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关于“民族形式”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关于文艺与政治、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1《新青年》“随感 《新青年》 随感 录”杂文 2周作人的言志派 周作人的言志派 小品 3冰心朱自清的美 冰心朱自清的美 文 4文学研究会写实 文学研究会写实 散文 5郁达夫和创造社 郁达夫和创造社 的抒情散文 6语丝派的幽默小 语丝派的幽默小 现代评论” 品7“现代评论”派 现代评论 散文
1907-1917 春柳社进化 团文明新戏 1917.191 . 9胡适“建 胡适“ 胡适 设西洋式新 剧”的战略 1920.192 . 7爱美剧小 爱美剧小 剧场运动田 汉丁西林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
论争) .论 争:( 产阶级 学与 艺观 论争) 论争, 讨论, 学 论争,对国 义 艺运动 , 艺 众 问题 讨论,与 论争, 两个口 论争, 种 论争,“两个口号” 论争,与 义 义 家 艺观 对 :与 实 论争, 论争。 与 语 论争,与 光 从 论争。 对马克 . 艺 论:“ 联”对马克 义 艺 论 研究。 戏剧。 . 学创 : 说、诗歌、 、戏剧。 个 学创 小说 1“左联”和左翼小说小说家 茅盾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等 柔石胡也频丁玲张天翼沙汀 吴组缃叶紫艾芜东北作家群 2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老舍、 巴金叶圣陶王鲁彦王统照许 地山 3京派小说沈从文废名萧乾 芦焚李健吾李劫人4海派小 说张资平、叶灵凤 5新感觉派小说穆时英刘呐 鸥黑婴禾金 6心理分析小说施蛰存 诗歌 1左翼诗人殷夫 2中国诗歌会诗 人群的创作穆 木天蒲风杨骚 任钧 3泥土诗人臧克 家和芦笛诗人 艾青 4后期新月派诗 5现代派诗戴望 舒汉园三诗人 废名林庚 散文 论争, 论争,

21文学思潮三

21文学思潮三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1、《讲话》的内容:

“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是核心 命题,具体落实在“工农兵方向”上。

2、“如何为群众”的措施与要求


A: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
要求“思想改造”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 又解决了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 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 术性的统一。 “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三、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胡风:“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
论”
核心命题为“主观战斗精神”。
构筑胡风理论的三大支柱:
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 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 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名贞,张光人, 诗人、文艺理论家。1925年考入北大预科, 1929年入日本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1933年因 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左翼抗日文化团体被捕,被 驱逐出国。回国后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和行政书 记,与鲁迅交往颇深,为整理、出版鲁迅遗著作 了大量工作。抗战期间主编《希望》、《七月》 杂志,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七月诗派”。同时 还提出了系列文艺主张“主观战斗精神”,“现 实主义”理论等。
一、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向林冰——葛一虹 郭沫若、胡风、茅盾:民族形式的基础 和内容是现实生活。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
的关系的讨论。
1、延安整风时期
丁玲、艾青、王实味等人的相关文章 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2、国统区1)夹缝中的生存: 一方面是乡土文学的发展与论争, 另一方面是个体战争体验的表现。 (2)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P19-23答: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自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举例: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

举例: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所以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举例:郭沫若《女神》。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是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

举例:鲁迅《野草》。

2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P9-10答: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周刊。

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如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答:(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题材上看,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且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从眼光上看,主要是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眼光在于“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从小说模式上看,体现在《药》和《故乡》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体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描述主人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湖北师范大学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科目代码:813)一、考査目标文学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内容。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内容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分析名著名篇的能力与水平。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深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提高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1、中国古代文学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45分)中国文学史约25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析约20分2、中国现代文学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45分)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约25分现代文学作品分析约20分3、综合写作(60分〉就中国古代或现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写作。

(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约20分简答题:约40分论述题:约30分写作题:60分(五)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1一4修订本),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敬等主编:北京大学岀版社2011年版。

三、考査范围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考查目标1、全面考查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2、考查学生分析古代文学中名著名篇的能力与水平。

