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一、采样前准备
1、当日术毕,按常规对手术间所有物表 及地面进行湿式清洁和擦拭。
2、检查净化空调系统运作是否正常,当 日完成手术间清洁后,调节空调系统处 于待机状态,次晨打开系统运行30min。 自净后采样。
二、采用平板沉降法 1、采样时间: 在净化空调开启30min进行采样,采样时洁净 手术室大门应保持关闭,以维持手术室正压 状态和洁净度。 2、采样护士准备: 在采样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采样时平板应从科室最靠内的房间放置, 依次向外布放,每个手术间也是从最靠 里的位置放置平板,最后放置最靠门的 采样点。采样点分布均匀,收取平板顺 序相反。
5、布点要求: 百级手术间,手术区(手术台两侧0.9m以内,两 端0.4m内)呈对角线,东南西北中5点,周边区 (距墙1m,每边2个)8点,共需13个培养皿;千 级手术间,手术区(手术台两侧0.6m以内,两端 0.4m以内)呈单角线3点,周边区(距1机,长边 2个,短边1个)6点,共需9个培养皿;万级手术 间:手术区(手术台4边,0.4m以内)呈对角线3点, 周边区(距离1m每边1个)4点,共需7个培养皿。 检测时可做一次空白对照和模拟操作。模拟操作 将一个对照皿打开后立即封盖,两个对照结果必 须为阴性,整个操作过程应符合无菌要求。
将用于革兰染色的标本置于无菌标本杯中
将用于培养的标本置于需氧运送培养基中, 密闭保存
分别标注患者及标本信息,30min内送检,否则置4℃冰 箱冷藏,24h内送检
四、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度值测定法
方法: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测定法
物品准备:标尺、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
放好标尺,开启紫外线灯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于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处, 有图案一面朝上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一、血液和骨髓细菌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一)适应症菌血症、败血症和感染性骨髓炎等感染菌的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二)病人准备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症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过抗菌素,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或在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2.应在病人发热期或寒颤时采集(三)标本采集1.血培养瓶领取:凭医嘱和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细菌室领取。
按照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类型的血培养瓶:如灰色瓶盖为普通成人培养瓶;粉红色盖为儿童需氧菌培养瓶;紫色盖为厌氧菌培养瓶。
2.将患者信息录入相应的血培养瓶条码中,并在作好病人姓名、科别、床号等标识。
2.采集方法: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或骨髓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
3.标本量: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3~5ml,骨髓2~3ml,采血量足够则阳性率高,反之阳性率减低。
(四)注意事项1.抽血、抽骨髓和接种时,须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杂菌。
2.从抽血、抽骨髓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
3.成人不明原因发热、怀疑血流细菌感染时宜在不同部位抽血2套,每套2瓶(需氧、厌氧各一瓶)。
4.怀疑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菌病的病人等,一般一日抽血三次培养,必要时需追加次数。
(五)标本送检和保存1.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一般不超过1h送交细菌室。
2.送检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培养瓶打破或其它潜在性污染可能。
二、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一)适应症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炎、鼻窦炎、肺结核等感染菌的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抗酸菌检查。
(二)病人准备1.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留取标本。
准备好无菌标本容器,贴上条码、标明标识。
2.住院病人应留取清晨起床第一口痰。
为减少正常菌群的污染,嘱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不要刷牙,除去鼻咽分泌物。
(三)标本采集1.一般病人用力咳出气管深处或肺部痰液,留于无菌标本容器内。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图文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在医学临床的诊断过程中,微生物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是保证准确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介绍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的一些注意事项。
