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到极致便为雅
大俗与大雅

大俗与大雅2018级5班董园浩古人云:大俗即大雅。
然何谓大俗?何谓大雅?俗者,粗鄙也。
或许我们并不清楚俗的准确概念,但我们却能对此做出自以为精确无比的判断。
若有一农民躬耕于田亩,必谓之俗;若有一秀才满口之乎者也,亦谓之俗;若有一臣子辗转于官场之间,此必是大俗也。
从来入世的思想便是充满风尘气的。
仿佛这芸芸众生都是顺应潮流之人,喝上一口疯泉之水,与时俱进,跟着大家一起疯疯癫癫,甚至满嘴疯言疯语,便是最好。
然而从来如此,便对吗?雅者,高尚也。
自古人们就对高雅之物颇有研究。
中国古典美学有四大基本概念:清、逸、妙、神。
但人们对于高雅与否的判断却仅仅是“赏其皮相”,未窥其本真。
若有一渔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必谓之雅;若有一樵夫人生迟暮仍能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亦谓之雅;若有一隐士“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此必是大雅也。
从来大雅就是些虚无缥缈的意境。
然而这般有“境界”之人,就必是雅吗?若披星戴月的农民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若金榜题名的秀才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若深谙为官之道的臣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王安石。
那么,何谓之俗,何谓之雅呢?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俗和雅作为两个对立的词,殊不知人不可无俗,亦不可无雅。
繁华落尽见真淳。
清、逸、妙、神,这些都属于王静安先生所说的“境界”,境界又归于“道”。
在大俗处悟道,才是极好的。
现在这社会,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人写文章都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毫无灵魂。
自以为文中有几句阳春白雪,便可沾染上古人的仙气。
但没有经历过劫难的人,又怎会懂得看透繁华之后的大彻大悟呢?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都江堰》中有一句话:“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是啊,人只有在最质朴的地方才能够找到最纯粹的道啊。
大雅背后必有大俗,大俗之人亦可大雅。
故曰:大俗即大雅。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素材6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素材:个体和群体(一)个体和群体的名言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道德之立,所以利群。
(梁启超)3.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4.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伏尔泰)5.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6.每个人都在愤世疾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
(熊培云)7.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约翰·多恩)8.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10.世间有万事万物,你即是其中的一种。
万物不断生长,你即是生长的一种。
这种生长让你像雪一样飘落在不属于你的风景地,隐去丑陋,直到街道和这狂乱的世界都堆满了雪。
(罗伯特·潘·沃伦)(二)个体和群体的典例1.个体:平凡也美丽,渺小亦精彩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
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芸芸众生中的你,也可以变成精彩而有个性的你!2.集体:个体共同谱写的交响曲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的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
其实,每一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几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
最终,因为无数个体的自觉融入,平凡而渺小的鸥鸟,上演了壮观无比的飞行“大戏”。
3.安泰俄斯之死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大力士叫安泰俄斯,因为他的母亲是大地之神,所以只要他身体触地,就能从大地中源源不断地吸取力量,战胜任何对手。
后来,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在与他格斗时把他举在空中,掐断他和大地的联系,很快就把他杀死了。
人民群众就像大地,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英雄,会变成失去力量的安泰俄斯。
4.巨杉的秘密美国西海岸长着很多巨杉,它们高达七八十米,相当于40层楼高。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浅谈雅与俗说到“雅”与“俗”,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其实真要是那么容易界说的话,历来对雅俗的说法就不会莫衷一是了。
