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原理教案(第9章)传热
传热原理学ppt课件

热传递的方式
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感到身上热乎乎的,这是因为太阳的热射到 了我们身上,这叫热的辐射。 防止热辐射的最好办法是把它挡回去, 反射热最好的材料是镜子。 倒一杯开水放在桌子上,由于杯子里的水和周围空气的流动,使得水 温逐渐变得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一样了,这是热的对流。 如果在杯子上加个盖,就把对流的道路挡住了。可是这杯水依然会变 凉,只是时间长些。这是因为杯子有传热的性质,这叫做热的传导。
当热水瓶中灌入开水以后,热水瓶的结构使水的热量不能以 通常方式进行传递:一是热的对流被切断。瓶内被加热的空 气会寻找所有可能的“出口”往外跑,而外面的冷空气也会 无孔不入地钻进热水瓶里去。但是,由于瓶颈较细,又被软 木塞紧紧地塞住,因此热对流的唯一通道被切断。二是热传 导被阻塞。虽然与金属物品相比,空气的导热性能比较差, 但瓶胆中的热量仍然会通过玻璃外壳传递到瓶外的空气中去 。但是,由于瓶胆有两层玻璃外壳,中间又抽成真空,因此 热传导的媒介物——空气变得非常稀薄,热传导的通道也被 阻断。三是热辐射被杜绝。冬天,在太阳光下,我们会感到 比较暖和,这正是太阳光的热辐射造成的。由于热水瓶胆镀 上了一层薄薄的银,因此热量的辐射受到了银层的反射而被 挡在瓶胆内部,这就使得热辐射的途径也被杜绝了。
3 课题总结
课题
利用传热学原理解释保温瓶的保温原理 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
两层玻璃都镀上了银,好像镜子一样,能把热射线反射回 去,这就断绝了热辐射的通路。把热水瓶的两层玻璃之间 抽成真空,就破坏了对流传导的条件。
热水的体积大时保温性能好,还是体积小时保温 性能好呢?
3 常识拓展
怎样辨别一个新的热水瓶是否保温? 把空瓶口附在耳朵上,回声越大越好! 这是检测水 瓶胆有没有破裂的一种方法,那些声音是空气流动形 成的回音,回声越大越好!
热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

热传递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2. 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了解热传递的条件,知道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
4. 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3. 热传递的条件4.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热传递的实质及两种方式2. 热传递的条件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引出热传递的概念,如:“把一个热馒头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热度会逐渐传递给馒头。
”2.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3. 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1)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如:用手摸热锅,手会感到热。
2)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如:加热水时,水温会上升。
3)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如:太阳辐射的热量。
4. 讲解热传递的条件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
5.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举例说明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天暖气片发热、夏天吹风扇等。
6. 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热传递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7.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热传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通过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条件以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的实质,三种热传递方式的辨别。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现象。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
3.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量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4. 学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式的差异。
5.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种热传递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热传递现象。
3. 思考并回答:热传递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有哪些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现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传递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热能发电厂、空调生产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技术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水瓶、热水、温度计、铁架台等。
2. 教学课件: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动画演示。
3. 参考资料:热传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讲解热传递现象和热传递方式的理论学习,第二课时用于实验演示和实际应用讨论。
传热导热传热导热教程PPT课件

z
t z
dxdydzd
在dτ时间内,微元体中内热源的发热量为:
【2】 qV dxdydzd
第33页/共63页
2.2 导 热
2、导热微分方程式
在dτ时间内,微元体中热力学能的增量为:
【3】= c t dxdydzd
代入上式整理简化得:
t
2t
c
x
2
2t y2
2t z 2
qV
c
或写成: t a2t qV
说明
在实际计算时,导热系数值常取物体两极端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即:
或: 4)气体的导热系数:表2-1
av
o
b t1
t2 2
av
o (1
t1
t2 2
)
大多数气体导热系数在0.0058~0.58w/m·℃,与气体的压力无关,随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混合气体的导热系数不遵循加和法则,用实验测定。
第24页/共63页
第25页/共63页
2.2 导 热
1、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定律
耐火、隔热和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 影响该类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因素很多。有温度、材料的气孔率、湿度等,一般在 0.025~3.0w/m·℃。 温度升高,这类材料除镁砖外,其导热系数随之增大。工程上把λ<0.22W/m·℃的 材料称为绝热材料,它具有多孔结构。
2.2
1、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定律
导热
温度场表示为
t f x, y, z,
上式的温度t不仅与坐标x、t、z有关,而且和时间t有关,即:
这样的温度场 分两种:
t 0
不稳定温度场
t 0 加热
冷却
t 0
第15页/共63页
2.2
传递过程原理 电子教案

