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隧道建设运营风险现状

合集下载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提纲:1.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2. 海底隧道施工的风险分析和评估3. 海底隧道设计的风险分析和评估4. 海底隧道施工中的风险控制和应对5. 海底隧道运营中的风险管理和防控第一部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质量的达成。

在海底隧道工程中,风险管理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海底隧道的施工过程、设计方案、隧道维护等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海底隧道工程进行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工程失败的风险,保护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保证工程进度和最终效果的达成。

第二部分:海底隧道施工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海底隧道施工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是工程管理中的重点。

在施工阶段,风险主要来自海底基础质量,海底水流、潮汐、风浪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施工设备和技术等方面。

首先要进行海底的地质勘探,利用地质应力监测、地震率分析等方式,确定海底的地质特性和地质构造,评估地质风险。

其次,必须确定海底水文气象状况,特别需要重点评估海底的水流、潮汐和风浪等环境因素,以便对施工计划和施工安排进行优化和调整。

此外,需要评估施工设备和技术。

选择最适合施工条件的设备和技术,可以减少工程失败的风险。

第三部分:海底隧道设计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在海底隧道设计阶段,应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评估。

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设计技术和材料的选择,主要包括隧道结构的类型、材料的选择等。

2. 隧道长度、深度、直径等参数的选择,以及隧道的位置、形状等。

3. 考虑海底环境的水动力学因素,如水流、波浪、潮汐、风等。

4. 为了确保安全和可靠性,需要进行结构和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以及异常情况的考虑。

5. 为响应紧急事件,需要制定完整的应急预案。

第四部分:海底隧道施工中的风险控制和应对在海底隧道施工中需要考虑如何控制和应对风险。

首先,需要对施工期间的风险进行实际监测和控制,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以备突发情况发生。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论文.doc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论文.doc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论文.doc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分析工程项目的整体特点,按照工程类别、施工条件等考虑投标策略,由于投标目的不同,策略也必然有所差异,但趋利避害、规避风险的原则是一定的。

包括工程单价较低带来亏损的风险、工程款支付中的风险、合同条款不完善、标准不明确所带来的风险和投标前的现场勘查风险等。

2.2施工过程风险(1)工程地质勘察不确定性风险,翔安海底隧道所拟定的隧道路线将横跨厦门五通和翔安区之间的海峡。

沿线路走向的陆域和海域地区,迄今已分阶段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此外,还对该工程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估。

这些勘探工作都是根据项目各阶段不同的要求进行的,以突显个别地区的地质特征。

对于所采用的地层模型,通常都会有一些不确定性。

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线路走向及设计的优化需要等,应对不同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等级评定。

(2)海域深风化槽区施工风险,每个深风化槽(囊)的宽度(沿隧道方向)约50~100m,海水水深约为50m,穿越这些深风化槽(囊)的风险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安全风险翔安海底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在水下施工,二是穿越不良地质(风化槽、风化囊及砂砾层浸入拱顶)区域,稍有疏忽,就会引发突水、突泥、隧道坍塌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导致海水倒灌,整个工程将会报废,因此安全风险管理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

2.4工期风险翔安海底隧道合同建设工期仅为36个月,由于工程本身规模大,任务重,标准高,特别是隧道传阅陆域全强风化地层段埋深浅、截面大,地质预测预报、各项支护结构、辅助施工措施等36卫海宏:翔安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技术复杂,要求很高,难度较大,循环较多,用时较长,一旦进度滞后,将会直接造成工程成本增加、资金吃紧、运转困难,更不利于施工进度。

3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3.1合同风险控制(1)认真研究招标文件。

透彻分析业主提出各种条件的意图,为制定投标报价策略及编写标书打下基础。

2024年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环境分析1. 前言本文将对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情况、政策支持、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2. 市场规模目前,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底隧道工程建设需求不断增加。

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扩大。

3. 市场竞争情况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建筑工程公司和海洋工程设计单位。

国内建筑工程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同时也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

海洋工程设计单位在技术水平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

4. 政策支持政府在海底隧道工程建设方面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市场的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5. 技术水平海底隧道工程建筑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的应用和施工技术的创新,海底隧道工程建筑的施工效率不断提升,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

