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人大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宋新宁陈岳(整理lujun154)目录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二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四节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第六章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三节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七章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第一节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第八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第九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第一节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第三节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第二章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ppt

二、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1.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 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四,冷战后时期。
一、国际政治体系及其形成
国际政治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 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其中,世界政治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 是同步形成的,但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和条件。 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首先 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再次,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 展密切相关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 特征
本章重点问题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国际政治体系发展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3.不平等性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2.1复习笔记一、国际体系及其特征1.国际体系及其形成(1)国际体系的含义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①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两次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率先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深和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
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垄断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走上瓜分世界以获取超额利润的道路,实现了对输入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使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扩大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③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殖民政策瓦解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了新的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最终形成。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建立。
2.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治经济规律成为世界现象。
②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特征
四、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1、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旳影响
(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旳基础 (2)不同国家旳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旳构成部
分 (3)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旳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
体系旳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旳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旳发
主义生产方式旳产物。 (2)国际体系旳形成具有一定旳客观历史条件: ➢ 两次科技革命旳推动是主要原因 ➢ 垄断旳产生和发展是又一主要原因 ➢ 殖民政策旳出现是决定性条件
三次科技革命
3、国际体系形成旳主要标志 (1)国际分工旳完毕 (2)世界市场旳出现 (3)殖民体系旳建立 4、国际体系旳构成 (1)世界生产体系——以国际分工为基础 (2)世界贸易体系——以不平等互换为基础 (3)世界金融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 (4)世界殖民体系——以统治剥削为基础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旳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旳主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旳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旳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旳“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暴发核 战争
二、国际体系旳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1、形成之后旳四大时期 (1)单一旳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19世纪末到
1923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旳时期(1917
至1945) (3)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旳经济制度在一种统
一旳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旳时期(1945 至上世纪90年代初) (4)冷战后时期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2章

2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目录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第二节 征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
第三节 单元
国际政治系统与互动
3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二是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是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
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四是多极化与多元化发展时期。
2.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演变速度更
7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际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形成
1.国际体系产生的的历标史志条件
国际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首先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最后,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1.国际政治系统是单元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国的政治发展对国际社会的依赖日益加重,国际政治系统就成为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
环境因 素,制约着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方式和水平。不仅如此,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发生 变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进程也会发生变化。
2.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决定着单元的地位 在一定格局中国家的排位和次序是由结构所确定的,在单极格局中,处于霸权地位的大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体名词解释: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
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其影响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事务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可被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狭义:指在三个以上国家活动、拥有两个以上国家成员、在两个以上国家筹资的非政府组织。
广义:指除了狭义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外,还包括了具有国际性的所有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活动主要表现为: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但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既难以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权威,也缺乏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其拥有的影响力更多来自其所具有的到的权威。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意愿和目标只有借助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
思考题: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基本特征:①拥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
(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超国家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国际组织、政党和宗教组织,但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②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
(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都具有自己的、与其他的行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
特殊利益决定了不同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各自不同,制约着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妥协与合作)③具有一定的对外行为能力,并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和作用。
第二章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 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由此可见,国际政治体系主要由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 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 系和以统治剥削为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所组成,它使世界上各民族国家 “在经济上处在‘世界市场的范围内’,在政治上‘处在国家体系的范 围内’”,它打破了民族壁垒,完全把世界联结成一体。
