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浅部真菌标本采集与初步鉴定
微生物检验常用技术与方法—临床真菌检验技术与方法(微生物检验课件)

掌握真菌的检验方法。 熟悉真菌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熟悉真菌的鉴定程序;真菌药物 敏感试验方法。
第一节 真菌形态检验技术
一、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 标本的采集—— 根据真菌感染部位采集不同的标本。 浅部真菌感染 取毛发、皮屑、指(趾)甲等标本
深部真菌感染
取痰液、脓汁、血液、脑脊液等标本
培养基用途 真菌的常规培养 真菌的常规培养 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的厚膜孢子 观察真菌菌落色素,用于鉴别 生化反应鉴别培养(红色癣菌和石膏样癣菌) 深部真菌培养 真菌的培养与鉴定
第二节 真菌培养技术
显色鉴定培养基
代谢基质 产色基团
原
真菌的酶
理
分解代谢基质
真菌特异性酶的 底物(无色)
产色基团游离 (显色)
4. 病理组织检查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5. 核酸检测
用于真菌的分型鉴定。
有ELISA、生物学方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
6. 真菌毒素的检测 色谱法等多种方法。
7. G试验
用于念珠菌、曲霉菌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返回章内容
第四节 真菌检验G试验、GM试验
应用背景
• 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确 诊通常需要侵入性的组织标本,因 此有较高的漏诊率。目前国内大多 数医院都在开展非侵袭性实验室技 术如G试验和GM试验,成为真菌 感染的诊断标准之一,以提高真菌 感染的阳性率。
同化氮源试验
• 检测真菌对氮源利用能力的试验,主 要用于鉴定酵母菌。
明胶液化试验
• 某些真菌具有明胶酶,可分解明胶蛋 白,使其失去凝胶性质而不能凝固。
尿素分解试验
• 某些真菌具有尿素酶,可分解尿素。
第三节 真菌的鉴定方法
常见浅部真菌的标本采集及初步鉴定 -无视频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二、小孢子菌属-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 • 镜下形态: • 可见很多纺锤形的大分生孢子,壁厚有刺,顶端可有“帽样”
肥大,分隔为6-12隔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二、小孢子菌属-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 • 鉴定要点:
2、取材选取皮损边缘处,阳性率高; 3、指趾间皮损以第4、第5指趾间阳性率最高; 4、取部分皮屑置载玻片上,滴一滴5~10%KOH,盖 上盖玻片后直接镜检,另取部分皮屑接种于含氯霉素的 沙氏斜面培养基,置28℃培养两周,隔天观察。
标本采集
• 二、采集的注意事项 • 甲屑:
1、取材前局部用75%酒精消毒,先刮去病甲上层;
• 生长速度:25~28℃生长一周的菌落大小 • 生长非常快:直径≥9cm • 生长快: 直径3-9cm • 生长速度中等:直径1-3cm • 生长慢: 直径0.5-1cm • 生长非常慢:直径≤0.5cm • 质地:可见绒毛状、羊毛状、粉末状、颗粒状、蜡样等,表面可 •
高起或平坦,有或无皱折 颜色:红、白、黄、紫等,色素可渗透到培养基中
齐,背面呈葡萄酒色或红色
• III 粉末状:生长快,表面粉末中央凸起,菌落约占斜面的2/3,正面粉红色,
背面暗红色,边缘清楚
• IV 沟纹状:生长快,表面有少许菌丝及放射状沟纹,边缘清楚,背面暗红色
• V 颗粒状:又称胭脂型,似紫色毛癣菌,表面胭脂色,呈颗粒状,日久有少许
白色绒毛状菌落,背面暗红色,菌落质地松脆
• 1、发外镶嵌状孢子
• 2、菌落形态和颜色
• 3、大分生孢子形态特别是末端的帽样肥大
• 4、在米饭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产生大量大分生孢子
真菌感染检验

浅部感染真菌检验-皮肤癣菌
❖ (三)真菌检验