ρ ux
dy dx x z
积累的质量速率为dM/dθ,即为dρdV/dθ,或写成下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dxdydz
( u y ) ( u x ) ( u z ) dxdydz dxdydz dxdydz dxdydz x y z ( u x ) ( u y ) ( u z ) 0 x y z
p pb pc
当工质的绝对压力低于大气压力时,测压仪表指示的读数称为真 空度,用 pv 表示.
p pb pv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
一、静止流体的特性 流体平衡微分方程
质量力:质量力也称体积力,流体的每一质 点均受这种力的作用。用 FB 表示,单位 流体质量所受的质量力用, fB 表示, fB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量分别以 X 、 Y 、p Z表示。 表面力:是流体微元与其相邻流体作用所产 生。如压力、摩擦力、粘性力。表面力 用FS表示。 微元体的受力分析(以x方向为例): 质量力 dF Xm Xdxdydz 表面力
二、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流速 dx dy
d
;
uz
dz d
流率: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流动截面的量。
体积流率: dVs
ux dA
Vs ux dA
A
(1 12)
质量流率: w Vs ux dA 主体平均流速:
单位面积上的流率
(1 13)
Vs 1 ub u x dA A A A
p p p dx dy dz ( Xdx Ydy Zdz) x y z
dp ρZdz -gdz dp -gdz p p0 ρgh
传输原理对流换热课件

有限差分法基于泰勒级数展开,将微 分问题转化为差分问题,通过迭代求 解离散点上的值,最终得到近似解。 该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规则区域。
有限元法
总结词
一种将连续域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子 域(或单元),再将每个子域(或单 元)的解用近似函数表示,最后将所 有子域(或单元)的解组合起来形成 原问题的近似解的方法。
详细描述
对流换热是流体流动过程中,流体的热量通过壁面的导热和 对流作用传递给壁面的过程。这种热量传递方式在自然界和 工程领域中广泛存在,如空气与物体的对流换热、液体与管 道的对流换热等。
对流换热分类
总结词
根据流动状态和流体物性,对流换热可以分为层流换热、湍流换热、凝结换热、沸腾换热等。
详细描述
层流换热是指流体在层流状态下进行的热量传递过程,湍流换热是指流体在湍流状态下进行的热量传递过程;凝 结换热是指水蒸气在冷壁上凝结时释放的潜热传递给壁面的过程;沸腾换热是指液体在沸腾状态下,通过汽化作 用将热量传递给壁面的过程。
详细描述
在建筑环境中,对流换热是实现室内温度和湿度控制 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对流换热,室内空气可以与外 界空气进行交换,以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建筑环 境中的对流换热可以通过自然对流、机械通风等方式 实现,同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朝向、窗户设计等因素 的影响。
THANKS
谢谢
传输原理对流换热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对流换热基础 • 传输原理在热对流中的应用 • 传输原理在热对流中的数学描述 • 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方法 • 对流换热实验研究方法 • 对流换热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01
CHAPTER
对流换热基础
对流换热定义
总结词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由于温差而引起的热量传 递过程。
物理教案热的传导与传输

物理教案热的传导与传输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传导与传输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导热性能的测量和比较。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热传导与传输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入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热传导条件与方式(25分钟)(1)实验一: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比较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
实验装置:三根铁钉、三根铜钉和三根铝钉,火焰,计时器。
实验步骤:①将三根铁钉分别插入一块木板上,三根铜钉和三根铝钉也分别插入另一块木板上。
②分别用火焰加热每根钉的一端,并用计时器记录下加热后钉另一端的温度升高的时间。
③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
(2)课堂小结: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
3.热传导规律(40分钟)(1)实验二:热传导的规律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规律。
实验装置:一根热敏电阻,导线,电热器,温度计。
实验步骤:①将热敏电阻和温度计分别接到导线两端,一个端子与电热器相连,另一个端子用夹子固定在一根金属棒上。
②打开电热器,让电热器加热金属棒,观察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和温度计的温度变化。
③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导的规律。
(2)课堂小结: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规律。
4.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一些热传导的应用,如导热瓷砖、保温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背后的物理原理。
(2)交流讨论和展示,增加学生对热传导的实际应用的了解和兴趣。
传热的三种方式ppt课件

