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比较研究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分析

学 生 的社 会 责 任 感 、 创 新 精 神 和创 业 能 力 , 促进 学 生 创 业
就 业 和全 面 发 展 。 ” 在 我 国 逐 渐 扩 大 影 响 的 国 际 劳 丁 组 织
开 发 项 目 KA B ( 全称 为 “ Kn o w A b o u t B u s i n e s s ” ) , 即 大 学 生
业 意识 、 培 养 创 业 人 才 和 提 高 创 业 素 质 无 疑 已 经 成 为 中 美 大 学 生 创 业 教 育 共 同 的理 念 和 目标 。
逐 渐 得 到学 界 的一 致认 可 。蒂 蒙斯 认 为 , 真 正 的创业 教 育
应 当面 向未来 , 着 眼于 为 美 国 的 大学 生 设 定“ 创 业 遗 传 代 一 代 ” 作为其价值取向。 这 种 创业 教 育理 念 可称 为 “ 素质 说 ” , 这 种 说 法 以 培 养 企 业
堂塑 塞 垦塑墼查
总第4 6 7 期
中 美 大 学 生 创 业 教 育 比较 分 析
口 陈 慧女
摘 要 : 大学 生创 业教 育起 源于 美 国 , 现 已经成 为世界 高等教 育发展 的 总趋 势 , 也 成为我 国高等教 育发 展 的必 然 选择 。 中关 大学 生创 业教 育 既有 相似 的 地方 , 也存 在 一 定的 差异 和 差距 。从 共 同点 来看 , 中美 大学 生创 业教 育
知识 和基 本 理 论 , 熟悉 创 业 的 基本 流 程 和 基 本方 法 , 了 解 创业 的法 律 法 规 和相 关 政 策 , 激发 学 生 的创 业 意 识 , 提 高
大 学 生创 业 教 育起 源 于 美 国 , 经过 6 0多 年 的 发 展 , 美 国大学 生 创业 教 育臻 于 成熟 和 完善 , 成 为 各 个 国 家 效 仿 和 学 习 的对 象 。 中国 的创业 教 育 对于 创业 教 育理 念 的认 知 、 目标 的 设 立 , 以 及 教 育 模 式 和 方 法 的 选 择 与 美 国 创 业 教 育
中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次出现。2 世纪 7 0 0年代初 , 国有 1 美 6所大学开
其他众 多国家对学生 的创业教 育也各具特 C P C) 该 设 了创 业课程 ,99年发 展 到 17所 高校 在 本科 色 。法 国成立 了创业 计划 培训 中心 ( E A , 17 2
}【 收稿 日期】2 1 - 8 2 01 0 — 1 [ 作者简介 ] 吕云超( 9 7 ) 男 , 17 一 , 江苏无锡人 ,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 讲师 ,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就开设 了创业教育课程——《 新创企业管理》 这 课程研讨班供学生与创业者交流。英国高等教育 ,
被后来 众多 的创业学研 究者认 为 是美 国大 学 创业 学会有“ 大学生创业技能计划” 目的是在各个专 ,
J 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 , 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 业的本科生课程中嵌入有关创业技能的内容 。、国 ຫໍສະໝຸດ 外 高校创 业教育 的发展历 程
( ) 一 国外创 业教育 的发展
近2 O年来 , 创业教育 在 世界 上 已逐渐 被 各 国 养大学 生 的创业 能 力 , 府 专 门拨 款建 立 了全 国 政
重视 , 、 法 、 等国的创业教育均 已推广到初 大学生 创业 委员 会 , 面 管理 全 国各 高 校 的创 业 美 英、 日 全 教 育。 19 98年 , 国政 府启 动 了 “ 英 大学 生 创 业 项 中甚至小学 , 尤其以美国最为典型。
才能创 造就业 岗位 , 缓解 社会 就业 压 力 , 才 能增 业教育的成功。2 世纪 9 年代以来的十余年中, 也 0 0 强国家经 济活力 、 促进 社会发 展 。然 而 , 国创 业 美 国的创 业 教 育进 入 一 个 成 熟 的 阶 段 。20 我 05年 教 育起 步晚 、 基础 弱 , 虽然 近几 年创 业教 育 已经 得 初 , 全美 已有 10 60多所高 等 院校开 设 了创业 的相 到教育 主管部 门和高校 的重 视 , 并有 较大 的 改观 , 关课 程, 同时 形 成 了一 整 套 系统 的创 业 教 育 计划 … 。 但与发 达 国家 相 比 , 有较 大 的差距 。由此 , 究 还 研
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对比研究

摘 要: 英美国家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较早, 有许 多成功经验。文章探讨 了英美高校创业教育在 专 业设 置 、 养 方案 、 资 队伍 建设 、 培 师 实践环 节 等方 面的 实践 , 比较 了中外 大 学 生创 业教 育 中的差距 , 出 了 指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希望能为国内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 : 业教 育 ; 比研 பைடு நூலகம் ; 创 对 大学 生创业 ; 培养体 系
课 程 , 八成 开设 了创新 类课 程 。可见 , 近 创业 创新 类
题有 关 的毕 业论 文 。
课程在英国大学中非常流行 。 英 国的谢菲尔德大学( n esy f hfe ) U i rt o Se l 制 v i i d 订 了“ 四年选 择 ”F ut a O t n) 划 。 计 第 (or hYer pi s计 o 该 划 面向计算机与工程专业大学 四年级学生 , 基本 目 标是发展与商业有关的分析及专业核心技能 、 检测 工程在商业策略中的作用 , 在商业计划 中引人工 并 具与技术 。 美 国斯坦福大学 的主要院系都开设了创业方面 的课程 , 中以商学院和工学 院的创业教育最为完 其 善 。 比如 , 学 院将 学生 的培 养 目标 定 为 : 商 领导 力 、