❖ 1.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 1)甲标本 采集标本前用75%乙醇彻底清洁病甲,以 减少培养时的细菌污染,提高镜检的阳性率。钝刀用 高压或者火焰灭菌,从甲的变色、萎缩或变脆部位、 健甲与病甲的交界处取材,保证一定量与一定深度标 本。甲标本建议取材后立刻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甲 标本应尽量剪碎后接种。对于伴有甲沟炎患者的取材 ,应采用棉拭子,75%乙醇清洁局部后沾取损害分泌 物,每位患者至少应取两个拭子,放入无菌试管中以 备镜检和培养。
❖ 侵入表皮后,在皮肤角质层外2/3处生长、繁殖,引起一 种慢性、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皮肤斑疹,呈灰白色、褐 色或淡黄色,上面附着细小糠皮样鳞屑,有时可融合成 片,似汗渍斑点,俗称汗斑即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皮损最常见于胸、背、臂的上半部皮脂 腺丰富部位。病程缓慢,多年不愈,对健康无碍,但影 响美观。油性皮肤易感,而且与遗传、免疫缺陷等因素 有关,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近年大量研究显示,糠秕 马拉癣菌还可引起毛囊炎,可能为脂溢性皮炎的重要发 病原因之一。
浅部感染真菌检验-皮肤癣菌鉴定
❖ 1.毛癣菌属 在SDA(加CCG)上27+1℃培养,毛癣菌 属菌落生长速度慢到中等;质地光滑到毛状;表面呈 白色、黄色、米黄色或红紫色,背面呈苍白色、黄色 、褐色或红褐色。显微镜下大分生孢子呈多细胞、圆 柱状、棒状或香烟形,壁光滑,常缺乏。小分生孢子 呈单细胞、圆形、梨形或棒形,孤立或像葡萄状群生 。有时存在关节型孢子和厚膜孢子。
浅部感染真菌检验-皮肤癣菌
❖ (三)真菌检验
❖ 1.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 2)皮屑标本 采集标本前用75%乙醇清洁取材区域。 用高压或者火焰灭菌钝刀,从损害的边缘向外刮取或 用剪刀剪去疱顶。如果鳞屑量较少或婴幼儿患者,可 采用粘着透明胶带或粘着皮肤采样送检,将透明胶带 粘着面紧压于损害之上,然后剥下,将粘着面向下贴 在透明载玻片上送检。皮屑标本建议取材后立刻进行 真菌镜检及培养。
真菌检测方法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长成绒毛样菌丝,未见其它细菌生长。
经48小时培养长成白色菌落。
72小时菌落呈纽扣状,由中心向外周逐渐变深,转变成灰白色、灰绿色。
取培养物镜检可见大量球形的分生孢子。
通常人们把真菌和霉菌认为是一种病原的两种说法。
真正真菌包括霉菌,霉菌只是众多真菌中的一种。
真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微生物。
根据其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前部真菌和深部通常人们把真菌和霉菌认为是一种病原的两种说法。
真正真菌包括霉菌,霉菌只是众多真菌中的一种。
真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微生物。
根据其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前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孢子丝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
而霉菌多为细胞真菌的一种,也为深部感染真菌,包括烟曲菌、黄曲菌、黑曲菌、土曲菌等,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引起全身播散性感然,影响预后。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实验材料和检验目的来确定。
目前国标方法中使用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孟加拉培养基(RBC)、高盐察氏培养基(CAO),其中PDA和RBC适合于一般的霉菌和酵母菌生长,而CAO则适合于高渗性霉菌生长,酵母菌几乎不长。
