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护理要点来提供恰当的护理。

以下是一些心律失常病人护理的关键要点。

1.观察病人的心律和心率:监测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或血压,了解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并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2.观察病人的症状: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适或明显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确定病人的病因:针对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因。

一些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

了解病因可以帮助护理人员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

4.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是心律失常病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护理人员需要仔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和作用。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用药的时间规定,并定期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5.提供体位调整:有些心律失常病人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包括低血压和晕厥。

在这些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体位调整,如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帮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

6.提供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需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向病人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和调适技巧,帮助病人积极应对心律失常带来的压力。

7.教育病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包括告知病人其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帮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治疗效果,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自我监测和处理相关紧急情况的方法。

8.定期复查和进展记录: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复查病人的心电图、心率等指标,并及时记录和报告情况。

根据病人的进展和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反应较严重,可致心力衰竭、窦性停 搏、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 奎尼丁晕厥。其他如畏食、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视觉障 碍等多不严重。 2)利多卡因 在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和老年病人, 本品半衰期明显延长,应减少剂量,否则可致中枢神经系统毒 性反应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前者如嗜睡、眩晕、感觉异常、 视物不清,严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后者有窦房结抑制、传导 阻滞、低血压等。 3)普罗帕酮 副作用较小。可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反应如恶心、 呕吐及眩晕、口内金属味、眼闪光等。个别病人出现手指震颤、 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滞和低血压,亦可加重心力衰竭、支 气管痉挛。 4)普萘洛尔(心得安) 可有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等; 可加重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病人可能引起低血 糖、乏力。 5)胺碘酮 肺纤维化是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还可发生转氨酶 升高、光过敏、角膜色素沉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胃肠 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排便习惯改变,心脏方面反应如心动过 缓、房室传导阻滞或因QT间期过度延长而致尖端扭转性室速。
谢谢



1、 活动无耐力 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出量减少有关。 (1) 体位与休息 嘱病人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 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 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病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 重。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2) 给氧 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氧气吸入。 (3) 制定活动计划 评估病人活动受限的原因、活动方式与活动 量,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告病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 指征。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 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4) 用药护理 严格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因心律失 常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活动耐力。口 服药应按时按量服用,静脉注射药物(如普罗帕酮、维拉帕米) 时速度应缓慢,静滴速度严格按医嘱执行。必要时监测心电图, 注意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意 识,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举例如下: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病、吸烟史、跌倒史、晕厥史、用药治疗及抢救情况、过敏史及家庭史。

2、评估患者有无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

3、评估患者有无胸闷、黑朦、晕厥、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还应评估患者的神志等。

4、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工作与生活。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嘱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

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药物治疗与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时速度易慢,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上心电监护,观察用药前、中、后的心率、心律等心电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3、潜在并发症的护理: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出现猝死,立即进行抢救。

4、避免诱发因素: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朦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5、减轻焦虑:(1)保持病室环境舒适,避免过冷、过份潮湿或干燥。

(2)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支持,鼓励其战胜疾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3)抢救时,护士要保持镇静,给患者信任和安全感,并做好必要的解释。

三、健康指导要点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说明遵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避免诱因: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限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避免劳累、感染,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护理的常规措施。

心律失常是心脏节律异常的一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稳定或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通过正确的护理,可以有效地管理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1. 监测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记录病情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心率、心律和ST段等指标的异常。

2. 观察病情: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的快慢、节律的规律性以及是否出现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给予药物治疗,以维持心脏节律的稳定。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4. 控制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应积极控制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5. 心理支持:对心律失常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不适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6. 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要健康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

生活方式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心律失常患者,对病情变化进行评估和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涉及监测心电图、观察病情、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心理支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定期随访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管理心律失常患者,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生紧密合作,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异常,可以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类。

根据发作心率的快慢,可以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在护理评估方面,需要评估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等。

主要护理诊断包括活动无耐力、潜在并发症、有受伤的危险和焦虑等。

在护理措施方面,需要注意体位与休息、半有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护理、加强心理护理、作好急救准备以及做好各种护理记录和抢救记录等。

