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的主要理论模式

原强化物与原强化作用; 次强化物与次强化作用; 正强化物与正强化作用; 负强化物与负强化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学习是带有主动性的观
值。
2、辅导方法
(3)辅导关系(六个必备条件) 两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当事人表现出表里如一,陷入焦虑和不安; 工作员在治疗中表现得表里如一; 工作员对当事人提供无条件的尊重和真正地关怀
当事人 ;
工作员对当事人的内在参考框架有正确的了解, 并能深刻体会后者的专管经验和心理状况,并能 尽力将这些有效地沟通给当事人;
原因;治疗者有操控之嫌……
6.4 小结
要点: 1、心理社会派治疗理论 2、人本治疗理论 3、行为派治疗理论
工作目标:与当事人一起发现、增强和动员自身 的长处和应对能力,落实资源,找到人与社会或 物理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6.1.1 历史脉络
玛丽里士满:注重人和环境 的双重焦点;
20th30s,弗兰克汉克斯 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一 概念;
50s,戈登汉密尔顿再次引 用“心理社会”这一概念;
60s,霍利斯《个案工作: 心理社会疗法》将这一理论 流派发扬光大。
6.1.2 价值取向与假设
1、人的成长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 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 同影响当事人的成长过程。
6.1.2 价值取向与假设
2、个人过去的经历、所持的观念、 习得的技巧、知识和态度,都会有 意无意地影响他现今的一切。
察式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 中,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 现方式及其后果间接学到 的——模仿。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在个案工作中,有许多理论模式被用于指导和支持工作人员与个案进行干预和辅导。
这些理论模式包括心理动力学模式、认知行为模式、系统模式、人际关系模式、解决问题模式和整合模式。
下面将对这六种理论模式进行初步整合和总结。
心理动力学模式是个案工作中最早出现的理论模式之一。
它关注个案内心的冲突和动机,强调童年经历对个案当前问题的影响,以及个案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过程。
心理动力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个案问题根源的方法,通过分析个案的潜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帮助个案认识和解决内心问题。
认知行为模式则强调个案的思维和行为对其问题和困扰的影响。
该模式认为个案的问题源于其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内心冲突。
认知行为模式通过帮助个案认识和改变其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供了一种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系统模式将个案视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包括个案与其家庭、社区和其他重要关系的互动。
该模式认为个案的问题来自于系统中的不平衡和不稳定,解决个案问题需要调整整个系统的互动。
系统模式强调了环境对个案的影响,通过改变个案与其环境的互动,可以引发个案的积极变化。
人际关系模式将个案的问题视为与其人际关系有关。
该模式认为个案的问题来自于其与他人的互动中的困扰和冲突。
在人际关系模式中,关注个案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亲密度、依恋和冲突,通过改善个案的人际关系来解决其问题。
解决问题模式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理论模式,它强调解决个案当前问题的实际方法和技巧。
在解决问题模式中,工作人员与个案一起制定目标,分析问题,并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该模式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使个案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整合模式是将以上各种理论模式进行整合的一种方法。
在整合模式中,工作人员根据个案的需要和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理论模式中的方法和技巧。
整合模式强调个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尊重个案的独特性。
通过整合模式,工作人员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理解个案问题,并提供个案需要的支持和干预。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帮助服务对象。
受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影响。
(1)七项原则: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权、不批判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和受控制的情绪反应。
(2)理论假设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服务对象的成长过程,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所处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有关。
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A.过去的压力:指服务对象在成长早期感受到的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消除而产生的压力,干扰当前生活,妨碍适应新的环境;B.现在的压力:当前社会环境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服务对象的行为出现偏差;C.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有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服务对象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
强调:把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既要重视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原因,又要重视服务对象当前的人格强度。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是沟通。
人际沟通会影响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和服务对象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服务对象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对象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服务对象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被开发而已,因此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使服务对象健康地成长。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

第七章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第一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产生的理论背景、基本理论假设、治疗的具体技巧和过程以及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重点:各种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治疗的方法和技巧一、理论背景二、理论假设与原则(一)基本假设1、人在情境中。
人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各部分组成,而其中的互动作用更促成各部分之间不断的彼此影响。
即,人的心理发展是受其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影响的。
因此,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重要的研究范围。
研究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即是他的家庭、学校、朋友、工作场所等。
2、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1)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人际关系的适应。
(2)当前的社会环境压力过于强烈,使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行为的偏差出现。
(3)求助者的问题还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的社会角色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沟通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双方关系的控制沟通意味着欣喜的发出和反馈沟通双方如何相互影响4、对求助者自我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被开发而已。
