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二)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1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 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
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
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有人说, 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 ; 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哈姆雷特》重要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重要人物分析第一篇:《哈姆雷特》重要人物分析波洛涅斯是克劳迪斯的御前大臣。
他十分顽固,想尽法子阻挠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相爱。
在偷听哈姆雷特与他母后谈话时,被哈姆雷特一剑刺死。
奥菲利亚是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相爱,但哈姆雷特知道,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在一起,因此,奥菲利亚成了哈姆雷特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无情的抛弃了,再加上父亲的死让她倍受打击,最后失足溺水生亡。
雷欧提斯是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替父亲和妹妹的报仇,和克劳迪斯设计用毒剑杀死了哈姆雷特。
而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
波洛涅斯:从波洛涅斯对待自己子女的方式和他的所做所为可以得知波洛涅斯是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波洛涅斯有一双聪明能干的儿女,自己深受国王的赏识,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语,不但没有主导自己的行为,为儿女树立榜样,反而害了自己的儿女。
在王子的深邃面前,波洛涅斯对世事的洞察消失了,他的智慧让位于肤浅和琐碎。
一个通达事态的智者反而成了一个“讨厌的老傻瓜”。
波洛涅斯的人生哲理波洛涅斯精明能干,善于洞察人生,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
他爱自己的儿女,时刻关心他们,教诲他们。
在儿子临行前,他说到:“还有几句教训,希望你铭刻在记忆之中: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的判断。
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就是在这一点上显得最高尚,与众不同。
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
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该剧围绕着主人公哈姆雷特展开。
下面我将从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情感以及他在剧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
他对待问题非常细致入微,常常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寻求真相。
例如,在得知父亲死因后,哈姆雷特不轻易相信他人的陈述,而是决定进行调查。
他用一系列的手段,如举行舞台剧,以此观察克劳狄斯是否反常。
这种善于思考的特点让哈姆雷特的性格显得深沉、复杂,并使他成为一个备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其次,哈姆雷特具有强烈的情感。
他在剧中表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母亲的痛苦失望。
他对父亲的死感到悲痛不已,而母亲的婚姻变动让他感到极度的痛心和愤怒。
哈姆雷特对这些情感的表达多种多样,既有内心的思考,也有外在的言语和行动。
他通过独白和与他人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
此外,哈姆雷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
他常常感到困惑,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怀疑和迟疑。
尤其是在决定是否要执行复仇的任务时,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
他思考复仇的意义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
这种犹豫不决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和人性化,使观众对他的行为和决策有更深层的思考。
同时,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角色。
他经常使用戏剧的元素来达到他的目的。
例如,他举行了一场改编的舞台剧来观察克劳狄斯的反应。
此外,他也善于操控言辞,通过富有双关意味的对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不仅仅是一个智慧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趣和出色的演员。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他的情感丰富且复杂,具有戏剧性。
他的犹豫不决表现了他的复杂内心世界。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他在剧中的表现。
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2)

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2)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那段著名的哲理性独白“生存还是毁灭”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典型形象的思想和行动的复杂性的重要一环。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可以看到客观上对手的强大和任务的艰巨,主观上对鬼魂的疑虑和手段上的选择,都使他们不得不慎行其事、一步步妥善安排。
一方面他急于完成复仇的任务;另一方面又缺乏必胜的信念,这一切构成了他性格的复杂性。
在独白的开头,哈姆莱特问自己“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③是对邪-恶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抗:逃避斗争,不沾染生活的脏污而退出人生;还是投身“无边的苦恼”以反抗邪-恶,这是哈姆莱特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
哈姆莱特的性格决定了他是不可能默然忍受和漠然旁观的。
但是,挺身反抗无涯的苦难是无益的,这意味着自取灭亡。
他看到了“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第三幕第一场)。
哈姆莱特精神烦恼、心灵苦闷,是他对邪-恶生活清醒认识的结果。
尽管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莱特表现出怀疑、动摇、意志薄弱,但这并非他的天性别林斯基正确断言说:“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的愤怒的讽刺,他的一刹那的感情暴发。
他和母亲谈话时的充满热情的狂暴议论,对叔父的傲慢和蔑视和无法掩盖的憎恶。
——这一切证明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
”哈姆莱特时而表现的精神软弱,是理想与现实不相和谐以及由此导致的性格分-裂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天性造成的。