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 为创业教育 的客座教授 ,收到了良好效果 。Mc e K一 o n等【 现调查样本 中超过 3 %的英 国大学 , w 】 发 3 有 “ 合作 者 ” 与到 创业 教育 课程 中。这些 合作 者通 常 参 来 自校 友或者 区域 内的企 业 。 比如 , 牛津 大学赛 德 商 学 院 的“ 业 与 商业 技 能 ” 程 , 一半 的课 时 由企 创 课 有 业 管理 人 员 和技 术转 移处 主管 组成 的客座 教 师 队伍 承担 , 他们分工讲授各 自工作领域内的课程内容。 同时 ,英 美 高校还 鼓励 创业 教 育者 和企业 家加 强交 流 。最 著 名 的项 目是 18 9 5年创 立 的“ 莱 兹一 普 百 森项 目”该 项 目通 过组 织成功 创业 者 和富有 经验 。 的教师一起教学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如今 , 已经 有来 自美 国及其他 3 个国家大约 30 4 4 个大学 、 学院 的超过 10 0 0多 名 创 业 学教 育 者 与企 业 家参 加 了这 个项 目。该 项 目还 衍生 出 了伯克 利分校 的普 莱 兹一 百森 项 目 , 正 在美 国以外不 断地 得 以发展 壮 大 。 并 3 英 美创 业教 育 实践环 节 英美匡家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建设主要从 I 学 生 创业 协会 、 办讲 座 论坛 、 举 创业 竞赛 三方 面来 组 织。 英 国的斯 特 拉 斯 克 莱 德 大学 (t tcyeun- Sr hld i a vr t)通过由学生 自主管理 的大学生企业家组织 esy i (tdnsnoFe ne re简 称 SF 开 展 创 业 Su etIt reE tpi , r s IE) 活 动 ,内容包 括 演 讲 手 艺工 作 坊 (p ehC at S ec rf Wokh p 、 rso )商业 比赛等 , 帮助学生发展创业过程 中 的领导、 团队合作 、 交流、 解决问题等能力。 美国斯坦 福大学 的学生创业社团与企业联系非常紧密 ,会经 常邀请企业有关人员带着企业面临的问题到学校来 交流 ,企业也会提供一些委托的实施项 目给学生实 际运作 。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比较研究

摘
要: 目前 , 世 界 各 国 已经 广 泛重视 并研 究 大 学生创 业 问题 , 大 学生创 业在 解 决 就 业和促 进 经 济 、 社
会 发展 中发 挥 了重要 的作 用。借 鉴 对 国外 大 学 生创 业 的 经验 , 我 国大 学生创 业 应从 转 变思想 观念 、 为 大学 , 生创 设 良好环境 氛 围 , 完善 创业教 育体 制 , 构建 良好的社 会 支撑体 系等 方 面着手 。 关键 词 : 大学 生 ; 大 学生创 业 ; 比较研 究
中 图分类号 : G 6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9 0 5 X( 2 0 1 3 ) 0 8 —0 0 7 2 —0 3
儿起 就注重培养 人 的独立 自主能力 , 在 美国社会 , 绝 大多数 人 对创业持肯 定态度 。家庭 、 学校 、 社会 的共同引 导使美 国
划竞赛 ) 拉 开 了大学生 创业活动 的帷幕 。这项 比赛 的举办使
高 校开始 认识 到 , 创业教 育既 是一种 教育理 念 , 也是 一种教 育 实践 , 并开始 以战略性 的创业教 育理念指导具 体的教育改
4 . 韩国政府在推动 大学生创业 中起主导作 用
虽 然韩 国 大学 生创业 起 步 晚 , 但是 在政 府 的大力 支持 下, 韩 国青年 创业 热情 高涨 。政 府加 大资 金投 入和政 策支
国家 , 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早 , 创业环境好 , 大学生创业 能
力强 , 大学 生毕 业后创业 的比例一般 在 2 0 % 3 0 %。因此 , 我
们需 要借 鉴 国外 的先 进经 验 , 拓 宽我 国大学 生创业 实践 之
路。
一
、
国外 大 学 生 创 业 比较 研 究
苏扬两地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优越感 、迅速 成为有 经验的职业 人 , 则是大 学生创业 就业 中要 解 决 的 最 重 要 的 问题 。
自主创业 形势多样 , 创业者都必 须是年轻人 , 有精力 、有 动 力, 敢 闯 敢 搏 、敢 于 创 新 , 大学生创 、 正 是符 合 了这 . 点 。而 苏 州 、扬 州 两 地 大 学 生 创 业 之 所 以 会 有 不 同 , 并 非 哪 一方 不 具 备 统计 , 2 0 1 0 年 苏州 籍 应届大 学 毕业生 有4 9 3 2 3 名, 到当年 1 2 月 创业者的特性 , 而是 环 境 、心 境 所 导致 。 底, 4 7 0 5 1 人 找到 了丁作 , 即就 业率达 到 了9 5 . 4 %。与此相 对应 的, 是 企业方面 , 企业提供 岗位数 的激增 是就业率攀升 的主要原 二 .苏扬 两地 大学 生创 业 因素分 析 随着就 业压 力 的增加 , 高校 已迎 来 了扩 招后 大学生就 业 的 因: 2 0 1 0 年苏州 企业提供 给应届 大学 毕业生 的 岗位数 达到 了4 3 大学 生被迫 自谋 出路 ,“ 没有创业 , 就 没有就 业”。存 l 厅个 ,  ̄2 0 0 9 年增长近5 0 %。苏州大学 生就业形势乐 观 中, 还包 高峰期 , 这 样 的大势所趋 下 , 社会 已转 变了大学 生包分配 进党政 机关 、 括_ 『大学生 自主创业部分 。 以正常的 心态接受 了大学生 多元化 的就 业办 相 对于 苏外1 大 学生就 业创业 形 势大好 的情 况 下 , 扬州大学 国有企业 的观念 , 在国家的提倡和时代 的呼 吁下 , 1 9 9 8 年召开的世界高 生就业创业不 如苏州。但总体形势 乐观 。据调查创业模 式有如 式。同时 , 等教育 大会指 明了当代大学 生要成 为 岗位创 造者 , 不但解 决 了 _ 卜 儿种 : 贷 款交学 费省钱做 生意 、附近街道 摆地摊 、租用店 面 自己的就业 问题 , 同时还为 其他人提供 就业机 会 。各级 政府和 开店 、在 网上开 网店 、DI Y大学生创业 工厂。这些模 式各 有特 众多高 校纷纷 出台优惠政 策 , 鼓励大学 生创业 。这些都 是促进
国内外创业环境比较研究

国内外创业环境比较研究创业是一项挑战性极高的事业,而成功的创业者能够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创业者都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比如法律、政策、市场、资金等等。
本文旨在对比国内外的创业环境,探讨哪一方面更有利于创业的发展。