在日常检测中我们发现,有些常见的耐高渗性霉菌,如局限曲霉、谢瓦曲霉、赤曲霉、Wallemia等在PDA、RBC上生长非常缓慢或不长,而这些菌在高渗培养基如M40Y、DG18(M40Y琼脂配方:蔗糖400g,麦芽提取汁20g,酵母提取汁5g,琼脂20g,氯霉素50mg,蒸馏水1000ml;DG18琼脂配方:葡萄糖10g,蛋白胨5g,KH2PO41g,MgSO4·7H2O 0.5g,氯霉素0.1g,0.2%二氯硝基苯胺1.0mL,琼脂15g,蒸馏水1000mL,PH6.5)上则正常生长,孢子、形态特征发育良好,而且酵母菌也能在M40Y、DG18上生长,因此,若能同时采用PDA和M40Y(或DG18)分离培养各类样品中的霉菌,将能更全面地反映出污染霉菌的菌相。
真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真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包括由病原性真菌、条件致病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病和浅部真菌病;由气传真菌所致的变态反应真菌症即过敏;由污染真菌产毒所致的真菌中毒症。
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大量治疗手段的开展,免疫障碍疾病的大量发生,使真菌感染的情况日益增加,医院感染中的真菌感染也不断增加,因而,掌握真菌检验的方法就成为检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材料与方法1.1 真菌来源收集临床送检标本所分离出的真菌120例,男性84例,女性36例,其中痰液96株,粪便11例,咽拭子12例、尿液5例、血液4例,分泌物3例。
1.2 采集及处理根据真菌侵犯组织和器官的不同而采集不同的标本,而采集最合适的标本是决定能否找到病原性真菌的关键,要尽量用消毒方法采集标本以免污染。
深部真菌病的标本如血液、脑脊液、脓液、尿、痰等应及时收集检查,一般不超过1~2h,以免变质污染,标本采取前,应忌用药。
为避免污染杂菌,在收集标本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在培养基内加入抗生素类。
1.3 检验方法1.3.1 酵母样菌的检验直接涂片法各类标本,除脑脊液、尿、胸水、腹水等需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作涂片外,其他均可用生理盐水或10%~40%KOH作涂片后直接镜检或用革兰、墨汁、0.1%甲苯胺蓝染色后镜检。
分离酵母样菌所选用的培养基为沙保弱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可加入各种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有利于真菌生长含抑制剂的霉菌琼脂。
将备类标本直接接种上述培养基,除新型隐球菌需同时接种两支培养基;一支孵育于37℃,另一支孵育于22~28℃,其他酵母菌均孵育于22~28℃。
每日观察生长情况。
根据酵母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及在玉米粉吐温80培养基上生长物在显微镜下生长情况可作初步鉴定。
1.3.2 丝状真菌的检验某些丝状真菌如孢子丝菌或荚膜组织胞浆菌的直接涂片,必须染色后检查。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染色更为清楚,不染色涂片不易保存,染色涂片可长期保存。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真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标本采集、直接镜检、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免疫学试验等。
以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最重要。
1标本采集不同真菌感染应采用不同的临床标本。
浅部真菌感染可以采集毛发、皮屑、指(趾)甲、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感染的检查可取痰、尿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等。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一般不超过1~2h,以免标本变质污染。
标本须在用药前采集,对已用药者则需停药一段时间后再采集标本。
2检查方法2.1 直接检查法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
