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与运动概要
第一讲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2,社会背景
• A新型知识群体的形成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清末废科举, ,公派出国留学 • B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现代印刷技术的引 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 进促进出版业发展, 进促进出版业发展,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后的 生存,稿费制度。 生存,稿费制度。 • C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辛亥革命后,封建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辛亥革命后, 王朝大一统思想统治瓦解,思想自由。 王朝大一统思想统治瓦解,思想自由。混乱 而又自由的氛围,是文学繁荣的土壤。 而又自由的氛围,是文学繁荣的土壤。
(三)文学革命
• 背景:1917年初,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 背景:1917年初, 年初 科学长,新青年迁到北京, 科学长,新青年迁到北京,众多新文化领军人物合 新青年》。(陈独秀 胡适、李大钊、 陈独秀、 编《新青年》。(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 沈尹默、钱玄同等人) 、沈尹默、钱玄同等人)实际上形成强大的反封建 文化战线。 蔡元培“ 文化战线。——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学方针——新文化运动发展波澜壮阔 新文化运动发展波澜壮阔——对封建传 学方针 新文化运动发展波澜壮阔 对封建传 统文化彻底清算, 统文化彻底清算,必须清算其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 文言文——文学革命得以发生。 文学革命得以发生。 文言文 文学革命得以发生 • 肇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 肇始:1917年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 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 内容:A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B与林纾 内容: 批判“黑幕派” 鸳鸯蝴蝶派” 的论战。 学衡派”的论辩D 甲寅派” 的论战。C与“学衡派”的论辩D与“甲寅派”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 当推黄公度” 者,当推黄公度”,又 公度之诗, 云“公度之诗,独辟境 界,协然自立于二十世 纪世界中, 纪世界中,群推为大 家”。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革命文学倡导者与鲁迅、茅盾的论争: 成仿吾:《全部批判之必要》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桌子的跳舞》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文学的阶级性》
(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 阶级文学
1、左联的成立
a. 背景: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共产党的指示;团结“同 路人”、共同斗争的需要;结束革命文学的论争。 b.成立: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 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c.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 “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 ‘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 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 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d. 出版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十字 街头》《北斗》《前哨》《大众文艺》等。 意义: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 入到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从思想 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3、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 论争
1、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 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 民族主义文学(这是主要的)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 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
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 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没有说 话余地的作家。被称为“第三种人”的除了苏汶 (杜衡)外,还有施蛰存、戴望舒等人。胡、苏的 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梁实秋的“天才论”典型地表现了新月派自由主 义作家及其文艺思想的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 不过梁实秋也看到了主流派文学存在的公式化概 念化等弊病,看到了革命文学倡导者尽管宣称要割 弃“五四”文学的历史联系,宣布突变,其实他们 仍是变形了的浪漫主义。从文学思潮的流脉看,梁 实秋的这种批评和判断还是有眼光的,后来左翼文 学也反省过“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1)文学革命的序幕: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尝试)「1」“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
「2」倡导“新意境、新语句、古人之风格三长兼备”的诗界革命。
「3」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4」将小说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5」在晚清,裘廷梁已经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运动造成一定蓄势。
「6」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所造成的开放态势,也为文学革命所承续并扩展。
2)新文化运动的发生「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1⃣外部①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②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乘机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为新的文化与文学运动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2⃣内部(更直接)①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促成传统的“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②现代印刷工业技术的引入促成了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晚清大批报纸副刊与专门的文学杂志的出现③稿费制度和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为职业作家提供经济保证④出现了以“思想”与“写作”为谋生手段的知识群体3⃣思想①封建王朝大一统思想局面瓦解②军阀政权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五四前后的思想氛围:既混乱而又比较自由的氛围,有利于突破常规的独立思想的生长,有利于容纳多元的外来思潮,也有利于对传统的大胆的反省「2」新文化运动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当务之急: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文学革命「3」《新青年》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2卷起,易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三大流派
•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对封建和资本文化批判,以 文学为政治服务。(政治性强) • 2、京派:学者型作家,喜爱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 独立与自由,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传统文人 味、学者气) • 3、海派: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有着文明病态,偏 向西方现代派,有着自觉的先锋意识。(商业化的 现代职业作家)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 一战线组织,简称“剧联”。 1930年冬成立于上海,前 身是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 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 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 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1933年10月《怒吼吧中国》上海戏剧协社上演
上海戏剧协社《怒吼吧中国 》广告
夏衍《上海屋檐下》演出剧照
1942年中国旅行剧团演出曹禺 的《家》
1935年上海舞台协会演出的《回春之曲》
1937年8月上海 业余实验剧团上 演曹禺的《原野 》海报,应云卫导 演,舒秀文、魏 鹤龄主演
