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活动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教学内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其对象是动植物。
2、农业生产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3、农业的投入是指自然条件投入、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四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农业必要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加大科技投入,其中自然条件投入是基本因素,劳动力是确定因素、科技投入是制胜因素。
4、农业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5、说明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粗放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以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自给农业:农夫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以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的农业模式。
6、[思索推断] 下列不同地域的农业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1、区位含义包括:①事物的位置②事物间的空间联系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三方面。
3、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4、平原地区相宜发展耕作业,山地相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5、市场的需求最终确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6、园艺业、乳畜业要求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7、人们是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和利用的?A、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B、人们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相宜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相宜发展农业C、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整。
农业生产活动-技巧

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活动。
特点:(1)地域性:a.动植物所需的自然条件不同b.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2)季节性和周期性:a.动植物有着一定的规律,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b.气候随季节有一定的变化,并呈周期性。
投入要素:(1)自然条件:地形、热量、光照、水、土壤(2)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良种,农具,化肥,农药)、科技等现代农业投入要素发展:加大科技的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比值也已占到30%以上。
农产品:(1)食品(2)工业生产的原料技巧技巧2:常见农业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农(种植业)、林、牧、副、渔。
主要是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经营种植业,又经营畜牧业或渔业)(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①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
②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密集农业:①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也叫集约农业。
②依据投入种类的多少,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资金密集型农业(3)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①农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的农业②一般分布在生产力水平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产量少的发达国家。
商品农业:①农业产品如果是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生产。
②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技巧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2)水稻种植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3)种植园农业: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报告(5篇)

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报告(5篇)通过这次活动我对“三高”农业有了很深的认识和感受。
顺义三高农业科技园区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多彩,刚刚进入园区,彩色的甜椒、黄色的飞碟瓜、迷你黄瓜就应入了我的眼帘,还有长在树上的西红柿、无土栽培的生菜,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法国仙客来、荷兰红掌、蝴蝶兰、文心兰,整个园区环境优美,鸟语花香,还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优秀的陶艺文化……这里的一切深深的吸引了我。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我对早就向往的顺义三高农业科技园区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就是我对园区的现状、特点以及今后发展的一些见解和建议: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科技园区立足当前,以国内外农业高科技为先导,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以农业高产、高质、高效为宗旨、广泛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走种、养、加、贸、游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用一位管理者赵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机制创新呈现新活力”。
园区内无不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了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美好前景,展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北京市顺义三高农业科技园区是中国农大、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基地,科研力量十分雄厚,拥有一支1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园区建设顾问团。
园区不仅以较高的投资和先进的技术,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而且成功地引进、开发、推广了一批价值较高的名、优、稀、特、新产品,为农业生产增添了富有生机的新领域,推动了顺义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向更高级化发展。
能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农民致富,是检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
顺义三高农业科技园区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有着较强的种子种苗扩散能力。
园区一方面为农民提供种子种苗和技术,另一方面对农民符合检测要求的产品进行收购、加工,有效地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对接问题,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园区内的企业不论投资多少,规模大小,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都具有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机制,她们既是投资和经营的主体,又是市场的主体。
关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