但是,除了少数真菌外,多数不能确定其种类。
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有时需反复检查或做其他方法检查以进一步确定。
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
2.1.1 不染色标本检查取皮屑、毛发、指(趾)甲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滴加100~200g/L KOH溶液1~2滴,以盖玻片覆盖后在火焰上微微加热,使组织或角质溶解、透明后,先于低倍镜检查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再以高倍镜检查其特征,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
2.1.2 染色标本检查有些真菌如深部真菌需要染色后才能更清楚地观察,常用的染色方法如下。
(1)革兰染色法:多用于白假丝酵母菌、孢子丝菌和新近感染的组织胞浆菌等。
所有真菌均为革兰阳性。
(2)乳酸酚棉蓝染色法:取标本于载玻片上,滴加染液,加上盖玻片后于镜下观察,真菌被染成蓝色。
该法适用于各种真菌的直接检查,培养物涂片检查及小培养标本保存等。
(3)荧光染色法:用0.1%吖啶橙对标本涂片和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为黄绿色,新型隐球菌、鼻孢子菌为红色,组织胞浆菌为红黄色,曲霉菌为绿色。
2.2 分离培养法真菌培养是目前鉴定真菌的唯一方法。
常见病原性真菌鉴定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一、白假丝酵母菌
(一)生物学特性 在沙培养基上呈类酵母型菌落,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G+ ,可形成假菌丝、厚膜孢子。
白假丝酵母菌菌落 芽生孢子与假菌丝
假菌丝与厚膜孢子
肺新型隐球菌感染
第三节 其他重要真菌
(一)曲霉 1.生物学特性
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由于产生分生孢子 而渐呈现不同颜色
烟曲霉菌落
黄曲霉菌落 黑曲霉菌落 构巢曲霉菌落 土曲霉菌落
第三节 其他重要真菌
第三节 其他重要真菌
(一)曲霉
镜下可见菊花样的分生孢子头,因菌种不同而呈不同颜 色
烟曲霉
黄曲霉
2.毛癣菌属:
须毛癣菌菌落
断发毛癣菌菌落
许兰毛癣菌菌落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2.毛癣菌属:显微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 菌丝形态多样
红色毛癣菌大分生 孢子
红色毛癣菌小分生 孢子
紫色毛癣菌菌丝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2.毛癣菌属:
须毛癣菌大、小分 生孢子
断发毛癣菌小分生孢 子及菌丝
许兰毛癣菌菌丝
微生物学检查 镜检:革兰或美蓝染色,若发现滋养体或 孢囊可确诊。 血清学诊断:ELISA、IF、补体结合试验 分子生物学诊断:PCR及DNA探针技术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二)孢子丝菌
孢子丝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植物和木材上,腐生真 菌,常因外伤感染,引起孢子丝病。主要的病原菌 是申克孢子丝菌,主要通过微小伤口侵入皮肤,引 起孢子丝菌性下疳 一种双相性真菌
孢子丝菌下疳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医院真菌标本采集标准操作规程

XXXX医院真菌标本采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规范真菌标本采集、接种培养及鉴定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各类真菌检测的标本。
3 标本采集及处理3.1 标本类型痰、尿、粪、脓液、脑脊液、血、拭子、皮屑、甲屑、气管穿刺抽取的痰液等。
3.2 标本采集与处理3.2.1 痰液、气管穿刺抽取的痰液。
3.2.2 尿液:早晨中段尿10ml,离心收沉淀液1 ml,作真菌涂片及培养。
3.2.3 口腔、咽喉、外耳道、阴道、和直肠黏膜的标本:应迅速放入内装1 ~ 2 ml无菌蒸馏水的试管送检。
常规KOH涂片及SDA培养。