雅与俗是一组对立的美学概念,当每个人面对需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的对象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概念也是有着时代性、地域性和主观性的。
这对概念似乎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概念,那就是“雅俗共赏”(笔者不认同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当然,有些审美对象不存在雅俗的问题。
雅与俗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某件事物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对矛盾。
雅,其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说文》:“楚乌也。
”从隹,牙声。
在中国文学的修辞中是明显具有褒义的,譬如:一、正确;合乎规范: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文章尔雅。
(《史记。
三王世家》)。
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
(《风俗通·声音》)雅者,古正也。
(《白虎通·礼乐》)。
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谞,后又借雅为谞也。
风,讽也。
雅,谞也,颂,诵也。
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
(《荀子·荣辱》)。
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
指儒家经典之学)二、高尚美好:张耳雅游。
(《史记·张耳陈馀传》)忽忘雅素。
(《汉书·张禹传》)雅步擢纤腰。
(《陆云诗》)。
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三、敬辞:尊敬他人的敬辞,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而以上列举的不管是具有正确、合乎规范、还是高尚美好或者用于敬辞,都有明显的褒义的美学价值倾向。
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

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近日听德云社相声,觉得郭德纲对“雅与俗”的一段笑侃很有意思。
郭德纲说:“有人说了,听交响乐高雅,看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
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钻儿的吧。
什么叫雅,什么叫俗?牙佳为雅,人谷为俗。
一个牙字儿一个佳字儿,这字儿念雅,嘴里说出来,吃饱了没事,坐那儿叨叨叨说出来的,这是雅;单立人一个谷,五谷杂粮的谷,这字儿念俗,吃喝拉撒这是俗。
人可以不说,就是你可以不需要雅的东西,但这俗你离不开。
雅与俗,俗与雅相辅相承。
喝着咖啡就大蒜,秋水长天一色。
让我和人民群众保留一份俗的权利吧。
”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蒜是个凡俗的东西吗?从郭德纲的调侃可以看出,对于某些所谓的高雅人士打压德云社相声,郭德纲也是毫不示弱,进行了无情地讽刺和回击。
其中“喝着咖啡就大蒜”成为最经典的包袱之一。
那位说了,大蒜招惹谁了?怎么就俗了?大蒜是家庭常见的蔬菜和调味料,而且可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
大蒜的鳞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聚糖和多糖类、另外还有脂肪、矿物质等。
大蒜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及抗病原微生物等,长期食用可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用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儿歌来唱:大蒜浑身都是宝,人人顿顿少不了。
但这么好的东西,因为吃过以后往往遗留很大的味道,在不吃大蒜的人看来,往往是难以忍受。
故而有人断言,从古到今,弥漫着蒜味的地方,一般不会是太高雅的地方。
很多显贵因此对蒜厌恶而远避。
但有人仔细观察过,如果以蒜作调味品烹饪饭菜,这些平时对大蒜嗤之以鼻的贵人,却又吃得很欢畅。
明知道里面有蒜末,却又说很香、很好吃,其实反映的就是很多人的两面性:嘴里厌之,嘴里又用之。
人们把这类人归为“贱”的代表。
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一日,帮我们老板去另一个大老板办公室送一幅字画,却见其案台上一个青花瓷的盘子中,养了一串发出翠绿嫩芽的蒜瓣。
俗到极致便为雅

俗到极致即为雅——汪曾祺《葡萄月令》语言赏析瑞景中学赵志民内容提要:文章从语言角度赏析《葡萄月令》。
涉及到语体的色彩、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的妙处。
选择精当的语句,并对语句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对于文章中语言使用欠妥的地方,也稍作提及,以期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语体色彩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妙处初读《葡萄月令》,有学生说语言粗糙。
粗糙?显然是还没能品味出它的细腻与丰富。
“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地道的口语”〔1〕,简短、灵活的句式,精准的用词,恰到好处的修辞,我们读这篇散文,就如同听一个经验丰富的果农在娓娓动听地拉家常。
“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
