平均可变成本也一定处于最低点,此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
在图(a )中,当劳动投入为L 1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相应的产量为Q 1。
于是,在图(b )中,对应于产量Q 1,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此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
也就是说,从图形形式上来看,图(b )恰好是图(a )的一个整体反转。
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总之,短期成本来源于短期生产,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短期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所以也就间接决定了企业短期成本曲线变动的规律以及这些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9. 完全竞争企业在进行短期生产决策时,要解决哪几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解答:完全竞争企业在进行短期生产决策时,要回答如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
第一,利润最大化产量由什么决定?答案是,利润最大化产量由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
第二,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是盈是亏?答案是,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如果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则企业盈利,否则就亏损。
当平均收益恰好等于平均成本时,企业不亏不盈。
第三,如果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出现亏损,是否应当停产?答案是,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如果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则即使亏损也要继续生产,否则,就应当停产。
当平均收益恰好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可以停产,也可以继续生产,结果没有区别。
10.完全竞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生产是否会亏损?为什么?(重点)解答:完全竞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生产也可能会亏损。
这是因为,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完全竞争企业的平均成本可能大于平均收益(即产品的市场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竞争企业即使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去进行生产,仍然会遭受亏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是否达到利润最大化与企业是盈还是亏并不是一回事。
前者只是表示,企业在现有的条件下已经做到了最好,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市场需求太低导致价格太低),做到了最好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亏损。
在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意味着,企业已经尽可能地把亏损降到了最小。
此时的利润最大化等价于损失的最小化。
11.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停产会有多大的损失?为什么?解答:通常假定,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停产的损失就等于全部的固定成本。
这是因为,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其他企业也同样)存在有所谓的“固定要素”和由此引起的“固定成本”。
在存在固定要素和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停产会导致固定成本的损失。
停产导致的固定成本的损失的大小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固定要素能否转为它用?能否在市场上“变现”?如果可以的话,变现的难易程度又如何?等等。
为简单起见,通常假定所有的固定要素均无法转为它用,也无法在市场上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