一、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创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国内,政府近年来推出了多项创业扶持政策,比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众创空间规划布局》,各地方政府也有独特的创业扶持政策。
然而,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等等。
而国外的创业扶持政策更为多元化和成熟化,不仅有政府的垂直型扶持,还有由私营企业、创投等机构合作的水平型扶持,此类机构的专业性和资金实力也有保障。
二、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创业者最直接的考验。
在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人口众多,但由于诸多因素(如质量信任度、国内市场保护机制不完善等等),市场发展缓慢。
与之相比,国外市场较为开放、竞争激烈,可创业的领域更多元化、前景也更多。
同时,创新为尊的创业理念已经深入到国外各个领域,市场上需要的东西通常是更为高质量、理念创新的产品/服务,而国内市场上的商品生产大多是一种只考虑利润的低质量产品。
三、投资环境对于创业者而言,获得资金是首要问题之一。
在国内,由于金融市场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导致政策性资金优先投向大企业而减少流向创业企业,创业者很难获得到融资等支持。
而国外,风险投资行业较为发达,创业者也更能更好地获得天使投资、创投资金等支持。
会计界通常认为创业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产品核心能力,但资金多样性对于新兴企业同样是关键性的一环。
四、人才环境科技和人才力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在中美等国,人才素质较高、人才流动性较大,存在着激烈的人才竞争,不仅创业企业能够招到更多高素质人才,也能够借助公共创新空间、技术创新中心等以便于母公司取得最新技术的中国亿万级人口和庞大市场,虽然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正在不断提高,在人才聚集度和环境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与借鉴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与借鉴摘要:通过对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环境、课程体系、师资、实施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存的问题,由此提出改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创业教育;中国;美国;比较;借鉴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在我国,创业教育作受到日益重视。
目前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本文对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当前大学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一、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一)创业教育环境的比较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教育发起最早、程度最高的国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国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
美国文化传统崇尚个性、个人自由和独立, 鼓励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经济上的成功, 移民文化使美国人们具有敢于挑战、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 因此整个社会重视和支持创业、宽容失败。
美国的青年更是表达了强烈的创业愿望, 18- 29岁的大学生中超过60%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 他们的创业动机中个人独立的愿望超过了对财富的追求。
美国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内容的切身体验。
对创业内容的切身体验,使学生获取创业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
美国创业教育组织有序,财力支持有社会保障。
美国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活动开展活跃。
这些组织层次众多,有国家级、州级、地方级等。
在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的开发、教学信息交流等工作上进行相互支持。
我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只是较多地停留在舆论支持阶段,实质性行动不多,特别是针对大学创业的优惠很少,要么就是门槛太高。
能被社会投资基金相中的更是廖廖可数。
中国高校不仅缺乏创业,而且缺乏创业文化环境。
就目前而言,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给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人际环境上带来了负累,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未形成支持、鼓励的氛围,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对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大的负影响。
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