”〔2〕这话尽然,作者用极平淡、朴素、纯真的语言,准确、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葡萄一年中的生长、管理情况,让我们在接近生活本真的描述中,体味到内在的情趣与韵味。
一、语体的色彩语体色彩分类很多,我们要说的是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
书面语体具有语义舒展、词语丰富和句式严密的特点。
口头语体则表意形象、用词灵活和句式多变。
《葡萄月令》选用的是具有较强口语色彩的散文语言。
这种语言,简洁明快,自由活泼,不拖泥带水,貌似寡然无味,实则如饮甘泉,回味无穷。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一月,下大雪。
五个字,一句话,却表达出时间、事件、情势与氛围。
言虽简,意颇丰。
每一个月份,都用这样简短的句子,书写葡萄的生长与管理的各个阶段。
三月,葡萄上架。
四月,浇水。
八月,葡萄“着色”。
简洁明快、自由灵活的特征显而易见。
这种来自民间的口语形式,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如:糟朽了的,只好烧火。
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
如果说“糟朽”还带有一点文雅气,那么烧火带来的可就是纯正的泥土气息。
“干脆得很”与“一概剪光”更是赤条条,无修饰。
如老农的俗语直来直去。
如果再夹杂些方言,则更是在土气里带有一点俏皮。
如: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磁棒”、“挺括”,字里行间带有一种收获的欣喜。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摘要:宋代文学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雅俗变化呈现出跟前代完全不同的走向,宋代文学以雅为宗,但同时又出现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
宋代文人不但可以接受俗文学,而且努力改造雅文学,使宋代文学达到与前人不同的新境界。
关键字:宋代文学雅俗雅俗结合以俗为雅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继承前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俗文化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主要趋势。
宋代文学也受其影响,总体呈现以雅为宗,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宋代文化的影响。
一、雅俗变化成因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远大于前朝,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十多倍,致使许多平民庶族踏上仕途,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要成分,官僚、文化与学者三位一体成为他们的主要特征。
而这一群体也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主体。
一方面,宋代士子本质仍深受儒家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努力维护传统封建的伦理道德,注重品行、操守。
加之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盛行,文人成为宋代朝廷的“顶梁柱”,那么他们所倡导的文风必然倾向典雅,例如宋初盛行的西昆体,代表作家是杨亿这样的翰林学士,他们所倡导的辞采华美,对仗工整,风格典雅等诗风在当时风行一时,独领风骚;而另一方面,这些士子骨子里本就是平民,对市民文化有归属认同感。
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士子们的观念被冲击,怡情养性,追求娱乐成为他们的自觉需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以俗为雅”的倾向。
宋代长期以来,社会较为安定,农业发展迅速,剩余农产品增多,传统的小农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城市群,市民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勾栏、瓦舍等通俗娱乐场所,市民的文化消费逐渐增多也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与印刷业发达,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也扩大了文化的消费群体。
为了有更多的读者,雅正文学也不能一直“高高在上”,也得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通俗化。
浅谈文学的雅与俗

浅谈文学的雅与俗说起“雅”与“俗”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何为“雅”,何为“俗”。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里,雅与俗是两个相对的审美范畴,被用来衡量艺术品位的高下。
雅与俗有着鲜明的褒贬意味,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雅与俗的分野乃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等严重对峙的外在表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审美视野里,雅与俗并非仅仅表现为一种对立关系,而是把雅与俗作为文相互学的两种样式,认为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
雅文学和俗文学是相对而言的,对它们的区别和界定也是有各种各样的阐释。