1. 标本类型临床微生物标本通常包括血液、尿液、粪便、血培养瓶、脑脊液、切口分泌物等。
2. 采集方法2.1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时,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
选择采血部位后,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再用无菌针头采血,避免受污染。
血液标本采集后可以分成两份,一份用于血常规,另一份用于血培养。
2.2 尿液标本收集尿液标本时,要让患者用清洁肥皂清洁外阴部,再用无菌尿杯收集尿液,避免手部直接触摸尿杯和尿液。
尽量将尿液标本送至检验室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之内。
2.3 粪便标本采集粪便标本时,要确定所采集的粪便样本来自于患者的肛门临近处。
最好不要使用纸巾,而是用无菌容器收集粪便。
粪便标本采集窗口为3天。
2.4 血培养瓶标本采集血培养瓶标本时,首先要选择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然后将血培养瓶插入采血针器上,打开外部装置,使血液顺利流入血培养瓶中。
采集集中在早晨时段,每次采集2-3个血培养瓶。
2.5 脑脊液标本采集脑脊液标本需要医生进行,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医生在患者腰部,采用穿刺的方式进行脑脊液的采集。
2.6 切口分泌物标本采集切口分泌物标本时,需要选择无菌医用棉签,消毒采集部位。
在采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被采集部位感染污染到。
3. 运送方法临床微生物标本的运送是重要的环节。
标本在采集后应及时送至细菌学检验实验室。
并且在运送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3.1 收集后尽早送检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窗口不长,应尽早将标本送至检验室进行分析。
3.2 标本容器和包装标本容器必须选择无菌容器,容器体积大小要相应合适。
送检前,要核对标本标签与标签上的医学记录是否一致。
标本包装时,应采取干燥、保温、防震、防漏、防碎的原则。
3.3 运输温度不同种类的标本,其运输温度介于4-25摄氏度之间。
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法(共52张PPT)

用2%碘酒从穿能刺点。向外除画圆非消无毒,法至消作毒区静域直脉径达穿5cm刺以上取,涂血擦穿,刺否皮肤则2遍,不待干应从留置导管内取血。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
1◎、经日人常工记气录道:吸使引⑤用分后泌抽进物血行消前毒时应间累将积,标使签用超贴过1于000小血时培的应养加强瓶监测颈或更上换,建立标紫外签线消内毒使容用包登记括本,病每周人用7基5%本酒精信擦拭息灯管、并记录 其他使用中消采毒液血染菌时量:间≤1、00cf采u/m血l 部位。注意不要把标签贴在培养瓶条形码上,否则
无1、关采物样品时不间得段进:入在手消术毒室处,理洁后净,区操的作物前品进需行经采清样洁消毒处理方可进入
※ 抽血后未及时混匀血液凝固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 Ⅰ类环境:洁净手术室Ⅰ、Ⅱ、Ⅲ、 Ⅳ级:
手术用房各种物体表面在每日术前和术后湿式擦拭清洁、消毒;
☂手术器械、穿刺针等:无菌生长 ☂血培养次数和采血时间 四、对可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经支气管镜直接吸引 无痰可用3%---5%NaCI 5ml雾吸约5min导痰
※ 储存环境标本来源4℃冰箱----痰、尿液、粪便、活检组织、 气枪冲洗物、导尿管、心包积液、脓和伤口分泌物等
※ 室温(25℃)---血液培养、脑脊液、泌尿生殖道、眼、耳、 鼻、喉、血管导管尖、体液、厌氧菌培养标本。
美国的理念
1970年以前,美国的医院定期对空气和环境表面(如地面、墙壁、台
面)进行培养。到了1970年,CDC和美国医院协会(AHA)主张 停止对环境的常规培养,因为医院感染发生率与空气或环境表 面中总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不相关。且环境表面或空气中微生物 含量的允许水平也没有有意义的标准。1970---1975年,美国有 25%的医院减少了这种常规的环境培养工作--------一个已经持续 的趋势。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法与运送图文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法与运送图文在医学诊断中,微生物检测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
正确采集和运送微生物标本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法及运送注意事项。
采集方法血液标本血液标本采集是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
常规采集方法包括静脉血采集、指尖穿刺采集和动脉血采集等。
1.静脉血采集静脉血采集通常用于需要采集大量样本的情况下,如血培养、真菌检测、病毒检测等。
采集前应先消毒采血部位,选定静脉进行穿刺,然后注入抗凝剂。
2.指尖穿刺采集指尖穿刺采集用于小儿或需要采集微量血液时。
采集前应消毒手指或手掌,然后用专用的采血器进行采集。
3.动脉血采集动脉血采集比较少用于微生物检测,但对于严重感染、危重患者或需要测定动脉血分析得出合理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动脉血采集是必要的。
采集前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和方法,如可以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用专用的采血器进行采集。
呼吸道标本呼吸道标本采集常用于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微生物检测。
