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雷火灸配合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赵氏雷火灸的临床应用综述-针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赵氏雷火灸的临床应用综述-针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赵氏雷火灸是在原来雷火神针灸的基础上将实按灸改为悬灸的一种治疗方法,集针、灸、药外治法于一体,采用艾绒及黄芪、乌梅、麝香等中药制成的药艾条。
具有补益肝肾、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多种功效。
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幅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来治疗疾病。
通过火热、红外幅射力与药力在人体面、位、穴的强力渗透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经络的治病方式。
现就对雷火灸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妇科疾病李怀宽等在辨证服用中药的基础上联合赵氏雷火灸为治疗组,与辨证服用中药为对照组治疗原发性痛经。
两组均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评价,停药后观察半年评价远期疗效。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止痛起效时间比较30min 内、1h内、1.5h内、2h内、2.5h内止痛效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例和2例、16例和7例、3例和8例、1例和4例、0例和4例;两组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2.6%和76%。
谷凌云等用雷火灸结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组采用雷火灸,每天1次,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合中药方随证加减,并停用所有西药,3个月为一疗程。
对照组用西药米非司酮10mg口服,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口服,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谷凌云等用雷火灸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慢性支原体感染性盆腔炎,并对照单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2、眼部疾病鞠胜用雷火灸治疗干眼症,治疗组用赵氏雷火灸合玻璃酸钠眼液点眼,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眼液点眼,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4周后进行总结。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52%,对照组80.9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于雷贝拉 唑肠溶 片 +枸橼 酸莫沙必利 对照组 。 单氏等 以连夏消痞汤 ( 清半夏 1 、 2g 干姜 9g 黄 、 连 9g 黄芩 l g党参 1 g 木香 1 g 甘草 6g 大 、 2 、 2 、 2 、 、
6 ・ 4
江西 中医药 2 1 7月第 7期总 4 0 1年 2卷第 3 3 4 期
JANG OU I X1J RNA TR L OF ADl oNA HI Tl L C NEs ME C NE E Dll
南 昌
认 为此
本 虚 标
,
阴虚
认 为 气 机 。苏 得 出脾 不 畅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不少学者运用传统 中医理论 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 治, 已凸显 出其明显的优
皆属于热 。《 ” 灵枢 ・ 厥病》 “ t , 日: 厥 痛 腹胀胸满 , 7
心尤痛甚 , 胃心痛也 。 D虽然病位在 胃肠 , ”F 但其发 病与五脏 相关 , 中与肝脾尤为密切。正如《 其 临证
虚气滞证 、 脾胃湿热证 、 胃虚弱( 证 、 脾 寒) 寒热错杂
证 四型 。刘 氏 通 过 对 5 8例 F D患 者 的 临床 治 疗
势 和发展 前景 。现 就近几 年取 得 的成果综 述 如下 。
1 病 因病 机
病机特点 , 而饮食和情绪是主要诱发因素。 2 治 疗方 法 2 1 辨证分型 《 . 功能性消化不 良中医诊疗规范 ( 草案)》 将功能性消化不 良分为: 肝郁气滞型 、 肝 郁脾虚型 、 脾虚痰湿型、 饮食积滞型 、 寒热错 杂型等 五种类型。但各 中医临床医家依据 自己的l床经验 临
[] 5 薛莉萍 , 张合俊.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6 0例 [ ] 辽 宁 J. 中医药大学学报 ,0 8 1 ( ) 9 2 0 ,0 2 :9—10 0.