同时,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沉思,反之,使他激动的思想令他感到苦闷,因为填密的思虑使他不能马上行动。
他经常振作起全部心灵的力最为反抗本人的软弱而斗争。
可见,王子的自我责备,并不是思想薄弱的表现,而是他正视自己,无情地鞭策自己,不容许自己逃避复仇的责任。
哈姆莱特不仅长于思考,也不短于行动。
事实上,他是全剧中最积极和主动的行动者。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2)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2)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该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
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最突出的特点是忧郁,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其次是犹豫,姆雷特中著名独白 to be or not to be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他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 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然而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的行动。
当然哈姆雷特的性格又是是刚毅的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可以从他为了报仇居然可以装疯而且还骗了那么多人)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同时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是不可否认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的景遇使他成为了一个悲剧,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史诗级的角色:《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史诗级的角色:《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剧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深度和复杂性,其中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各种层面。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几个史诗级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动机和演绎方式。
一、哈姆雷特(Hamlet)哈姆雷特是该剧的主人公,也是最复杂、最深入人心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情感波动的年轻人。
哈姆雷特面对父亲被谋杀和母亲再婚的事实时,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疑惑之中。
他的内心挣扎以及对真相的追求成为了该剧的核心。
哈姆雷特善于思考问题,以独白的方式展现他的智慧和忧虑。
他的戏剧性言行以及对世俗与道德的质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克劳狄斯(Claudius)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丹麦国王。
他通过暗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并迅速与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
克劳狄斯的形象复杂而丰满,既是一个权力欲望的化身,又是一个狡猾的政治家。
他的演绎方式巧妙地描绘了一个道貌岸然、表面光鲜的反派形象。
克劳狄斯的行动和动机引发了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三、奥菲利娅(Ophelia)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和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她的形象成为了该剧的象征之一。
奥菲利娅的人生遭遇自始至终都受到男性权力的摆布和伤害。
她在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精神崩溃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奥菲利娅的角色塑造着弱者的形象,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摧残,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波洛尼厄斯(Polonius)波洛尼厄斯是丹麦宫廷的重要顾问,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是一个阴险、虚伪的人物,喜欢自诩为政治傀儡。
波洛尼厄斯以他的言行和投机手段成为了克劳狄斯的忠实拥护者,但他的欺骗伎俩最终遭到了哈姆雷特的揭露。
波洛尼厄斯的形象展现了权力者的虚伪和控制欲,也揭示了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黑暗面。
五、拉奥提斯(Laertes)拉奥提斯是奥菲利娅的哥哥,哈姆雷特的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二)
1
2
3
1、老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之父
4
5
哈姆雷特的父亲,虽然只以鬼魂的身份出现过两三次,说过两三次话,却
6
对哈姆雷特的思想变化极有影响,这对于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
7
分。
8
9
他对于哈姆雷特来说是理想君主,可是哈姆雷特一开始就着重强调了他是
理想的“人”,作为斗士,他以英武闻名遐迩,他亡魂第一次出场时穿了盔甲,10
11
带了怒容,使霍拉旭想起了先王当年的英勇模样:先王当年就穿了这一副盔甲/
12
同野心勃勃的挪威王进行了一场决斗/就带了这一副怒容,恨流判决裂/在冰天雪
13
地中,痛击了波兰的雪车队。
作为丈夫,他对待妻子,可以说是非常地温柔。
哈
14
姆雷特在剧中说:“对我的母亲又这样地恩爱,简直不容许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庞。
”
15
在最初就叫哈姆雷特不要伤及他的母亲。
后来,到哈姆雷特把母亲骂得无地自容
16
了,还要把谋杀罪将给她听时,怕她受不了折磨,还出现在哈姆雷特的面前,替
17
她挡一挡驾,而也正是因为爱她之深,所以才骂她“堕落”到“吃人家垃圾”吧。
18
19
而这些,对于天真的哈姆雷特,也就产生了问题:他父亲既是理想君主,
20
却为何这样无能,不但改善不了自己统治下的罪恶环境,反而自己都成了这种环
21
境下的牺牲者了呢?
22
23
2、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父
24
25
克劳狄斯简直就是社会罪恶的化身,用哈姆雷特的话说,他就是“戕害人26
性的毒疮”,他和哈姆雷特的父亲恰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人家是“海庇亮”,他是“萨徒”,他淫嫂,杀兄,篡位,窃国,什么坏事一下子都做尽了。
27
28
29
他处处都是自私自利的。
他对莱阿替斯说:“我爱你的父亲,我也爱自己。
”
30
可是当这位波乐纽斯第一名大臣为他服务到送了命,他都只想到为自己打算,连31
埋葬都没有好好埋葬他。
莱阿替斯为他执行比剑阴谋,如果照预计把哈姆雷特暗32
算死了,自己安然无恙,那么该怎样收场呢?这个卤莽的青年没有问一问,许多故事中都有主谋人杀人灭口的范例,估计在克劳狄斯的一贯毒手下,前途也不可
33
34
乐观。
35
尽管在他爱皇后乔特露德时,他好象是说了真话:“我的生命和灵魂都与
36
37
她分不开/正像是星球的运行离不开轨道/我也寸步离她不了。
”可是到紧要关头38
呢?皇后误饮毒酒,毒发倒下时,听到哈姆雷特追问:“王后怎么了?”克劳狄斯却只想到阴谋要败露,只顾到自己安危,欺瞒说;“她看见血就晕倒了。
”他只爱
39
40
他自己!
