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感染真菌
主要病原性真菌

新形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分布:鸽粪;人类的体表、口腔、粪便 形态:圆形的酵母样细胞 外周有一层肥厚的胶质样荚膜 繁殖方式:芽生,无假菌丝 培养:沙保弱与血琼脂培养基 25℃和37℃ 酵母型菌落,粘稠, 乳白色---桔黄色---棕褐色 荚膜多糖:A、B、C、D 4个血清型 临床分离株:A,D型
深部感染真菌
发病率增加: 抗生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 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药物 主要菌属: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新形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曲霉菌(Aspergillus) 毛霉菌(Mucor) 镰刀菌属(Fusarium)
单击添加大标题
角层癣菌
腐生于表皮角质或毛干表面 病原性菌: 秕糠状鳞斑癣菌(糠皮孢子菌) (Malassezia furfur) 何德毛结节菌(Pieria hortai)
秕糠状鳞斑癣菌(Malassezia furfur)
疾病:皮肤表面:花斑癣(黄褐色)
只Hale Waihona Puke 美观好发部位:胸、背、腹、颈和上臂
培养特点:好脂性(培养基中加入橄榄油等)
菌落:酵母型
镜下所见:球形或卵圆形的酵母形细胞
菌丝(比白念珠菌的假菌丝及
皮肤癣菌的菌丝宽且短)
厚壁,球形,成群的孢子
何德毛结节菌(Pieria hortai)
毛干上硬的黑色结节(砂粒状)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种 类:着色真菌 孢子丝菌 侵入途径:外伤 感染部位:局部 扩 散:着色真菌:血行或淋巴管 孢子丝菌:淋巴管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侵犯部位:侵犯表皮、甲板,不侵犯毛发 疾病:体癣、足癣、手癣、股癣和甲癣 特征:1 菌落:蜡状―> 粉末状, 白色―> 黄绿色
fungal infection常见释义

fungal infection常见释义
Fungal infection,即真菌感染,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并引起疾病。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真菌感染可以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皮肤、毛发和指甲等部位的感染,如脚气、股癣、甲癣等。
这些感染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深部真菌感染则是指侵犯人体内部器官的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这些感染往往比较严重,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体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等。
这些病原体通常通过空气、水源或接触传播,尤其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更容易引起感染。
例如,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真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为了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首先需要了解其症状和传播途径。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有时还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
在治疗方面,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污染水源等措施也有助于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总之,Fungal infectio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真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浅部感染真菌ppt医学课件

微生物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直接显微镜检查:
皮屑+10%KOH液 指甲+25%KOH/25%NaOH含5%甘油处理 常用湿标本,不加染色,直接显微镜镜检
皮肤癣菌感染的毛发
微生物检验
三.分离培养 标本 70%乙醇或在青、链霉素混合液
内处理5min 生理盐水洗3次 接种沙 氏琼脂斜面25℃培养观察菌落特征。 四.其他鉴定试验
毛癣菌属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目 -丛梗孢菌科,有20余种,其中14种能引起人和动物 的感染。
临床上常见的有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 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又称石膏样毛癣菌) 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又称黄癣菌) 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 断发菌:菌落初为 白色鹅毛状,以后变为 黄绿色粉末状。粗棒 状薄壁大分生孢子。 菌丝球拍状
小孢子菌属
我国常见的有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 样小孢子菌和狗小孢子菌等。
小孢子菌属感染皮肤和毛发,很少感 染甲。
小孢子菌生物学特性
皮屑和毛发+10%KOH处理 镜检,皮屑中 有分枝断裂菌丝,在毛发中呈现小孢子镶嵌 的鞘包裹着发干。
絮状表皮癣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癣菌, 可引起皮肤感染如股癣、足癣、体癣、 手癣和甲癣。
絮状表皮癣菌生物学性状
皮屑和甲屑经+10%KOH液消化 镜检 可见分枝断裂的有隔菌丝,少见孢子
沙氏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初为白色 鹅毛状,以后转变为黄色粉末状。镜 下可见球拍状菌丝、卵圆形或巨大棒 状薄壁大分生孢子,无小分生孢子, 在陈旧培养物中可见厚膜孢子。
毛发穿孔试验 脲酶试验 特殊营养需要试验
真菌感染检验