①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SJB880065):基于融合协同视角的高职餐饮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5JSJG087):基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叶丁(1981—),男,江西余干人,硕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①王叶丁(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000)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扩大就业已刻不容缓。
大力加强大学生地创新创业教育,对缓解就业压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与起步较早的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萌芽阶段。
研究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可以为我国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一)先于国内,教育理念引领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新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
澳大利亚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专、本科层次的创业教育,80年代中期扩展至研究生水平,主要由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完成。
1994年,日本高校开设了一门创业必修课程《产业社会与人》。
1999年11月,英国财政部投入7000万英镑巨资促成剑桥大学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推动了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美国创业教育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精神的塑造,例如百森商学院创始人蒂蒙斯教授认为创业教育是为未来的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
日本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以更好地面对社会现实的挑战,并具有冒险精神。
英国将创业作为一种未来的职业选择,认为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澳大利亚通过建立“小企业创业机构”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开办小企业的能力。
新加坡确立创业教育要适合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高校、企业单位和国家之间的联动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比较研究大学生创业活动不仅受到自身性格、创业激情、行动力、经历经验等内在因素制约,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行业及组织特征等外在环境的影响。
创业是一粒种子,创业者则为播种者,创业环境则是这粒种子萌发成长的土壤。
尤其中国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结构面临转型调整,加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新的机遇,同时复杂的创业环境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大学生创业者应正视当前尚未成熟的创业环境,做好迎万难的心理准备。
所谓创业环境,是指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立项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
国外最具影响的关于大学生创业环境构成的研究主要有,Gnyawali和Fogel提出五个维度,即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资金支持及非资金支持;GEM(全球创业观察)则将创业环境分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九个方面。
国内学者关于创业环境定义颇具代表性的是:池仁勇认为创业环境包括6个子系统,分别是创业者培育系统、企业孵化系统、企业培育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成功报酬系统和创业网络系统;苏益南则将大学生创业环境分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环境、融资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5个维度;陈裕先则将其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其中大环境指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小环境则指创业场所、创业设备等创业工具;张曼琳认为创业环境应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政府、社会、高校的资金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指社会关系、服务等人文环境。
关于中外创业环境的比较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单一角度,集中于创业教育的对比分析,本文则尝试从多维角度对中外创业环境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全面地衡量我国现行创业环境及存在的问题,挖掘国外创业环境成功的因素,这无疑会对我国创业环境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角度展开对比分析,全方位把脉我国创业环境现状、与国外的差距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应对之道。
