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1.软交换概念软交换(Soft-Switch)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其结果就是把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建立分离的平面,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的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转移。
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允许在交换机制中灵活引入新业务,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的生成等功能。
2.IMS概念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由3GPP标准组织在R5版本基础上提出,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R5版本主要定义了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对IMS 进行了完善,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WLAN 接入等特性;R7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定,要求IMS支持xDSL、cable等固定接入方式。
3.IMS与软交换的比较3.1 IMS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联系需要从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网络两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对于固定网络中的软交换,两者是一个互通和演进的关系;对移动网络中的软交换,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固定软交换已经具备了基于SIP的智能终端接入能力和SIP的会话控制能力,首先通过将用户数据从软交换中提取出来,建设独立的用户数据库并通过标准的信令进行访问,再将软交换的业务逻辑从交换中提取出来,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这样软交换网络己具备IMS的核心特征。
在网络的演进过程中,会形成S一CSCF、P一CSCF、I一CSCF的分布。
而移动软交换的CS域和IMS域不是平滑演进的关系,而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软交换系统与IMS系统的比较分析

在相应 的能力上有更好 的表现 。 2 . 2 . 2承 载 层 在承载层方面 . 两大 系统并没有太 大的不 同. 都 有事 I P网络承担 着承载 的工作但 是二 者也有 一定的差异 , I M S系统在 运行的过程中存 在着一定的网络限制 . 而软交换系统则对 网络没有很强 的限制 , 这也 是二者最为主要 的区别 2 . 2 . 3 应 用 层 I MS系统应用层 和软交 换系统 的应 用层 的作 用有着很 大的相似 性. 能够 向用户提 供多种业务 的应用 能力 . 能够更好 的为用户提供各 种相应 的业务 . 在业务扩展方 面也都 体现出更大 的优势 , 使得整个过 程更为灵活 . 工作质量也更 高。 2 . 2 . 4控制层 管理 、 服务注册 、 安全认证等多个功能。同时该系统能够对控制层进行 如果说 . I MS系统架构 与软交换 系统架构有 什么不同的话 ,那就 更加细致 的分解 . 它能够很好的提高 网络架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是I M S 系统的控制层 比软交换 系统更为复杂 。 2 . 网络 架构 如前文所述 .软交换 系统的控制层功能 主要是通过软交换 机实 2 . 1 软交换系统的网络体 系架构 现。 软交换机可 以独立完成大部分业务控制 。 软交换机之 间则是对等 2 . 1 . 1 边缘接入层 逻辑实体之 间的互连互通 而I M S 系统则按照功能对控制层 网络实体 边 缘接人层的功能实 际上和 电话交换机业 务的接入模块有着 非 拆分 . 并 对每个 功能模块 的逻辑进行规范 , 对每个 接 口 进行标准化 。 此
外. I M S 系统支持终 端的移动特性 , 比如漫游服务 、 链路检测 能力等 , 这对 I M S系统 的控制能力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I M S 系统的网络功能实
软交换与IMS的对比与分析

软交换与IMS的对比与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居民对于通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通讯服务上从原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交换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通讯服务更为方便、快捷且包含更多的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文章在分析软交换网络应用现状与其所具有的一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将现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的方向推进,并就演进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分析了IMS交换与软交换之间的演化关系。
标签:IMS交换;软交换;网络演进前言IMS是由3GPP在R5阶段所引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Internet的功能与移动网络相结合,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得到更为丰富使用体验。
通过在通信企业将现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的方向演进,可以使得通信网络得到更好的拓展。
其中IMS是未来统一核心网的基础,通过使用IMS可以使得IP网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可运营、可管理与可增值成为可能,从而实现Internet与移动网络之间的优势互补。