浅部感染真菌检验-皮肤癣菌
❖ (三)真菌检验
❖ 1.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 1)甲标本 采集标本前用75%乙醇彻底清洁病甲,以 减少培养时的细菌污染,提高镜检的阳性率。钝刀用 高压或者火焰灭菌,从甲的变色、萎缩或变脆部位、 健甲与病甲的交界处取材,保证一定量与一定深度标 本。甲标本建议取材后立刻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甲 标本应尽量剪碎后接种。对于伴有甲沟炎患者的取材 ,应采用棉拭子,75%乙醇清洁局部后沾取损害分泌 物,每位患者至少应取两个拭子,放入无菌试管中以 备镜检和培养。
❖ 侵入表皮后,在皮肤角质层外2/3处生长、繁殖,引起一 种慢性、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皮肤斑疹,呈灰白色、褐 色或淡黄色,上面附着细小糠皮样鳞屑,有时可融合成 片,似汗渍斑点,俗称汗斑即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皮损最常见于胸、背、臂的上半部皮脂 腺丰富部位。病程缓慢,多年不愈,对健康无碍,但影 响美观。油性皮肤易感,而且与遗传、免疫缺陷等因素 有关,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近年大量研究显示,糠秕 马拉癣菌还可引起毛囊炎,可能为脂溢性皮炎的重要发 病原因之一。
浅部感染真菌检验-皮肤癣菌鉴定
❖ 1.毛癣菌属 在SDA(加CCG)上27+1℃培养,毛癣菌 属菌落生长速度慢到中等;质地光滑到毛状;表面呈 白色、黄色、米黄色或红紫色,背面呈苍白色、黄色 、褐色或红褐色。显微镜下大分生孢子呈多细胞、圆 柱状、棒状或香烟形,壁光滑,常缺乏。小分生孢子 呈单细胞、圆形、梨形或棒形,孤立或像葡萄状群生 。有时存在关节型孢子和厚膜孢子。
浅部感染真菌检验-皮肤癣菌
❖ (三)真菌检验
❖ 1.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 2)皮屑标本 采集标本前用75%乙醇清洁取材区域。 用高压或者火焰灭菌钝刀,从损害的边缘向外刮取或 用剪刀剪去疱顶。如果鳞屑量较少或婴幼儿患者,可 采用粘着透明胶带或粘着皮肤采样送检,将透明胶带 粘着面紧压于损害之上,然后剥下,将粘着面向下贴 在透明载玻片上送检。皮屑标本建议取材后立刻进行 真菌镜检及培养。
皮肤感染真菌PPT课件

防治方法
预防主要靠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 保持鞋袜干燥等
治疗采用抗真菌药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皮肤癣病
角层癣菌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 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代表:秕糠状鳞斑癣菌(Malassezia furfur)
症状: 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花斑癣
第二节 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主要有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 申克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
植物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等引起感染,引 起孢子丝菌病。此菌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然后 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 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下疳。 着色真菌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 故称着色真菌病。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和裴氏
1、除去危险因素如潮湿、停止长期应用抗生素 等;
2、鹅口疮及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治疗可局部涂敷 制霉菌素、龙胆紫、酮康唑等;
3、深部感染可用两性霉素B治疗或与口服氟胞 嘧啶合用;
4、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二节 新生隐球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传染源是鸽子 主要引起肺和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条件致病:
致病性
皮肤粘膜感染 鹅口疮,阴道炎 内脏感染:肺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中枢神经感染:脑膜(脑)炎、脑脓肿
微生物学检查
一、直接镜检 假菌丝和厚膜孢子可帮助诊断
假菌丝
厚膜孢子
二、分离培养
接种于沙保弱琼脂培养基,菌落呈类酵母型
鉴定:
1、芽管形成试验 2、厚膜孢子形成试验
防治原则
申克孢子丝菌 着色真菌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浅部真菌:引起表面角化组织感染的真菌 浅部真菌病:浅部真菌引起的感染,简称癣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
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此菌具嗜脂性。
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
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
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
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
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抗真菌

