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赏析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鉴赏☆李白(701-762)后世称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
“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
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
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
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
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
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
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
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
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
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
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
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将听琴之妙用形容得无以复加。
另一首《船夜援琴》,将平淡与宁静的禅意毕现无遗:“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原创实用版)目录1.楚山禅诗的概述2.楚山禅诗的历史背景3.楚山禅诗的主题和特点4.解读楚山禅诗一首正文楚山禅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组禅意诗篇,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诗句脍炙人口。
楚山禅诗的创作受到了唐代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背景。
下面我们通过解读楚山禅诗中的一首,来领略其主题和特点。
楚山禅诗一首原文如下:楚山禅影里,寂寂闻钟声。
晨曦入禅房,坐观楚山云。
这首诗以楚山为背景,以禅房为场景,展现了一幅禅意盎然的画面。
诗人以自然景象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空灵、寂静的禅境。
首先,诗中的楚山代表了诗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楚地文化的认同。
楚地在唐代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楚山禅诗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此外,楚山在诗中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山水,寓意着诗人在禅修过程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其次,诗中的禅房是诗人修行禅定的场所。
在这里,诗人能够远离尘嚣,静心参禅。
诗句“晨曦入禅房,坐观楚山云”描绘了诗人在禅房中观云、参禅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通过这种描绘,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禅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禅修所带来的身心安宁。
最后,诗中的钟声是诗人在禅修过程中听到的。
钟声代表了禅宗的精神,它敲醒了诗人的迷梦,使诗人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
在这里,钟声成为了诗人参禅悟道的契机,也是诗人在禅境中获得启示的象征。
总之,通过解读楚山禅诗一首,我们可以看出其主题为禅修与悟道,诗人通过对楚山、禅房和钟声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禅意的画面。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与特色评价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与特色评价
六祖惠能禅师是宋代著名禅宗大师,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因而得到了广泛
认可。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体现出对建筑的丰富表达,集性灵歌颂、弥漫之美和抒发心情于一体,突显出宁静、空灵之美。
六祖惠能禅诗中,一座座奇特的佛殿建筑,以及小巧精巧的祭坛、洞天福地等,都以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每个音节跌宕起伏,叠句杂押,能令人联想到高耸的宝塔,宽广空荡的走廊,恢弘壮观的秋千楼阁,营造出一个禅意洋洋的场景。
比如:“山头秋松好参差,安禅社道夜空余”,“贴洞峰泉夜冷凝,写林屋月一步虚”,“两岸重江多水域,百亩莲藕拓碧壑”,十分生动传神。
六祖惠能禅诗中,还把宗教、建筑融合在一起,诗人对佛寺的建筑和宗教文化
通过对寺院的描写,表达出禅宗的理念,给读者穿云破雾的感受:“十里秋色惟余香,半苑春光满簷垣”,“梵声供养朝接香,灯彩辉映空几端”,“宝塔南至余香留,贴洞峰月已至门”。
总而言之,六祖惠能禅诗的独特优美的创作风格令人流连,对宗教文化及建筑
的描绘,让如诗般的世界生动而充满着禅意的朦胧之美。
他的诗歌,就像一座座建筑山川,让人目不暇接,到后来慢慢地沉入其中,拥抱心灵的宁静、空灵,体味仙境的美妙与宝藏,再怀着自得的心情徜徉在禅境之中,圣洁安定、宽和豁达,享受清新无比的心灵至善之尊贵感受。
中华精选禅诗赏析三百首

禅诗赏析禅诗赏析(上)★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乌云台”事件被诬下狱,屡次被贬谪外放。
学识渊博,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纵横恣意,有如行云流水,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雄旷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宋代四人书法家之一,可谓旷古罕见的文诗书画的全才。
常与吴越名僧交往,还曾与许多禅师斗试机锋;列东林常总禅师嗣下,曾自言前身是个僧人。
着有《苏轼诗集》、《东坡文集》、《东坡乐府》等。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严羽曾言:“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本诗结句好,发句更妙,是一首备受称道的怀旧七律诗。
着名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自这一名诗。
,首联,诗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人一生飘浮,到底像什么?诗人认为,人生无常,飘泊不定,就像雪泥鸿爪一样。
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难以久存的,更不用说那飞翔的鸿雁,早已不知西东。
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吗?你看老僧业已寂灭,墙垣已颓,你往日的即兴挥题已不见了踪影。
1056年诗人与其弟苏辙赴汴京应试过河南渑池,1061年赴陕西任时再过渑池。
时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
不过,在达者看来,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规律。
还记得那时候的崎岖路途么?路长人困,连跛驴都疲倦了。
回想起来,历历如昨,还蛮有意思呢!安命知天者,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后,就要达观地对待一切。
诗人正是以这一心胸直面人生沉浮,并达到了他人生的完满。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
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横看、侧视、远眺、近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
现代禅诗欣赏

现代禅诗欣赏
以下是一首现代禅诗,供你欣赏:
《禅意》
静坐孤山林间,远离尘嚣烦忧。
风吹枯叶落地,万物皆有情意。
莲花池畔古梦,禅房林间遗章。
忧愁喜乐皆是,安然自在内宽。
青山依旧翠绿,流水依旧潺湲。
禅心寂然不动,世间繁华皆淡。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山林、枯叶、莲花池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禅意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禅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是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领悟。
只有在寂静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到禅意的真谛,远离尘嚣和烦忧,回归自然和本心。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禅意的向往和追求。
《蝉》诗词鉴赏6篇

