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故事说定位
(完整版)犹太人的生意经教你怎么做生意怎么寻找商机

犹太人的生意经!教你怎么做生意!怎么寻找商机!xiaxinhai2010-07-04 22:14在讲大故事之前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做为引子.话说有三个青年人是很要好的朋友,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美国人,一个是中国人。
一天,这三个青年人一起出去逛街,遇见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开着一辆时尚的敞篷车,车里戴着一位漂亮的女郎从他们面前风驰而过。
美国青年看后感慨地说:“我奋斗三年,也买一辆这样的高级敞篷轿车,也戴着这么漂亮的女郎上街兜风。
”那犹太青年说:“我奋斗上三年,买一辆比这还要高级的敞篷轿车,戴着一位比那女郎还要漂亮的女郎上街兜风。
”那中国青年顺手从路边捡起一块砖头,拼命地朝那敞篷轿车驶去的方向掷去,嘴里还愤愤地念叨着:“我再叫你臭美!”我不想说三年后他们三个人的结果如何,但我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心态决定成败。
* * * * *在东欧一座新兴的城市里,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
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
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也非常周到,东西两家店的生意都很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些时间等待。
他就在修车店旁边开了一家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生意鹊起。
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光顾这家餐馆来坐坐享受美味;来修车的人那就更方便了。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修车店的对面也开了一家修车店。
为了招徕顾客,他按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
因此,两家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住宅,开旅馆,建教室,办学校,西边慢慢地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业也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的中国人来开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在暗地里地在客人面前诋毁其他同行。
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还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换部件时以次充优、偷工减料。
于是,高水平的技师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东边各店因为修车质量太差,客人也渐渐地稀少起来。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犹太人:据犹太人的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便是教育子女。
在教育方面,犹太民族有一套他们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犹太民族自古就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
他们认为“整个世界的存在只是为了孩童的教育。
”甚至直言:“当孩童肯在学校殷勤学习时,以色列的敌人就不能得胜。
”自然地,培养下一代的宗教素质和道德情操,责任就落到父母的肩膀上。
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替我们老师做了好多的事,的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
因此,在犹太人的家庭中较为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家是教养孩童的中心。
每一个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犹太作家艾斯顿说:家必须是培养犹太美德的场所。
世界上没有别的宗教及民族像犹太人般,如此强调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每晚都给孩子讲(故事)书。
犹太人父母总是为床上的孩子讲(故事)书。
为躺在床上的孩子用温柔的声音悄悄地讲故事,期间孩子就会睡着。
在床边讲的枕边故事对语言发展特别有帮助,每天给学话的孩子讲(故事)书,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听着妈妈爸爸讲的故事,孩子们可养成丰富的情绪和想象力,对父母也会产生爱和信赖。
游戏和学习同步。
以色列的孩子们无论去哪里, 都组成4~5名幼儿进行活动。
就象这样,比起自己游戏,孩子们更熟练于多人游戏。
出生后3个月开始在家过共同生活。
以色列的孩子们从婴儿时起就和同龄们一起按照制定的规矩和根据时间表吃和睡, 很自然的获得和他人一起适应遵守的纪律。
游戏是社会的缩小版,孩子们在游戏中可学到遵守指定的规则,承认胜败和寻找其他解决方案方法,合力取胜法。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一般犹太人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必须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这些文字的内容儿童是否能够了解,都必须不断反复加以背诵和学习。
此外,犹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经常跟婴儿说话,就是播放音乐给婴儿欣赏,或由父母轮流唱歌给婴儿听,他们时常在婴儿的摇篮或床边四周挂着许多图画,使婴儿能够经常观看,并且常常更换这些图画,以便刺激他们认知的能力。
