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3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

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 (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补充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计见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壮志未酬。(19)

按情节发展分为

开端行刺缘起1-2

发展行刺准备3-9

高潮廷刺秦王10-17

结局荆轲被斩18

二内容分析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详

准备匕首配备副手略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

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

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太子催促荆轲荆轲怒叱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 抓住特点白衣冠

2 突出重点荆轲

3 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8,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9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舍生忘死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小结人物形象

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樊於期:豪爽慷慨义勇刚烈

秦武阳:外勇内怯

秦王:贪婪怯弱

四,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五,主要艺术特点:

①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动作。

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写事:

①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

②叙事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有详有略

六,文言相关知识点

1,通假字: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呈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2,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同上。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3,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4,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5,省略句

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以) 百金(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之) 俱(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 之) 俱( 往) ( 同上)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 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

乃( 穿) 朝服,设九宾( 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

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

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

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

而( 按)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

6,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7,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 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8,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

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9,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七,课后练习答案

一、

深沉,深谋远虑(准备信物)

刚毅,刚烈(迟发被疑,怒骂太子)

机智勇敢(秦廷搏击)

二、

慷慨悲壮

作用: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

渲染悲壮的气氛

三、古今异义词

1 涕:眼泪——鼻涕

2 币:礼品——货币

3 穷困:走投无路——贫穷

4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袒护双方中某一方

5 郎中:宫廷侍卫——中医医生

6 提:投掷,投击——拿着

7 股:大腿——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8 终已不顾:回头看照顾,顾全

9 秦之遇将军对待——遇见

10 伤长者之意品格高尚的人

年纪大的人

教学后记:《史记》记载

二百二十馀年秦有荆轲之事。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1]

说起秦始皇扫平六国,就会想起荆轲刺秦王,那一段精彩故事,其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神剑大侠——盖聂。盖聂何许人也?他就是榆次区聂村人。盖聂生在武术世家,从小接受父亲的熏陶,练就了一把出神入化的神剑术。舞起剑来,那真是变化无常,只见剑影缠身,不见其尊。十八九岁时,便在赵、晋两国武术界名声显赫。多少江湖剑侠,来榆次县聂村比武,都桀骜而来,败兴而去。因此,榆次区、聂村,也随着盖聂而闻名远方了。盖聂收有很多徒弟,以教武术为生。虽练的一手神剑,且从不参于江湖恩怨,因他安稳守已,济贫扶弱,在榆次具有很高的威望。就县府,也敬他三分。长言说:“好汉护三村”因盖聂缘故,别说聂村,就连聂村周围的村子,都很少受到外户的侵袭骚扰。村民过的十分坦然安逸。

一月,盖聂正在院中教徒,家人前来报知:“有一位自称卫国的剑术大师荆轲,前来拜访。”盖聂一听是荆轲,鄙夷地一笑,自言自语道:“什么剑术大师,哼”盖聂一代剑术大师,怎能不知荆轲的底细。荆轲,三十多岁,与盖聂不差上下,卫国人,且一直在燕国游荡。出身贫寒,自幼性情急躁,好打报不平,侠肝义胆之气,令江湖人折服。他爱读书,且很难知其解。练剑且超乎常人。随师学了几年,便身背一口宝剑,到处游历,结交江湖武林中人,由于一帮信仰他的人吹捧,名声渐渐地传的远。他走一处讲一处,自以剑为荣。讲到兴浓时,拔剑起舞以炫人。他在燕国听武林中人说:“榆次县聂村,有一神剑大师,叫盖聂,剑术十分了的。荆轲,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与不服,千里迢迢,慕名来到榆次县聂村,于盖聂一比。

盖聂出于礼节,把荆轲请到上房。荆轲一性急之人。茶未沾唇边,便振四壁地讲起剑道来。又把他的剑,捧到盖聂面前夸耀。“此剑天下真宝剑也。”说完,便迫不及待地邀盖聂院中一比。荆轲说的唾沫四溅,盖聂始终未还他一句。只是用白眼斜视着

他。荆轲实感难看尴尬,动觉浑身刺痛心中一颤,抬眼细觑,盖聂满身傲气,并从小瞧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盖聂决不是一般的剑客。荆轲未动一剑,便败下阵来,很知趣地收起剑,双手一揖,低头而去。