心理与社会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1、个别化原则2、接纳原则3、案主自决原则4、非评判的原则5、真诚或表里一致的原则6、保密原则7、受控制的情绪反应的原则三、治疗程序一般心理与社会治疗过程分为接案——建立关系、心理社会研究、诊断与治疗三个阶段。
(一)建立关系(二)心理社会研究心理社会研究是一个观察并把观察所得的资料有系统地整合的过程。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该模式主要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和“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并汇集了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
理论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成长过程;求助者问题来源主要有早年经历、当前环境和不良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人际沟通包括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求助者具有价值和潜能有待发掘。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治疗方法集中在两方面:以辅导求助者本身为主的直接治疗和以改善求助者所处环境为主的间接治疗,按照研究、诊断、治疗的步骤,通过运用各种个案工作的技巧逐步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从而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与他者的关系,能够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知觉。
但是,该模式把求助者看成“病人”“问题人”,分析方法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求助者的主观感受和独特的精神发展逻辑以及其自决权。
(401字)二、人本治疗模式从乐观主义人性观和理想主义生活观出发,是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行为治疗模式之后的第三种心理学思想流派。
理论假设认为人性本质是好的,有潜能发展自己,与人合作,能够自发评估事物及其意义;主张通过建立和谐、接纳的合作关系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自我概念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人的自我概念和主观经验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时,便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和失调。
该模式不过分注重工作者的技巧,而是注重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等非影响性指导技巧,通过创造和谐、接纳、真诚的和谐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认识自我,激发其潜能,正确认识自我。
但是个案辅导的技巧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顿悟力不是很强的群体。
(318字)三、行为修正模式该模式以求助者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doc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doc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分别是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由于涉及内容较多,今天就先简单了解一下个案社会工作吧。
一、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
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①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个案工作第八章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二)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要求求助者积极参 与行为改变的过程,并对自 己的行为变化负责。工作者 只是帮助求助者制定行为改 变的目标和计划,指导监督 求助者行为修正计划的执行 情况,并对改变状况作出评 估。
威廉斯&洛恩五个阶段管理 技术:选择目标-测量目标行 为-改变环境因素-取得有效 结果-巩固收获。
治疗方法和技术
较系统,而且比较容易操作。 行为修正模式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比
较明确,治疗的标准和效果易于观 察和测量。
局限: 忽视对求助者的内心探讨。
把人的行为理解成对外部环境的适 应,忽略的人的价值观。
过分注重行为症状的消除。
2 Section
第2节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论背景
精神 分析
人本 主义
非理性信念
训练步骤:1.确认需要进行 果敢训练的问题;2.提高求 助者进行果敢训练的动机; 3.界定合适行为;4.进行果 敢行为的训练(角色扮演、 模仿、行为预演)
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主要原则
工作者需要倾听、理解、关注 和接纳求助者。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需要修正的行为是什么?影响 修正行为的外部环境刺激是什 么以及修正行为导致什么样的 环境变化?
方法:紧张—松弛放松法
放松练习
针对系统脱敏疗法的周期长 等缺陷,为避免求助者逃避 不良情绪产生的负强化,满 贯疗法让求助者直接处于最 严重的的焦虑状态中,直到 求助者的焦虑症状消除。
满贯疗法
系统脱敏
主要用于消除各种恐惧症状。 要求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逐 渐靠近、接触恐惧对象,以 抑制或消减求助者的焦虑反 应,从而帮助求助者逐渐克 服恐惧症状。
行为 修正
情绪和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1955年创立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他希望从求助者的理性、情绪 和行为等方面着手治疗,采取主动、指导的治疗策略,使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发生彻底改 变。
个案工作的五种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有哪五种理论模式1.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介入时,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清晰化。
在危机介入时,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以积极、主动、直接并系统化地介入。
介入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
社会工作者在特定阶段还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案主有关系统的。
问题不仅来自案主自身,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对案主问题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顾问。
该模式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以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任务中心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社会工作者倾诉。
3.社会——心理模式。
这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
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针对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开展工作。
该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
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4.行为治疗模式。
该模式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治疗模式以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为指导原理,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树立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
该模式主要使用于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4)有成就的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特征 1、生活经验 : 积极VS消极 2、专业技巧 3、镇静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 4、创造性与灵活性 :学习与练习 5、精力 与 耐心 6、其他特征:坚韧、知足、勇气、乐观、现实、 客观、冷静、自信和对人类战胜危机的信心
32
6.任务中心模式
短期、有效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 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
26
(一)危机的定义 生活中的危机
公共危机 :SARS、911事件、台湾花莲地震等 个人危机 :失恋,丧失亲人,讨薪失败等
27
危机:危险和机遇 危机即转机! 中国成语:“凤凰涅磐”、“破茧成蝶”、“不 破不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等等
你的补充?