犹太妈妈的育儿心得:特别狠心特别爱

沙拉是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
中以建交后,在"回到故土"的召唤中,也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体会磨难、学会坚强、领会人生,沙拉带着三个孩子从上海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以色列,开始了一段跨国教育的特殊经历,谱写了一个现代孟母的传奇故事。
望子成龙的沙拉希望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名校,毕业后谋求一份好工作获取人生的幸福。
可是,以色列的所见所闻,让沙拉毅然放弃做"中国式妈妈",转而当起"犹太母亲"。
沙拉所收获的以色列爱子秘籍,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冷酷"的母爱,却成就了两个儿子的富翁梦。
沙拉教育孩子的特殊经历让以色列时任总理拉宾耳目一新,受到了拉宾的亲切接见。
拉宾总理对沙拉说:"犹太人爱子女,跟中国人一样,也是全世界有名的,这片土地让你找到了另一番爱子秘籍。
在"孩奴"、"啃老族"、"直升机父母"日趋成为教育症结的当今中国,"特别狠心特别爱"引发了许多中国家长重新检视自身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沙拉:我是在中国上海的犹太联合会出生和长大的,那是一块属于犹太人的宗教场所,不太有中国人进入。
我父亲在我12岁时过世,我就随着我的保姆进入了他们的家庭,其中的辛苦和折磨今天咱们就不展开了,但是谢谢有过这么一段经历,或者让我懂得了怎么样去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怎么样去发展、怎么样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而不是一味地做一个母亲,让他顺着自己的行踪轨迹,你今天做功课、明天洗碗、后天去图书馆,我不是这么做的,我是非常平等的人格和孩子们在相互交流。
但是交流的过程当中,作为母亲应该有母亲的权利,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没有跑到隔壁人家母亲家吃饭,他在我的桌子上吃饭,他当然要听我的。
米妈妈:沙拉老师有三个孩子:以华、辉辉、还有妹妹,他们在多大年龄的时候,您带他们从中国上海回到以色列呢?沙拉:大儿子14岁,二儿子13岁不到,小女儿才2岁。
犹太人和中国关系大事纪要

这 一 国 家在 世
、
界 文 明方 面 具 有 重 大 的 贡 献
( 三 ) 3 0
,
也应 该 在 国 际 上 赢 得 一 个光 荣 的地 位
2 万 ~ 3万 人
,
年代
,
希 特 勒 在德 国 执 政 期 间 和 发 动欧 洲 战争 后
。
大 批 犹 太 人从 德 国
,
、
奥地 利
和 波 兰 等地 逃 亡 到上 海 斯坦
。
联 合 国 大会 对
关 于 巴 勒 斯 坦将 来治 理 ( 分治计 划 ) 问 题 的 决
。
”
进 行表 决时
,
中 国 国 民 党 政 府 在 联 大 的代 表 投 了 弃 权 票
二
( 一 ) 1 5 5 0 年 ~ 1 9 5 6 年夏
1 2
.
、
新 中 国 成立 后
。
:
初 步 接触
1 95 0 年
,
以 色 列 代 表投 了 反 对票
7
.
1 9 5 3年 g 月
,
联 大 再 次 讨 论 中 国代 表 权 问 题 时 5 年 ) 6
。 。
以 色列 转 变 态 度
,投 了弃 权 票 Fra bibliotek 这 一。
立场 一直保 持 到 1 9
8
.
1 95 4 年 1月
,
中 国 驻 缅 甸 大 使 姚 仲 明 和 以 色 列 一 外 交使 节 在 仰光 举 行 会 晤
联 合 国 大 会 第 一 次就 中 国 在 联 合 国 的代表 权 进 行 表 决
。
以 色列 代 表
投 票赞 成 由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代 表 取 代 台湾 国 民 党 政 府 的代表
二战时中国城市接纳犹太难民

二战时中国城市接纳犹太难民1937年到1940年间,有近3万犹太难民逃到了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来到了上海,图为正在晾晒衣服的犹太妇女。
尽管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中德迅速再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在抗日战争初期,希特勒还曾试图扶持蒋介石政府,比如蒋介石手上能够和日寇对敌的只有那三十个德械师,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分别送往苏联和德国军校学习,只是希特勒最后发现对方实在难堪大事,才转而与日本结盟。
二战期间,就犹太难民问题,中国又与德国发生了联系。
1937年到1940年间,有近3万犹太难民逃到了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来到了上海。
为什么上海会成为犹太难民的避风港,王健认为,主要是上海的特殊性:上海当时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工作证明等即可进入的大城市。
“犹太难民之所以能够在上海生存下来,一是因为上海租界的开放性,一是上海没有反犹传统,上海市民对他们比较友好,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上海有犹太社团和世界其他犹太救济组织的帮助。
”王健解释道。
位于上海的犹太难民收容所中容纳200人的大房间。
抵达上海的犹太难民在领餐。
但是,除了上海外,还有很多中国口岸城市也接纳了不少犹太难民,如天津、哈尔滨、青岛、威海、昆明、成都、香港、大连等,这是以往鲜为人知的。
这些接纳犹太难民的口岸城市中,最为主要的是天津、青岛、哈尔滨和香港。
在二战之前,天津也有犹太社区。
到了二战期间,根据王健的观察,犹太难民主要通过两个路径来到天津。
1940年7月以前,因为上海当时已经有太多难民,谋生比较困难,所以许多犹太人通过上海中转北上前往天津。
而在直接进入上海变得越来越困难后,一些犹太难民通过苏联和“满洲国”来到日本人控制下的天津和青岛等地。
根据《天津避难民问题报告》,1939年12月,已经有169名欧洲犹太难民申请者获准在天津居住,还有128名未定,而持许可证抵达的有56人。
