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物态变化 温度》 导学案

《物态变化温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区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
4、理解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5、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条件。
6、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及应用。
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三、学习难点1、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2、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知识讲解(一)温度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常见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二)摄氏温度1、单位:摄氏度,符号:℃2、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沸水的温度为 100℃,在 0℃和 100℃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三)温度计的使用1、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选:根据估计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3、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4、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5、读: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记:记录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
(四)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①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②非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①晶体凝固特点: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②非晶体凝固特点:不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2、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化学遇水放热初中教案

化学遇水放热初中教案
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遇水放热的现象,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和原理。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化学反应会伴随着放热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放热的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放热的感觉。
二、实验操作(15分钟)
1.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硫酸溶液、水、温度计。
2. 将硫酸溶液加入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3. 让学生观察溶液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来。
三、讨论与分析(10分钟)
1. 让学生回顾实验现象,讨论溶液在加入水后为什么会放热。
2. 引导学生分析硫酸溶液和水混合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推测反应产物的特性。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物质遇水放热的现象是因为反应释放了能量。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利用物质遇水放热的特性,例如暖手宝等。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如何利用物质遇水放热的现象来设计一个暖手宝。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
六、反馈(5分钟)
1. 收集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设计方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引导学生根据反馈优化设计方案,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初中放热的化学变化教案

初中放热的化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放热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3. 学会利用实验方法验证放热反应;4.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放热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3. 实验验证放热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放热反应的概念和特点;难点: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反应会放热?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放热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讲解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3. 分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 实验名称:硫酸和水的反应放热实验;2. 实验步骤:a. 准备硫酸和水的溶液;b. 将硫酸缓慢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c. 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后的溶液温度变化;3. 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2. 老师指导学生分析放热反应的原因;3. 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和结论。
五、总结(5分钟)总结放热反应的特点和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多做实验验证放热反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习题;2. 观察身边的化学反应并分析其放热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放热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实验验证放热反应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复习目标】1.估计生活中常见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使用方法。
2.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熟练辨别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3.回忆探究“固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的实验过程,知道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以及实验过程中一些相关知识。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课堂活动】中考链接一: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2.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3.在实验室里,将一直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A: 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中考链接二: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A:冰棒含在嘴里变成糖水() B:冬天早晨看见草上的霜()C:自来水管“出汗”() D:夏天,湿衣服变干()E: 用久的电灯灯丝变细() F: 清晨的雾散去()G: 冬天,河水封冻了() H: 烧水时冒“白气”()其中,属于吸热的是属于放热的是中考链接三:例1、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_。
(2)实验中,试管放置的位置要求 。
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好处是 。
(3)小聪同学实验时发现该物质熔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她一种延长该物质熔化时间的方法。
(4)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t 1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6)第t 1和t 2时刻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_,理由是中考链接四: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___min 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3.2熔化和凝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三章物态变化 3.2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是物质在固、液、气3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掌握熔化和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4.掌握熔点、凝固点,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为0摄氏度。
【课前预习】1.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 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温度为 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 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 D.温度为 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3.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准确的是A.第 5min 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B.在 BC段没有吸热,温度不变C.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8℃ D.CD段物质已处于气态5.冰的熔化温度为0℃,则0℃的水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 D.前三者都可能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 D.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7.我们生活在炎炎的夏日里,多么期盼环境的凉爽;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8.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A.蜡B.冰C.玻璃D.松香9.冬天,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了一层保温材料,是为了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够而破裂10.将两块相同的方糖分别投入到两个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装水烧杯中,发现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消失的快,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方糖吸收热量熔化了 B.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C.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D.方糖的分子大小保持不变【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随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2、通常水有几种状态存在?影响它的不同状态的因素是什么?3、现象:固体与液体间的转换我们可以得出,冰变成水的过程中,物态由态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放热);相反如果水结成冰,物体由态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物态变化需要。
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过程