在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以及防治知识,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

4.家庭指导
为了方便患者自我检测病情,家庭可以教会患者如何自测脉搏。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家庭还应该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有晕厥史的患者,应该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并在出现头晕、黑蒙等症状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

5.护理评价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够长期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同时,他们也了解服药的注意事项,能够正确地进行用药管理。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概念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地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二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引起的胸闷、心悸有关。

2、潜在的并发症心排出血量减少。

3、焦虑与疾病治疗欠佳,患者缺乏支持有关。

4、知识缺乏与患者不了解心律失常相关的疾病保健知识有关。

三、护理措施1、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和特点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

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心动过速者,应限制活动;心动过缓者,避免兴奋迷走神经的活动,如避免排便时屏气;室性心动过速者,指导患者尝试频繁用力咳嗽,促进心律复律。

2、饮食宜清淡无刺激,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饮用兴奋性饮料。

戒烟、酒。

低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如橙子、香蕉等。

3、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4、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神志等变化。

5、急性心律失常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

对于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时作好急救准备,立即给予复律和心肺复苏,并遵医嘱给予生命支持疗法。

6、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7、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

四、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诱因。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腹泻、脱水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疾病;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2、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3、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恶性心律失常指的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

这类心律失常往往突发且持续不断,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如果不迅速进行抢救和治疗,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因此,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应采取紧急、快速和有效的措施。

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包括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维持循环功能等。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快速反应: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

在发现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启动心肺复苏和急救设备。

2.紧急除颤:对于室颤和室速,即使在没有检测到脉搏的情况下,也应立即进行除颤。

通过电击恢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恢复心脏泵血功能。

3.确保氧供:失去心脏的有效搏动后,患者的氧供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氧气供应给患者,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4.监测心电图: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心律失常。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恶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给予药物治疗:除颤以后,为了稳定心律,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兴奋。

6.密切观察: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进行密切观察。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7.记录和报告: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和教育。

在紧急情况下,家属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患者目前的状况,并提醒他们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紧密合作,如医生、急救人员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位护理: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病人应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为左侧卧位可能会使不适感加重。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2. 饮食护理: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和咖啡。

3. 病情观察:应注意病人的神志变化,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尤其应仔细检查心率和心律,判断是否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房颤等心律不齐发生。

对于房颤病人应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并记录,以观察脉搏短绌的变化情况。

4. 用药护理:应严格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活动耐力。

5. 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嘱咐病人穿柔软、宽松的衣物,保持床单位平整、洁净,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按摩骨隆突处,预防压疮的发生。

6. 休息与活动:轻度患者可以做适量的运动,重度患者需要卧床静养,并且要避免患者卧室的光线过于强烈。

7. 环境:保证卧室环境的安静,避免喧哗和嘈杂对病人产生干扰。

尤其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嘈杂声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8. 心理护理:避免精神上的过度刺激。

9. 着装:心失常患者的着装不能过紧,以免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应立即解开衣扣。

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并预防心律失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律失常的护理
一、概念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地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二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引起的胸闷、心悸有关。

2、潜在的并发症心排出血量减少。

3、焦虑与疾病治疗欠佳,患者缺乏支持有关。

4、知识缺乏与患者不了解心律失常相关的疾病保健知识有关。

三、护理措施
1、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和特点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

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心动过速者,应限制活动;心动过缓者,避免兴奋迷走神经的活动,如避免排便时屏气;室性心动过速者,指导患者尝试频繁用力咳嗽,促进心律复律。

2、饮食宜清淡无刺激,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饮用兴奋性饮料。

戒烟、酒。

低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如橙子、香蕉等。

3、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4、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神志等变化。

5、急性心律失常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

对于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时作好急救准备,立即给予复律和心肺复苏,并遵医嘱给予生命支持疗法。

6、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7、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

四、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诱因。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腹泻、脱水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疾病;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2、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3、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