最后来到天津的犹太难民在200到300人间,他们虽然都参加了天津希伯来协会,但也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欧洲犹太移民协会,并吸收了几乎所有为逃离纳粹暴力而来到天津的犹太人。
犹太人经商的智慧经典故事

犹太人经商的智慧经典故事一、故事背景犹太人一向以经商为生,他们的经商智慧是独树一帜的。
其中,有一些经典故事,能够展现出犹太人的经商智慧和风格,对于从事商业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故事一故事讲述了一个犹太商人和他的儿子出门经商的故事。
犹太商人告诉儿子:遇到不懂商道的人不要轻易交易。
于是,他们遇到了一个不懂行情的买家,他向犹太商人询问价钱时,犹太商人报了高价,买家很高兴地接受了,但他的儿子却不解,父亲解释道:“我们要让买家感觉自己买的是最好的,我们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三、故事二一个年轻的犹太人想要成为商人,他向聪明的长者请教,长者给他一半金子,让他出门去赚款,赚到了再回来见他。
犹太人出门后,买下了一批鞋子,但他无法立即卖掉它们,于是他决定在城市周围的小镇上售卖。
他会见了每个镇上的鞋店老板,并询问他们是否有需求。
他们告诉他这里的人不需要那样的鞋子,需要的是其他样式的鞋子。
犹太人并没有放弃,他继续找到本市外的其他小城镇,发现很多人都需要那种鞋子。
于是,他一路上去卖,最终赚回了足够的钱。
四、故事三有一个犹太人在一个小城市里开了一家商店,靠着无与伦比的服务和产品质量,他的生意做得很好。
但某个夜晚,在犹太人的店铺旁边,开了一家新店,它拥有类似的产品,但价格更低。
这时,犹太人不失去信心,他引入了一项叫做“维修计划”的服务。
就是当客户订购他的产品时,他会为他们提供终身免费维修服务,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忠诚。
五、故事四有一个犹太商人通过参加一个船长的生日派对,与船长深入交谈,并得到了一些很有用的信息,那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港口的价格风向和对货运的影响。
犹太商人利用这个消息进行了大赚特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获取关键信息和资源对于经营业务是至关重要的。
二战时中国帮助犹太人的故事

二战时中国帮助犹太人的故事在二战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与犹太人并无直接冲突的国家,积极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在纳粹统治下受尽迫害的犹太人。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不仅展现出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彰显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与纳粹德国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犹太难民。
1938年,中国签发了一个犹太难民局(Jewish Refugee Bureau),设立了上海犹太难民自救委员会,并成立了一个容纳难民的安全区,位于上海的虹口区。
这个安全区成为了犹太人逃离纳粹统治的重要庇护所。
据统计,约有30,000名犹太人逃到了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德国、奥地利和波兰。
中国民众对犹太难民的到来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帮助。
尽管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富裕,但人们仍尽力提供援助。
无数中国家庭主动提供住处,让犹太人在这里安顿下来。
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物资,帮助犹太人渡过难关。
许多中国人主动学习犹太教的规矩和风俗,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来的犹太人。
这种友谊让犹太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温暖和善良。
除了基本的生活援助,中国社会还为犹太人提供了教育和就业机会。
上海的犹太人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和医院,为本地犹太人和出逃的难民提供了教育和医疗服务。
同时,许多犹太人也自己创业,与中国人一起经商和工作,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场中犹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也得以体现。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南京,进行了大屠杀,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个时候,犹太人也在中国同胞的帮助下逃出生天,他们的生命得到了搭救,并得以在中国继续生活和工作。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外交官何香凝的贡献。
何香凝是一位在当时中国外交部工作的女外交官,她大力推动中国政府采取行动,帮助犹太难民。
她争取到了签发签证的紧急帮助,对于许多犹太人来说,这个签证意味着躲避纳粹统治的最后一线希望。
这个故事不仅表明了当时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善良和宽容,也见证了中国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_书库_网易读书序一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 1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以色列政府前任总理埃胡德.阿尔默特我父母亲早年在中国生活。
当时正值俄国革命,大批犹太人难民逃离俄国,四出寻找一个能让他们保全身家性命安全的安身之地,躲避在此之前降临到他们以及别的许多人头上的迫害犹太人的反犹主义灾难。
父母亲就是这批犹太难民当中的一部分。
他们来到了接纳犹太人难民的一个城市哈尔滨。
这座城市位在中国东北,接近俄罗斯,上世纪初期还是不大的一个小镇。