2024/7/14
5
物质的导热系数在数值上具有下述特点:
(1) 对于同一种物质, 固态的导热系数值最大,气态的 导热系数值最小; (2)一般金属的导热系数大于非金属的热导率 ; (3)导电性能好的金属, 其导热性能也好 ; (4)纯金属的导热系数大于它的合金 。
导热系数数值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取决于物质的 种类、物质结构与物理状态, 此外温度、密度、湿度 等因素对导热系数也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温度对导热 系数的影响尤为重要。
t
(1)左侧的对流换热
tf1
Ah1
tw1 tf1
tw1 tf1 1
tw1 h1
tw1 tf1 Rh1
Ah1
(2)平壁的导热
0
A tw1 tw2
tw1
tw 2
tw1 tw2 R
A
2024/7/14
h2 tw2
tf2
x
18
(3)右侧的对流换热
Ah2
tw2 tf 2
一、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导热 对流 辐射
2024/7/14
1
1、导热
在物体内部或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之 间,由于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 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纯导热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内部,也可以 发生在静止的液体和气体之中。
2024/7/14
2
大平壁的一维稳态导热
(1)热量从高温流体以对流换热(或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的方式传给壁面;
(2)热量从一侧壁面以导热的 高
方式传递到另一侧壁面;
温
固 体
低 温
(3)热量从低温流体侧壁面以 流
流
对流换热(或对流换热+辐射换 体 壁 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2. 从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分: 内部流动对流换热:管内或槽内 外部流动对流换热:外掠平板、圆管、管束
● 3. 从流动状态分: 层流:整个流场呈一簇互相平行的流线。 (Laminar flow) 湍流:流体质点做复杂无规则的运动。 (Turbulent flow)
4
● 4. 从流体有无相变分: 单相换热: (Single phase heat transfer) 相变换热:凝结、沸腾、升华、凝固、融化等 (Phase change): Condensation、Boiling
R (r / R) r R
(3)
——与 z 无关
由(1), (2), (3)式可得, T Tm Ts ( P.201, 9-40 式) z z z
9-40表明:恒定热通量情况下,圆管内层流中充分发展温度
区段中流体各点的温度、平均温度,以及壁温都随着 Z 作线
性变化。
33
4 建立热量平衡微分方程(9-43),求解得到温度分布
1 Pr
x03
4
(T
)3
13
14
1 Pr
1 x03 4
x3 4
即
(T
)3
13 14
1 Pr
1 (
x0 x
)3
4
(9 - 22)
若 x0 0,
则
T = 13 14
1 Pr
1/ 3
1 1.026
3
Pr
(9 - 23)
27
(3) 求h
由温度分布式(9-20),代入换热微分方程,得
hx
3 2
vx
vx x
vy
vx y
2vx y 2
vx vy 0 x y
换热微分方程 (9-3)
F-K方方程 (3-92)
边界条件:(平板 温度不变)
1) y=0时, vx =0, vy =0, T =Ts=T0
2) y=时, vx =v , T =T
19
从方程组看到,导热微分方程和运动微分方程形式一样,板
量传递,主要以热传导(也有较弱的自然对流)的方 式进行。
1
第二篇 : 热量传输
第九章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与热对流不同,对流换热既有热对流,也有导热; 不是基本传热方式。
对流换热实例: 暖气管道、风扇对电子器件冷却等 ……
对流换热的特点:
(1)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2)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
(9-18)
(1) 温度分布: 令 T Ts , T Ts
d
dx
[
T 0
(
)vxdy]
a(
y
) y0
边界条件:
y
0时,
T
2
y2
Ts,
2T y 2
0 0
y
T时,
y
0
若令 a by cy2 dy3
25
得:
3 2 T
y
2T3
y3
3
或
3y
2 T
1 2
y
T
(2) 边界层厚度
T
3
hx 0.332
Pr 1 (x0 x)3 4
v
x
(9 - 25)
Nux
hx x
0.332 Pr1/3
Re1/ 2
Pr
a Re v x
28
平均换热系数
h 1
L
L