第二章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节 国际政治体系及其特征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 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 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国际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我们从宏观上认识和研究国际政治学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视 角。
二、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1.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 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四,冷战后时期。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 展密切相关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 特征
本章重点问题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一、国际体系的含义、形成与结构
1、含 义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
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
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
成的有机整体,是国际社会的基本表现形式。
2、形 成 (1)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2)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4、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均势”系统 “松散的两极”系统
“牢固的两极”系统
“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等级制”系统
“单位否决”系统
(2)K.J.霍尔斯蒂四种类型的格局
等级制模式 分散型模式
分散的集团模式
两极模式
(3)教材上的分类——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
单极格局 两极格局
多级格局
两极多元格局
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的发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的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爆发核
战争
西安开放防空洞供市民乘凉
3、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1)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2)对外政策又有自身特殊性,与对内政策相区别
(3)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
4、国内政治国际化与国际政治国内化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机制的总和。 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相互影响 国际格局的转换导致新的国际秩序的出现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维也纳秩序、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4.过渡性 处在由于内部实力对比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之中 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的统一 呈现相互交错与并存现象 5.客观性 其形成不以某个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形成,个体便失去
• 当天在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外也出现小规模抗议人群,集会人群稍後被警方驱散。 • 其中四名男子在领事馆外举起一条8米长标语,上书:“钓鱼岛属于中国!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问题一:政治从其作用范围分为几类? 问题二: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有何关系?试从以上
新闻中予以分析。
的政治经济联系扩大、加深 (3)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3.形成标志: (1)国际分工的完成 (2)世界市场的出现 (3)殖民体系的建立 4.特征 (1)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特征的世界生产体系 (2)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 (3)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 (4)以统治剥削为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
1.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标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列宁:“三类国家”论 毛泽东:“三个世界”论 2.以政治制度的差异为标准的不同类型: 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3.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为标准 二战前,松散型结构:以欧洲为中心的伞状结构、不平等性、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 路透北京/上海9月18日电---约一百名中国民众周六在日本驻华使馆前举行抗议活动,要 求日本释放其扣押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但严密的警戒和持续降雨,使得示威规模没 有进一步扩大。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3.无从属性和层次性
无最高权威和强制中心
全球 地区 亚地区
多边
4.运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形成、发展、成熟、衰落的客观规律性
到达临界点前的稳定性
5.不平等性
双边
国家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定义 1.格局: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 2.国际政治格局: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战后初期—20世纪50年代中: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两极格
局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1949)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的
建立1955) (2)20世纪50年代中—7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世界崛起(万隆会议、七十七国集团)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3)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美苏争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3)多级格局:即多个国家或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 约、作用,对国际事务产生影响的态势 地区性多极格局:19世纪欧洲“五强格局” 全球性多极格局: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趋势
(4)两极多元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或多极向两极过 渡的格局形态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
极政治格局终结 (4)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同日本巡 逻船两次相撞,未造成人员伤亡。8日上午,日方以涉嫌 违反《渔业法》为由逮捕中方船长,中方提出严正交涉。
据法新社9月19日消息,日本当局今日宣布延缓放回被非 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将非法抓扣期限再延长10天, 并称此举是因为“中国渔船撞击日本渔船”所致。
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二、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三、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问题:结合以前所学回答 要点:先有国内政治,再有国际政治,先有经济联系,再有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西方学者的分类 (1)普顿•卡普兰:国际系统六模式,《国际政治
的系统与过程》 均势系统:主权国家以互相补充的方式单独行动 松散的两极系统:既有国家,又有超国家行为主 体 牢固的两极系统: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全球系统:行为体都受全球性政治规则的约束 等级系统:一国或国家集团的专制独裁 单位否决系统:互相威慑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 (1)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19世纪末-1917) (2)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时期(1917-1945) (3)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经济制度共处时期(1945-20世纪
90年代初) (4)一球多制、多元共存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2.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 (3)第三世界的崛起 (4)垄断资本的两重性(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 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一、国际体系的定义 1.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似的事 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2.国际体系:又称世界体系,指由国际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之 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体系和 体系单位)包括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 3.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 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世界共同体。 思考: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有什么关系?
据日本共同社9月24日报道,日本那霸地方检察厅24日决 定放还被其非法扣押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那霸地方 检察厅称“考虑到了对日本国民的影响以及今后的日中 关系”,因此作出放还决定。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9月25日凌晨,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前)乘中国政府包机 安全返抵福州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2)霍尔斯蒂 等级制模式:权力集中于一个单位,自上而下的 等级状态 分散型模式:权力归于各构成单位实力均衡 分散的集团模式:既有对立集团,又有不结盟角 色 两极模式:两大集团对立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体系形成后真正形成。 3.构成要素:国际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发挥作
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单位。 国际政治力量与国际行为主体的区别 ➢ 国际行为对应于国际体系,国际政治力量对应于国际格局 ➢ 国际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国际政治 力量 ➢ 构成国际政治力量的通常是大国,但也有例外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