一、中外创业文化之比较当今时代,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而创业文化俨然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力,是依托于创业实践活动的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相符合的一种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创业不仅创造众多就业岗位,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壮大,大学生是知识经济的未来主导者,其创业文化的培育亟待解决。
而发达国家的创业体系相对完备,创业成功者不胜枚举,与其成熟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而我国创业及创业文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创业文化的培育经验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美创业文化比较美国大学生的主动性源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自由平等的经济环境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构成了美国创业文化的基础。
在美国,人们从小就受到自立自强、勇于冒险的教育,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及探险,独立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的种子从孩童时代便已萌芽。
反观国内,中国小农文化根深蒂固,“学学而优则仕”、“不做出头鸟”,加之计划经济时代的熏陶,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都受到压抑,导致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主动意识淡薄,这都不利于创业文化的形成。
中美两国对成功的评价标准也早就创业文化的差异。
美国社会似乎更能包容失败者,其鼓励教育成就了失败者的再次成功,人们尊重个人的选择及生活方式,而我国“成王败寇”观念深入人心,盲目追求成功,功利主义浓厚,对失败者缺乏宽容,加之人才流动受限及创业园区的行政管理模式,致使个性鲜明的企业难以存活。
另外,美国的移民文化也对创业文化形成有促进作用。
移民的喜爱流动、家乡观念淡薄、更重现实、不看重出身和尊重自由和隐私的社会心理,使得创业者富于创造力,没有传统观念的包袱和束缚。
而国内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根植中华儿女心理,求稳怕变、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等思想严重阻碍创业文化的生长。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硅谷的创业文化是对西方外向型文化的最好诠释,值得我们借鉴。
硅谷是从农业去开始起步,与多数创业者的白手起家可谓不谋而合。
硅谷鼓励创新、鼓励冒险、鼓励打破旧观念、推陈出新突破束缚、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硅谷文化造就了一批批成功的企业家。
鼓励冒险的典型代表就是风险投资基金众多,不仅为硅谷提供了金融支持,同时也促使硅谷形成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硅谷不怕失败,不以失败为耻反为荣,硅谷企业家及风险投资者更倾向于有创业失败经验的求职者和创业者,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激励了创业者敢为天下先,追求成就;硅谷激烈的竞争促使创业者革新产品、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并共享知识信息,缩短创新时间,乐于交流经验和新想法,不断追求创新和卓越;硅谷文化包容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且硅谷职员的更新率在20%-30%之间,硅谷企业间具有极高的流动性,这有益于技术扩散和培养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2、对我国的启示(1)创业文化从校园文化入手,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思维思想的最主要场所,而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努力营造鼓励、理解的文化氛围,宣传创业文化和创业思想,鼓励大学生创新、宽容失败;培养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将创造性的创业教育融于大学教育之中,改变教师已有陈旧观念和旧有僵化体制,为创业精神提供培育土壤;注重实践,举办讲座、报告会、座谈会、创业模拟,加强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的实施,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对接。
(2)创业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大学生创业意识不足归根结底是社会创业意识和创业活力较弱的结果,这取决于社会的创业文化背景。
我国历史上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往往轻视实业而青睐官场,而经济发达国家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观念成为创业的直接动力。
改变旧有观念、转变官本位的社会体制、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对创业文化的形成作用重大。
美国硅谷之所以被称为创业的天堂与其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有很大关联,故提升国民素质、转变不合理的成功观念和财富观念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
