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分类,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农业这一部分内容,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比如知道农业是一种生产活动,能够提供食物等。
但学生对于农业的深入理解可能还不够,特别是对于农业的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农业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难点:农业的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农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农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农业的问题,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Tags: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字号:T|T《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篇:农业设计《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课标分析尊重自然规律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前提,我国农业分布就是人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体现。
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本保障。
所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感受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布局我国农业部门及农作物,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学会研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提升人地和谐的理念和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探究: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
二、课前:听歌曲《在中国的大地上》、农业相关图片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习新课1.了解农业部门学生猜小零食及原材料来自哪个农业部门,教师适时给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概念,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出发,唤起学生对农业部门的已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农业重要性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感悟农业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在感悟农业重要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探究农业的必要性。
3.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学生交流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典型区域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协助学生完成表格——农业部门对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需求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为后面探究农业部门和农作物分布提供基本依据。
4.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学生运用中国地形图、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光照图等资料合作探究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5.认知梳理设计意图:回顾探究过程,梳理探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再次提升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堂好课】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部门和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2)能运用资料、地图,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及成因。
2.过程和方法:(3)能够将学到的农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身边出现的农业类型并根据所学内容掌握分析农业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农业的部门,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特征。
2.难点: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食物的图片,提问:这些美食的来源是农业,那它们来自于哪个农业部门呢?展示生活中学生比较喜欢吃的的水果和食物的照片。
导入:农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的食物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农业,那么农业究竟有哪些部门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定义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找出农业的劳动对象及劳动产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小结。
活动:讨论交流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后组内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1)了解农业的生产对象和农业的主要农业部门。
(2)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教师讲授农业的定义: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的部门展示农业的部门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回答农业的部门,然后教师进行讲授和小结。
教师讲授: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是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林业是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树木以及对树胶等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渔业是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4.2农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稻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2.引导提问,导入课题: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农业这一课题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层面,对于农业的内涵、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农业可持续发展
-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并提出解决策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作业要求:
1.学生要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力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作业完成后,家长要给予关注和指导,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创新作业形式,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农业的内涵、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生长习性和生产技术,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农业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农业》教学设计.doc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1、廟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教学方法】图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演示与记录并举例说明农业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农业生产不仅提供我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资资料,还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 教师强调: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读图4. 8和图4. 9,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是个奇迹?教师总结: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所以是个奇迹。
教师补充:中国虽然总体粮食产量比较高,但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学生根据亲身体会回答生产方面:棉花和动物的皮毛可以为纺织工业和皮革工业提供原料,粮食、蔬菜、水果、蛋奶等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原料、木材为造纸业提供原料。
生活方面:我们吃的米、面、油、菜等、穿的棉纺织品、毛纺织品等都来源于农业学生读图分析:中国在这四国中耕地面积最少,约是1.1亿公顷(美国和印度约是1. 6亿公顷,俄罗斯约1.2亿公顷)但粮食产量却最高,约5亿吨(美国约4 亿吨、印度约2. 3亿吨,俄罗斯约0. 6亿吨)。
《农业》 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3、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农业的分类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农业生产的特点。
2、难点(1)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农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丰富的农产品图片,如小麦、水稻、水果、蔬菜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这些农产品是怎么来的?”从而引出农业的主题。
2、知识讲解(20 分钟)(1)农业的定义:向学生解释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2)农业的分类:详细介绍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特点和主要产品。
例如,种植业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家禽家畜;林业侧重于森林的培育和采伐;渔业则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
(3)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3、农作物分布(15 分钟)(1)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的分布区域。
(2)分析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某些地区适合种植特定的农作物。
4、农业生产特点(15 分钟)(1)讲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举例说明,如春季播种、秋季收获,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不同。
(2)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特点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特点带来的挑战。
5、案例分析(10 分钟)展示一些成功的农业发展案例,如某个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做法。
6、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封线
第二节农业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分类。
(重点)
2、读图说出我国的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及我国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导致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填图法、综合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对农业这两个字不陌生,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农村,是个农民,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与农业打交道。
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
密封线
的农业描述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说的这些活动都属于农业活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农业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板书)
同学们在谈论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对,是生物。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
1、归纳:因此,我们把这种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练习:现在让我们小试牛刀:以下活动是否属于农业?
养鸡、养花、打猎、采草药、养蚕、种果树、捕鱼、种甘蔗等
3、按劳动对象不同,农业可划分为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部门。
4、农业的重要性:展示课件图片并读课本P91图文材料,完成P92活动题。
(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我国众多的人口需要吃饭和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现代化。
从图4.7得出:目前,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多媒体展示各种农产品,提问水果中,本地可生产那些?其他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密封线通过对比可以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存在地区分布差异。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板书)
1、展示课本P93图4.10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读图分析:
○1绿色部分地区主要农业活动是什么?这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以畜牧业为主。
这四大牧区分别是哪里?
○2黄色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有哪些?
○3这两部分大致以什么为分界线?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
绿色主要是畜牧业,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黄色主要是种植业、林业、渔业。
这两部分大致以4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为分界线。
种植业分布在平原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小游平原、四川盆地。
林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上,我国三大林区为东北、西南林区(天然林)、东南林区(人工林)。
渔业分布在靠海和靠河等水多的地方。
淡水养殖最发达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根据课件展示分析我国农业东部和西部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东西部农业差异与我国东西部的气候、地形、水分、土壤等因素有关。
2、我国农业不仅存在东西部的差异,南北方也有不同。
读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表:
密封线
根据图文资料完成P95活动题。
课堂小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东西部存在着差异,南北方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农业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课堂练习:基础达标1、2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