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

发明人
赵氏雷火灸发明人——赵时碧,女,1937年出生,雷火灸创始人,著名老中医,重庆市人,现任重庆赵氏雷 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曾任重庆市民营科技委员会副理事长。
我所研发的赵氏雷火灸,获得棒式悬灸、雷火灸、医用雷火灸三项专利,在国际、国内获得专业性奖项16项。 赵氏雷火灸能广泛应用于人体各大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流中心作为科研成果推广。 本所研究员赵氏雷火灸传人张丽老师现受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雷火灸疗法讲师,负责全国县级以上中医院雷火 灸疗法的师资培训。目前,赵氏雷火灸系列产品已销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广东省中医、 厦门市中医院、成都中药院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省级重点中医院。赵氏雷火灸问世以来,全国数十家医疗单位的 医学专家撰写了40余篇关于赵氏雷火灸的临床治疗论文,并发表在《中国针灸杂志》、《上海针灸杂志》等多种 医学专刊上。
赵氏雷火灸发明人——赵时碧研究履历:
1957年9月,到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工作,师从于全国著名骨科医师、武术家赵锦才,在其指导下开始运用 灸疗治病。
1960年,毕业于重庆市中医学校,之后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进修西医骨科。从事中西医骨科专业40 余年,先后任科室负责人、门诊部主任、医务科长、住院部主任等职。
1978年,首先研究针刺神经干在中医骨科手术中的麻醉作用,并撰写了论文《针刺神经干麻醉100例》,在 全国运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后又撰写了学术论文20篇左右,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与发表,多次评得重 庆市优秀论文。
一例雷火灸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腹痛的护理体会

一例雷火灸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腹痛的护理体会摘要:通过一例雷火灸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腹痛的临床护理体会到,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腹痛患儿有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雷火灸;脾胃虚寒1.1一般资料患儿李××,性别男,年龄9岁,住院号180404,节气处暑,就诊时间2021-6-28.主诉:反复腹痛半月。
既往史:过敏性紫癜。
入院症见:患儿腹痛,以脐周为主,持续性隐痛为主,可耐受,痛剧时喜温喜按,大便干。
舌淡,苔白,脉细。
入院查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腹部CT提示:肠系膜淋巴结炎,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2 护理评估结合《十问歌》,患儿喜热,纳可,偶暴饮暴食,小便正常,大便干,2-3日一次,有腹痛,偶有口渴,睡眠一般,有过敏性紫癜。
按照“寒热阴阳表里虚实”八纲辨证思路,患儿腹软喜温喜按属虚证,面色稍苍白,口中无味,喜热饮,脉细属阴证,脉细,属里证,喜温喜按、遇凉加重属寒证;分.证机概要: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寒气凝滞,故胃腹隐痛,得热痛减,舌脉表现为虚寒表证,病性属虚。
故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证,病位在脾胃。
治法以“”温中健脾、行气止痛”为治则。
1.3 方法首先对所灸部位进行评估,确定皮肤清洁,无破损伤口等情况时,方可进行雷火灸,首先选取脾腧、胃腧竖摆阵盒,灸疗13分钟,在选取神阙、中脘或者阿是穴继续灸疗13分钟,灸疗时用毛巾覆盖阵盒,再取足三里、内关等穴进行手法灸疗,辩证为虚寒型者补法温和灸疗,在雷火灸强大的火热力及红外线辐射力,在用灸区域的面、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作用下,渗透组织深部而达到补中益气,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等疗效,兼具温通和温补的双重功效。
灸后嘱患者饮用淡盐水1杯,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外感风寒,同时指导家长予患儿饮食有节,进食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忌暴饮暴食及食生冷、不洁食物,虚寒者宜进热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进食蔬菜瓜果,少量多次饮温水。
雷火灸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雷火灸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雷火灸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行胃肠手术的67例患者(2020.3~2022.4),随机分为未施灸组(33例,术后常规护理及治疗)和雷火灸组(34例,在未施灸组基础上增加雷火灸治疗)。
术后对比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雷火灸组术后排气时间(18.35±2.85h)、术后排便时间(60.71±8.25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1.69±3.96h)和住院时间(6.35±1.85d)均现在低于未施灸组(24.36±5.52h、79.25±9.11h、37.69±5.69h、8.82±1.75d)(P<0.05)。
结论胃肠术后实施雷火灸治疗,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恢复,有助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胃肠手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康复进程[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on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Methods 6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March 2020 ~ April 2022)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non moxibustion group (33 cases, routine postoperative care and treatment) and the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group (34 cases,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treatment was added to the non moxibustion group).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func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18.35 ± 2.85h), postoperative defecation time (60.71 ± 8.25H), postoperative ambulatory time (21.69 ± 3.96h)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6.35 ± 1.85d) in the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n moxibustion group (24.36 ± 5.52h, 79.25 ± 9.11h, 37.69 ± 5.69h, 8.82 ± 1.75d) (P < 0.05). Conclusion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after gastrointestinaloper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help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operation, and speed up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patients. It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Rehabilitation process胃肠手术是临床开展频次较高的外科手术,近年来,该类手术技术与设备不断优化、改进,有效提升了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但是手术过程不可避免的损害肠道及周围组织,对患者肠道功能损害较大,需优化患者术后康复措施,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1】。