二、中外创业教育的比较分析创业教育是由英语“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翻译而来。
最早是由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提出的。
他把创业教育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
我国创业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着重分析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以期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1、国外创业教育分析(1)美国是创业教育最早实行的国家,1947年哈佛商学院Myles Mace教授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被研究者奉为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
根据Solomon和Fernald关于全美高校本科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显示,1979年有127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1982年增加到315所,1986年为590余所,1999年为1060所,2005年则达到1800余所。
近年来,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已趋完备和成熟,创业教育已在高校中普遍实施。
美国目前有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者协会等成为联系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纽带。
不仅如此,美国从小学就开始实行创业教育,在小学和中学的实践课上鼓励学生在经商方面进行尝试,甚至把学校部分商业活动让学生参与经营;美国注重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一般由具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和技术创新专家则担当兼职教师。
(2)自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nterprise in High Education Initiative,简称EHE),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传授知识技能,并将与工作相关的学习课程纳入这一计划。
政府出台各种具体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学校则进行教师培训、课程改革、雇主合作和学生参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保证创业教育顺利实施。
2004年6月英国政府还推出一项创业竞赛活动,参与人员已超过百万,以改变青少年对创业的态度,认识到创业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提高青少年参与创业的激情、素质和能力。
同年9月,英国政府设立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Geographic Education,NGGE),其主要为各高校在培养学生企业家素质、促进学生自我创业方面提供理论研究支持,并研究成功案例应用于创业教育。
此外,英国设有众多基金,如“大学挑战基金”(University Challenge Fund)、“科学创业挑战基金”(The Science Enterprise Challenge Fund)、“高等教育创新基金”(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HEIF)、“高教援助基金”(High Education Reach Out Fund)、“王子基金”(Prince’s Trust)、“凤凰基金”(Phoenix Fund)等。
(3)日本于1995年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促进了创业教育的衍生和发展,1998年《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的生效进一步促进学术界对产业界的技术转移,各学术研究机构纷纷设置技术转移组织(TLO)。
2001年实施产业集群计划,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与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培育新产业,以创业带动地方创新水平。
日本文部科学者对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2002年日本共有205所大学导入创业教育培养科目,占日本687所大学的30%左右;筑波大学2003年的调查显示,44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系统课程、236所大学设有创业教育讲座,其中早稻田大学已经具备完整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有专门负责机构,研究生由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负责,本科生创业教育则有学校开放教育中心负责,各学校根据专业特色设置不同课程。
日本创业教育分为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与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合作的创业培训以及面向高中生的创业教育。
(4)瑞典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1年瑞典创新系统政府机构(VINNOVA)拥有年度预算1.5亿欧元,2004年瑞典主要企业、能源和通信部及教育部联合提出“创新瑞典”战略,旨在培养新型工商业和创新型人才,2006年9月,“2007-2013年区域竞争力、创业精神与就业的国家战略”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