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猫》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七年级猫的课堂笔记

七年级猫的课堂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七课《猫》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猫》是一篇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猫的观察,生动地描绘了猫的形象,展现了猫的可爱、独立和神秘。

文章通过对比猫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突出了猫的特点,使读者对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生字词1. 猫:哺乳动物,家畜之一,头圆,眼大,毛柔软,善捕鼠。

2. 蜷缩:弯曲身体,缩小体积。

3. 眯缝:眼睛半闭。

4.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5. 胡须:猫的触须,长在嘴角两侧,有感觉作用。

6. 脊背:背部。

7. 爪子:猫的脚掌上的尖利部分。

8. 喵呜:猫叫的声音。

三、课文分析1. 结构分析《猫》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1-3段):描写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第二部分(4-6段):描写猫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猫的独立性格。

(3)第三部分(7-9段):总结全文,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2. 内容分析(1)第一部分:通过对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描绘,展现了猫的可爱形象。

如“猫的眼睛大大的,像两颗绿宝石”,“猫的毛柔软,像一团棉花”。

同时,通过对猫蜷缩、眯缝、凝视等动作的描绘,表现了猫的悠闲、懒散的生活态度。

(2)第二部分:通过对猫与人类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猫的独立性格。

如“猫不喜欢被人抱在怀里”,“猫喜欢独自在家里游荡”。

这些描述表明,猫虽然与人类共同生活,但它们并不依赖人类,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3)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如“我喜欢猫,喜欢它的独立,喜欢它的神秘”。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猫的独特魅力的喜爱之情。

四、课后习题解析1. 请简述课文中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答:课文中猫的外貌特征有:眼睛大大的,像两颗绿宝石;毛柔软,像一团棉花;脊背弓起,像一座小山;爪子锋利,能抓住老鼠。

生活习性有:蜷缩睡觉;眯缝眼睛看东西;凝视远方;喵呜叫唤。

2. 请简述课文中猫与人类的关系。

答:课文中猫与人类的关系表现为:猫与人类共同生活,但它们并不依赖人类;猫喜欢独自在家里游荡,不喜欢被人抱在怀里;猫有时会主动靠近人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保持独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知识讲解

《猫》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考题例析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第17课 猫(教材中的考点:详写与略写)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7课 猫(教材中的考点:详写与略写)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7课猫——教材中的考点:详写与略写选择,获得情感的陶冶。

【典型例题】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写前两只猫有什么作用?【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方法分析。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第三次为详写。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只猫的故事最能表现主旨,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从“酸辛”“难过”到“更难过得多”。

“我”的武断推测,致使无辜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对待,那种愧疚自责的感情水到渠成地得到了深化。

这种安排详略,更有利于突出中心。

【参考答案】第三次是详写。

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第三只猫悲惨的命运,更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

考点解说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知识解读详写和略写的关系详写:就是把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详写必须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

略写:就是对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叙述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

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二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详略与中心的关系1、要根据中心定详略。

总的原则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

在一篇文章里,详略得当,就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中心,增强表达效果。

2、选用详略有“三爱”:一是,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要“偏爱”,当详写;二是,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要“关爱”,当略写;三是,对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割爱”,舍掉不写。

《猫》课文知识点总结图

《猫》课文知识点总结图

《猫》课文知识点总结图一、文本概述《猫》是一篇散文,作者是鲁迅。

文章通过对猫的观察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文章通过对猫咪的细致描写,展示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二、文本结构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二部分以此为引子,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第三部分通过对猫的见解,进一步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三、文本语言特点和意义《猫》文章语言质朴,笔力俊秀,深入浅出。

作者通过对猫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平民百姓的苦难,并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是对热闹喧腾的时代和对那些行尸走肉的人们的感慨。

通过对猫的生活习性的描写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四、文本内涵1. 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猫的行动,习性,品行等特点。

2. 通过对猫的描写,引出了对社会的思考,即为何猫能如此生活,人却不能生活得像猫那样简单。

3. 作者通过对猫的见解,进一步反映了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五、文本知识点1. 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猫的行动,习性,品行等特点。

2. 通过对猫的描写,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反映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3. 作者通过对猫的见解,进一步反映了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六、阅读策略阅读《猫》这篇文章,首先要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理解猫的行动,习性,品行等特点;其次要通过对猫的描写,引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反映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最后要理解作者通过对猫的见解,进一步反映了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七、知识拓展在对《猫》的阅读理解中,还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了解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同时,可以通过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和他对中国社会的关切。