3.2.4 粪便:无菌盒送检,挑取黏液、脓血接种于含氯霉素培养基上。
3.2.5 脓液:脓液标本应置无菌广口有盖玻璃瓶或小的无菌平皿中,立即送检。
3.2.6 脑脊液:采集于无菌试管3 ~ 5 ml立刻送检,离心后以无菌吸管吸取离心沉淀物1 ml,作黑汁涂片镜检和培养(SDA)25℃及37℃1周。
3.2.7 血液:分别于左右两侧尢菌抽血3 ~ 5 mI,立即置于脑心浸出液肉汤。
3.2.8 体液:支气管积液、关节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等10ml,离心沉淀后取0.5ml沉淀液作直接镜检(注意颗粒)及培养。
3.2.9 组织:标本置无菌平皿中立即送检,置无菌研钵或组织匀浆器加2 ml蒸馏水,研磨成浆或切成1 ~ 2 mm3的小块作真菌直接镜检(KOH涂片)及培养。
3.2.10 皮屑:皮损的边缘、疱壁、脓液、深层趾(指)间皮屑或活动边缘皮屑。
取材前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材处,标本作真菌直接镜检(KOH涂片)和培养。
3.2.11 甲屑:用细锉或牙科磨钻取病甲与正常甲交界处并且贴近甲床部的甲屑,标本用酒精浸泡待干燥后以十点接种法分别种于含放线菌酮及不含放线菌酮的SDA平皿,25℃ ~ 28℃培养3周,并同时作KOH 涂片。
3.2.12 毛发:取病发15根、75%酒精消毒,3 ~ 5根作直接镜检,5 ~ 10根种于SDA斜面(加氯霉素),稍划破斜面掩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采集
• 二、采集的注意事项 • 甲屑:
1、取材前局部用75%酒精消毒,先刮去病甲上层; 2、刮取正常甲和病甲交界处并且贴近甲床部分的甲屑, 一般甲根部的甲屑阳性率高; 3、取部分甲屑置载玻片上,滴一滴10~20%KOH, 盖上盖玻片后直接镜检,另取部分甲屑接种于含氯霉素 的沙氏斜面培养基,置28℃培养两周,隔天观察。
• 质地:可见绒毛状、羊毛状、粉末状、颗粒状、蜡样等,表面可
高起或平坦,有或无皱折
• 颜色:红、白、黄、紫等,色素可渗透到培养基中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形态学特征
• 孢子:形态和排列方式是鉴定癣菌的重要依据 • 小分生孢子:体积小,单细胞性,壁薄,呈圆形、梨形、棍棒型
等
• 大分生孢子:体积大,多细胞性,分隔为数个室、壁薄或厚,光
子柄的末端,数目或多或少,呈梨形或棒形,间或可见少数大分 生孢子,间生厚壁孢子,球拍菌丝及结节菌丝
• III 粉末状、V 颗粒状: • 可见较多的大分生孢子,呈棒状或笔状,薄壁光滑有3-10隔,
小分生孢子梨形或棒形,侧生,无柄或短柄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一)、红色毛癣菌(Trychophyton rubrum) • 镜下形态: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二)、须癣毛癣菌(Try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 菌落特征: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一)、红色毛癣菌(Trychophyton rubrum) • 鉴定要点:
• 1、菌落特征及色素 • 2、分生孢子的形态 • 3、玉米粉吐温琼脂上产生红色色素 • 4、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 5、尿素酶试验阴性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二)、须癣毛癣菌(Try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齐,背面呈葡萄酒色或红色
• III 粉末状:生长快,表面粉末中央凸起,菌落约占斜面的2/3,正面粉红色,
背面暗红色,边缘清楚
• IV 沟纹状:生长快,表面有少许菌丝及放射状沟纹,边缘清楚,背面暗红色 • V 颗粒状:又称胭脂型,似紫色毛癣菌,表面胭脂色,呈颗粒状,日久有少许
白色绒毛状菌落,背面暗红色,菌落质地松脆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一)、红色毛癣菌(Trychophyton rubrum)
绒毛状
粉末状
沟纹状
颗粒状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一)、红色毛癣菌(Trychophyton rubrum) • 镜下形态:
