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_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郭晓东

合集下载

地域背景下包头市聚落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固阳县大英图村为例

地域背景下包头市聚落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固阳县大英图村为例

書叨19竺计地域背景下包头市聚落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固阳县大英图村为例王凯慧孔敬(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对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在深化乡村建设的同时又能保留聚落的优秀基因。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当地的聚落因凝结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文化色彩。

本文以包头市固阳县大英图村为例,深入剖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期对该地区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域背景;包头市;聚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4-0044-011弓I言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村落,由于我国繁多的地形地貌类型,以及各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导致了我国的乡村聚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中国北方的游牧文明与随“走西口”移民运动而来的农耕文明在这里相互碰撞与融合。

长期以来,包头市的聚落在演进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与自然环境做出了充分的适应。

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延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镇化建设打破了乡村聚落空间原有的平衡,多样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以包头市大英图村为例,从聚落选址,形态,空间布局以及建筑肌理等几个层面深入剖析其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希望为该地区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大英图村空间形态分析2.1大英图村概况大英图村隶属于包头市固阳县下湿壕镇,位于固阳县城东40公里处,北邻S311省道,南侧紧靠脑包山。

历史上蒙古族一直为大英图村的原住居民,清末民初时期,“走西口”移民移居至此并开始开荒种地,后逐渐形成村落。

大英图村处于中纬度亚洲内陆地带,是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节干燥少雨,多风沙。

夏季雨量集中,炎热时间短。

秋季多霜冻。

冬季漫长干冷。

2.2大英图村空间形态分析2. 2.1聚落选址选址是传统聚落在营建过程中非常受重视的一个步骤。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模拟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模拟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模拟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郭晓东;牛叔文;李永华;张馨【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09(027)003【摘要】乡村聚落的变化表现在数量、规模和空间分布三个方面,且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过程.基于动态模型的设计和GIS方法,对陇中黄土丘陵区秦安县1838~2004年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近170年来,秦安县域的村落经历了数鼍增长,规模扩张、等级增多和空间分布上由疏到密的演变过程.科学规划村镇、优化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不仅是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总页数】7页(P293-299)【作者】郭晓东;牛叔文;李永华;张馨【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8【相关文献】1.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 [J], 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2.粤北山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韶关市武江区为例 [J], 龚炜华;滕丽;蔡砥3.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泽普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规划格局分析 [J], 隋学佳;张永福;侯佳文;王盼4.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形态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郫都区宝光寺区域为例 [J], 陈阳;舒波;张睿智;龙宇翔5.锡林郭勒盟南部典型农牧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对比研究——以多伦县和正蓝旗为例 [J], 张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山东省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山东省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布局模式分析李默,宫攀(青岛科技大学城市管理系,山东青岛266061)摘要结合山东省乡村聚落的实际情况,依据人工干扰程度的不同,将乡村聚落分为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平原型乡村聚落及山地型乡村聚落。

将聚落景观空间概括为点、线、面3个要素。

依据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将聚落景观空间三要素进行布局,以找到适合的模式。

关键词山东省;聚落景观;空间布局中图分类号F59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0-18690-01Analysis on Space Layout Mode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in Shandong ProvinceLI Mo et al (Department of City Administr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61)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handong ,the rural settl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rural settlement in urban fringe ,plain type rural settlement and mountainous type rural settle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about the artificial interference degree.The settlements oflandscape space can be summarized as "dot","line","face"three elements.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the three factors of settlements landscape space were organized and a suitable mode was found.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Settlement landscape ;Space layout基金项目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乡村聚落景观环境建设研究”(10XC08)。

乡村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流

乡村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流

乡村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流一、乡村聚落研究综述聚落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

作为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憩、劳动生产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学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文地理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

乡村聚落学是研究乡村聚落(狭义的聚落)的景观、形成、演变、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的一门学科。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

这一时间段内的乡村聚落研究多侧重于描述聚落的形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980年以来,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地理学等影响,西方的乡村地理学研究逐步向人文和社会方向转型。

随着乡村聚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诸多学者运用GIS的方法开展对乡村聚落的研究。

2012年,李红波等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发表《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及近今趋势》,提出乡村聚落的人文和社会化与乡村重构趋势。

2014年,吴江国等运用GIS的方法,结合土地调查数据在县域、镇域、村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型特征。