同时,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海底隧道工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对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风险与挑战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海底隧道建设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其次,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和监控。

此外,海底隧道工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

7. 未来发展趋势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将持续增长。

未来,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将呈现出更高效、更环保的特点。

同时,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的支持力度,为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8. 结论海底隧道工程建筑市场具有稳定增长的趋势,并且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挑战深海恶劣环境:海底隧道施工的困难与突破

挑战深海恶劣环境:海底隧道施工的困难与突破

挑战深海恶劣环境:海底隧道施工的困难与突破海底隧道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陆地上的城市与海岛之间的交通,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由于海底隧道施工环境的极端恶劣性质,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海底隧道施工所面临的困难,并探讨了取得的突破,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底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地质条件复杂。

海底地质环境不仅包括各种岩层和土层,还存在海洋沉积物、硫化物等化学物质。

这些地质条件会导致地下水的渗透、土层的变形和岩层的厚度不均匀等问题,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海底还存在着地震、海啸、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危险性。

其次,海底隧道施工所需的技术装备和材料难以满足恶劣环境的要求。

传统的隧道施工方法无法适应海底的高压、高温和高盐度等特殊环境,需要研发和应用新型的工程技术和材料。

同时,海底隧道的施工需要大量的特种设备和材料,如深水打桩机、特殊合金钢材等,这些设备和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在供应链上的保障也存在困难。

此外,海底隧道施工还面临着工期长、费用高等问题。

由于施工环境恶劣,施工时间被限制在短暂的夏季或冬季;海底隧道的施工费用巨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些问题给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思维的涌现,海底隧道施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首先,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施工过程更加安全高效。

以传统的隧道施工方法为基础,结合深海石油开发、海底维修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了具有适应性的海底隧道施工技术。

比如,采用了潜水站、隧道盾构机、遥控作业技术等,使得施工人员可以在高压、高温和高盐度等极端环境下作业,并减少了人工作业的风险和难度。

其次,材料科学的进展为海底隧道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开发了适应海底高温、高压和高盐度环境的特种材料,如耐腐蚀合金钢材、耐高温水泥等,提高了隧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利用纳米技术研发的防水材料和防腐涂层等,可以有效地防止海水的渗透和腐蚀,延长了隧道的使用寿命。

2024年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三篇)

2024年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三篇)

2024年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从生存需要的角度出发,人类选择了依水而建的原则,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不断征服江河湖海的历史。

江河湖海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种种便利,另一方面它也极大地限制了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别当今社会,如何消除江河湖海的阻碍成为社会的必然需求,因此水下隧道的应用就逐渐成为地下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而水下隧道的高风险也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良好的风险管理成为水下隧道成果如否的关键因素。

1水下隧道的发展概况水下隧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80~前2160年的古巴比伦,那时候古巴比伦就修建了一条穿越幼发拉底河的人心隧道。

近代水底隧道始建于英国。

18xx年英国在伦敦动工修建连接泰晤士河两岸的人行隧道,我国从1960年开始也陆续修建了很多的隧道,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中国水下隧道的建设呈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

2风险分析在工程领域,隧道安全风险高于其他工程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而在隧道工程中,水下隧道施工的安全风险又被认为是极高的。

总的来说存在着以下风险:①认知风险。

目前的技术水平与工程理论对工程风险的认识和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理论只是停留在假说的基础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

而对工程客观风险认知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则会对一个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决策和设计阶段,高估风险会使设计过于保守,增大投资风险,复杂的工程措施也增加了施工风险;低估风险会因减少必要的工程措施而人为增大工程风险;在施工阶段,对工程客观风险认知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将使得处于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产生困惑,继而对一些工程理论或者检测手段、管理模型等产生不信任感,而是更偏重于现场第一感觉,倚重感觉去进行风险管理,增加管理风险。

②决策风险。

在目前的建设环境下,尽管决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建设单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其他参与各方不需要承担决策风险责任。

每个参建单位都存在决策问题,即使是在无法从源头扭转建设单位决策风险情况下,也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积极的态度做好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决策,降低水下隧道工程风险。