1 IMS交换简介IMS由3GPP在R5阶段引入,目的是将Internet的体验引入到移动网络,结合两者的优点。
IMS问世之后立即得到了3GPP2、ETSI、TISPAN、、ITU-T等众多标准化组织的认同,IMS核心架构也得到了这些组织的完全重用。
IMS交换是未来统一核心网的基础,其具有如下的特点:(1)采用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协议作为会话控制协议,利用SIP简单、灵活、易扩展、媒体协商便捷等特点来提高网络的未来适应能力。
(2)业务逻辑分布在不同的应用服务器中,网络只提供传输能力,实现业务逻辑与网络传输的完全分离,以最大程度的支持端到端业务。
(3)采用标准的SIP协议为业务触发接口,签约数据为匹配规则,完成业务触发条件的匹配,最大程度的支持业务匹配与触发的灵活性。
(4)将用户签约数据集中存放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中,供会话控制网元与业务处理网元下载,最大程度的支持用户与业务的移动性。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软交换和IMS的关系摘要:当前软交换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成为下一代网络融合的2个方向,两者都基于IP承载,都具有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
根据二者的体系结构与特点,软交换可作为传统电话网的平滑过渡,而IMS在业务的应用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文章介绍了NGN、软交换及I MS等概念,对软交换及I MS 做了简单比较,并对网络融合方向提出了看法。
NGN 是英文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下一代网。
目前研究的NGN是一个基于分组的核心网络(有别于先前的时分复用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支持多种宽带能力和具有按需求的服务质量(QoS)进行传送的技术,实现与业务相关的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独立。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自由地接入网络、业务提供者和业务。
软交换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NGN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软交换技术作为业务/控制与传送/ 接入分离思想的体现,是NGN體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务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各实体之间通過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在NGN中更快地实现各类复杂的协议及提供业务。
在我国《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中规定,软交换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设备,也是下一代电信网络的重要设备之一。
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 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 在Release 5 及更高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 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为移动通信构建了提供IP 多媒体业务的统一的体系构架和基础设施,尤其基于SIP (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化协议)的功能丰富的业务控制过程,将IP 灵活的业务能力植根于移动通信体系之中,极大地提高了移动业务生成能力。
中国电信-IMS与软交换网络-韦乐平共21页

19.10.2019Βιβλιοθήκη 5软交换的安全对策
网络组织和安全系统部署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部署不同的防火墙和 认证系统;利用VPN、路由策略、访问地址控制 等实现内网的承载层隔离
信令协议 用户设备鉴权在信令协议中启动加密和鉴权机制 ,保证控制权,防止非法用户对业务的盗用或干扰
3GPP主要考虑移动接入,在R7考虑部分固定接 入问题,而TISPAN主要解决固定用户接入
3GPP IMS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主要 提供POC、IM、视频共享等多媒体业务。而 TISPAN 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商用很少,主 要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 CENTREX和公众客 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
19.10.2019
11
IMS用于固网的挑战
IMS用于固网的挑战:固网终端无SIM卡,需 有替代鉴权过程;固网宽带接入无安全机制 ,对IMS不安全。固网无移动空中接口的鉴权 ,IMS易受攻击,需安全策略;移动网空中资 源缺,需对SIP压缩,固网无此必要,可降低 对终端要求;固网必须的紧急呼叫,与现有 业务网络和终端的连接等需要有解决方案
7
移动和固网软交换比较和融合
相同点:都采用分层结构, SG互通功能相同 不同点:
协议:多数协议不同或扩展(BICC/SIP-I) 设备功能:固网没有移动性管理相关功能 组网:拓扑不同,ISUP和SIP,寻址路由不同 承载网QoS:移动接入有保证,固网复杂,难 安全性:R4公网IP地址,网元间通讯无NAT
3GPP策略:从下往上,技术驱动 TISPAN策略:从上往下,业务驱动 复杂、成本、有限的业务和应用、投资保护
中国电信IMS

软交换的安全对策
网络组织和安全系统部署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部署不同的防火墙和 认证系统;利用VPN 路由策略、 VPN、 认证系统;利用VPN、路由策略、访问地址控制 等实现内网的承载层隔离 信令协议 用户设备鉴权在信令协议中启动加密和鉴权机制 保证控制权, ,保证控制权,防止非法用户对业务的盗用或干扰 系统加固 最小化端口设置,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最小化端口设置 ,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 及时补漏 洞打补丁, 洞打补丁,检查帐号和口令安全等 管理制度
