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基本特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理解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古文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古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勾画出生僻字、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3. 古文阅读技巧: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结合古文阅读技巧,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2. 答案: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理解。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优秀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人物、事件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英雄主义精神;(2)培养爱国情怀,尊重历史,珍视和平;(3)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如何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信念和勇气。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 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阐述自己的观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荆轲刺秦王》。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互动中收获更多。

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4. 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信念和勇气的表现。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包括秦国统一六国的时期和荆轲的身份。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荆轲要刺杀秦王?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动机。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细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细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

2.2 教学内容:详细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包括荆轲的准备、刺杀行动的经过以及结果。

强调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和事件。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故事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

通过讲述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和关键事件。

第三章:荆轲刺秦王的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包括荆轲、秦王和荆轲的。

讨论每个角色的特点、动机和作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角色的特点和动机。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荆轲刺秦王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故事中体现的忠诚、牺牲和英雄主义等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事意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第五章:荆轲刺秦王的评价与启示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进行评价和反思。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不同观点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评价和解读。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二: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朗读读准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美读读出个性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1)朗读(2)点读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章节:第二单元第7课《荆轲刺秦王》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事迹,通过荆轲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和民间的疾苦。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重点: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学习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短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包括荆轲的事迹、战国时期的背景等。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荆轲的行为对自己的启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重点内容:荆轲的事迹、战国时期的背景、荆轲的精神品质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七、作业设计(1)荆轲是哪个国家的人?(2)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3)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是怎样的?(4)荆轲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答案:(1)荆轲是燕国的人。

(2)荆轲要刺杀秦王是因为秦国侵略了燕国,他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行动。

(3)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是艰苦而悲壮的,他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挫折,最终壮烈牺牲。

(4)荆轲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启示,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荆轲的历史背景,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荆轲的思想和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荆轲刺秦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展示雕塑照片)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

我们住在华阳假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

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2024年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

2024年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

2024年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古代记叙文》。

详细内容为《荆轲刺秦王》。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古代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运用,对荆轲精神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重点词汇、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

4. 例题讲解:讲解重点难点,分析荆轲的形象,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人物:荆轲、秦王、太子丹3. 重点词汇:壮士、报国、同仇敌忾、视死如归4. 中心思想: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荆轲精神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古代刺客的故事,进一步感受荆轲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把握;2. 教学目标的确立;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安排;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3课时)明确教学要点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 (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补充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易水送别全体朗诵廷刺秦王单人朗诵课文分析:一、本文结构: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1、准备。

(1--6)(1)、简介背景。

(1节) (2)、准备“信物”。

(3--4) (3)、准备武器。

(5节)(4)、配备助手。

(6节)2、诀别。

(7--10)(1)、怒叱太子。

(7--8) (2)、易水悲歌。

(9--10)3、刺秦。

(11--19)(1)、计见秦王。

(11--13) (2)、勇刺秦王。

(14--18) (3)、壮志未酬。

(19)按情节发展分为开端行刺缘起1-2发展行刺准备3-9高潮廷刺秦王10-17结局荆轲被斩18二内容分析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秦军攻破赵国,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胆识超人,气魄非凡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求取信物详准备匕首配备副手略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太子催促荆轲荆轲怒叱太子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刚烈英勇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情景交融、侧面烘托烘托出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精神课文精彩片段分析易水送别场面描写1 抓住特点白衣冠2 突出重点荆轲3 顾及全面其他人物4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课文精彩片段分析廷刺秦王•顾笑武阳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图穷匕现神勇(动作描写短句)•倚柱笑骂视死如归(神态8,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

9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舍生忘死反抗强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

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小结人物形象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樊於期:豪爽慷慨义勇刚烈秦武阳:外勇内怯秦王:贪婪怯弱四,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五,主要艺术特点:①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动作。

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写事:①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②叙事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有详有略六,文言相关知识点1,通假字: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呈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秦王方还柱走同上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2,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同上。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3,古今异义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5,省略句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取之( 以) 百金( 省略介词“以” )欲与( 之) 俱(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 之) 俱( 往) ( 同上)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 省略介词宾语)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乃( 穿) 朝服,设九宾( 省略谓语)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而( 按)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6,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 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8,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