《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6篇《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均有象征的意思,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系统。
隐喻的基础即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
诗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幻想我是树,是蝉,是鸟,是云等等,企图通过忘我、脱我、化我而与世界合一。
隐喻建立在双重或多重存在之上,诗人喻自己为蝉,就是把另一种经历或活动,即把蝉的生存过程与特性加在真实的生活领域中,意味着真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真实。
像蝉一般象征廉洁、清高、悲哀。
古人以为蝉栖高树,声高远,以晨露为食,蝉也就成了“清高”、“廉洁”的代名词。
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天寒,蝉声哀嘶,逐渐死去,故而总被用来表达悲秋情绪。
刘勰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隐喻虽多种多样,但要以贴切吻合为最高标准。
“切至”就是形神兼备,形犹不似,遑论神似?在《赋得蝉》中,诗人将自然之物——蝉人格化,以此审视自身的人格价值和生存环境。
对于这首诗,一般理解过程大致是,前两句直接描写蝉为了躲避黄雀的伤害(隐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或藏身在高高的树枝上,或避匿在空空的宫殿内。
这里实写了蝉艰难的生存状况。
颔联和颈联写蝉在寒秋日暮之时,哀嘶悲鸣,声音短促,间或有单调的余韵绕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最后两句借蝉之口直接抒写:蝉餐风饮露,无所厚求,并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容易知道满足,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意思。
然而,这只是构成了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因为“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中已经蕴含了知足常乐的意思。
解读一首诗,肯定要注重其语境,什么是语境呢?用燕卜荪的话说,即“语境就是与我们诠释某个词语有关的一切事情。
”文本中字或词意义的确定都要依赖于词句之间的关系,所以,一首诗句中意义的确定必然受到其它字词句的语境限制,即一首诗中每一个词、语句的意义都要彼此相互确定,这种相互确定的过程就使得文本的语义之间呈现网状化的现象,使文本的意义缠绕含混,蕴藉多义,仅凭读者从头到尾一次阅读,是不可能意识到其错综复杂的意义丛的。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摘要:一、楚山禅诗的背景介绍1.楚山是谁2.楚山禅诗的创作背景二、楚山禅诗的解读1.诗的内容概述2.诗中的禅意分析3.诗中的文学技巧和美感三、楚山禅诗的意义和影响1.对后世禅诗创作的启示2.对现代人的心灵启示正文:楚山禅诗一首解读楚山,原名李楚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僧,他的诗歌以禅意深邃、意境优美而著称。
楚山禅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的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首楚山的禅诗,以领略其禅意之美。
这首楚山禅诗的原文如下:```空山寂寂,水流花谢。
鸟啼破幽梦,僧敲月下门。
```诗的内容概述: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山林之夜。
诗人通过“空山寂寂,水流花谢”表现出山林的宁静与秀美。
接下来的“鸟啼破幽梦,僧敲月下门”则展示了在这宁静的夜晚,僧人的修行打破了梦境,月下敲门的声音又打破了寂静。
诗中的禅意分析:这首诗的禅意主要体现在“鸟啼破幽梦,僧敲月下门”这两句。
诗人通过鸟啼声和敲门声表现出人生的无常,梦境的虚幻和现实的残酷。
僧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坚定地修行,表现出对佛法的虔诚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中的文学技巧和美感:楚山禅诗在表达禅意的同时,也注重诗歌的艺术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如用“空山寂寂”与“水流花谢”形成对比,突显出山林的寂静之美。
同时,诗人通过寓言的方式,以鸟啼声和敲门声寓意人生的无常,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楚山禅诗的意义和影响:这首禅诗对后世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启示后来的禅诗作者,在表达禅意的同时,要注重诗歌的艺术美。
禅诗赏析:赠质上人

禅诗赏析:赠质上人(唐)杜荀鹤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黄巢起义军爆发,他从长安回家。
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
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进士。
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
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
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
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有《唐风集》。
[赏析]《赠质上人》是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诗。
上人,本指佛教中讲的上德之人,后来成了对僧人的尊称。
既然是送给僧人的诗,那么自然要说与佛事相关的话,所以诗开头便写:“枿坐云游出世尘。
”枿(niè聂),古同“蘖”,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枿坐,犹言枯坐。
这句是说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
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不同凡俗的形象。
第二句“兼无瓶钵可随身”。
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
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
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一身之外无所有,成了赤条条飘飘然来来去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是一个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
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
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作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
“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陷身于人事纷扰中,带给人的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既已从茫茫的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登临彼岸,怎么会再对俗世的事感兴趣呢?在世人看来,王朝更替、诸侯争霸、胜王败寇、战乱四起这样不得了的大事,他只看作山中樵客下的一盘棋,他自己只是个旁边的观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诗賞析
近日偶读禅学杂书,颇为其中精彩禅诗偈语段落所感,比之李义山“有不尽之意”的《无题》之作,更据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玄机妙义,哲理更深,意境更高.而禅宗偈语遣词用字往往又比较通俗,不象义山诗谜那样悔涩难懂.《六祖坛经》中很多段落便是极为精彩的通俗诗,其蕴意则需要一生的悟性来映证。
在这里拟向各网友陆续介绍一系列禅诗,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更求证悟自性!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神秀系北宗领袖,而慧能为南宗祖师.禅宗五祖弘忍让众弟子作偈证悟示法,神秀时为五祖门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见偈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但未传衣钵.慧能时初入门下,尚于后院杂务,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传衣钵,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宗六祖.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何山守旬开悟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以上三首均为桃花而开悟,作者皆是得道高僧,若不是禅宗典籍《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载,实难看出奇特之处.