20112011-2-17 12
3GPP 与TISPAN IMS的差别
3GPP只定义IMS架构,业务规范由OMA制定。 3GPP只定义IMS架构,业务规范由OMA制定。而 只定义IMS架构 OMA制定 TISPAN支持Presence、IM、位置业务、 支持Presence TISPAN支持Presence、IM、位置业务、可视电 话等并支持PSTN模拟业务和PSTN PSTN模拟业务和PSTN仿真业务 话等并支持PSTN模拟业务和PSTN仿真业务 3GPP主要考虑移动接入 主要考虑移动接入, R7考虑部分固定接 3GPP主要考虑移动接入,在R7考虑部分固定接 入问题, TISPAN主要解决固定用户接入 入问题,而TISPAN主要解决固定用户接入 IMS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 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 3GPP IMS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主要 提供POC IM、视频共享等多媒体业务。 POC、 提供POC、IM、视频共享等多媒体业务。而 TISPAN 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商用很少,主 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商用很少, 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 CENTREX和公众客 要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 CENTREX和公众客 户的VoIP VoIP第二线业务 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
软交换和IMS的区别

软交换和IMS的区别
佚名
【期刊名称】《通信世界》
【年(卷),期】2005(000)040
【摘要】@@ 软交换是什么?rn本质上讲,软交换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更多的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机而言的.与传统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和电路交换合一的模式不同,软交换的重点在于呼叫控制,它没有传统交换机的交换网片,这就是它"软"的地方.【总页数】1页(P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
【相关文献】
1.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的区别 [J], 邵伟翔;杨金生
2.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的区别 [J], 邵伟翔;杨金生
3.软交换与IMS技术初探 [J], 张岩
4.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方法 [J], 解炜
5.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方法 [J], 解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得IMS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
此外,由于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因此IMS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1.3.IMS的发展与应用 1.3.1.1IMS标准的发展对IMS进行标准化的国际标准组织主要有3GPP和高级网络电信和互联网融合业务和协议(TISPAN)。
3GPP侧重于从移动的角度对IMS进行研究,而TISPAN则侧重于从固定的角度对IMS提出需求,并统一由3GPP来完善。
3GPP对IMS的标准化是按照R5版本、R6版本、R7版本……这个过程来发布的,IMS 首次提出是在R5版本中,然后在R6、R7版本中进一步完善。
R5版本主要侧重于对IMS 基本结构、功能实体及实体间的流程方面的研究;而R6版本主要是侧重于IMS和外部网络的互通能力以及IMS对各种业务的支持能力等。
相比于R5版本,R6版本的网络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业务能力上有所增加。
在R5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业务特性,网络互通规范以及无线局域网接入特性等,其主要目的是促使IMS成为一个真正的可运营的网络技术。
R7阶段更多的考虑了固定方面的特性要求,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
R5版本和R6版本分别在2002年和2005年被冻结,而R7版本也即将冻结。
在TISPAN定义的NGN体系架构中,IMS是业务部件之一。
TISPANIMS是在3GPPR6IMS核心规范的基础上对功能实体和协议进行扩展的,支持固定接入方式。
TISPAN 的工作方式和3GPP相似,都是分阶段发布不同版本。
目前,TISPAN已经发布了R1版本相关规范,从固定的角度向3GPP提出对IMS的修改建议;R2版本目前还处于需求分析阶段。
TISPAN在许多文档中都直接应用了3GPP的相关文档内容,而3GPPR7版本中的很多内容又都是在吸收了TISPAN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一方对文档内容的修改都将直接影响另一方。
此外,部分先进的运营商(如德国电信、英国电信和法国电信)已经明确了未来网络和业务融合的战略目标,并开始特别关注基于IMS的网络融合研究。
各大设备厂商也加大了对IMS在固网领域应用的研究,正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基于IMS的NGN的标准化工作。
因此各个标准之间的协调一致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3.2.2IMS的主要应用 1.3.2.1.IP媒体业务类型IMS是一个在分组域(PS)上的多媒体控制/呼叫控制平台,IMS使得PS具有电路域(CS)的部分功能,支持会话类和非会话类的多媒体业务。
