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基础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基础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
导读:《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一)文学常识
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二)文章思想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三)重点问题
1.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
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②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

④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

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⑤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无私,俭朴。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十四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十四课

七年级《植树的牧羊人》重点笔记
一、课文中心思想
1. 赞美植树牧羊人的勤劳、善良和毅力,表达对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2. 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保护自然环境。

二、写作特点
1. 运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

2.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牧羊人的勤劳和善良。

3. 运用象征手法,将牧羊人植树的行为与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联系起来。

三、重点语句
1. “他是一个勤劳、善良、有毅力的人。


2.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勤劳和善良是人生的真谛。


3. “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绿色世界。


四、思考题
1. 为什么说牧羊人是一个勤劳、善良、有毅力的人?
2. 牧羊人植树的行为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语文七上13课笔记

语文七上13课笔记

语文七上13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语文七上13课的笔记,涵盖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一、重点词汇
阿尔卑斯山脉: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交界处。

废弃:这里指荒废不用。

坍塌:建筑物、山石等倒塌。

干涸:河流、池塘等水面完全枯竭。

酬劳:报酬。

流淌:液体流动。

漫游:随意游玩。

茁壮:形容植物生长旺盛。

聚精会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刨根问底:深入研究,追根究底。

二、难点句子
眼前的土地,看起来跟方圆二十里内的任何地方一样,细软的泥土上散落着无数细石。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这片土地的普通和平凡,与后文中作者对这片土地的巨大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的伟大贡献。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实,散在桌上。

接着,他慎重其事地,一颗一颗仔细地挑着。

通过描述牧羊人挑选橡实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认真和细致,表现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还在不停地生长吧!只要这地方有人的话。

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人类文明的自信,都凝聚在这句话中。

他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继续种植树木,保护环境,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在荒原上植树的故事,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让地球更加美丽和宜
居。

同时,也赞美了那些默默奉献、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描写一个牧羊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片荒山变成绿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主人公贝尔曼是一个勤劳、善良的牧羊人,他在山上放牧时,发现山坡上的树木被砍伐,土地荒芜,于是他决定植树造林,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将这片荒山变成了一片绿洲,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福祉。

二、生字词1. 植树:种植树木。

2. 牧羊人:放牧羊群的人。

3. 山坡:山的斜面。

4. 砍伐:用锯子等工具把树木锯倒。

5. 荒芜:土地贫瘠,不长植物。

6. 绿洲:沙漠中的一片有水和树木的土地。

7. 福祉:幸福和利益。

三、课文结构1. 引子:描述贝尔曼在山上放牧时发现山坡上的树木被砍伐,土地荒芜。

2. 主体:讲述贝尔曼决定植树造林,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将这片荒山变成了一片绿洲。

3. 结尾:贝尔曼的事迹感动了当地居民,他们纷纷效仿,一起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四、课文赏析1.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讲述贝尔曼植树造林的故事,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

2. 人物形象:贝尔曼是一个勤劳、善良的牧羊人,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环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3. 语言特点: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贝尔曼植树造林的过程,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绿洲之中。

五、课堂活动1. 朗读课文,感受贝尔曼植树造林的故事。

2.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是贝尔曼,你会如何面对这片荒芜的土地?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3. 写作练习:请同学们以“我为家乡添绿”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的作文。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重要知识点总结重点字词✧ 生难字干涸.(hé) 废墟.(xū) 坍.(tān)塌 慷慨..(kāngkǎi) 酬.(chóu)劳 刨.(páo)根问底 帐peng(篷)溜.(liū)达 ✧ 多音字觉⎩⎪⎨⎪⎧jiào(睡觉)jué(觉悟) 挨⎩⎪⎨⎪⎧āi(挨边)ái(挨打) ✧ 形近字⎩⎪⎨⎪⎧淌(tǎng)流淌倘(tǎng)倘若躺(tǎng)躺椅⎩⎪⎨⎪⎧戳(chuō)戳穿戮(lù)杀戮✧ 重点词慷慨:大方;不吝惜。

琢磨:思索;考虑。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源源不断:接连不断。

沉默寡言:很少说话。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这里用作动词,长庄稼。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综合素养素材积淀:感悟种树人的奉献精神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