雷火灸治疗腰椎融合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观察

雷火灸治疗腰椎融合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观察李聪; 马越; 周宏云; 郭柏铭【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9【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雷火灸; 护理疗法; 腰椎融合术; 胃肠功能紊乱【作者】李聪; 马越; 周宏云; 郭柏铭【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广州白云山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510510【正文语种】中文腰椎融合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对患者康复来说尤为重要,胃肠道功能紊乱一旦发生,不仅仅会引起腹胀胃痛、恶心呕吐等轻症,甚者会因胃肠蠕动异常诱发黏连性肠梗阻、肠内电解质紊乱[1]。
但早期患者及家属对此关注不够,而专业的医护人员也只会将麻醉复苏、伤口渗血、管道引流、肢体功能、小便潴留及压疮作为腰椎术后基本观察要素,然而对胃肠道蠕动、肠鸣音恢复、肠腔气体及大便的排出关注度远远不够。
近几年来,传统中医药护理干预广泛开始运用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优化处置,尤其是腰椎手术术后的患者应用[2]。
采用中医特色快速康复护理可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本研究采用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方法,运用中医雷火灸灸法干预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以改善术后各种胃肠功能障碍,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12 月—2016 年10 月在我院骨一科住院的75 例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9 例,腰椎管狭窄症21 例,腰椎滑脱症15 例,分为中医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
中医护理组40 例,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30~81 岁,平均年龄60.74 岁;常规护理组35 例,其中男性24 例,女性11 例;年龄27~83 岁,平均59.80 岁;总平均年龄60.26 岁。
1.2 纳入标准(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的诊断标准;(2)在全麻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3)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者。
雷火灸疗法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雷火灸疗法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疗效观察摘要:众所周知,胃脘痛是常见病。
多属脾胃虚寒型,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且患者多伴有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中气不足,外受寒邪侵犯,胃失温养所致,因此治疗原则上应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为主。
目的:探讨雷火灸疗法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将12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抑酸护胃等中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雷火灸方法治疗。
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胃脘痛疼痛评分情况。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病人胃脘疼痛评分、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雷火灸疗法能明显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胃脘疼痛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雷火灸疗法;脾胃虚寒;胃脘痛;护理引言雷火灸是一种传统的明火悬灸疗法,集针、灸、药外治法于一体,采用艾绒及黄芪、乌梅、麝香等中药制成的药艾条。
其具有补益肝肾、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多种功效,主要工作原理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同时利用药物粉末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药化因子以及物理因子,同时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扩大了中医火热灸法治疗的范围,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且疗效明显。
本研究探究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雷火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中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每组6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在21-68岁,平均年龄47.6±3.8岁。
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24-71岁之间,平均年龄44.3±3.5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性别、文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雷火灸和针灸辅助小建中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评价

雷火灸和针灸辅助小建中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评价【摘要】目的:观查雷火灸联合针灸辅助小建中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
方法:将1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4组。
对照组为小建中汤治疗,治疗组1为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组2为中药联合雷火灸治疗,治疗组3为中药联合针灸辅以雷火灸治疗。
治疗14天后,分析对比4组实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判断其疗效。
结果:治疗14天后,4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
治疗组2和3从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和有效率方面,均优于组1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组3和组2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组2疗效相对其他组更显著,较组1对比,既减少了针刺痛苦,又提高了疗效;与组3对比,数据无差异,相同疗效下,降低了治疗成本。
【关键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小建中汤,雷火灸;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G)对应中医胃脘痛病(脾胃虚寒证)是寒冷北方常见疾病,发病率高。
目前临床治疗以服用中药小建中汤为主,疗程长,难以根治[1]。
这主要是由于脾胃病与外感六淫中的寒邪致病有关,而雷火灸和针灸均可以引体内寒邪外出[2]。
本实验用雷火灸和针灸辅助小建中汤治疗CNG(脾胃虚寒证),并探究其疗效。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 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在乌兰察布市中蒙医院脾胃病科门诊CNG患者160例,编号1-160,根据简单随机、对照的原则,盲抽患者编号,分为治疗组3组和对照组1组,每组 40 例。
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胃镜下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中脾胃虚寒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