A.①汽化 ②液化 C.①升华 ②液化
B.①液化 ②汽化 D.①升华 ②凝华
例4、请将下列所学知识用线连起来
河面上冰冻解了
凝华
夏天,湿衣服变干
汽化
吸热
草木上的露珠
凝固
冰冻的衣服干了
熔化
放热
窗上的冰花
液化
冬天,河水封冻了
升华
想一想:
买回家的蔬菜时间长了会因失去水分 而干瘪,你能帮助妈妈解决这一难题吗?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 热过程
2008年10月8日
自然界中物质的三中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干 冰
一、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1、熔化
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
晶体:内部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固 (冰、海波) 体
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无规则(石蜡、 松香)
温 度 ℃
62
温 晶体凝固过程
度A
B
C
D 时间
温 非晶体凝固过程
度
A
B 时间
2、液化 液态 液化(放热) 气态
液化现象:
雾
从水壶口喷出的水蒸 气遇到冷空气后,变 成了白雾
露珠
注意:平常所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遇冷液化凝结成的小水滴。
例如:
夏天冰棒周围冒的白气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烧开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 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时冒的白气
3、凝华
凝华(放热)
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 汽化(吸热)气态
凝华现象:
(1)、碘的凝华 (2)、冬天的霜、雾凇、冰 花的形成
小 温度 结
凝华(放热)
液化(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执笔:审核:一、教学内容:《温度计》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温度概念(2)了解生活中常见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温度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结构(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温度计使用方法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2)使学生勇于探索身边的物理三、学习重点教会学生掌握温度计使用方法四、学习难点理解温度概念五、学法指导:观察法,实验法六、学具准备:体温计,温度计,寒暑表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为什么我们冬天穿棉袄夏天穿短裤?(冬天冷夏天热)物体冷热用“温度”表示。
(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1、温度的概念(操作)试判断冷水热水,讨论:什么叫温度?2、温度的单位阅读后讨论:温度的单位怎么规定的?你可以也规定一套单位吗?3、温度的测量阅读后讨论:测量温度的原理是什么?你能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测温度的工具吗?4、温度计分类常见温度计有哪些?5、温度计使用(做一做)怎样使用温度计测温度?要注意那些问题?(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2、摄氏温度: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度3、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4、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5、(1)使用前看清量程和分度值(2)使用时:a-----,b-----,c-----、6、红外线温度计(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1、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体温表的变化范围应该是________2、在42和图4、26分钟的时间内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96分钟内与9合作探究《人工造“雪”》对于人工造“雪”实验我们作了改进;把碘粒改为樟脑丸,锥形瓶改为试管,铁架台改为试管夹。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说清楚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樟脑九,给试管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筷放在试管的中间,不能触及樟脑丸,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内有较多白气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试管。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导学案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列举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掌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交换规律。
3、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物态变化中的能量转移。
4、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2、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难点:1、对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定量分析。
2、理解物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三、知识梳理(一)物态变化的概念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叫做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特点: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2、凝固(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特点:凝固过程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晶体有固定的凝固点,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方式: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过程需要吸热。
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沸点),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2、液化(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特点: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特点: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2、凝华(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特点: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五)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1、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用于破坏晶体的结构,增加分子的势能,所以温度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
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1)第1课时
学前准备:课前每小组准备袋装冰棒一只
自主学习:
[冰与凝固]阅读课本P12
1.物质从态变成态,称为凝固。
2.什么是凝固点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吗非晶体具有凝固点吗
3.课本图10-27“自制玩具”实验,从加热石蜡到玩具产生,共有几种物态变化
4.列举一些凝固现象的事例
思考:海波的熔点为48℃,38 ℃的海波呈态;54 ℃的海波呈态;48℃的海波呈、或态。
[雾与液化]
请你探究:观察冰棒包装袋外表面,会看到有一层小水珠,讨论一下,它们是怎么来的
阅读课本P13
1.图11-8水壶口出现的白雾与我们经常见到的雾以及空中的云都是由
组成的。
2.什么是液化
3.
[霜与凝华]
观察课本图11-31、及图左方文字,回答:
1.凝华时物质由态直接变成了态。
2.图11-22实验中,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的体积逐渐变,而烧瓶中充满紫色的,却没有看到液体的碘,这种现象就是碘的,过一会儿,可以看到烧瓶的内表面附着了一部分固态的碘,这是碘蒸气的现象。
3.冬天人们常说“屋上下了一层霜”,这种说法正确吗
巩固新知:
1.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2.如图l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
的构成是
A.水蒸气B.水蒸气凝华
形成的小冰晶
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
3.小华戴着眼镜喝热开水时,镜片会逐渐模糊起来.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4.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
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
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_______现象。
5.在一个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持有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袋子将迅速鼓涨起来,这是为什么如果不用解开,也不用针扎,你如何让它迅速瘪下来
探索提高:
小明想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体中把酒精分离出来。
他想,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酒精的凝固点是负117摄氏度,只要把混合液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是温度可达负5摄氏度)中就可以了。
于是他照此办理,但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小明从冷冻是取出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时却发现水和酒精并没有分离出来。
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这对你提出的问题能做出的合理猜想是__________,为什么水和酒精没有被分离出来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