第17课 《猫》(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7课 《猫》(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一只黑猫 案件犯案性质:
冤案
试想,如果芙蓉鸟被害案发生在养第二只猫时,会不会有不同的结 果?这起“冤案”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我”对于两只猫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如果是非常喜爱的第二只猫, “我”可能不会怪罪它,这起冤案背后的原因是我对于这两只猫的态度 不同,一只喜爱一只不怎么喜欢,是我的偏见导致了这个冤案的发生。
消耗( hào) 污涩( sè ) 红绫(línɡ ) 懒惰( duò) 怂恿( sǒnɡ yǒnɡ ) 乞丐( ɡài ) 预警(jǐnɡ ) 诅骂( zǔ ) 蜷伏(quán)
芙蓉鸟( fú ) 惩戒(chénɡ) 悲楚( chǔ) 虐待( nüè)
叮嘱( zhǔ) 辩护(biàn) 畏罪潜逃(qián) 倚着( yǐ ) 妄下断语(wànɡ) 冤枉(yuān) 屋脊( jǐ )
关注,它总是跳跃在桌子上,凝视着笼子里的鸟儿。②在案发前,它一 直保持着这种状态。
(2)案件发生后嫌疑人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 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
对案件嫌疑人的惩处措施: “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
追过去打了一下。 案件真正犯案人: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 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难点)
郑振铎,笔名西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 史家。福建长乐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 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 导者。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 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 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 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提示: 在第一只小猫因病死掉之后,第二段写到“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热情和思考。他们围绕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创作灵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关爱生命。
5.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形成关爱动物、珍惜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课文《猫》中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如“它俯身下去,用爪子拨弄着地上的草”,“猫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 课文结构与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谋篇,使文章具有吸引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的呼应,情节的起伏等。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猫》,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记叙文。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篇章结构来表达情感。

老舍猫知识点总结大全

老舍猫知识点总结大全

老舍猫知识点总结大全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品《猫》是一部饱含现代都市生活气息的小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猫》这部作品进行全面解读,包括作品背景、作品内容、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等方面,以期为读者全面展现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作品背景1.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1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舍利,字少吉,号槐冈,祖籍北京,生于天津。

他早年先后就学于北京保定中学、南开大学,后留学法国。

回国后从事写作事业,成为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

其作品以写都市生活为主,深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风格独特,思想深刻。

2.《猫》的创作背景《猫》是老舍在1931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当时正值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生活混乱不安。

作品正是以这种背景为背景,以大城市为背景,描绘了一对年轻人在现代都市中的生活遭遇和挣扎,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面貌。

3.作品受法国现代文学影响老舍在法国留学期间受到了法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猫》这部作品中表现尤为显著。

其在作品中融合了柏拉图式的爱情理念、现实主义的刻画手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使得《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作品内容1.《猫》的故事情节《猫》是一部以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和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其主要情节围绕着一对年轻人小平和翠翠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纠葛展开。

小平是一个渴望变革社会、奋发向上的年轻人,翠翠则是一个情感丰富、受尽折磨的女子。

两人在现代都市中相遇,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起伏和变化,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小说所描绘的都市生活、爱情挣扎和社会冲突,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震撼。

2.小说的主题《猫》主要呈现了下层社会青年的挣扎与苦难、爱情的痛苦与迷茫、现代都市的冷漠与压迫、人性的扭曲与不幸等诸多主题。

作者通过对城市底层人群的真实描写,对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人道悲剧的展示,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及对人性和情感世界的深入洞察。

《猫》知识点梳理

《猫》知识点梳理

《猫》知识点梳理猫,又称狸猫,是一种常见的家养动物,亦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它们可爱、机灵,被人们称为家庭中的好伴侣。

本文将对猫的起源、品种、习性等知识点进行梳理,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可爱的小动物。

一、猫的起源与历史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古埃及。

当时,人们意识到猫能够帮助他们驱除家中的老鼠,逐渐将猫引进家庭中驯养。

这种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到世界各地,猫也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宠物。

二、猫的品种目前,猫的品种繁多,按照体型和毛发类型等特征可以分为长毛猫、短毛猫和无毛猫等。

其中,波斯猫、英国短毛猫、暹罗猫、布偶猫等被广大宠物爱好者广泛认可和喜爱。

1. 长毛猫长毛猫以其浓密的长毛而闻名,毛发柔软顺滑。

例如波斯猫,它们具有优雅的外貌和友好的性格,逐渐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宠物。

2. 短毛猫短毛猫毛发较短,贴身紧密,比较容易打理。

英国短毛猫是其中的代表品种,它们体型饱满、脸部平坦,性格温和且易于照顾。

3. 无毛猫无毛猫的特征是没有明显的毛发覆盖,皮肤光滑呈粉红色。

加拿大无毛猫是最为著名的无毛猫品种,虽然没有毛发,但它们的皮肤用手触摸仍然很柔软。

三、猫的习性与行为特点作为独立而敏捷的动物,猫有着独特的习性和行为特点。

1. 温顺独立猫天性较为独立,喜欢自主行动。

与狗相比,猫并不需要过多的人类陪伴,能够独自处理生活的大部分事务。

2. 好奇心强猫好奇心很强,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

它们会蹲在角落,盯着一动不动的物体,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攻击。

3. 敏捷狩猎猫具备优秀的捕猎本能,可以迅速、静默地逮捕猎物。

它们的尖爪和锐利的牙齿使得它们在捕捉小型动物时具有绝对的优势。

4. 温柔亲人虽然猫有着独立的本性,但它们同样也能够与人类建立深厚的情感。

它们会用温柔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自己对主人的喜爱和需求。

四、猫的饮食与保健为了猫的健康成长,正确的饮食和保健非常重要。

1. 饮食搭配猫是一种食肉动物,其食物应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考题例析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别能力。