2015年,宋晓英等学者发表《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一文,引用GIS和密度估算方法,分析了蔚县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乡村聚落演化,指出其演化受自然、军事、人口、经济等的影响。

二、乡村聚落研究相关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在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产生的理论。

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唯生产力论、非决定论、协调论等。

人地关系协调是人地关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

其主要强调人地关系中各子系统(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最终目的是人地系统的和谐发展。

人地协调的重要标志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可接受性不断加强。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第42卷第5期・22・2 0 2 1年3月Vol. 42 Nc. 5Mar. 2021山 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文章编号:1009-0225 (2221) 05-0022-03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与评价研究孙异李书亭孙洪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 要: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的转型发展过程,是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的阶段性转变。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重构指数定量化测度各乡镇单元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并对测度结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下一步探求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空间重构,乡村聚落,重构指数,测度,富锦市中图分类号:TU924 文献标识码:A1概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乡村聚落 空间在城乡空间结构、乡村聚落单元及乡村聚落建筑实体 空间三个层次上面临着分化重组的新格局⑴。

乡村空间重构涵盖了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聚落空间的变革[],而乡村 聚落空间重构则是乡村重构的聚落空间形态的外显,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的阶段性 转变⑶。

学者们关注了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与空间分布格 局,并划分类型,提出空间格局优化建议“-。

也有部分学者分析了聚落空间演化趋势,归纳总结聚落空间变革的影 响因素[]。

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多集中在空间格局与过程描述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测度的研究并不多,而对于区域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的准确判断,是 进行乡村聚落空间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可以为下一步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本文选择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探索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测度方法,并进行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的评价,为聚落 空间优化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富锦市区位图如图1所示。

图1富锦市区位图2富锦市乡村聚落概况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为三江平原腹地城市,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 改革核心区。

基于POI数据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POI数据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POI数据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邵鲁玉陈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第20期摘要:乡村旅游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基于POI(Point of Information,信息点)数据,以济南市1 089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分析、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济南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展开分析,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其空间特征的影响。

整体来看,济南市域农家乐分布显著集聚并呈现分布不均衡态势;核密度高值分布在长清区局部及历城区南部,其余聚集趋势不明显;地形因素、交通因素、客源市场、资源禀赋对农家乐空间分布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对济南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优化建议,旨在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旅游;POI数据;空间分布;农家乐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0-0049-03引言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居民休闲方式向乡村旅游转变,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以至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美好发展前景。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展开了较多研究,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

在分析方法方面,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

吴必虎[1]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分布特征展开了分析。

余瑞林[2]等借助GIS技术分析了省级尺度下342家高星級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象以旅游休闲地、旅游特色村、高星级农家乐、农家乐为主。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大数据与旅游现象研究相结合。

徐冬[3]等基于POI数据分析了市域尺度下休闲旅游的空间特征。

王珺颖[4]以重庆市农家乐POI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重庆市农家乐的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特征。

乡村旅游能够带动乡村地区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评估现有乡村旅游空间的分布特征并提出优化建议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

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

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摘要:本文以山西省襄垣县的半山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和优化。

通过对土地利用、交通便捷度、自然环境、社会服务设施等因素的综合评价,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为半山丘陵区农村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GIS;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分析一、引言半山丘陵区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类型之一,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

其地势起伏、水资源贫乏、土壤贫瘠等特点使得该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因此,如何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成为了该地区农村发展和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成了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等功能的空间信息处理平台,具有全面、准确、高效的特点。

本研究将运用GIS技术,基于相关数据,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对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和优化,旨在为该地区农村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和决策依据。

二、数据和方法(一)数据来源本研究利用山西省襄垣县相关部门提供的地理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交通网络数据、自然环境数据和社会服务设施数据。

这些数据为分析和评价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供了基础。

(二)方法1. 土地利用评价: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技术对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农田面积、林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等因素,以反映农村居民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现状。

2. 交通便捷度分析:结合交通网络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计算农村居民点到主要道路的距离和时间,以评价交通便捷度,为农村居民点布局提供依据。