昭觉克勤开悟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昭觉克勤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其开悟得道始于听一首艳情诗.乍一看的确是一首风流倜傥的情诗,而此处对悟道的比喻恰恰运用了恋情的感觉.把悟道的感觉与恋爱的滋味相比,这道的滋味也是不能说的,就好象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是无法告诉别人的。
洞山开悟诗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这首诗表面上写太阳照到他身上,而影子投在水面上的情景,事实上就是写他追求道的一个过程.
神照本如开悟诗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龙门清远开悟诗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落.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
船子德诚禅师示法诗·颂钓者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黄山谷(庭坚)点化《颂钓者》而作《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衣一钓丝,
锦麟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钓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以《五灯会元》中的一段《颂明》歌,可知此“鱼”即“道”:“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
梅花与道情
唐代僧人咏梅诗
火虐风嚎水渍根,霜皴雪皱古苔痕;
东风未肯随寒暑,又蘖清香与返魂.
这又是一首寓着禅理禅机的诗,悟道的过程正如古梅的返魂著花一样,要经过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持到荡然无存,方有机缘至道显露.
虚堂智愚禅师的古梅诗
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满林无月丽,点灯吹角做黄昏.
虚舟普渡的墨梅诗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这三首都是借有空明,托事寓理,以声色而显用的寓道诗,藉梅花以示佛理禅机.梅花有灵,当更澡雪精神,绽放于寒风冰雪之中.
黄山谷(庭坚)四首寓禅词
渔家傲·其一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此首讲达摩祖师生平.
渔家傲·其二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折叶寻枝虚半老,拈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破桃花笑.这首源自灵云见桃花参悟的公案.
渔家傲·其三
忆昔药山生一虎,华亭船上寻人渡.散却夹山拈坐真,呈见处,系驴橛上合头语.千尺垂丝君看取,离钩三寸无生路.蓦口一桡亲子父,犹回头,瞎驴丧我儿孙去.第三首以华亭船子的悟道公案入词.
渔家傲·其四
百丈峰头开古镜,马驹踏下重苏醒.接得古灵心眼净,光炯炯,历来藏在袈裟影.好个佛堂佛不圣,祖师沉醉犹看镜.却与斩新提祖令,方猛醒,无声三昧天皇饼.最后一首以古灵神赞禅师的公案和事迹铺叙而成.
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秦观
云峰一变隔炎凉,犹喜重来饭积香.
宿鸟水干迎晓闹,乱帆天际受风忙.
青鞋踏雨寻幽径,朱火笼纱语上方.
珍重故人敦妙契,自怜身世两茫茫.
少游毕竟是一代婉约词宗,禅诗也写得这样美,玄妙隐晦之中仍不失婉约的音韵之美,其中“…迎晓闹,…受风忙”一联真让人叫绝不已,而末联则颇富深意,耐人寻味.
贾宝玉参禅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无立足镜,方是干净.
(此句为黛玉所续)
寄生草[曲]·参禅·贾宝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示友人·之二·天如惟则禅师
逝水不复返,黄叶无枯荣.
万物有终极,浮生欲何成?
爱缘一染指,智虑常纵横.
宁知昨日事,转眼多变更.
圣人示欹器,稍满还复倾.
及时不自惜,时去空伤情.
牡丹·灵泉归仁禅师
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
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
偷香黑蚁斜穿叶,觑蕊黄蜂倒挂枝.
除却解禅心不动,算应狂杀五陵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