一般来说,雅文学大都是说理的,是那些内容上拥有一定“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的意蕴,形式上具备一定的实验和创新素质,从而能够鲜明地体现作家思想和艺术个性的文学作品,它是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正统文学。
而俗文学大部分是抒情的,指的是那些以娱乐性和趣味性为本位、消解了精神深度而比较平面化和模式化的文学作品。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换句话说,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然而纵观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雅文学与俗文学并非能有如此清明的界限。
因为如今所谓的雅文学是从俗文学发展而来的。
最原始的文学全是民间文学,即俗文学。
因而从本质上来讲,俗文学并非雅文学的对立面和消解物,而是雅文学的一种补充。
文学的雅与俗就其文化品位来说确实是不等值的。
但就其文化趣味来说却又是等值的。
大众的趣味和文化人的趣味具有同样的价值,都是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
虽然今天文学的雅俗之分依然是存在的,人们称之为“严肃文学”,后者为“通俗文学”,两者在内容上、题材上、艺术上亦各有偏重,但其区别远不如以前的雅与俗文学之严格,人们更关注它们的个体品位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一些貌似严肃文学的作品,由于缺少内涵,与通俗文学很难区分;一些通俗题材的作品,由于文艺性、思想性、艺术性强,并不妨碍获得崇高的荣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到极致即为雅——汪曾祺《葡萄月令》语言赏析瑞景中学赵志民内容提要:文章从语言角度赏析《葡萄月令》。
涉及到语体的色彩、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的妙处。
选择精当的语句,并对语句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对于文章中语言使用欠妥的地方,也稍作提及,以期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语体色彩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妙处初读《葡萄月令》,有学生说语言粗糙。
粗糙?显然是还没能品味出它的细腻与丰富。
“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地道的口语”〔1〕,简短、灵活的句式,精准的用词,恰到好处的修辞,我们读这篇散文,就如同听一个经验丰富的果农在娓娓动听地拉家常。
“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
”〔2〕这话尽然,作者用极平淡、朴素、纯真的语言,准确、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葡萄一年中的生长、管理情况,让我们在接近生活本真的描述中,体味到内在的情趣与韵味。
一、语体的色彩语体色彩分类很多,我们要说的是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
书面语体具有语义舒展、词语丰富和句式严密的特点。
口头语体则表意形象、用词灵活和句式多变。
《葡萄月令》选用的是具有较强口语色彩的散文语言。
这种语言,简洁明快,自由活泼,不拖泥带水,貌似寡然无味,实则如饮甘泉,回味无穷。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一月,下大雪。
五个字,一句话,却表达出时间、事件、情势与氛围。
言虽简,意颇丰。
每一个月份,都用这样简短的句子,书写葡萄的生长与管理的各个阶段。
三月,葡萄上架。
四月,浇水。
八月,葡萄“着色”。
简洁明快、自由灵活的特征显而易见。
这种来自民间的口语形式,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如:糟朽了的,只好烧火。
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
如果说“糟朽”还带有一点文雅气,那么烧火带来的可就是纯正的泥土气息。
“干脆得很”与“一概剪光”更是赤条条,无修饰。
如老农的俗语直来直去。
如果再夹杂些方言,则更是在土气里带有一点俏皮。
如: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磁棒”、“挺括”,字里行间带有一种收获的欣喜。
“那也不够用呀”,表面是无奈,内心是自豪。
二、用词的精炼关于用词的精炼,可从词性、短语两个角度阐述。
文中,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起到了动态化与形象化描写的效果。
如: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四个动词连用,既表明五月份要完成的培育工作,也给人制造一种快节奏的气氛,描绘出一种繁忙劳作的景象。
关于形容词,则是极精准地展现事物的情态。
如本文中写到的土地的颜色。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黑色、白色和黄色的土,并非作者不明白自己生活在哪个地理区域,而是用这三个形容词来写不同情境下,土地展现出的不同颜色。
“黑土”是浸润了雪水的,带有湿透的润泽;“白土”是被风吹干的,失却了水分后的带有烟硝的惨白;而黄土则是它的本色,水分蒸发,黄中带白。
有时形容词不仅表现一种形态,还带有一种变化。
如:树枝软了。
树绿了。
“软软”的树枝,“绿绿”的树枝,它们正是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生长,变得富有生机的。
“软”和“绿”有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味道。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词“原汁”,它虽是一个名词,但是起到的是形容词的修饰作用,于是“原汁大粪”在葡萄的眼里就是一种具有本真滋味的美味。