29
5. 危机干预学派
危机理论和危机干预最早是基于Lindemann 林德曼 (1944) 的一项工作。1942年在波士顿的一场大火夺 取了将近500条生命,他做为精神病学家参与了对 101位伤者以及相关的亲属的心理评估和治疗。他指 出这样的反应是一组明显的症候群。这组症候群可能 在最后会转化为严重的心理病症,对患者提供及时的 帮助能降低其最终转化成心理病症的可能性。
(2)社会基础:社会工作机构帮助个人实现自身无法完 成的需求 (3)过程基础:讲究工作机构功能的利用 强调案主自决原则
2. 心理及社会学派
1917里士满《社会诊断》 五步骤:接案、 心理社会研究、 诊断、 治疗、 评估与结案
最早、最常用的方法
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 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 该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 为、情绪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社会工作者制 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 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 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 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3. 问题解决学派
问题解决学派个案工作的理论, 1950年美国的波尔曼(Harris Perlman)所提倡 她的《社会个案工作一问题解决的程序》一书, 为该派的代表性著作。
将工作分解为:个人、问题、程序、机构
强调问题起源于个人
问题解决学派的中心思想
1、人的一生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个人对自己 、对事物、对环境、以及对内心的情绪生活等, 均时刻在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出生到死亡的 人生过程中,均是如此。 2、人生的目标是在寻求和获得:快乐多于痛苦、报 偿多于惩罚、安定多于不平衡,较好的生活适应 多于较差的生活适应,以及满足多于失望。
▲ 第二阶段----心理社会研究
持续的探讨和资料收集: 问题是如何发生的? 面对这些问题案主的动机、能力和机会又是如何 的?
▲ 第三阶段----诊断
诊断性了解的内容,包括:
确定案主待助事项和问题 判断案主生活系统与心理动力的关系; 了解案主过去生活经验与行为特质; 考量案主的自我评估;
依据案主的专业知识将案主的情况加以分类;
▲ 第四阶段:治疗
直接治疗:针对案主本身提供的治疗叫直接治疗; 社工直接与案主接触。不借助第三者。
间接治疗:针对案主的环境作改善和修正或者通过 辅导第三者间接影响帮助案主。通常借助第三方
▲ 第五阶段: 评估与结案
治疗目标达到,工作结束
适合人群:问题少年、酗酒者 、 问题家庭、虐儿父母 局限性:治疗关系 会影响工作目标的实现
(2)危机的发生、发展和干预 成功
解决
问题
使用常规方 法
未解决
得到专业 帮助Βιβλιοθήκη 解决渡过危机 自我完善
危机:困难 和境遇,认 知、情感、 行为的困扰
干预失败
自愈
未得到专业 帮助
崩溃: 对内
或对外的攻 未解决 击行为
30
(3)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
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
相信; 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 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 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 。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 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实施程序: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接案 初期接触与会谈前的准备 建立专业关系,处理案主抵触情绪
初期接触与会谈;界定问题,收集资料,初步确 定今后的思考与讨论重点。 建立案主与社工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初步收集个人问题、家庭背景、生活经验; 评估机构和社工者能否有能力提供案主所需; 协助案主决定是否继续和社工者接触; 拟定共同的工作契约,决定服务的期限。
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
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
1
第三章 个案工作 3.2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的模式
1.功能学派 2.心理及社会学派 3.问题解决学派 4.行为修正学派 5.危机干预学派 6.任务中心模式 7.增强全能模式
1. 功能学派
理论基础:弗洛伊德“人的决定论”
功能学派的三大理论基础
(1)心理基础:每个人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和适应能力
斯金纳 强调操作性行为可以改变行为结果
班杜拉 认为个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
(2)治疗方法和技术
1、放松练习 2、系统脱敏 3、漫灌疗法 4、自我管理
5、厌恶性疗法
6、模仿 7、代币管制法
8、果敢训练
案例实操:
如何缓解案主压力?
假如案主向你求助,你要怎么帮助她?
步骤:
接案与预估:案主有改变的动机,情况较单一 计划: 熟悉讲台---- 空讲台演讲 ---- 面对社工演讲 ---- 邀请同学听演讲 介入:督促训练、提供技巧、支持和鼓励 评估与结案:顺利完成了模拟
问题解决步骤
1. 接触阶段:问题界定与范围,目标确定和准备 2. 确立阶段:评价与判断,预测。
3. 行动阶段:计划的执行、结案、评估。
关注的是案主“此时此地”的状况
4.行为修正学派
(1)理论来源 巴甫洛夫的古典学习条件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强调某一刺激可以引发某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