41
因此,他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所以他的下场也是罪有应得,正是“谋害
42
43
别人,反害了自己。
”
44
45
3、波乐纽斯——丹麦第一御前大臣
46
47
这位“襄理国家”的重臣,两朝元老,对于克劳狄斯顺利和兄嫂结婚,把
王位篡夺,有过功劳,所以相当得到新主的信任。
他没有道德观念,只有功利主
48
49
义,只有世故,充满了市侩气。
他收集了说不完的格言拿来教训儿子,女儿。
一
50
切的处世哲学,经过他的处理,就都变得不堪和庸俗。
典型的有这么两句:“多
51
听人意见,少对人发表意见/有批评都接受,自己的判断要保留。
”而庸俗的趣味
52
使他颠倒了道德价值,他一边赞同儿子“搞女人,逛窑子”,一边却又反对女儿
53
和哈姆雷特交往,把他们春节的爱情当作是阔公子玩弄女性的花样,他为了讨好
克劳狄斯,不顾女儿痛苦,还以为这一切是爱惜她。
54
55
56
波乐纽斯扮演的,不过是一个可笑又可气的小丑角色。
他虽然没有在克劳
57
狄斯和哈姆雷特的斗争中起多大作用,却在客观上给哈姆雷特添了不少麻烦,最
58
后还以横死绊了对方一脚。
59
4、罗僧克兰兹和纪尔顿斯丹——帮忙的好手
60
61
62
如果说波乐纽斯只是个帮闲的角色的话,那么罗和纪则可以说是被克当作
63
帮忙的“好手”的。
当然他们也并没有起比波更大的作用。
他们为了巴结克,就
64
不惜出卖同学加好友的哈。
只要看见克脸色一变,就虎借虎威,对王子也声色惧
65
厉。
这种人的命运,也只能被克玩弄死。
66
67
5、莱阿提斯——新贵族家庭的代表
68
69
作为新贵族家庭的下一代,莱显示了十足的贵族气。
他在巴黎的繁华世界
里,受一般贵公子的教育,主要过骑马,击剑,玩女人的冶游生活。
他装腔作势,70
71
实际上他并不爱他的父亲,爱他的妹妹,他不但没有感情,而且没有思想,他只
想到也只爱自己的面子,虚荣。
72
73
74
他不将道义,不求光明正大,他只讲卑鄙下流的暗算诡计。
因此他只是一75
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他不择手段,他运用冠冕堂皇的理由,76
利用人民,煽起暴动,为他自己来推翻国王。
恰好,克在这个关头找到一个得力77
的帮凶,给了哈致命的一击。
78
79
6、霍拉旭——哈姆雷特的患难之交
80
穷学生霍是哈的患难朋友,在罗和纪的对照之下,他更显得善良。
哈因为
81
82
自己容易激动,特别赏识他的稳重,称赞他“始终一贯”:“遭受一切而不受半点83
伤痛/无论受命运的打击或是照拂/你都能处之泰然,同样谢谢。
”然而,他同时84
也就不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战士,他是了解哈的,因此,他很合适地接受了哈临终85
教给他教育人民的任务。
86
87
7、乔特露德——哈姆雷特的母亲
88
89
乔不能算是一个坏女人,她只是不够坚强,主要是环境和性格决定了他的90
变化。
他爱丈夫是真挚的,可是她抵抗不了克的诱惑;她哭丈夫暴死也是真挚的,91
可是她不知道谋杀事件,所以她屈服了克,跟他结了婚。
她一直是爱儿子的,比92
如在儿子杀死波时,替他骗克说哈疯了,所以误杀了老头儿,而且替哈说:“只消一会儿他就会安静下来的/就像耐性的母鸽子一巢抱出了/一对金黄的小雏
93
94
儿。
”
95
而她最后喝毒酒身亡的结果,看似偶然可是只要想想,她在克和哈之间所
96
97
处的尴尬地位,那么她代儿子喝毒酒而死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了。
98
99
8、俄菲利亚——妇女中最伤心悲惨的女子
100
101
俄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可是也不够坚强,她太单纯了,她不了解周围社会
102
问题的复杂。
她是深爱着哈的。
可是,她却无意中成为她的父兄反对哈的工具。
103
她虽然也没起到太大的帮凶作用,然而她带给哈精神上的打击却是很大的。
她是
在父兄的封建压力之下教养起来的,她太单纯,太脆弱,所以等到灾祸接二连三104
105
地来了她就受不了了,丧失了理性,发了疯。
106
107
我们在剧本里看到哈的周围,除了这些人物(和他面对面过的)之外,还有
或远或近的围绕着他的兵士,水手,跑码头戏子,掘坟人以及起义的平民。
他们,108
109
直接或间接地,都烘托了哈姆雷特这个中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