哈尔滨欢迎犹太人,张开双手将他们拥抱在怀里,用关怀和友谊温暖他们的心。
我和我的弟兄都没有亲历那个时期的中国,只是从长辈那里听说他们的回忆。
长辈们是多么<a name=baidusnap2></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中国,<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他们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那段时光!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用大量笔墨记述他的这段经历。
对许多以色列人来说,中国是另外一个世界,远在天边。
生活在以色列的人,主要来自俄罗斯、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北非的穆斯林国家。
我们家庭则不同,始终将中国挂在心上,尽管我们不在那里出生,也<a name=baidusnap0></a>不曾</B>亲眼目睹,还是对她朝思暮想。
我们家里摆满了中国的工艺品,有绘画、绣球、中国式的绣花被面和枕头。
画作上描绘的是哈尔滨,也有上海和天津,这都是父辈们在中国生活时到过的城市。
记得我们还年幼无知和刚刚步入少年时期的时候,长辈常给我们讲述家族的故事,我们最感亲切的就是有关中国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故事说定位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犹太人与中国人的经营之道。
有一个小镇,第一个犹太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在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火。
随后第二个犹太人来了,发现加油站生意很不错,然后想到加油站的客户需要吃饭,所以投资开了个餐馆。
随后第三个犹太人来了,想到来小镇的人多了需要住宿,于是就开了个宾馆。
再往后第四个犹太人又发现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于是开了一家超市。
第五个、第六个……来到小镇上的人越来越多,而吃饭住宿旅游经商的人又需要加油,于是加油站、餐馆、酒店、超市们的生意相继就越来越火,渐渐地小镇就变成了个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很多犹太人都富裕了。
而在中国,同样的一个小镇,第一个中国人来的时候开了个加油站,生意确实很火。
第二个中国人来了,发现第一个人投资的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羡慕,赶紧就开了第二个加油站。
第三个中国人又来了,看见前面两人的加油站生意很好妒嫉得眼红,便火速开了第三个加油站。
随后,第四、第五个中国人过来都是一样,开加油站还打折促销……最后若干个加油站之间形成了恶性竞争,然后纷纷倒闭,小镇又回到原点。
我们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带有一些错误的种族偏见。
通过上述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犹太人之所以能共同致富,并带动小镇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犹太人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逐步形成一个服务链,不同的商人进行有差别的经营,并互为依托共同吸引客户并满足其不同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市场的共同繁荣。
而中国人则是纯粹为利益所吸引,为了一种仅有的需求进行无差别的竞争,并且没有人能通过差异化来完全吸引顾客,导致市场陷入恶性竞争当中,从而几败俱伤。
而这其中,决定着两种完全不同结果的因素就是定位。
犹太人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不同定位,满足了市场的不同需求,使当地经济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不同功能的商业活动就相当于定位理论中占据了消费者的不同的心智资源,而这些商业活动所代表的品类又都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因而百花齐放,市场繁荣。
但中国人呢,正是缺乏这种定位的战略思想,导致在同一市场内产品过剩,且高度同质化,没有任何一家加油站能占有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只得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最终不可能产生任何一个胜利者。
中国不少企业都有很浓的“羊群心态”,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他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去分析需求,也不分析趋势,最后大家就在一个战场上互相残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这样的现象虽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在某些行业里仍然很严重。
永久的价格战是不可能存在的,迟早大部分企业要走向差异化之路。
作为一家企业,别人都已经开始区别自己,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你没有或者说不突出,那么你的命运将会怎样呢?那就只能是减少利润把东西比别人卖得更便宜了。
从以上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差别来看,特劳特定位在营销战略中,至少扮演了
两个角色:即顾客青睐的源点和竞争取胜的重点。
这是因为没有定位,消费者就无法在第一时间认识你、选择你;没有定位,竞争对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你。
所以说,定位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其实质正是一个品牌持续盈利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