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

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

在海底隧道建设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分析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勘查、施工过程、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时,一 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模糊综合评价等。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风险因素的认识不够全面、评估 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等。
参考内容
引言
海底隧道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在海洋运输、能源输送、通讯等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海底隧道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复杂,因此在进行海 底隧道建设前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分析,以便有效规避和降低项目风险。 本次演示将围绕“海底隧道建设全过程风险评估分析”展开讨论,旨在为海底 隧道建设提供更全面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参考。
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 险评估与控制对策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其中, 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由于其复杂的施工环境和较高的技术要求,安全风险评估 与控制对策成为关键议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 评估方法,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随着全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海底盾构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穿越手 段,在解决海峡、海湾和河口的交通问题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断面海 底盾构隧道由于其断面大、埋深浅、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对于防水设计和施工 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大断面海底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 试验的研究方法及结果,以期为提高隧道防水性能和保障隧道运营安全提供参 考。
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主要应用于解决陆路交通瓶颈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 许多成功案例。然而,由于其施工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评估与控 制对策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范文水下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城市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水下隧道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

为了保障水下隧道的安全运营,必须对其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

本文将以某市水下隧道为例,探讨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引言水下隧道是指位于水下的交通隧道,其具有负压、限制通风等特点,不仅需要承受地震、水压等自然灾害的考验,还需要应对车辆爆炸、火灾等事故风险。

因此,水下隧道的安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水下隧道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二、水下隧道的安全风险分析1. 自然灾害风险水下隧道所处位置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情况,使其容易受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震可能导致隧道结构破坏,水压变化也可能对隧道造成压力。

因此,在水下隧道建设过程中,应开展地质勘察和水文勘测,评估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对隧道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交通事故风险水下隧道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车辆在隧道内行驶常常面临着交通事故的风险。

特别是在突发情况下,如车辆发生故障、出现火灾等,隧道内的车辆和乘客将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有效的交通事故应急预案是保障隧道安全的关键。

预案中应包含应急疏散、灭火救援等措施,保障车辆和乘客的安全。

3. 爆炸风险水下隧道作为交通枢纽,常常承载着大量的交通工具和人员。

如果发生恶意爆炸等事故,将对水下隧道的安全运营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隧道的安全监控和防护措施,安装高清摄像头、烟感探测器等设备,加强对隧道的巡检和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威胁。

4. 管理不善风险水下隧道的安全运营不仅需要优良的设计和施工,还需要科学的管理和运营。

如果管理不善,将会导致隧道设施的腐蚀、疏通设备的故障等问题,进而影响隧道的安全性。

因此,水下隧道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

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

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

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水下隧道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关键的任务,因为水下隧道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到海底的特殊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

未经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水下隧道可能面临多种安全风险,如地质灾害、海洋灾害、设计缺陷和施工问题等。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下隧道的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首先,水下隧道的设计和建设前应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和风险评估。

在进行水下隧道设计前,应对该地区的地质、水文和海洋环境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信息。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将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因素考虑在内,比如地震、泥石流、海啸、风浪等可能对隧道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

同时,还应考虑到人为因素,如设计缺陷和施工问题可能导致的安全风险。

通过充分的前期调查和风险评估,可为后续的隧道设计、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水下隧道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来减少风险。

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合理的隧道断面和支护结构,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隧道的结构稳定和施工质量。

同时,还应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水下隧道的建设风险。

第三,水下隧道的运营期应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

水下隧道在运营期间,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如地震、风浪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隧道结构损坏等。

因此,在运营期间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隧道的结构完好和安全可靠。

安全检查可以包括隧道结构的检测、水文地质条件的监测、设备设施的检修等内容,通过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保障水下隧道的安全。

最后,水下隧道的安全风险管理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法规制度。

管理机制可以包括建立专门的隧道安全管理机构和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水下隧道安全的监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20年来,水下隧道得到了长足发展。

和建桥相比,越江跨海隧道可以不受大雾、台风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稳定的运行能力和较强的抗地震能力;还可一洞多用;与大桥相比,还有少拆迁、结构维护费低、设计承载能力大、不影响航运等优点。

