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政治学概论之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要点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02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政治学概论
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三、国家权力的结构
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 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 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 实施的权力
国家权力的涵义
在西方政治文明史上,国家权力现象早就引 起思想家的关注(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
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于“权力”的涵 义展开探讨(马克斯·韦伯、罗伯特·达尔等)
西方学者对于权力的解释,尽管角度 上有差别,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着力于 论述权力的形式和外部特征,并没有揭示 国家权力的阶级本质
国家权力的结构
2. 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以“三权分立”作
为政权组织原则,其主要做法是按照不同 功能将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 并由三个相应的机构来掌管
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 政治发展的产物
国家权力的结构
2. 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 政体的分类 最早划分政体类型的是希罗多德,他
根据执政者人数把不同政体划分为君主政 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 政体问题,并提出了政体划分标准
统治者是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 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 政体的分类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政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政治观1,伦理或道德政治观----政治是一种道德活动,甚至是一种最高的道德生活来理解政治2,政治是法律现象3,政治是争夺权力的斗争4,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5,权威性分配说---为社会做出和执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或相互交往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根本问题(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儒家政治学说(1)礼治----以礼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德治----注重道德,发对政令、刑罚三、道家政治学说无为而治----用消极无为的手段进行统治,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四、行为主义方法-----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五、《共产党宣言》政治思想1,国家是阶级组织2,阶级斗争史,核心是政权问题3,无产阶级专政思想4,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5,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第二章国家与阶级一、氏族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二、氏族制度特点(1)内部禁止通婚(2)议事会决策组织(3)互助互护义务三、恩格斯国家起源论断(1)国家是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四、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1)雅典式(2)罗马式(3)德意志式五、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公共权力的设立六、神权论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七、契约论国家是人们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主权在民观----卢梭认为,国家是人们共同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源泉,人民有权利废除不利的契约。
八、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第⼀章政治⽣活中的国家第⼀节国家与国家形成理论1、国家的含义与特征1.1 国家的含义“国家”在汉语中由“国”和“家”两个汉字组成。
最初, 两者是分开使⽤且有区别的, 如《尚书》中的“天⼦建国, 诸侯⽴家”,但由于“家国同构”的统治思想的需要, 这⾥“家”的理解已经超越⼀般意义上的家庭, 上升为各诸侯国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这实际上为“国”、“家”并提奠定了基础。
所以, 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还有“国”、“家”合在⼀起的说法, 如《荀⼦》中的“国家⽆礼则不宁”。
但有⼀点需要注意, 在中国古代, ⼤⼀统的国家常常被称为“天下”,“国家”并不是指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与西⽅学说中“state”的国家观念相等同的国家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从国家的词源学来考察,凸显了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意义。
同时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其不可或缺的乃是公共权威中⼼的存在,否则国家仅有地缘意义⽽⽆政治意义了。
西⽅政治学对国家的界定众说纷纭。
政治哲学探讨的是国家的本性,由此⽽形成两⼤流派:⼀是古典取向的共同体说;⼆是近代取向的契约从政治共同体的⾓度理解国家,揭⽰了国家的本源意义,或者说展现了国家的理想形态,⽤以关照和判断国家的现实形态;近代契约论则认为国家乃是基于个⼈利益的基础上建⽴的,⼈们正是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才不得不联合成国家,国家的终极⽬的也在于实现个⼈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定义来⾃于恩格斯。
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给国家下了完整的定义:“国家是表⽰:这个社会陷⼊了不可解决的⾃我⽭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摆脱这些对⽴⾯。
为了使这些对⽴⾯,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于在⽆谓的都争⽃中把⾃⼰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种表⾯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量,这种⼒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但⼜⾃居于社会之上并且⽇益同社会脱离的⼒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主义既强调对国家本性的探讨,以对现实国家进⾏价值判断和关照批判,有着重对现实国家的现象还原,对其形态做科学描述,并将两个⽅⾯有机的加以结合。
政治学概论(第二章)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权力、
1.权力与权威: 权力与权威 (联系)权威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正当性基础 (区别)A权威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具有绝对性 B权威发挥作用是非暴力式的 2.权力与暴力: 2.权力与暴力: 权力与暴力 (联系)暴力是权力的强制力基础 (区别)A暴力不以权威为基础 B暴力的使用将使社会关系瓦解 C暴力是短暂的
3.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 源于国家主权:
提供合法性 形式依托
国家主权
仅与国家有关
国家权力
统治阶级
政府权力
掌权者
出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产生;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政府职能而变化; 效能的提高有赖于一定的职能分工 现代政府权力在职能上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思考:政治权力的特征、基础、维度,与权威、暴力 的关系。
3.权力的基础: 权力的基础: 权力的基础 个人资源 :财富、声望、专长 集体资源:组织力量 4.权力的表现方式: 权力的表现方式: 权力的表现方式 权威、交换、说服 武力、操纵、说服 5.权力的分类: 权力的分类: 权力的分类 运用领域不同: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文 化权力 属性不同:应得权力.报偿权力、制约权力 权力形式:强制性权力、诱导性权力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1.Legitimacy,合法性、正当性~Legality,符合法律要求 ,合法性、正当性~ , 2.对应然的诘问,民族国家,国家政权是否是必要的 对应然的诘问, 对应然的诘问 民族国家, 3. 合法性的范围(哈贝马斯) 合法性的范围(哈贝马斯) 政治系统之内: A政治体系的建立必须具有正当性,得到人民的认同 B同时,内部权力行使必须正当,并符合相应的法律规范 政治系统之外:社会文化传统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

1898年12月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开设“政治 科”
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是一 部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系 统地阐述政治学性质、概念和研究方法 的政治学著作