• I 羊毛状、II 绒毛状、IV 沟纹状: • 可见分枝分隔菌丝,小分生孢子侧生于菌丝两侧或在短分生孢
滑或粗糙,呈纺锤形、棍棒状、铅笔状等
• 厚壁孢子:是菌丝前端或中间的细胞质凝集,周围有厚壁包绕的
一种抵抗力增强的孢子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鉴定试验
• DTM培养基 :绝大多数皮肤癣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3~7天,培
养基由黄变红,大多数酵母菌和霉菌不变色
• 米饭培养基:用于鉴别犬小孢子菌和奥杜盎小孢子菌 • 米粉培养基:用于鉴别念珠菌属、丝孢酵母属和地霉属 • 尿素酶试验:用于鉴别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 • 玉米粉吐温琼脂试验:用于鉴别红色毛癣菌和其他皮肤癣菌 • 毛发穿孔试验:用于鉴别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
标本采集
• 一、标本需要量 • 皮屑:刮取尽量多 • 甲屑:尽量多 • 毛发:约15根 • 耳道:2拭子或尽量多刮取 • 眼角膜:2拭子,2~3滴眼分泌物或尽量多刮取 • 组织:适量
标本采集
• 二、采集的注意事项 • 皮屑:
1、检查前一周,皮损部位不应使用任何抗真菌药物, 取材前局部用75%酒精消毒; 2、取材选取皮损边缘处,阳性率高; 3、指趾间皮损以第4、第5指趾间阳性率最高; 4、取部分皮屑置载玻片上,滴一滴5~10%KOH,盖 上盖玻片后直接镜检,另取部分皮屑接种于含氯霉素的 沙氏斜面培养基,置28℃培养两周,隔天观察。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一)、红色毛癣菌(Trychophyton rubrum)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一)、红色毛癣菌(Trychophyton rubrum) • 菌落特征:
• I 羊毛状:菌落充满斜面,为羊毛状菌丝,呈卷筒状,背面葡萄酒色 • II 绒毛状:生长快,菌落约占斜面的2/3,表面有稀疏的绒毛状菌丝,边缘整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一、毛癣菌属 • 毛癣菌属包括22个种,其中11个种与人类的体股癣、
足癣、头癣和甲癣有关。有4个种仅能从动物分离,其 余为人畜共患
• 生态学:亲人型、亲动物型、亲土型 • 直接镜检:一般为发内孢子、菌丝等,皮屑、甲屑内菌
丝或孢子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一、毛癣菌属 • 红色毛癣菌 最常见,是体股癣、手足癣和甲癣的主要病原菌 • 须癣毛癣菌 又称石膏样毛癣菌,第二大病原菌 • 许兰毛癣菌 曾经是我国主要的头癣病原菌,现已很少见 • 同心毛癣菌 又称叠瓦癣,主要侵犯皮肤,不侵犯毛发 • 疣状毛癣菌 亲动物型癣菌,一般炎症反应强烈 • 紫色毛癣菌 亲人型,是黑癣的主要致病菌 • 断发毛癣菌 亲人型,引起黑癣,头发出头皮即断,形似黑点
标本采集
• 二、采集的注意事项 • 毛发:
1、直接检查取3~5根病发标本,加10~20%KOH, 火焰上快速通过数次,以不煮沸为度;
2、取毛发标本5~10根接种于含氯霉素的沙氏斜面培 养基,要划破斜面稍稍掩埋,置28℃培养两周,隔天观 察。
标本采集
• 三、标本采集工具
• 红色毛癣菌
直接镜检
• 红色毛癣菌
直接镜检
• 胶红酵母
直接镜检
• 糠秕马拉色菌
直接镜检
• 黄曲霉
直接镜检
• 互格链格孢
直接镜检
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 形态学特征
• 生长速度:25~28℃生长一周的菌落大小
•
生长非常快:直径≥9cm
•
生长快: 直径3-9cm
•
生长速度中等:直径1-3cm
•
生长慢: 直径0.5-1cm
•
生长非常慢:直径≤0.5cm
常见浅部真菌的标本采集及初步鉴定
浅部真菌病
• 定义:浅部真菌病( Superficial mycosis)是
指由致病真菌或条件致病真菌感染人体皮肤、 毛发和甲等浅表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 上常见有头癣、体癣、股癣主要致病菌种:
毛癣菌属 小孢子菌属 表皮癣菌属 念珠菌属 曲霉菌属 暗色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