很多人可能在这里只看到了令人作呕的大粪,却没有看到让葡萄歆享的美味的原汁。
三、句式的使用句式的使用,一是句子的结构,二是句子的语气。
从结构上看本文多用短句、散句和变式句。
短句、散句,表意简明,形式灵活,轻快中表现丰富内涵。
上文所举多个句例,都有这样的特点。
变式句也多有使用。
如以下几句: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
碧绿。
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
硬的。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下雪了。
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前四句均将定语后置,独立成句。
让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更加鲜明。
“碧绿”突出茵陈蒿的勃勃生机;“乌黑的”描绘葡萄藤经历了一冬的掩埋后所呈现的黑黢黢的情状;“硬的”极恰切地书写此时葡萄的质地,告诉你,千万别嘴馋,咬上一口;而“宁静、幸福,而慵懒”三个词则展示出少妇生产后的幸福与所受的劳累。
至于“扛着铁锹,检查葡萄窖”变为“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则是凸显了工作的方式、状态以及戒备心理。
不同语气句式的使用,使情感的抒发更为浓厚、鲜明。
如: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
真快!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感叹句表达的是浓烈的感情。
“真快!”惊讶于葡萄的“使劲抽条、张叶”的生长速度。
“它简直是瞎长!”一种嗔怪中包含着戏谑与喜爱。
“可是它耗养分呀!”没用的虫果,引起的是一种遗憾和无奈。
还有问句。
如: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第一个句子虽然是一般疑问句,但是却引发读者的思考,是什么力量?莫不是一种生命的张力吧?第二个句子设问中阐明自己的看法,问答中有辨析,也有明确的阐述。
最后两个反问句,更是情态毕现。
“还结不结果呀?”你可不要忘了你的使命。
“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怎能无情无义?卸磨杀驴,民间向来反对。
四、修辞的妙处作者恰切地选用修辞,来描绘葡萄生长与培育的动作与形态,极具情趣化。
首先是拟人修辞的使用,人格化的动作,赋予葡萄鲜活的生命力。
如: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
它真是在喝哎!第一句中,拟人化的“睡”字,形象地刻画出葡萄在白雪覆盖的窖中,拥有一整个冬天的甜美的觉。
第二段文字中“请”、“趴”、“呆”似乎是拉拽一个懒得起床的孩子,又哄又催地为他穿好衣服,于是孩子懒懒洋洋地起身,伸一个懒腰,又舒舒服服地到大门外去晒太阳了。
不仅是一种动态的拟人化,更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化。
而第三段文字中,葡萄“喝”水惊人,更是人与人的一种对话,人对人的一种惊叹。
作者还运用比喻修辞,增强葡萄的形象感。
葡萄藤、葡萄粒本身是形象可感的,选用具有相似性的他物来比喻,使得写作对象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
如: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
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
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把“小叶”比作“苍白的”“指甲”,形色毕现。
放在架上的葡萄,“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侧重写枝枝葡萄藤;“扇面似的”侧重展现整体形态。
梨花与苹果花有什么分别?那就看看与之对应的喻体——雪与月的差异。
雪的厚重与月的明亮就是二者在质地与色泽上的迥异之处。
还有比喻和拟人的连用,形象化与动态感兼具。
如: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葡萄吸水像“小孩嘬奶”的比喻,把不可见转化为可见;而“吸”拟成“嘬”写出的是一种动作和惊人的力量。
“九月的果园”像“生过孩子的少妇”,二者的相似性在于同样的“宁静、幸福,而慵懒”;果园“宁静、幸福,而慵懒”又显然是人(少妇)的情态,一种人生大经历后的“宁静”,一种具有成就感的“幸福”,一种想歇一歇的“慵懒”。
此外,反复与叠词的修辞手法也各尽其妙。
如: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雪静静地下着。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地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
“长出来就给它掐了”,初次表达讲的是掐须的方法,反复,强调的是掐须的必要。
叠词的使用让语意更深切,同时又给读者一种音韵上享受。
当然,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
如“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铺”的字意应该是白雪成了葡萄的褥子,而现实是葡萄盖了一层棉被。
“铺”是站在人的高视角而用的词。
又如“葡萄园里水气泱泱”。
“泱泱”是“水面广阔”的意思,与水气搭配,显然不当。
纵观全篇,语言简洁、自然而又有着丰富的意蕴,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2〔2〕汪曾祺《葡萄月令》赏析[EB/OL]. (2008-09-30) [2010-6-2]./news/40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