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精教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一、知识与技能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通过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分析。

2.“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江平原自然特点的分析及其历史的演变过程: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必修1、必修2的学习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基本大势有所了解。

在必修3第一章学习中对区域联系有一定认识,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形成本章节学习的基础。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1.“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4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一)展示三江平原的景观图片、地图等。

(3分钟)思考讨论:三江平原的位置、“三江”是哪三江,这里的人口密度状况,并分析开发前后状况比较。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学习,根据地图册及所学知识归纳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5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展示材料,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主体知识。

(10分钟)【材料一】白板展示材料思考讨论: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

(学生集体探究讨论)学生板书:略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材料二】通过课本材料的阅读,了解“北大荒”在不同年代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北大荒”是国家手中的一袋米,更是市场的平衡器,它始终发挥着确保粮食供应与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

1960年国家处于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人把口粮一减再减,向国家硬是上缴了1.8亿千克粮食,完成了3000万千克大豆出口任务。

1988年全国粮食生产出现波动,国家决定垦区上缴粮食增加到10.9亿千克,用来平抑粮价。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高中地理必修3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调用相关地理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思维方法,提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希望学生通过相关区域的学习,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世界其他相似区域的发展提出预见性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二、【教材内容分析】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必修三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第二章讲述,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作为区域国土整治的第一个专题,本章教材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也极具重要性。

本章在探讨两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和雨林破坏)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之后,安排了问题研究“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获得新知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粮仓---北大荒。

2、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析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4、通过知识迁移掌握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图文归纳、总结北大荒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区位条件4、通过案例总结湿地的环境效益5、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建构湿地发展的一般模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江平原开发历史演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环境观,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2.了解“北大荒”精神,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2.“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二)教学难点1、“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构湿地经济的发展六、【教学方法】本节课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为何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

为何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

为何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一、背景介绍"北大荒"教案是我国农村经济开放初期一项重要的实践探索。

1974年,由北京大学实施农村的一个农村综合试验站被成为"北大荒试验场",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模式,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诞生的早期,"北大荒"教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大力支持。

教案融合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和经验。

二、停止开发的原因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因此,原本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北大荒"教案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失去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2.实践效果不理想:"北大荒"教案虽然在早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比如,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企业化程度和农民意识之间的矛盾,以及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教案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停止开发的必要性。

3.社会、经济转型:我国经济正面临深刻的转型,实施新的农村措施和政策迫在眉睫。

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可以为新的农村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资源,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停止开发的影响1.效益降低: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可能会导致原本由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

这将对相关地区和农民的收入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2.资源释放: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后,原本用于该教案的资源将有可能被重新配置,用于其他核心农业项目的开展,从而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效率。

3.探索新路径: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可以促使农村者去寻找新的路径和模式,推动农村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教学设计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教学设计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北大荒”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开发历史。

(2)学生能够理解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包括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停止开发“北大荒”的生态原因,如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2)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停止开发“北大荒”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自觉的环保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大荒”的基本情况和停止开发的主要原因。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恢复,帮助学生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北大荒”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北大荒”过去开发的视频,展示大规模开垦农田的场景。

(2)提问学生对“北大荒”的初步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1)介绍“北大荒”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

(2)讲述“北大荒”的开发历史,从早期的开垦到后来的大规模农业生产。

(3)重点讲解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

生态平衡的破坏:大规模开垦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功能。

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珍稀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丰富度降低。

水资源问题:过度开发影响了水资源的涵养和合理分配。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停止开发“北大荒”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教学设计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教学设计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北大荒”的开发历史和现状,理解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收集、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停止开发“北大荒”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利用等方面。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大荒”的开发历程和现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和影响,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北大荒”昔日开发景象和如今生态现状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曾经大力开发的‘北大荒’如今要停止开发了呢?”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北大荒”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

