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教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二)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二)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二)全部教案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阅读《行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诵读的基本要点。

2、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

3、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歌之美。

2、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诗句很多,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学生回答)(通过学生的举例,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天,将学生带入春的意境中)“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起始,它象征着生命勃发、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行香子》跟随秦观走进他的春天。

(打开书,教师范读)二、诵读诗歌,整体感受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之美。

2、以歌入境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都与音乐有关。

可以合于音乐而歌唱,故又称曲、曲子、曲子词、诗余等。

在宋代以小曲唱出来的它是什么样的美妙声音,今天的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但《经典咏流传》用我们的方式将它吟唱。

请听:(音频播放《行香子》)(以歌唱的形式将学生带入诗歌美的意境中)追问:在这样的吟唱中你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春天?(整体感受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笔下春天之美。

古诗词朗诵注意事项:(1)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2)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做到抑扬顿挫。

4、学生根据以上提示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停顿、节奏及语调。

5、个别同学展示朗读,同学老师点评。

(可小组读、个别读、吟唱)三、赏读诗歌,体味醉美春天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明确:上阕景物有:树、村庄、水、池塘、小园、桃花、李花,菜花下阕景物有:围墙、茅堂、青旗、流水、桥、莺儿、燕儿、蝶儿2、请一位同学配乐朗颂诗歌,请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将这些意象串联展现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及修辞手法;掌握通过诗歌鉴赏分析词人情感波动和人生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和词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诗及注释、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相关诗词比较阅读材料、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查找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宁静、深邃的课堂氛围。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心境,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设疑激趣:提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中的‘愁’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示范诵读:教师首先进行配乐朗诵,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轻声诵读,逐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诗歌解析与意象分析(约15分钟)活动设计:•整体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句词的大意,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分析: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层楼”、“闲愁”、“爱上层楼”等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少年时的纯真、对未来的憧憬、面对现实的无奈等。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月夜忆舍弟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指定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难点: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古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词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词,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总结诗词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鉴赏训练:选取相似题材或风格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

6.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提高朗读与背诵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本节课所学的古诗词。

3. 预习下节课的古诗词,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六、第六课《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领会作者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研究《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XXX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XXX的《月夜忆舍弟》,研究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XXX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心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1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画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指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糊口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糊口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睁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XXX旁皇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孤单。

生2:恰逢白露时节,XXX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2.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思维碰撞。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通过表演形式,再现诗词情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1.诗词大意:详细讲解诗词的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取关键意象,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兴、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4.艺术特色: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结构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文化内涵:挖掘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和鉴赏能力。
2.难点: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对仗、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词的美。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诗词朗诵、图片展示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新课学习:
a.诗词背景介绍: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默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

教师适时设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在风格上,其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刘长卿(?—789),唐代诗人。

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年间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

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被称为“五言长城”。

代表作有《刘随州诗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杂说》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课外古诗词《观刈麦》《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雁门太守行》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⑴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教材分析古诗文篇目的学习要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主。

课外古诗词二十首中有三首在课标内,分别是《观刈麦》《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雁门太守行》3.中招考点几年,某某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X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九年级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对于常考考点的答题技巧与答题格式很陌生。

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

实际上,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品数量的增多而导致记忆的混乱,出错率也比较高。

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重点词语意思并能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能总结出“古诗文默写”的答题方法。

2.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总结出古诗文阅读考点“主旨情感”的答题方法。

“品味炼字”的答题方法。

三、评价任务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重点词语意思并能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能总结出“古诗文默写”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反复诵读,能说出诗歌大意及主旨,能总结出古诗文阅读考点“主旨情感”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味诗句中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能说出古诗文阅读考点:“品味炼字”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
《观刈麦》《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雁门太守行》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⑴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教材分析
古诗文篇目的学习要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主。

课外古诗词二十首中有三首在课标内,分别是《观刈麦》《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雁门太守行》
3.中招考点
几年,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对于常考考点的答题技巧与答题格式很陌生。

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

实际上,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品数量的增多而导致记忆的混乱,出错率也比较高。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重点词语意思并能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能总结出“古诗文默写”的答题方法。

2.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总结出古诗文阅读考点“主旨情感”的答题方法。

3.能说出古诗文“品味炼字”的答题方法。

三、评价任务
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重点词语意思并能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能总结出“古诗文默写”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反复诵读,能说出诗歌大意及主旨,能总结出古诗文阅读考点“主旨情感”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味诗句中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能说出古诗文阅读考点:“品味炼字”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