(二)考试内容第一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第二节:雅颂第三节:国风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左传国语第二节:战国策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论语孟子第二节:老子庄子第三节:荀子韩非子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和山来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第三节:离骚笫四节:屈原其他作品第五章司马迁和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第六章建安文学第一节:曹操曹丕第二节:建安七子第三节:曹植第七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第二节: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八章乐府民歌第一节:汉乐府民歌笫二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二编唐宋文学第一章李白笫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二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笫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性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性第三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笫一节: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口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第三节:口居易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第四章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第一节: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愈的古文笫三节:柳宗元的古文第五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第一节: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第二节:梅尧臣与苏舜钦第三节:王安石第六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苏轼的文论和散文第三节:苏轼的诗和词第七章陆游第一节:陆游的生平第二节:陆游作品的思想内容笫三节:陆游作品的艺术成就第八章辛弃疾第一节:辛奔疾的生平第二节:辛词的思想内容笫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第三编元明清文学第一章关汉卿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笫二节: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笫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第二章西厢记笫一节:“西厢”故事的演变笫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笫三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第三章三国演义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笫二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第四章水浒传第一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第二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第五章西游记第一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笫二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第六章汤显祖笫一节:汤显祖的生平第二节:牡丹亭第七章聊斋志异第一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第二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第八章儒林外史笫一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笫二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第九章红楼梦笫一节:红楼梦的思想内容笫二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中国现代文学部分:(-)考査目标1、考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基本知识的掌握。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风与妻子梅志在上海
2、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 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 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 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 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 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 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 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 都受战争环境 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2、不同的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 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 1983年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 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 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The discussion about " national style“)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 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因创办 《战国策》、《战国》而得名。这是一个政 治化的文化团体。他们把‚恐怖、狂欢、虔恪‛ 作为文学三大母题。林同济把尼采、叔本华奉 为哲学导师,想借尼采的哲学来开辟‚第三期 的中国学术思想潮‛。陈铨的《野玫瑰》就体 现了追求‚权力意志‛、崇拜暴力英雄的倾向。
文艺界对其进行斗争,把其指斥为反对 抗战、替法西斯效劳、效忠帝国主义的 汉奸。战国策派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与 非正义性。因其论点不符合历史主旋律, 所以文艺界将其作为一种有悖于历 史前行的言论而不加分析、甄别予以批 驳。
2、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强调文艺从属于 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这里,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 艺问题思考的结果,有其必要与理由,但‚提法‛上(尤 其是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 了简单化、概念化。 3、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都 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 与生活”的关的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以文学为武器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丁玲先写小说《在医院中》,后写《我们需要杂文》、 《三八节有感》、罗峰《还是杂文时代》 讨论的结果,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地取代,丁玲等 被批判,王实味甚至被处决。
“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 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丁玲《三八节有感》。 这篇发表在1942年3月9日《解放日报》上,并且在日后给丁玲带来一连串麻烦。
国统区的讨论
事件的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 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讨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有论者提出反“非政治化倾向”; 王戎提出要反“唯政治化倾向”; 何其芳、邵筌麟等提出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观点,此与 《讲话》精神一致; 冯雪峰(画室)反对将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割裂开来, 强调不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治价值。此与《讲 话》观点不一致。
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 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2)解放区:
与国统区创作不同的是,解放区创作基调是明朗 朴素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显出其特色; 在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方面,解放区文学主要 是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士兵、干部 成为作品中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 成为文学的主角;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探求; 解放区文学的片面性:强调配合与服务于政治, 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茅盾
青年夏衍
雪峰故居
冯雪峰
(3)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文学论争。
1938年12月梁实秋在其主编的《平明》副刊上发表 《编者的话》,针对抗战初期文学创作的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提出三点建议: ‚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与抗战无 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 抗战截搭上去‛;‚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时对谁也 没有益处的‛。
(三)《讲话》的意义
(1)推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五四以来 文艺运动局限在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圈子 的状况。群众文艺的规模和深度是我国现代文艺运动史上前 所未有的。 (2)从根本上扭转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自己与工农大众隔离 的状态,实现了作家与工农与群众实际斗争真正的结合。 (3)《讲话》开创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新局面,推进了五 四以来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literature current of thought and campaign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
国统区文学(Country series area literature ) 解放区文学(Liberated area literature ) 孤岛文学(lonely island literature) 沦陷区文学(Enemy-occupied area literature)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 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 子的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 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对胡风理论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 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 不只是胡风理论本身的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 的时机和条件也不成熟。胡风的理论在四十年代没 有受到重视,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 价。
毛泽东明确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然 后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资产阶级服 务。这就提出了所谓‚工农兵方向‛。毛泽东的 命题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 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有很强 的现实针对性。
“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想改造” 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又解决了 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这可以说是毛泽东文艺 思想的一个总纲,《讲话》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即 在此。毛泽东在当时提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 实的需要。
4、《讲话》的政治策略性很强,所讨论的问题大 都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即所谓“外 部关系”问题,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 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等;而 对文艺本身的规律的细节讨论较少。 5、《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 众”的问题。
(二)“为群众”的问题
(3)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 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坚持写作,并 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戏剧最为活跃。(于伶的《夜上海》、 阿英的《碧血花》等。
(4)沦陷区文学:
作家在不自由的环境里艰难地创作:一部分作家在 “乡土文学”的旗帜下描写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的生存 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而又富于乡土气息 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作家则从战争的自我体验 出发,转向对作家(知识者)自我的平凡性,对于 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 重新肯定与发现。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 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思考题: 1、不同地域文学创作的特点。 2、名词:“文协”;战国策派 3、胡风理论 4、《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文学思潮、论争:
(literary current of thought and contestation)
40年代文学论争多,一方面固然与时代与政治 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学 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这几次重要的 论争是: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概述 1、《讲话》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1942年5 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 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 人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整理成文后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 日的《解放日报》。
负面影响:
(1)不适当地把文学引上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道路, 造成作家主体品格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 (2)在题材与主题、歌颂与暴露、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 问题上的一些硬性规定,使文学观念单元趋同,形成一元化格局。 如过分夸大作家身上的小中产阶级消极因素;忽视反封建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思想启蒙任务;趋于通俗化、民间化,不重 创新。创作出现共性大于个性,民族性大于现代性。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 阶段) 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现实中的 黑暗; 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 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史中发 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的借鉴;再 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 路。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
梁实秋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论 争。这场论争是一场错位的 对话。梁实秋是基于为艺术 而艺术的文学自身要求,对 当时的文学现状提出的。他 是站在文化科学建设的范畴 上讲话的。而驳难者则抱着 使文学更好地服务于维护民 族独立战争的社会功利目的, 站在历史、政治的立场上来 批判梁实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