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

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

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

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

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关键语句理思路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关键语句理思路课件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 一次见面)……往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 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 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
本 文 的 写 作 思 路 是 “ 议 论 —— 叙 述 —— 议 论 ” 。 文 章 主 体 为 叙 述 , 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 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读读写写
栋梁
不要写成“蓬松”的“蓬”。
分拣
戳穿
栋( dònɡ) 帐篷(zhànɡ) 滚烫(tànɡ) 微薄( bó )
拣( jiǎn) 废墟( xū ) 张扬(yánɡ ) 酬劳(chóu)
戳( chuō) 坍塌( tān ) 散步( liū ) 硬朗
大方(kānɡkǎi ) 呼啸(xiào) 揣摩( zuó ) 水渠( qú )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 版)。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 “你曾经见过的最特殊、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 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存在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 是退回了稿子。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本文写的是故事 ,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 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 ”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______:伟大
. 高原情况
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 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 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 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 语句。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考点精讲版】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考点精讲版】

沉默寡言( ɡuǎ )
薰衣草( xūn )干涸( hé )
挺拔
山毛榉( jǔ )白桦树( huà )
多音字
( páo)刨根问底

以义
辨音

( bào)刨冰
(yìnɡ)应征
(yīnɡ)应该
琢磨(zuómo):思索,考虑。
琢磨(zhuómó):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致(指文章等)。
【串句记忆法】 他这几天一直在琢( zuó )磨怎么能
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选入课文时改为现在的
题目。原来的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这篇短篇小
说原是1953年作者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
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因故事为
虚构而被退稿。于第二年在其他杂志发表,后广受欢迎。
文体知识
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
(2—20) 从1920年开始,几乎每年看望牧羊人。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议论
②______
升华主题,歌颂牧羊人的伟大,表达敬佩之情。
(21)
本文的写作思路为“议论—叙述—议论”。先总起议论,奠
叙述
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③______,采
时间
取④______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经历;
2.文中××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法:
1.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
2.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故事以“我”的见闻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 推动故事发展。“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是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废墟( ●

薰衣草( xūn ) ●
滚烫( ●
tànɡ)
光秃秃( tū ●

流淌( tǎnɡ ) ●
硬朗( yìnɡ lǎnɡ
●●
沉默寡言(ɡuǎ ) 刨根问底(páo )


◆词语集注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2.作者与牧羊人共有几次见面?完成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2-12
再见牧羊人13-17
最后一次相见1820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
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 充满自信、意志果断, 墟;环境恶劣 生活一丝不苟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 了羊群,开始养蜂, 沉默寡言,心无旁骛 种树
萌发生机,树木成片,有 了水流,草木开始复现
87岁,住在自己建 荒漠变绿洲,村落
的乡间
又兴起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1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 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我确实 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狂风呼啸着......
交代了高原荒凉、贫瘠、恶劣的环境。 为后文写牧羊人植树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文章感染力。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2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 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 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 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 里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不曾存在过一位名叫布菲的人,稿件便被退了回去。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二、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一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慷慨kāng kǎi: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废墟xū: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坍tān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呼啸xiào: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

溜达:散步,闲走。

琢磨zuó mo:思索,考虑。

微薄bó:微小单薄。

流淌tǎng:液体流动。

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páo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guǎ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二、主题概述课文叙述了一位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种树,使一个荒凉之地变成了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的故事,赞颂了这位牧羊人执着的人生追求和勤劳善良、忠厚淳朴的高尚品格。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20):记叙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21):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四、鉴赏品读1.课文第①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体现了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动作描写。

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

“轻轻地”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体现出他的专注和认真。

5.文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6.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7.“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8.“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 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9.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

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课后习题解答第一题略第二题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十分认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第三题课文通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预习法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想以想:每篇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个训练项目的,平时老师是怎么讲授的,自己又是怎么领会这个训练项目的。

自查一个是否掌握重点,前后贯通。

(3)字词句篇复习法。

这种方法大致体现了一张考卷的形式。

从全书生字的音、形、义出发,到词语的意思和运用,以及书后作业的答法,各基础训练的综合练习,一部分一部分地自我过关,质疑问难,达到触类旁通,全面提高的目的。

(4)重点难点复习法。

对于全书中重点和难点的部分没掌握的或没掌握好的,要多花时间去复习。

(5)交流争辩复习法。

交流是指与程度较好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知识的方法。

在交流中辩论、阐述观点,看谁的方法实际、科学。

通过争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复习法不仅记得牢,而且有时会有豁然开窍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