1935年6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易卜生的《娜 拉》、蓝苹、赵丹、金山、魏鹤龄、吴湄主演 ,此图为蓝苹演《娜拉》的剧照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 二、早期左倾发展 • 以太阳社和后创造社为代表。 • 受苏联和日本左倾机械论影响,明确提出文学的任 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要将革命意图形象 化,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 • 否定五四传统,攻击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 等人。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 人为蒋光慈、孟超等;主要成 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 灵菲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 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 艺》、《新流月报》、《拓荒 者》、《海风周报》等刊物, 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 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 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沦陷区“孤岛”文艺运动
被称为上海“孤岛”这块地域是原 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 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这两个外国租界 犹如江洋中的一块孤岛,就是在这片孤 岛上,掀起了有声有色的、规模和影响 较大的抗战文学运动。
“ 孤岛”的形势特殊,条件特殊,所以, “孤岛”的文学运动自有其特殊性。 它战斗性强,因“孤岛”邻近日、伪统治 中心南京,揭露敌人阴谋及时,抨击敌人有力。 “孤岛”信息来源广,传播快,不仅能迅速汇 集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信息,而且能很 快得到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和反法西斯文学的 大量信息。 “孤岛”也不受国民党的文艺控制,能更 自由地开展抗战文艺运动,印刷和传播抗日民 主根据地反映新生活、新面貌的文艺书刊。
“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努
力,出现了张爱玲这样兼
具现代与传统色彩的作家,
和秦瘦鸥等新言情小说作 家,文学呈现出雅俗共赏 的局面。
解放区文学概论
如果说抗战及其后国统区创作基调是沉 郁凝重,或间杂有喜剧性的批判色彩,解放 区文学呈现出明朗、素朴的色彩,政治上翻 身的农民,要求文化上的翻身,专业作家与 群众文艺相结合,表现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 美以及对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文学的 视角转向了普通的民众,文学向民族化、大 众化方向发展。
40年代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面貌: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 发生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全国划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 区及上海“孤岛”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其文学 也相应地被称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 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 这几个区域的文学有其同属于“40年代文学” 的共性的方面,但由于受不同区域社会制度与政 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各个区域的文学面貌 也有所不同。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 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 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 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 争。”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3、“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
部分新文学的倡导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偏激情绪。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迅 速开展,其规模和声势超过了近代任何时 期。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 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 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弗洛伊 德主义、人道主义、进化论、马克思主义。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是文学 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最初的 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 田汉、穆木天、徐祖正、陶晶孙等人(主要 是留日学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前 期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 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其作 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 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 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 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1)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 想文化体系。
(2)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 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3)以平民、农民、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 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 佳人。 (4)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 文体形式发生了大的革新解放。 (5)自学借鉴、吸收了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 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 放性现代文学。
4、其它文学社团:
(1)语丝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 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 代白话散文的创作,其创造的那种随笔文 体,又称“语丝体”. (2)与语丝社同时开展活动的有莽原社和未 名社,他们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 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 (3)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 林如稷、冯至等人,倾向于浪漫主义。其 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 门做爱情诗的团体,成员有应修人、潘漠 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2、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3、积极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4、自觉加强同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无产阶级 文学运动的联系。
5、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学创作。
6、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家和创作)
(五)局限
政治上机械唯物主义和教条主义,左倾 政治运动;组织上的关门主义;文学理论上 照搬苏联的革命文学理论,将文学政治化, 忽视了文学的本体性;艺术上的公式化和概 念化倾向。
京派是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 刊》为主要阵地形成的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 文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将“和平静穆” 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境界,泯化一切现实, 以达到内心“无矛盾,无冲突”的美学观。他们强 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 文学价值。 鲁迅等提倡战斗的力的美,与之论争。
当时左翼作家从独立建设无产阶级文学, 维护文学的党性原则出发,对他们的错误观 点,进行批判是必要,但同时也暴露左联的 某些严重缺点。如采取一些简单粗暴方式, 把对方划进反动派的民族主义者的阵营,在 批驳中往往显露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偏差, 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机械的解释,走向 “政治即艺术”的极端。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创作,革命文学思潮 及其创作 。前者继承五四文学:个性主义、 人道主义、人的文学潮流;无产阶级文学则 是新兴的文学潮流。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兴起的历史背景;
基本理论主张;
鲁迅、茅盾等与倡导者的论争
鲁迅等人的反驳
这引起了彭康、冯乃超和鲁迅等人的反驳,尤 其是鲁迅写的《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文学的 阶级性》、《“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文, 给予梁实秋的“人性论”以“致命”的一击。鲁迅 说:“倘以表现最普通的人性的文学至高,则表现 最普通的动物性——营养,呼吸,运动,生殖—— 的文学,或者除去‘运动’,表现生物性的文学, 必当更在其上。”(《“硬译”与“文学的阶级 性”》他用一个通俗浅置的例子说:“自然,‘喜 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 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 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种花,象阔人的 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要妹妹的。” 特别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反驳, 真是打疼了梁实秋,便他再不敢反手之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部分-------------------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1917年《新青年》迁至北京。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语体改革,提出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同年二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上述两篇乃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钱玄同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廖种”。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傅斯年也围绕“文言合一制定国语”提出一些设想。