出现了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相 激相争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 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纲 领意义的重要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思想开始形成
《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完成了以 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 的伟大革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 史趋势,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完 备的科学理论基础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政治 学发生了“行为主义革命”与“后行 为主义革命”
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排除了国家这一最 重要的政治学研究对象,对所处的现实政治制 度基本上采取维护态度,过分依赖技术方法和 手段的经验研究,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本质揭示
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通过洋 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传入中国
导论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的丰富发展 第四节 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的涵义——斗争政治观
政治的涵义——管理政治观
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 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学说,开创 了西方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政治学概论(00312)学习笔记

政治学概论〔00312〕学习笔记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实质是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强制力为核心的公共权力,调节利益分配、缓和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现象既是复杂的,也是有规律的。
政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类政治生活规律性的科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
在古希腊的思想家看来,政治主要指的是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治国平天下”的活动,即依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
政治的几种代表性观点:〔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道德政治的典型代表。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纯粹学派的代表人物凯尔逊说过“国家是国内法律程序所创造的的社团,这里,凯尔逊把国家说成一种法律现象,实质上也就是把政治界定为一种法律现象,因为政治活动主要通过国家来进行。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政治活动的这种特征,要求君主必须要不择手段,残酷、欺骗、背信弃义、不讲情面等等。
这种从权利的角度来理解政治观点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西方仍有相当多的学者将政治视为一种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运筹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的实质和含义:〔共4点〕(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2)政治学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治史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
马工程课程:政治学概论之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共和政体
僭主(暴 君)政体
变异政体
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
统治的
目的 由谁来统治
正常的政体
腐败变异的政体
维护城邦整体利益 谋求掌权者自身利益
一个人掌权
君主政体 贵族政体
暴君政体 寡头政体
少数人掌权
多数人掌权
共和政体
民主政体
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十 分重视对政体的研究,并探讨了政体划分标准
让· 布丹(Jean Bodin,-1596)法 国人,《共和六 论》被誉为西方 关于国家主权学 说的最重要论著。 第一个系统地论 述了国家主权学 说 (主权的归 属) 君主政体 贵族政体 民主政体 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年8 月29日-1704年 10月28日)是英 国的哲学家,代 表作《政府论》。 (立法权的归属) 孟德斯鸠1689年1月 18日-1755年2月 10日)是法国启蒙 思想家,与伏尔泰、 卢梭合称“法兰西 启蒙运动三剑侠”。 代表作《论法的精 神》 (最高权力的归属) 共和政体 专制政体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 目的是要保证人民行使 国家权力,实现“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 原则 第三,国家权力机关制定 法律和做出其他决定,均 经过充分协商讨论,并以 投票表决等方式通过;国 家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 制,集中行使权力 第二,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 使国家立法权外,对国家的 元首权、行政权、审判权、 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也都有明确的划分
贵族君主制
贵族君主制是欧洲封建社会早期的一种政体 形式,它是中央王权十分软弱,地方割据势力 相对强大的产物。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制在10 到13世纪时是非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这一时期, 国家虽具有君主政体的形式,但只是许多独立 自主地区(封建领地)的不稳定的联合体。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2.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形成了国家机关。 <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3>赋税制度的确立,成为保持公共权力存在与运作的经济基础。
2.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社会契约论的提出者是卢梭(主张主权在民),代表人物有:霍布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洛克(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
格老秀斯和斯宾若纱;这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注:洛克认为,人们主要有三种自然权利: A:生存 B:自由 C:财产私有
2.恩格斯这个论断说明了三点:(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矛盾 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1>雅典国家(内部产生,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2>罗马国家(外来与内部)<3>德意志国家(战争产生)
3.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杜林、19世纪至20世纪资产阶级法学家兼社会学家巩普络维赤及无产阶级的叛徒考茨 基。暴力论的错误在于:<1>首先,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的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 事实的。 <2>其次,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权力的属性 ? A.人性与非人性。 ? B.阶级性与非阶级性。 ? C.科学性与非科学性。 ? D.主观性与客观性。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章 第一节
? 二、政治权力
? 1、政治权力定义
? 政治学意义上的权力主要涉及政治关系,是围绕国家
权力所形成的支配和控制关系。 ? 政治权力就是指在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中,政治主体依
的方式、信仰的方式。 ? (5)权力的实现。即权力主体作用于权力客体后所收到
的实际效果。
第二章 第一节
? 3、权力的本质
? (1)权力的本质 ? A.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
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 B.权力是一种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权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带有
一定的阶级性,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关系。简言之,权力所 反映的阶级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阶级对立关系、阶级合 作关系、阶级团结关系。 ? C.权力是一种利益关系。首先,权力关系的形成必须有 其共同的利益作基础,只有对权力关系范围内所有的人都 有利,权力关系才能成立。当然,其次,权力关系的形成 必须对权力行使者有利,如果对行使权力的人都没有任何 利益,那么,就很难有人去行使权力了。再次,权力关系 的形成必须对权力支配者有利,如果对权力支配的人没有 利益,谁都不会服从权力的指挥。
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 一、权力概说
? 1、权力的涵义
? 汉语:
?