水底隧道己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

日本于1942年建成的关门海底隧道拉开了修建水底隧道的序幕,?1994年建成的英法海峡隧道,世界知名。

挪威从1982年以来,共完成24条水下隧道,共计100多公里,同时还有两条在建,多条正处在规划中。

另外,丹麦、瑞典、冰岛也在建和筹划建设多条水底隧道。

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2005年4月在厦门修建的5.95km 的厦门翔安隧道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条水底隧道,而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开工标明了中国水底隧道已经迈开了步伐。

上海已建8条水底隧道,上海崇明越江工程采用了“南隧北桥”方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桥隧工程。

长沙己建或正建的有沿江路浏阳河水下隧道、湘雅路水下湘江隧道、劳动路湘江水下隧和德雅路浏阳河水下隧道。

在最近的20~30年,中国正考虑建造5条跨海隧道,它们是:潮海湾隧道(烟台到大连)、杭州海湾隧道(上海到宁波)、伶仃洋跨海隧道(连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琼州海峡隧道(广东到海南)、台湾海峡隧道(福建到台湾)。

然而,水下隧道工程建设具有投资大、施工周期长、施工项目多、施工技术复杂、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多和对社会环境影响大等特点,是一项高风险建设工程。

在水底隧道给我们的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一系列水底隧道工程事故的发生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青函海底隧道自动工以来,有33名工人丧生,1300人伤残。

隧道先后发生四次涌水,两度被海水淹没,导致工程的长期延误,相应的建设费用也比原计划翻番,仅建设费用就达到了50亿美元。

挪威奥斯陆海湾开挖一条7.2km长的海底隧道时,因在海湾底部遇到一条15m宽的松散冰渍沉积带,导致涌水而被迫停工,后通过冻结法通过此段。

1996年11月18日,英法海底隧道发生火灾,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隧道内部结构物遭到严重破坏,隧道半年时间不能正常运营。

恩林索伊(Ellingsoy)隧道:坍塌工作面上部岩石覆盖厚度约45m,水深70m,处在断层带内。

在断层内的膨胀粘土和裂隙承压水的作用下,隧道顶部6个小时内塌落了8~9m。

由于断层内岩体过于破碎,无法进行超前锚杆支护,因此先利用约700m3的混凝土把塌落区回填密实,然后在凝结后的混凝土内开挖,隧道才安全通过。

比约卢隧道:当隧道掘进到大约700m的地方,遭遇断层,此处海水深为72m,上部岩石覆盖层厚度大约30m。

在施工中进行常规超前探孔,孔深达到8~10m时,探孔中出现涌砂、涌泥现象,且海水以200L/min的速度从51mm钻孔中流出。

通过综合分析,最终采用物理和化学注浆加固技术,同时对渗漏海水进行疏导才得以顺利通过。

通过对国内外水底隧道的事故分析发现,水下隧道施工易引发突发性塌方和突水涌水,甚至引发泥石流,海底隧道事故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轻则导致工期延误、费用剧增,重则可能导致灭顶之灾。

与一般的山岭隧道相比,海底隧道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使得其在施工和运营期间风险更大。

因而对水下隧道工程进行风险评估,釆取科学合理的规避措施就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本文正是基于此展开对穿黄隧道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的建设期全过程安全风险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一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并通过实践加以印证,以期能为中国的水底隧道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1.2?水底隧道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风险一词源于法文,后被引入英文和中文。

风险管理的思想首先是由法国人引入企业管理领域。

直到20世纪40~50年代,风险管理的思想在美国的保险行业广泛应用,随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了雏形。

1950年Mowbray等人在《Insurance》一书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1960年,美国保险管理协会(ASIM)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合作开设了风险管理课程。

1975年ASIM改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RIMS),这标志着风险管理学科的逐步成熟。

1986年,在新加坡召开风险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这表明风险管理己走向全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掀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较快。

目前,风险管理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广泛掀起。

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投标经营、工程施工组织和方案选择等场合中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已比较普遍。

现代数学,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促进了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普及。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也被应用到地下与隧道工程中,尤其是水下隧道,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1.2.1?国外水下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现状水下隧道建设的风险研究始于1825年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条水底隧道——泰晤士河水底人行隧道,并成功应用于1983年建成的日本青函海底隧道,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青函隧道全长53.85km,海底部分长23.3km,经过七年海底考察,12年艰苦施工,最终得以通车。