荆轲走后,盖聂对他的几个徒弟说:“这个荆轲,不知天高地厚,他所论的剑术,只是一般的流识,不堪入耳。别说比武,我只用眼瞪他,他就走了,还算知趣。他真感羞愧的话,不敢再仃留于榆次。”后来盖聂的徒弟,果然去荆轲住过的地方打听,当日就走了,而且离开了榆次。盖聂的徒弟报给盖聂,盖聂十分惋惜地叹道:“荆轲这个人,性情直率倒可取,但惜他心高气傲不谦虚。我想用眼瞪他,是想让他规举些,要他拜我为师,苦练剑术以可成名。可是他自尊心太强。就他那点剑术,一般的事还可以。安邦救国的大事,志大而才疏,是他致命的弱点。”徒弟们点头笑了。

确实是,荆轲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成名机会。如若能放下架子,留于盖聂身边,他便是另一番情景了

荆轲刺秦王文化常识 3篇汇总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荆轲刺秦王文化常识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荆轲刺秦王文化常识·1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荆轲刺秦王文化常识·2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最新荆轲刺秦王文化常识汇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押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 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S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亠高兴。 (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b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日以尽矣以,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C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故振慑同上。 (9)设九宾宾,通“僅”,偉相(bin xidng),迎宾赞礼的人。僅,旧读bin。 (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13)奉之同上。

(14)以其所奉药粪提轲同上。 (15)卒起不意卒,通“猝”,CU,仓促,突然。 (16)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17)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18)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dOo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10)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11)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2)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13)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必修一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1)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体裁)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了春秋(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荆轲刺秦王》。(2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5)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音律度量 1,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即1234567。其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独奏乐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鸿门宴》 (1)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 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鸿门宴 〖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3)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

高一语文教案新部编本《荆轲刺秦王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说课材料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悬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寻找所有的答案吧! 二、《战国策》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1)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2) 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西晋?李密)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儿童垂下

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例]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6.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8.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9.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0.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敬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3) 1.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doc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时间: 一、导入:咏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水平。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升鉴别欣赏水平。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水平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相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实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 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板书课题:荆柯刺秦王) 二、复习《战国策》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1)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 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 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 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 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 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 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 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 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 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 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 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 书)。 2、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 直, 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3、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 体, 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 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 认。 4、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 演 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 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5、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 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 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 “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 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6、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 主 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 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 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 “会意字”“形声字”。 7、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 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 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 发。 8、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 一 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 文 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 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 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 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 声。 3、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 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14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2、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 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 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贿赂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 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 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 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 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 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 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 全(总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1—4《烛之武退秦师》) 2、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4《烛之武退秦师》)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1—4《烛之武退秦师》)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1—4《烛之武退秦师》) 5、行李: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1—4《烛之武退秦师》) 6、卿:古代对人的敬称。(1—5《荆轲刺秦王》) 7、竖子:对人的蔑称。(1—5《荆轲刺秦王》) 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1—5《荆轲刺秦王》) 9、七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1—5《荆轲刺秦王》) 10、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1—5《荆轲刺秦王》) 11、陛:殿前的台阶。(1—5《荆轲刺秦王》) 12、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1—5《荆轲刺秦王》) 13、郎中:宫廷的侍卫。(1—5《荆轲刺秦王》) 14、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视傲慢对方的姿态。(1—5《荆轲刺秦王》) 15、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1—6《鸿门宴》) 16、关中: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1—6《鸿门宴》) 17、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1—6《鸿门宴》) 18、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1—6《鸿门宴》) 19、季父:叔父。(1—6《鸿门宴》) 20、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留,地名,在今江苏沛县东南。(1—6《鸿门宴》)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学案 【文学常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全书共( 33)篇(12)策。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语言流畅,长于议论和叙事,记人、记事文笔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兵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 穷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 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 ②荆轲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次①以次进(名词,次序)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 信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形容词,诚恳,不欺骗) 引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 ③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 二、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 ..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4.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6.樊於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7. 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8.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9.皆白衣冠 ...以送之(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10.(秦王)乃朝服 ..(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荆轲刺秦王文化常识 3篇

荆轲刺秦王文化常识3篇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荆轲刺秦王文化常识2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3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