硼 钾. . . 夫放呀 2 0 年 号 旬 料 0 6 4月 下 刊
《 械基础》 程教学几点体会 机 课
王海兵
(盐城市亭湖区电 江苏 盐城 224000) 大,
《 机械基础》 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概 念、 名词和原理多、 内容抽象、 实践性强等特点, 而我们职高 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大多学校用于教学的教具和设备 又很缺乏, 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惧学的情绪, 本人通过这 几年的教学实践 , 就如何提高《 机械基础》 教学效果谈一些 体会。 一要皿视学科的实践性,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综观《 机械基础》 教材, 可以发现有较多的基本概念, 这 些概念如果单纯性地用注人式教学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 味, 难以理解和记忆。所以,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与实际 相结合、 创造情境, 将基本概念生动化、 形象化, 特别是一些 容易混淆的概念,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机器、 机构、 构件 、 零件这几个概念 , 没有一个具体直观的模型或实体 , 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就很难理解。 因此, 我们可以采用直观 纳总结,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 有许多由于 缺少认识而造成似懂非懂的问题, 在复习总结课上都会迎 刃而解,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已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复习 教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创造性, 进一步 加深对各种传动装置紧轮安装原则的理解, 达到学以致用
关 于农 业 生产 的社 会 实践 活 动
顾 中祥
(兴化市沙沟高级中学, 江苏 兴化 225777)
一、 杜会实践的 目的 本活动安排在农业地理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旨在巩固
黄韭芽仅0.8元/斤 , 而在以前, 在平均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 下, 也能卖到0.5元和0.8元 ; 本地产西瓜一般5月份才能上
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部分农作物的主要分布地区: 水稻: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为界) 小麦(旱地粮食作物):北方地区(东 北平原种春小麦,华北平原种冬小麦) 大豆(喜温凉):北方 棉花: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 西北内陆棉区(长绒棉) 油菜:长江流域 糖料作物:南方甘蔗,北方甜菜 茶叶:南方丘陵地区 热带作物橡胶:海南岛和西双版纳为主 苹果:温带水果,主产于鲁和辽
说说你熟悉的,与农业有关的动 植物
动物——牛 马 羊 猪狗猫 鸡鸭鹅 鱼虾蟹 植物——树 草 花 菜果粮 棉蔗茶
?
农业有哪些生产部门,
是什么样的划分标准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
水稻种植
小麦种植
混 合 农 业
动植物的生长需要热量、光照、水、
1.自然条件 2.劳动力 投入 3.生产资料 4.科学技术
有投入就有产出,农业生产活动的产 出有哪些?
食用 产出:各种各样的农产品
工业原料
?
除了哪些派用场的主要产品外,农业生 产活动还有一些余副产品的吧
正如工业生产一样,说道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就会想起,,,
四、农业的分类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 种农业地域类型 .
种植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种植园农业
粗 放 农 业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自 给 农 业
游牧业
密 集 农 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商 品 农 业
畜牧业
四.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 农业
四.农业的分类:
小学农业生产劳动教育活动设计方案浇水

小学农业生产劳动教育活动设计方案浇水(以盆栽植物为例)背景意义浇水,就是给花卉、蔬菜、水果等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
让花儿更美丽,让蔬菜更健康,让植物更葱郁,让生活更舒心。
为绿植浇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关爱生命、尊重自然,遵循生命生长规律的思想,培养科学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和品质。
一、劳动准备L工具:水桶、水瓢(浇水壶)、小铲子、拖把2.劳动保护:手套、围裙等3.水源:清水、淘米水、洗菜水等。
(平时就注意收集)二、方法步骤L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根据季节不同和植物特点,确定好哪些植物是每日浇水、哪些是定期浇水,哪些是喷洒叶片、哪些要慢浇浇透、哪些要松土再浇。
2.定期浇水:观察盆土,如花盆里的土壤发白,土壤和盆壁分离,说明土壤含水不多,需及时浇水;或往土里插入一根牙签(小木棍),拿出进行观察,如大部分较干,说明土壤较干,需要浇水。
3,浇水浇透:用水瓢(浇水壶)对准土壤,慢慢往花盆里倒水,先浇少许,等待水慢慢向下渗,直到托盆里见水。
大型花盆,需少量多次浇水。
4.松土浇水:如果花盆里的水较长时间没有下渗,或者从干裂的盆壁直接流到托盘,说明土壤已经板结,透水透气效果退化,就需要松土施肥了。
可以用小铲子顺着盆壁按一个方向慢慢翻土,尽量深一点。
松好土后再浇水。
5.喷洒叶片:需要喷洒叶片的绿植,可以先调节好浇水壶喷头,从上到下喷洒绿植叶片,同时结合枯叶清理。
最后要打扫场地,用拖把清理花盆周边,不要留下水渍。
三、安全注意1.根据植物特点,不能淋湿茎和叶子的植物要小心浇水。
2.冬季需使用与环境(室内)温度一致的水进行浇灌。
3.自来水含“氯”,需要放置或阳光照晒一天左右再浇灌。
4.浇水后要清理花盆周边环境。
清除地面水渍,防止滑倒。
及时倒掉装满水的托盘,防止水流到楼下。
5.给阳台上的花盆浇水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让水流到楼下,更要防止花盆或其它工具坠落。
四、素养表现1.能了解并掌握一些绿植的生长情况和养护方法。
教案1:农业生产活动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2)了解农业的生产特点。
(3)理解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理解农业的分类标准。
(5)了解农业的地域类型。
(6)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比较分析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1)农业的生产特点。
(2)农业的分类。
难点:(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2)如何运用原理,设计最佳的农业投入和产出比。
教学用具:版图、插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读图讨论法读书讨论法教学过程:(整体感知)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各不相同,而且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
人们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一方面使人类生产活动的类型能够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使每一类型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程度在不断加深,并且使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人类可以越来越较为灵活地选择、安排生产活动。
过渡:在上一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粒度环境等知识,在这一册当中我们将主要学习有人类参与的地理现象,也就是人文地理学部分,这一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二、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学习一下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板书 5.1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过渡: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