3. 自然环境评价:综合利用自然环境数据,包括地形、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利用GIS技术对农村居民点所处位置的自然环境进行评价,以探讨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原则。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件湘教版必修108283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件湘教版必修108283
第六页,共46页。
4.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 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 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第七页,共46页。
[问题探索] 1.为何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 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于农作 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第二十六页,共46页。
跟踪练习 2 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 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 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 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图。据此回答(1)~(3)题。
第二十七页,共46页。
(1)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D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2)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C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3)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B ) A.气候湿润,降水多 B.地势较高,坡度大 C.水源短缺,近水源 D.土壤肥沃,梯田多
第二页,共46页。
2 新知识·预习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 影响。
第三页,共46页。
[新知预习]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 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分类: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前者以农业活动和农业 人口为主,规模较小;后者以非农业人口为主,规模较大,是一定 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12-04-28;修回时间:2012-08-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6)作者简介:郭晓东(1971—),男,甘肃通渭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发展等。

E-mail:gxd@ 。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即村落。

中国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目前仍有7.13亿农村人口以及上百万个村落与集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53.4%,农村聚落依然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1]。

然而受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远远滞后于城市聚落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建房占地与聚落空废化现象并存、村镇发展无序、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聚落研究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从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起步较早。

19世纪,法国地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郭晓东1,张启媛1,马利邦2(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

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 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000—1500m 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麦积区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10-0114-07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Settlement in Transition-region between Mountain and HillyGUO Xiao -dong 1,ZHANG Qi -yuan 1,MA Li -bang 2(1.School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Abstract:Take Maiji district in TianShui that across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east Gansu province and west QinlingMountains as a case,using G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Landscape indices,scale level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plaques differ greatly ,and the plaques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 types;(b)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shows the pattern of "thick in the north and sparse in the south",and the directive property of the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of rivers and roads is very apparent;(c)elevation and slop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the range of elevation about 1000~1500m and slope 5°~15°is the intensive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rea,settlements present a significant normal distribution along with the elevation and slope;(d)the forming,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s influenced by many combined factors.The Natural factor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while the humanities social factor i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e factors;Maiji District第32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2,No.102012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2DOI:10.15957/ki.jjdl.2012.10.018理学家就开始了对乡村聚落的研究,随后德国地理学家对乡村地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聚落地理学逐步发展为独立学科;1980年代以后,西方乡村地理学研究范式也从空间分析逐渐向社会和人文方向转型,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聚落模式的演变、乡村人口与就业、乡村交通、聚落政策、乡村规划、乡村危机与乡村聚落变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乡村聚落的研究内容日益多元化[2-8]。

中国有关乡村聚落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相地术,有关“卜宅之文”早在商周之际的《尚书》、《诗经》等文献的若干篇章里已经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农村地区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和乡村空间、聚落体系、城镇化等问题研究开始为国内学者所关注。

进入19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还就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居住用地变化、城郊村镇分布、乡村聚落空废化、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乡村聚落景观格局、聚落形态和农村居民点规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9-14]。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学者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区域农业格局与环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乡村发展转型与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过程与驱动力、乡村转型发展评价、典型农区农业转型特征与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5-17]。

从研究现状分析,国内有关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黄土丘陵区[18-20],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聚落的空间分布、空间形态、土地利用及空间演变特征等方面。

本文以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区域,运用GIS与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深入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提出优化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和促进乡村聚落发展的对策措施。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州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

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全区总面积3452km2,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丘陵区川墚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52.6%,年平均降水量600mm,全年无霜期170多天,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

麦积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秦岭为分水岭,岭北为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流域面积2180km2,占全区总面积的62.6%,渭河在境内长181km;岭南为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300km2,占全区总面积37.4%。

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476个村民委员会。

2009年全区总耕地面积71.17万亩,总人口60.04万人,其中乡镇总人口45.14万人,乡村户数9.9万户,村民小组1988个,农业人口30.98万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为81.22亿元。

1.2数据来源研究数据来自于四个方面:①1995—2009年相关数据来自麦积区统计年鉴;②麦积区2008年的SPOT5卫星影像(分辨率10m),经过几何校正、坐标配准,并经解译分类处理,提取乡村聚落及河流、道路等要素;③麦积区1∶250000地形数据来源于甘肃省测绘局;④麦积区30m分辨率的地形图和坡度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

2乡村聚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1聚落景观指数与规模等级2.1.1聚落景观指数。

利用Arcgis9.3,从2008年麦积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乡村聚落用地,生成乡村聚落分布矢量图,并选取斑块数(NP)、最小斑块面积(MINP)、最大斑块面积(MAXP)、斑块总面积(CA)、平均斑块面积(MPS)、斑块密度(PD)等景观指数(表1)。

在此基础上,本文计算了麦积区聚落斑块景观的破碎度。

景观破碎度表征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