“权力” 在汉语中简称“权”。从我国古代书籍来
看,“权”有不同的用法。
? 一是当名词使用,如《广雅·释器》中说:“锤谓之 权。”锤是古时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我国现存最早的锤 是战国的秦权和楚权,多为铜质或铁质。春秋战国时, “权”被引申和扩展。获得了新的含义,成为常用字。在 这一时期,“权”字在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屡见不鲜,并常 常当作动词使用。
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和原则,在政治运 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这里包含 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即:由谁来行使政治权力?(主 体:国家政府)政治权力所依靠的力量是什么?(强制力) 政治权力的行使要达到什么目的?(利益)
? 2、政治权力特征
? (1)排他性与多元性。 ? (2)强制性与制约性。 ? (3)意识性与渗透性。 ? (4)工具性与组织性。 ? (5)不受法律的约束性。 ? (6)动态发展性。
第二章 第一节
? 2、权力的构成
? 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支配和服从 关系,是要有一定的要素才能构成的。由以下要素构成:
? (1)权力主体。是权力的拥有者 ? (2)权力客体。是权力作用的对象。 ? (3)权力目的。是权力主体通过行使权力所要实现的目
的,主要表现为利益或价值。 ? (4)权力作用的方式。概括有三种:强制的方式、报偿
第二章 第一节
? 近代:
? 两种观点:一是“能力说”。即认为“权力”是指一 个行为者(个人或机构)影响其他行为者(个人或机构) 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多数思想家持此观点。如马克 斯·韦伯就说过:“我理解的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人在 社会活动中即使遇到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 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马克斯·韦伯文选》, 第180页,天津大学出版社,)托马斯·戴伊也说:“权力 是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在决定时所具有的能力或潜能。而这 种决定却能影响这种社会制度中的其他一些人。”([美] 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第9页,世界知识出版社) 我国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说:“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 便是政权。”(《孙中山选集》,第693页)
?
第二章 第一节
? 以上两种观点虽着眼点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 “权力” 的特性,而且,其共同点是:都把权力看成是 一种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造成某种特定的局面或结果, 即使他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目的性。 他们皆指出了权力 影响力过控制力,但未揭示权力的来源、基础,不过在一 定程度上触及到了权力的本质。
? 因此,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给权力下如下定义: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权 力是具有一定资格的人(权力主体),为了自己的目的, 通过一定的方式,制约或支配他人(权力客体)行为的能 力。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体现的是权力拥 有者和权力客体两个意志主体不平等的关系。
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这里的着重点
在“力”,强调的是权力大小、轻重之意,这已经具有现
代意义权力的含义了。
? 汉语中“权”:公平、平衡之意。
? 词源:
? 英语“Power”一词来源于法语“Pouvoir”,法语来 源于拉丁文“Potestsd”或“Potentia”,意指能力。它 们皆从拉丁语的动词“Poters”即“能够”引申而来,指 贯彻某种意志以达成一定目标的能力。
? 3、政治权力的类型
? (1)强制性权力。 ? (2)功利性权力。 ? (3)操纵性权力。 ? (4)合法性权力。 ? (5)人格型权力。
第二章 第一节
? 一种是“关系说”。即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 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 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少。如托马斯·霍布斯在《利 维坦》一书中就认为:权力即一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者” 和被动承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 动因是一回事。罗伯特·达尔也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之 间的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其中某人带动别人采取行 动,没有这种关系,他们就不会这样做。”(转引自[法] 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第108 页)拉斯维尔和卡普兰:“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 是借助制裁(真正的或威胁性的)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 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
第二章 第一节
?
当动词使用有两种用法:一是衡量审度之义,孟子说:
“权 ,然后知轻重。”又说:“嫂溺,援之以手者,权
也。”(《孟子·梁惠王上》,见朱熹集注《四书集注》,
第254页)这里的着重点在“权”,强调的是衡量选择之
意;二是制约别人的能力。如早期法家慎到在其所著的
《威德》篇中就说:“故贤人而屈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