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案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学生农业课教案模板范文

学生农业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农业基础知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树立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农业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农业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3.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农业类型的区分和特点。

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农业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农业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新课讲解1.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生物的生长繁殖,通过劳动创造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2. 农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农业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3. 农业的主要类型:a. 传统农业:以人力、畜力、手工工具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b. 现代农业:以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为主,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

4.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b. 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工业、服务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

c. 农业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填空题:(1)农业是以________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________,通过________创造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阶段。

(3)农业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和作用。

农业种植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农业种植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掌握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熟悉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条件。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如播种、施肥、浇水等。

-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条件。

2. 教学难点:- 播种、施肥、浇水等实践操作的精确度和技巧。

- 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条件进行科学管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 农作物种植实践场地。

- 实践操作工具(如播种机、施肥器、浇水壶等)。

- 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2. 学生准备:- 学习笔记本。

- 集体合作工具(如小组合作种植区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农业生产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的意义和重要性。

2. 理论讲解- 讲解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方法。

- 介绍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条件。

3.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农作物种植实践操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4. 观察与记录- 学生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记录生长过程。

-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

5. 总结与反思- 学生分享种植经验,总结种植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农作物种植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团队合作精神等。

2. 实践操作评价:- 学生操作技巧、精确度、合作效果等。

3. 成果评价:- 农作物生长情况、种植成果展示等。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农业》 教学设计

《农业》 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农业的分类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2、难点(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农业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4、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或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农产品的图片,如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等,提问学生这些农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

2、知识讲解(20 分钟)(1)农业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农业的定义: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介绍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2)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展示世界和中国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图。

分析不同农作物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如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等。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2)影响农业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4、案例分析(15 分钟)以某一地区(如华北平原)的农业发展为例,分析其农业区位因素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农业的概念、分类、农作物分布和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基础讲解教案模板范文

农业基础讲解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农业基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农业的基本概念2. 农业发展的历史3.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教学难点:1.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农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农业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讲解1. 农业的基本概念- 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方式生产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活动。

-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土地、气候、生物、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2. 农业发展的历史- 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三、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间有哪些相互关系?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强调农业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

四、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农业实践活动,如种植植物、养殖动物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农业知识?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解1.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地:农业生产的基础,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土壤、水分、养分等。

- 气候:影响农作物生长、病虫害发生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 生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微生物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 劳动力:农业生产的主体,包括农民、农业技术人员等。

- 资金: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

- 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关于农业知识的教案

关于农业知识的教案

关于农业知识的教案农业知识的教案教案概要:教案名称:农业知识的教案适用对象:中小学农业课程教师教学内容:农业知识的基本概念与重要内容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农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正文:一、教学导入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认识农业的重要性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

二、农业知识的基本概念1.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渔业养殖等活动的经济部门。

2. 农业的分类:主要分为植物农业和动物农业两大类。

a. 植物农业:指种植农作物,如小麦、稻谷、玉米等,是农业的主要形式之一。

b. 动物农业:指养殖家禽家畜等动物来获取食物、皮毛或其他农产品。

三、农业知识的重要内容1. 农作物知识a. 主要农作物的分类和特点: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

b.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与栽培技术:季节性特征、生长周期、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2. 畜牧养殖知识a. 家禽家畜的分类和特点:主要包括鸡、鸭、猪、牛、羊等。

b. 养殖技术与管理:饲养环境、喂养方法、疾病预防、育种改良等。

3. 渔业养殖知识a. 渔业的基本介绍:沿海渔业和内陆渔业的特点、养殖技术等。

b. 常见的水产养殖动物:鱼类、虾类、贝类等涉及的品种及养殖要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着重介绍农作物的分类、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以及家禽家畜的分类和养殖技术。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1.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教具:投影仪、幻灯片、图片、实物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活动:运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农作物、畜牧养殖等相关知识。

大专农业教案模板

大专农业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大专农业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意义,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 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农业知识,提出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生态平衡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b. 经济效益原则: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c. 社会公正原则: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

d. 综合效益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3. 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知识:a. 土地资源:了解土地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现状。

b. 水资源:了解水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现状。

c. 生物资源:了解生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现状。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存在的问题。

2. 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四、案例分析1. 分析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2.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论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农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教学设计(精选3篇)《农业》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教案.doc

《农业》教案.doc

第四章中国主要的产业第一节农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识记7个商品粮基地的位置。

能力目标:会分析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教学难点: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区域差异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接下来主要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地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

•导入新课:课前猜谜语活动:谜头“2 3 4 5 6 7 8 9”(打一成语)谜底(缺衣少食)谜头“1 23456789 10”(打一成语)谜底(风衣足食)这两个谜语中,“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本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板书)第一章第一节农业•完成导学案了解本节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并展示结果。

(活动)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探究案】,老师进行辅导。

•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完成导学案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1.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农业的构成:狭义指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等部门。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新型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型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如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

三、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仁粮食作物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指导:
农业是和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

既然如此,在“农业”一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农业,了解农业。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
近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

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讲述“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时,可采用下面一些步骤和方法:
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

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

接着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

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

)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讲述“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

)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

)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
3.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

提问:(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

)(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讲述“畜牧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

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

)(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经验。

通常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或课本知识),也包括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直接知识)。

直接知识丰富多彩,利用它们来印证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时,可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人手;介绍商品粮基地时,可从城市居民消费的粮食来源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