4个字词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

“梓zǐ”出现在《范进中举》的“桑梓”;“斑斓”都跟文字旁有关;“迥”字书写时,不能在口上加两点形成错别字。

“络 luó”声母是边音,不是鼻音。

此题题型较为新颖,将字词的注音书写放到语境中来,体现了“字不离句”的特点。

答案:zǐ斓迥姿luó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年份看数字,可以筛选出特点。

根据农村和城镇的数据筛选出特点。

答案示例:(1)2011-2014年某市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量相比城镇初中生普遍偏少。

(2)2011-2014年某市城镇和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量均呈增长趋势。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

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乱跑、爬树、扑蝴蝶、捉老鼠、不怕生人、常跑到铁门外边晒太阳。

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顽游”,常“蜷伏”钻炉火底,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受责打前“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别人家的黑猫,可以算作第四只猫,凶恶,“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猫,猫!又来吃鸟了”,“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四只猫,四种形象都被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各自特点,逼真传神,活灵活现,这与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独特的细节分不开。

2.详略得当,讲究照应。

第一只猫写得略一些,因为它在主人面前表现的特征不多,至多是一个玩物。

第二只猫写得详,它不仅是主人的玩物,而且还能维护主人的利益,更得到主人的青睐。

第三只猫写得更详,这只猫是悲剧角色,它的命运悲剧令人不寒而栗,又是“我”觉醒的触发物,作者更多用笔墨,淋漓尽致地展示它的悲剧的历程。

本文讲究照应主要表现在“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自此,我家好久没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既是文章内容的照应,又是“我”的心路历程的展示。

3.心理描写,细致真切。

本文中“我”的内心活动,紧紧围绕着三次养猫的悲剧展现。

比如:“我”爱第二只猫的更加活泼有趣,从它那里得到“饭后的娱乐”,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我”“很为它提心吊胆”,对于它的失踪,“我”先是有“亡失的预警”“不高兴”后来“心里还有一线希望”,最后失踪被证实了,于是“怅然”、“愤恨”、“诅骂”、至此“我”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得到深刻的表现。

再如:结尾处为了不再经历类似的不幸,决计“永不养猫”,从而表现了“我”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这样一边写养猫的过程,一边写人物的感情变化,二者紧密结合,虚实相生,互相映衬展示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主题。

4.托物寓意,运用象征手法。

表面写猫的特征、遭遇,实质上写人的特征、遭遇。

含意深刻,令人回味。

把握重点1.对本文主旨的不同看法。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这里举出有代表性的三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猫》中寓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寓意便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做调查,主观武断。

第二种观点认为,《猫》的寓意和主题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

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本来,一个喜欢猫的人,对各种猫都应当一视同仁,但“我”并非如此,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这一重要环节,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

第三种观点认为,主题的归纳不可随意拔高,本文的思想境界不是那么太“高”,很难挖掘出更高层次上的所谓“思想意义”。

我们在剖析《猫》的主旨时,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的不同感情的叙写,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自责的感情。

因误伤并不通人性的猫以后那严厉的自责,则反映了他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2.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

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第一次养猫: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第二次养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

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

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猫咬死的?芙蓉鸟被咬死一只,一是根据第三只猫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大家便异口同声地断定它是“凶手”。

二是妻责问张婶“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于是人们认为“猫的罪状证实了”。

三是找不到猫,“我”便断定它“畏罪潜逃”。

四是猫躺在露台板上,嘴里好像吃着什么,我便断定它“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5.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和在家中的地位,说说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关键词)第一只:要来的花白活泼病死大家都喜欢(活泼的猫)第二只:要来的黄色更有趣、更活泼亡失大家都喜欢(更活泼的猫)第三只:拾来的花白不活泼死在邻家屋脊上大家都不大喜欢(可怜的猫)6.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写了小猫的结局,可见作者对这些小猫的结局非常关注。

对三只小猫的结局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对第一只猫:酸辛对第二只猫:怅然、愤恨对第三只猫:愧疚、痛苦、有负罪感7.如何理解“我的良心受伤了”?我们对猫的冤屈不仅仅是那些莫须有的证据,而是一直以来的对猫的不喜欢!8.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阅读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较长的课文,能抓住关键句,无疑就能提纲挈领,下面这几个句子均是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语句。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句(1)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概括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句(2)是前一部分的总结,又暗含了对第三只猫的叙写,因为是“好久”,而不是“永远”,这一句在结构上也就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句(3)呼应开篇,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梁羽生谈郑振铎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

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苏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失事。

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

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

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

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