(2)讲述“北大荒”的开发历史,从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开垦到如今的政策转变。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停止开发“北大荒”对当地经济发展会有哪些影响?(2)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停止开发“北大荒”有哪些必要性?4、案例分析(10 分钟)展示一些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案例,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与“北大荒”的关联。

5、原因总结(15 分钟)(1)生态平衡破坏讲述大规模开发“北大荒”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人教版必修3 地理:第二章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学案

人教版必修3 地理:第二章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学案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学习目标】1.认识“北大荒”变为“北大仓”,以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重要性。

2.理解停业开发北大荒带来的环境效应,树立保护湿地观念。

【学习重难点】1.掌握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理解湿地的生态效益。

3.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位置:。

气候:。

水源:。

地形:。

土壤:。

2.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相北,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三、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1.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三江平原改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2.现在我国停止了对三江平原的开发,切实保护了湿地。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国家对三江平原开发政策的变化?3.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境内。

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达标检测】材料一: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签订了一部全球性政府间的湿地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该公约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材料二: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材料三:我国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是一个湿地资源大国。

我国湿地总面积为6 5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7%,仅次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四位。

但近年来,由于盲目的农田开垦和城市开发等占用、破坏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通过对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大荒开发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停止开发的原因,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关知识。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估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组织实地考察、访谈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珍视和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北大荒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北大荒开发与停止开发的原因,阐述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方法指导:教授学生如何运用GIS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知识拓展: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念,讲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课后反思:
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本章节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所学知识,讨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问题。
2.话题引导:为学生提供讨论话题,如“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何保护土地资源?”等。

高二地理(人教版)《 区域发展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中小学课程

高二地理(人教版)《 区域发展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中小学课程

气温曲线图
气温:年均温较低,夏季温暖短促,冬季寒冷漫长。
黑龙江省宝清县 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年降水量600~700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夏秋季节。
这样的气候特点对沼泽的形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东北地形图
地形:地势低平。 水文:河流众多,地表水丰富。
这些特点对沼泽的形成又会产 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态文明建设下退耕还湿必要性与成效分析 《水生态学杂志》2020(3)
生态环境的改善:
科研人员对三江平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数量进 行统计发现,与2000年比,保护区野生丹顶鹤数量由6只增加到 30只,白额雁数量由不足5万只增加到15万只,其他鸟类数量也 较过去明显增多。
工作人员说:“候鸟像是环境的‘试金石’,珍稀候鸟数量 增多得益于三江平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原因
旱涝灾害 增加
调节径流量 功能下降
土壤肥力下降 生物种类
数量减少
地表水 地下水减少
沼泽开垦
植被减少
涵养水源功能下降Βιβλιοθήκη 调节气候净化污染物
功能下降
功能下降
☆湿地的生态效益
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生 态系统,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湿地以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 “地球之肾”。湿地、森林、海洋被称为三大生态系统。
三江平原初垦时,其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1 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 了50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 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经成为遍布沙石 的不毛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课堂笔记】一、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环境及自然特点(一).位置和范围1、读“东北区自然地理环境基本概况分布图”,回答问题。

(1)写出山脉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写出河流的名称: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

(3)写出平原的名称: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_。

答案:(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3)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2、三江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角,西起小兴安岭,东达乌苏里江,北迄黑龙江,南抵兴凯湖,“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形成的低平原。

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

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这里形成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面积达110多万公顷;此外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土地130多万公顷,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二)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东北平原是海拔最高的平原(200m),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

优点:雨热同期;缺点:热量不足3、河流水文特征:流量较大,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两个汛期: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与气温有关);夏汛(大气降水补给)结冰期长,部分河段有凌汛(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含沙量小4、土壤:肥沃的黑土,黑钙土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东北黑土地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5、植被:低山丘陵地带分布有针阔混交林6、自然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三)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水的来源:(1)夏雨集中,且多暴雨;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