0 hxdx
0.664 Pr1/3 v L
(9 - 30)
Nu hL 0.664 Pr1/3 Re1/2
(9 - 31)
2)边界条件为均匀壁面热通量 Pr > 0.5时, —— (9-15)式 0.006 Pr 0.03 时,—— (9-16)式
24
9.3.2. 平板边界层对流换热积分方程组 p195 (了解)
对于Pr=/a > 1,流体温度T,流速v,只考虑y方向上的导热
热量积分方程:
d[ dx
T 0
(T
T T )vxdy] a( y ) y0
——温度分布式
r 0时,
T T0
Ts
T0
3vz R2 8a
Tm z
35
平均温度
Tm
R 0
vzTdr
2
R 0
vz
dr
2
把速度分布式和温度分布式代入,得到:
h 1
L
L 0
hxdx
0.664
Pr1/ 3
v
L
Nu h L 0.664 Pr1/3 Re1/2
Re vL
23
努塞尔数 Nu 表达的是同样温度下对流与传导的传热
速率之比。
导热热阻
Nu h L L / 1/ h
对流热阻
对于液态金属,Pr值小,一般不满足Pr 0.6的条件。
1) 边界条件为均匀壁温——P.194,(9-14) 式
(1)
截面上流体混 合平均温度
2 恒壁温或恒热通量条件下,流过一段距离的流体截面 上 分布不随时间变化,且在不同截面的径向分布相同 (不随z改变),此时称充分发展的温度分布。
0
(2)
z
32
3 恒热流条件下,充分发展区:
h
q0
T
r
rR
Ts T
Ts Tm
Ts Tm Ts Tm
r rR
差。
总结:
对流换热:导热 + 热对流;壁面+流动
2
第二篇 : 热量传输
第九章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的分类:
● 1. 从流动起因分:
自然对流: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密度差异 所产生的流动(Free convection)
强制对流:由外力(如:泵、风机)作用所产生的流 动(Forced convection)
Re x Pr
Pe大,温度场不稳定, 且 Pe大,Re大,湍流程度大。
31
9.4 圆管内强制层流对流换热 p200 (×)
1. 圆管内速度分布
亥根-泊肃叶方程 (P.45)
2. 温度分布 T = T (r, z, t)
v 2v[1 ( r )2 ] R
1 定义无量纲温度 Ts T Ts Tm
29
强调: 以上结果条件是 Pr >1 及T < 的层流情况, 但一般也可放宽到液态金属以外的层流流体。
30
对于液态金属:
液态金属的 h 常用Pe表示。 Pe — 贝克列数。
Pe vL vL Re Pr a a
Pe vL vcp a /L
流体带入热量 导出热量
局部
Pex
vx L a
10
第二篇 : 热量传输
第九章 对流换热
9. 1. 2. 牛顿冷却公式 (Newton,1702)
Ts, Tf 分别为璧面温度和流体温度, F是换热面积,h是对流换热系数, Q 是热流量, q是热流密度。
h——是对流换热系数,是一个把众多影 响对流换热因素综合而成的系数。
11
9.1.3. 对流换热系数 h 的计算式
r
C1 0
34
r
T r
2 a
Tm z
vz
(
r2 2
r4 4R
2
)
再积:
T
2 a
Tm z
r2 vz ( 4
r4 16R2
) C2
边界条件: r R时, T Ts
得:
T
Ts
2 a
Tm z
vz (r2
R2 4
r4 R4 16R2
)
T
Ts
vz 8aR2
Tm z
(r 4
3R4
4r 2R2 )
热量平衡 1 (r T ) 1 T
vzr r r a z
速度分布
vz
2vz
[1
(
r R
)2
]
r
(r
T r
)
2 a
T z
r vz [1
(
r )2] R
T Tm z z
与r无关,且 vz 与 r 无关
积分
r
T r
2 a
Tm z
r2 vz ( 2
r4 4R
2
)
C1
边界条件: r 0时, T 0
导热系数λ、粘度等;
• 2 流体的状态:液体、气体、蒸汽及在传热过程中是否
有相变。有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比无相变化时大的多;
• 3 流体的运动状况:层流、过渡流或湍流 (Re); • 4 流体对流的状况: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 5 传热表面的形状、位置及大小:如管、板、管束、
管径、管 长、管子排列方式、垂直放置或水平放置等。
5
6
7
9. 1. 1 温度边界层
流-固界面对流换热:
(1) 由于速度边界层的存在,导致温度边界层的产生。
(2) 温度边界层与速度边界层厚度一般不相等。
(3) 温度边界层同样有层流与紊流之分。
层流:热量传输以传导为主
紊流:热量传输以对流为主
(4) 紊流时,温度边界层在壁面法线上有: 过渡区, 紊流区 三个区域。
(9-20) ——温度分布式
将上式代回积分方程,并注意到
vx 3 y y3
v 2 2 3
及
T 1
得
(
T
)3
4
x
d
(T )3
13
1
3 dx 14 Pr
26
解之,得 (T )3 Cx 3 4 13 1
14 Pr
由边界条件:x = x0 时,T=0 (x0 为温度边界层起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