在建设过程中,隧道专家做了全面的风险研究,制定了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国外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instein·H·H,曾撰写多篇有价值的文献,主要贡献是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理念。

B.Ni1Sen等的论文对复杂地层条件地区的海底隧道的风险进行相对深入地研究(B.Nilsen,1992)。

国际隧协委员Heinz·D在其沦文中(Heinz·D,1996)对穿越海峡的隧道、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进行了探讨。

国际隧协在2002年10月由Soren Degn Eskes-en和Per Tengborg等撰写了“Guidelines for Tunnel-ling Risk Mangement”,为隧道工程(以岩石隧道为主)?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参照标准和方法。

挪威因为国内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在过去的30年里修建了40条海底隧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挪威海底隧道概念”的一整套技术,其在风险分析中指出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地质条件和施工表现。

1994年,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建成通车,将水下隧道的建设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隧道长度50km,海底部分39km。

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是经过试验的成熟技术,这也大大降低了使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丹麦在1990~1997年间,建成了8km 长的海峡隧道,修建过程中也采用了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韩国也计划修建连接日本的超长海底隧道。

目前,各国纷纷修建水下隧道,其风险研究也必将得到较大发展。

1.2.2?国内水底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现状我国风险管理的思想引入比较晚,因而对隧道与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也较晚。

并且我国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价多应用于地铁盾构和山岭隧道。

王梦恕对厦门海底隧道设计、施工、运营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顶板厚度的确定和工程对比;水压力值的确定设计理念和施工理念;衬砌结构断面优化和结构防排水方案;海底穿越不良地质段断层和溶槽的措施;浅滩不良地质段的穿越措施;隧道运营通风方式的选择;服务隧道设置的必要性和防灾性。

郭陕云在《关于我国海底隧道建设若干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考》中提出我国水底隧道采用风险管理的建议,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工程建设理念,指出海底隧道工程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地层、地质条件和设计、施工表现。

孙钧在《海底隧道工程设计施工若干关键技术的商榷》中对影响海底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隧道最小埋置深度进行讨论,并就施工探水与治水、隧洞围岩防塌险情预报与预警一围岩稳定性评价,以及施工期对隧道衬护原设计参数的调整与修正等问题作分析与探讨。

范益群在《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系统的风险管理》中将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分为预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优化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运营组织维护设计6道“管理门(SS—Gate)”。

通过为每道管理门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任务和分配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建立了“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ss—Gate System)”。

王学斌对厦门翔安隧道五通端陆域全强风化层施工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李锋撰写的硕士论文《翔安隧道强风化层施工的风险管理》介绍了翔安隧道强风化层施工的地质条件、主要施工措施、工程特点等情况,接着分析了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强风化地层施工风险的产生机理,随后阐述了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

顾雷雨在《对某拟建海底隧道运营期的风险评估》中根据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对某拟建海底隧道工程在其运营期的风险进行了评估。

王燕在《海底隧道施工风险辨识及其控制》针对海底隧道的特点,借鉴挪威、日本等国家海底隧道建设经验和相关资料,基于风险管理和隧道施工的基本理论对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基本风险因素进行辫识,并针对重要风险因素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门玉茹在《大连湾海底隧道钻爆法施工风险评估研究》以拟采用钻爆法施工的大连湾海底隧道为背景,在预工可阶段,针对推荐轴线2种方案的施工风险进行了辨识、分析,并采用基于信心指数的专家调查法对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007年由北京交通大学和厦门路桥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海底隧道修建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两百多名专家和学者针对目前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对我国今后海底隧道的修建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2007年铁道部颁布了《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这表明我国已开始重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

2007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邀请了许多地下工程的专家,而它的主题就是“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

这标志着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在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水下隧道风险研究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水下随道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遇到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水下隧道风险管理研究也必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1.3全过程风险研究现状早期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将风险分析和管理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形成一个系统。

这一风险管理思想的缺点在于将项目的发展人为地划分为“现在”和“将来”两个独立的状态,在“现在”进行风险分析,“将来”对其进行管理。

这种静态的风险管理观念存在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探索。

在这些动态模型中,将风险识别与评价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期当中,这无疑是风险管理观念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当然,具体到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步骤,要在实际当中体现动态的、面向整个生命期的特点,就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