水的支出:(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4)土质黏重,且具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5)凌汛现象东北区沼泽分布面积自北向南逐_______;(增大或减少),试分析形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减少北部降水丰富,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冷湿的环境使这里沼泽广布,而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1)对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有利的自然条件有(答出三方面):①;②;③。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答出三方面):④;⑤;⑥。

(4)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夏季光热充足人均土地(耕地)面积大,居全国前列,粮食生产商品率高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国家政策支持(2)对东北林业基地建设有利的自然条件:(答出三方面)①;②;③。

(5)地处湿润气候区西、北、东三面被山脉环绕,山地适宜森林生长和保存气候温凉,使林木少受病虫害的损害等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个自然条件?为什么?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水分条件——排水;因为这里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排水不畅,所以开垦三江平原首先应考虑排水,降低水位、提高地温促进有机质分解,并不必考虑引水灌溉,增加土壤肥力,平整土地。

3、开发北大荒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自然生态为主转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生物多样性锐减黑土退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气候恶化三、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1、什么是湿地?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陆、水过渡带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红树林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池塘注: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

在地貌学上称谓“潮间带”。

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2、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环境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洪蓄水、美化环境、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经济效益:湿地还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以及所特有的鹤类等大型水禽和其特有的旅游价值。

湿地既是重要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被称为:地球之肾、鸟类天堂、生命摇篮。

世界上把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系统3、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湿地破坏带来的问题)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水旱灾害增多,风蚀、盐碱化日益严重,动植物种类急剧减少,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4、现在我国停止了对三江平原的开发,切实保护了湿地。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国家对三江平原开发政策的变化?停止开发三江平原,切实保护耕地,说明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努力,也说明国家对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传统发展道路的反思和纠错。

5、我国湿地的现状: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的数量不断减少,质量在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6、湿地面临的威胁人为活动:(1)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2)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砍伐灌木、过度捕捞);(3)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4)泥沙淤积严重;(5)大量排放污染物;(6)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7)引用物种干扰;(8)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干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损失。

案例:萎缩的洞庭湖清末:面积6000平方公里20世纪70年代:面积2625平方公里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跨湘鄂两省,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

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

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

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1、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人口增加,需要扩大耕地面积2、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湖泊湿地减少;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水患(洪涝)增加;土地生产潜力下降;破坏生物多样性……3、如何保护洞庭湖湿地?恢复和保护长江上游植被(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措施4、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因为洞庭湖也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可以将过多的降雨和来水存储、缓冲、然后放出,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湿地所拥有的大量水源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使周围地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湿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我国一级保护的珍惜鸟类,约有一半生活在湿地中,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任何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湿地植物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湿地练习1 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B 盐湖,盐沼是湿地C 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人工水库不是湿地D 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2 湿地的功能或用途是( )A 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 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C 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D 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3 下列关于湿地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人类可以大规模的开发利用B 目前,湿地破坏相当严重,因此人类要保护湿地不能再利用湿地C 1971年,苏联,加拿大等6国在伊拉克共同签署了《湿地公约》,以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D 湿地的保护已经从现状维持到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4 目前政府决定停止垦荒的原因是( )A 该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B 全国人口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不再需要将它作为商品粮基地C 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沼泽地,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D 该区剩余的荒地开垦条件差,不适合开垦耕地练习:关于湿地的概念、类型和作用1、“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据此下列属于湿地的是:①沼泽②河流③沿海滩涂④湖泊⑤水稻田⑥水深不超过200米的海洋水层2、下列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是A 、调节气候B、防风固沙C、美化环境 D 、净化水污染3、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与森林相比独有的功能是A 、调节气候B、调蓄洪水C、美化环境 D 、净化水污染4、下列不属于洞庭湖湿地作用的是A、调蓄洪水B、灌溉、发电C 、调节气候D 、降解污染物国务院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2.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3.下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是()①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积极推广喷灌等节水浇灌技术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④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013高考题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13~14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3.C 14.B【命题立意】本题组通过宁夏广布湖泊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