7
制霉菌素 nystatin
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其体内过程及抗菌 作用与两性霉素B基本相同,但其毒性更 大,不宜注射。 局部用于皮肤,口腔、膀脱和阴道的念 珠菌感染。 口服不吸收,可用于防治肠道念珠菌病。 较大剂量口服可致恶心、呕吐、腹泻。 局部用药刺激性不大。
8
2018/11/28
二、抗深部真菌药
6
2018/11/28
克霉唑 clotrimazole 口服吸收差,口服用药时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目前仅供局部应用。临床用于表浅部真菌病、皮 肤粘膜或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完整皮肤吸收率 低于0.5%,阴道吸收率为3%~10%,阴道内抗菌浓 度可持续3天。口含片仅用于口腔假丝酵母菌病。
2018/11/28
2018/11/28
16
三、抗浅部、深部真菌药 酮康唑 ketoconazole
酮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为人工合成的广谱 抗真菌药,对深部及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均具 抗菌活性。 它能选择性抑制真菌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依赖 性的14-α -去甲基酶,使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 受阻,真菌细胞膜缺乏麦角固醇时,膜的流动 性降低,从而损害某些与膜结合的蛋白酶的功 能,最终抑制真菌生长。
2018/11/28
10
【抗菌作用与用途】
系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 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 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 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可 首选用于治疗由上述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 染。 其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 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 致细胞内许多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2024年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细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范文

《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细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篇一一、引言真菌病,根据感染深度可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
这两类疾病均由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其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各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细胞外水解酶活性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对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测定,以期为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菌株来源:本研究所用菌株均为临床分离的浅部及深部真菌病病原菌。
(2)试剂与仪器:各种生化试剂、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显微镜、酶标仪等。
2. 方法(1)菌株培养与分离:将临床标本接种于特定培养基上,进行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酶活性检测:采用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细胞外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3)数据分析:将所得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菌株的酶活性差异。
三、实验结果1. 浅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通过酶活性检测,我们发现浅部真菌病菌株主要产生蛋白酶和脂酶。
其中,某些菌株的蛋白酶活性较高,可能与其对皮肤角质层的破坏能力有关;而某些菌株的脂酶活性较高,可能与其在皮肤表面寄生和繁殖的能力有关。
2. 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深部真菌病菌株主要产生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
这些酶在真菌侵入机体组织时,有助于其破坏宿主细胞,从而在体内繁殖。
我们发现不同菌株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各菌株的致病力和毒力有关。
3. 酶活性与菌株致病力的关系通过对比浅部与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我们发现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普遍较高,这可能与它们在体内更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某些特定酶活性的菌株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这为今后研究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讨论本文通过对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测定,了解了各菌株的酶活性特点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诊断: 标本采集:痰、脓 检测方法:涂片镜检(革兰染色) 分离培养:沙氏培养基 2、防治: 疫苗:无 治疗: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二性霉素-B)
致病菌分类
白假丝酵母菌 热带假丝酵母菌 假丝酵母菌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克柔假丝酵母菌 都柏林假丝酵母菌 * “流行病学转换”现象
生物学特性
1、形态:类酵母菌型、G +、假菌丝
2、培养:沙氏培养基(菌落灰白、带酵母味)
3、抵抗力:弱
致病性
1、感染:皮肤黏膜 内脏 中枢神经 2、超敏反应:变应性皮炎 哮喘
3、抗原结构:多糖抗原(分A-D共Fra bibliotek型)致病性
1、肺炎:
2、脑膜炎:
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诊断: 标本采集:痰、分泌物、脑脊液 检测方法:涂片镜检(印度墨汁负染) 分离培养:沙氏培养基 血清学测定:荚膜多糖抗原 2、防治: 疫苗:无 治疗:抗真菌药物(5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
假丝酵母菌
1、致病菌分类 2、生物学特性 3、致病性 4、诊断与防治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性
真菌 皮肤 毛癣菌属 表皮菌属 小孢子菌属 + + + 感染部位 指甲 + + — 毛发 + — +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着色真菌:
着色霉菌病
孢子丝菌属:
孢子丝菌病
新生隐球菌
1、生物学特性 2、致病性 3、诊断与防治
生物学特性
1、形态:酵母菌型、有荚膜、印度墨汁负染
2、培养:沙氏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