但文学革命的主张,在思想禁锢的“无声的中国”一时还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于是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春年》演了一回“双簧戏”,即由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提出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 19 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
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同时,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也致力于提倡白话文,提倡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文艺思潮,文学革命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同时还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有周作人《论黑幕》、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鲁迅《关于<小说世界>》等。
贡献和影响甚大的著名古文家、翻译家林纾(林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
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1919年3月18日《公信报》。
)北大校长蔡元培(蔡鹤卿)在致林纾的公开信中则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我主义”(蔡元培:《答林琴南书》,1919年4月1日《公信报》。
)林纾还写过一篇影射钱玄同、陈独秀与胡适的文言小说《荆生》。
《新青年》将这篇小说全文转载,逐项批驳。
1922年,又发生了与“学衡派”的论辩。
此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像“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堂,不激不随。
”其中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评新文化运动》、胡先骕《评<尝试集>》等文章对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有较为系统的批评意见。
对此,鲁迅发表了《估学衡》,抓住一些实例以揭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
此外,有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拥护者先后写文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
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
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说“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就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对此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在与守旧派反复的较量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循导更明晰有力,脚跟站得更稳。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取得重大实绩。
★·首先,白话文得到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400多种。
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等,也都采用白话文。
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文学革命’与‘国语统一’遂呈双潮合一之观”,“轰腾澎湃之势愈不可遏”。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文学革命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又为新文学的语体变革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并迅速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第二,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文学革命的发动者通过作品翻译介绍外国文艺思潮。
《新青年》从第一卷起,就先后译刊了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各式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破天荒地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发表《娜拉》、《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为宗旨的,正和“五四”精神吻合,影响非常之大。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迅速开展,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沈雁冰、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田汉、潘家驹、黄仲苏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在“五四”后短短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有人介绍并有人宣传、试验、信仰。
当然并非所有外来思潮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大部分先驱者并不是盲目地照搬。
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学主流;浪漫主义也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也曾吸引了许多作家,做了多种试验。
鲁迅就参照外国的近代小说的格式,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广泛吸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等一批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基石的作品。
郭沫若《女神》也受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华格纳等外国作家创作的多元的影响。
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则是取法于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以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产物。
2、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其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等12人。
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
主要刊物是《小说月报》,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主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和“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发起,发起人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数曾是旅英美留学生。
不久其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隽》作为他们代表性的刊物。
前期新月派(指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这一派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
语丝社:鲁迅所支持的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
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与语丝社同时开展活动的有莽原社、未名社,办有《莽原》、《未名》等刊物,也在鲁迅扶掖下产生过一些作者,如高长虹、尚钺(yuè)、台静农、李霁(jì)野、韦素园、曹靖华、韦丛芜等等,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并译介许多俄国文学与十月革命的苏联文学作品。
1922年成立的浅草社办有《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色彩。
此外还有以写作爱情诗闻名的湖畔诗社,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的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和后来的一些诗作,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
★·第三,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就整体而言,“新文学”是理论先行,即先有舆论倡导,后有创作实践。
在文学革命酝酿、发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先驱者始终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的文学,核心是文学的现代化问题。
他们的思考大都援引还来不及充分消化的西方文学经验,又急于解决时代变革与文化转型所提出的迫切的问题,难免粗疏或偏激。
这一代思索者直接置身于新旧文化交替与东西文明撞击的漩流中,视野开阔,思想解放,使得“五四”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极有生气,所议论的话题也比较实际,能引起普遍的关注,形成理论震荡,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两篇发难之作外,较重要的还有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的《寄陈独秀》、《寄胡适之》,傅斯年的《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议》,以及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