IMS为未来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了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典型的业务如呈现、消息、会议、一键通等等。
将不同的业务进行分组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类型。
(1)信息类业务,这类业务对用户来讲已经非常熟悉,而且目前为运营商带来了良好的收益,IMS的信息类业务将带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在享用这些信息类业务的同时,用户可以随心所欲而且费用低廉的使用其他媒介,比如视频和声音等,同时可以灵活的选用实时业务或非实时业务进行沟通。
(2)多媒体呼叫话音业务,这类业务可以给用户在原有的话音业务操作和应用上带来全新的体验。
(3)增强型呼叫管理,可以实现让用户自己来控制业务,让用户的沟通更加灵活。
(4)群组业务,将不同的通信媒介聚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新的业务体验,而且IMS还可以对业务进行新的开发和组合;突破传统的一对一的通信方式限制,可以提供基于群组的通信方式。
(5)信息共享,常见的邮件携带附件的沟通模式可以完成部分的信息共享功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显得不够灵活,所以实时在线的信息共享通信应运而生,多个用户可以实时处理同一个数据文件。
(6)在线娱乐,移动终端可以直接和信息资源互联,IMS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现信息的更新和沟通,并可以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对于用户的在线游戏,IMS 可以为用户提供从单机游戏到多用户在线参与的在线娱乐方式,同时用户还可以采用多种多媒体来沟通交流。
1.3.2.2.2IMS的主要应用随着IMS技术和产品的逐渐成熟,已经有一些运营商开始了IMS的商用,还有一些运营商在进行相关的测试。
从目前的商用和测试情况看,移动运营商已经开始商用,而固网运营商还主要处于试验阶段。
综合考虑,IMS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移动网络的应用,这类应用是移动运营商为了丰富移动网络的业务而开展的,主要是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上用IMS来提供PoC、即时消息、视频共享等多媒体增值业务。
应用重点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CENTREX和公众客户的V oIP第二线业务。
其次是固定运营商出于网络演进和业务的需要,通过IMS为企业用户提供融合的企业的应用(IPCENTREX业务),以及向固定宽带用户(例如ADSL用户)提供V oIP应用。
第三种典型的应用是融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WLAN和3G的融合,以实现语音业务的连续性。
在这种方式下,用户拥有一个WLAN/WCDMA的双模终端,在WLAN的覆盖区内,一般优先使用WLAN接入,因为这种方式用户使用业务的资费更低,数据业务的带宽更充足。
当离开WLAN的覆盖区后,终端自动切换到WCDMA网络,从而实现语音在WLAN和WCDMA之间的连续性。
目前,这种方案的商用较少,但是许多运营商都在进行测试。
在IMS中全部采用SIP协议,虽然SIP也可以实现最基本的VoIP,但是这种协议在多媒体应用中所展现出来的优势表明,它天生就是为多媒体业务而生的。
由于SIP协议非常灵活,所以IMS还存在许多潜在的业务。
1.3.3基于IMS的网络融合问题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演进,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主题,固定和移动的融合(FMC)更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ETSI给FMC下的定义是:“固定移动融合是一种能提供与接入技术无关的网络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物理上的网络融合,而只关心一个融合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相应的标准规范。
这些标准可以用来支持固定业务、移动业务以及固定移动混合的业务。
固定移动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用户的业务签约和享用的业务,将从不同的接入点和终端上分离开来,以允许用户从任何固定或移动的终端上,通过任何兼容的接入点访问完全相同的业务,包括在漫游时也能获得相同的业务。
”ETSI在给FMC下定义的同时也对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IMS进一步发扬了软交换结构中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比软交换进行了更充分的网络解聚,网络结构更加清晰合理。
网络各个层次的不断解聚是电信网络发展的总体趋势。
网络的解聚使得垂直业务模式被打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另外,不同类型网络的解聚也为网络在不同层次上的重新聚合创造了条件。
这种重新聚合,就是网络融合的过程。
利用IMS实现对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的统一核心控制,主要是IMS具有以下特点。
(1)与接入无关性。
虽然3GPPIMS是为移动网络设计的,TISPANNGN是为固定xDSL 宽带接入设计的,但它们采用的IMS网络技术却可以做到与接入无关,因而能确保对FMC 的支持。
从理论上可以实现不论用户使用什么设备、在何地接入IMS网络,都可以使用归属地的业务。
(2)统一的业务触发机制。
IMS核心控制部分不实现具体业务,所有的业务包括传统概念上的补充业务都由业务应用平台来实现,IMS核心控制只根据初始过滤规则进行业务触发,这样消除了核心控制相关功能实体和业务之间的绑定关系,无论固定接入还是移动接入都可以使用IMS中定义的业务触发机制实现统一触发。
(3)统一的路由机制。
IMS中仅保留了传统移动网中HLR的概念,而摒弃了VLR的概念,和用户相关的数据信息只保存在用户的归属地,这样不仅用户的认证需要到归属地认证,所有和用户相关的业务也必须经过用户的归属地。
(4)统一用户数据库。
HSS(归属业务服务器)是一个统一的用户数据库系统,既可以存储移动IMS用户的数据,也可以存储固定IMS用户的数据,数据库本身不再区分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