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 林业 水稻 玉米 甘蔗 柑橘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 和盆地地区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渔业 小麦 棉花 甜菜 苹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农业区位的选择
半干旱、干旱地区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水分条件较好的热季、 亚热季的平原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 较长的地区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例3、判断下列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 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主导因素
热量
水源
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以色列的无土栽培
地形
市场 土壤 技术
3、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征,农业区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某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实际上就是进行农 业生产区位的合理选择。从大的区域来看,进行农业产业布局主要分析诸如地 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而从小范围地区来看,则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 分析,确定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
环境因素
例1、(2011新课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 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 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 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 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 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 C )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 D )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必需 ( A )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2)了解农业的生产特点。
(3)理解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理解农业的分类标准。
(5)了解农业的地域类型。
(6)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比较分析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农业的生产特点。
(2)农业的分类。
难点:(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2)如何运用原理,设计最佳的农业投入和产出比。
教学用具:版图、插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
读图讨论法
读书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各不相同,而且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
人们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一方面使人类生产活动的类型能够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使每一类型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程度在不断加深,并且使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人类可以越来越较为灵活地选择、安排生产活动。
过渡:在上一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粒度环境等知识,在这一册当中我们将主要学习有人类参与的地理现象,也就是人文地理学部分,这一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二、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学习一下人
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板书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过渡: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以下两个显着的特点。
提问:农业生产活动有那两个特点呢
归纳:一、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
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农业类型,例如,我国东部的耕作制度是
西部的耕作制度是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假如咱们学校有一块玉米地,那么同学们想一下,玉米是不是随时可以收获呢(不是)玉米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下面,咱们学习一下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举例:对我国来说东部主要是种植业,西部主要是畜牧业,那么,对于小麦和牧羊来说他们的生长与那些因素有关也就是说要获得小麦和羊需要那些投入学生回答
总结归纳:1:热量、地形、水、土壤、光照等自然铁匠的投入,这些条件是农业必要的投入
2.在自然条件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以获得产出。
提问:如果要促进产出的话,还应该怎样做
学生回答
归纳:首先,增加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加大科技投入。
这在发达国家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我国要成为先进的农业发过的话,就要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过渡:有投入就有产出,农业生产活动的产出就是农产品,那么同学们想一下,农产品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回答
归纳:一、供给人们食用。
如粮食、肉、蛋、奶等。
二、作为工业原料,如棉花、橡胶、皮、毛等。
过渡:农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处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同时还具有不同的地域类型。
下面同学们看一下农业的分类。
(板书:农业的分类)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的功能。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给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学生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
根据生产的对象分类:依据农业的生产对象可以将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基本上分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有些情况下,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的农业称为混合农业。
根据投入的多少分类: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是扩大土地面积,这样的农业称为粗放农业。
粗放年月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
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这样的农业称为密集农业。
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如果农民生产的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给自己或家庭享用,这样的农业称为自给农业。
自给农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如果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来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农业称为商品农业,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商品农业普遍进行专业化生产,一般情况下,一个农场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饲养一种畜或禽。
板书如图:种植业
粗自
放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给
农种植园农业农
业水稻种植业业
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密商
集游牧业品
农大牧场放牧业农
业乳畜业业
畜牧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课可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所利用的是土地的自然生产
力,农业与其他的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较,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个就是地域性,一个就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投入:热量、水、土地、光照、地形等自然条件的投入;劳动力的投入;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投入。
其中农业科技的投入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对于农业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农业分成不同的类型。
不同的农业类型见上表。
作业:地图册第一课练习题。
板书设计:
农业生产活动
一、农业的含义
二、农业的生产特点1.地域性
2.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四、农业类型间的联系:
种植业
粗自
放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给
农种植园农业农
业水稻种植业业
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密商
集游牧业品
农大牧场放牧业农
业乳畜业业
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