常规采集方法包括咳痰、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切开等。
1.咳痰采集咳痰采集过程中患者需要深呼吸几次,准备好试管,让患者咳出一口痰,不能含有口沫、唾液或食物颗粒等,尽可能采集量充足,同时尽量避免污染。
2.纤维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是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支气管,然后利用摄像技术和采样器具进行采集的方法。
此方法是针对深部病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3.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是一种采集深部呼吸道标本的方法,因为它可以避免口咽部的影响。
采集前应选择合适的气管穿刺部位、清洁穿刺部位、取下上管再采集等步骤。
尿液标本尿液标本的采集主要是为了检测尿路感染等微生物,采集前需要保持尿液清洁,防止细菌污染。
1.中段尿采集中段尿采集是指采集尿液的中部部分,采集前应积极清洗外阴,然后让患者将外阴分开并向前弯腰(女性可用专用的尿盆)。
取适量中段尿,例如5ml,尽量避免皮肤分泌物或洗浴用品污染。
2.空腹尿采集空腹尿采集是指清晨患者从自然排空开始(胆红素改变尿色)到第二个排尿前采集尿样,此时虽然尿液浓度高,但细菌数量少,采集丰富,适用于对尿细菌进行检测。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是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一、微生物标本的采集1. 采集工具采集微生物标本时,应使用无菌采集工具,如无菌棉签、无菌注射器、无菌拭子等。
采集工具应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2. 采集方法(1)棉签采集法:适用于采集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
将无菌棉签蘸取适量标本,轻轻涂抹于无菌培养基表面,注意避免棉签与培养基接触过紧,以免污染。
(2)拭子采集法:适用于采集皮肤、黏膜等表面标本。
将无菌拭子轻轻擦拭采集部位,将拭子置于无菌培养基中,轻轻按压使标本附着于培养基表面。
(3)注射器采集法:适用于采集深部组织、关节液等标本。
将无菌注射器刺入采集部位,抽取适量标本后,将注射器置于无菌培养基中,拔出活塞使标本流出。
3. 采集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标本污染。
(2)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对标本的挤压,避免细胞破裂、毒素释放等现象。
(3)采集标本后,应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病原体死亡或变异。
二、微生物标本的送检1. 送检时间微生物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2小时。
如无法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4℃冷藏保存,并在24小时内送检。
2. 送检途径微生物标本应采用专用运送容器,避免与其他物品接触。
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容器密封,防止标本污染。
3. 标本接收实验室接收微生物标本时,应详细核对标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采集部位、采集时间等。
如发现标本不符合要求,应立即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重新采集标本。
4. 标本处理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按照实验室规程进行对标本的处理,包括开盖、分区、接种、培养等。
在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标本污染。
(完整版)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完整版)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唐玉英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1.早期采集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的检出。
2.无菌操作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
采集的标本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的检出。
3.适量的标本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适当的采集方法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采集方法是不同的,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不能冷藏和冷冻。
5.盛放标本的容器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的容器内。
二标本的运送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一般性的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4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24小时。
2.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的量,少量液体(小于1ml)或组织(小于1cm3)应在15~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的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12~24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不同标本的采集,运送(一)血液标本采集,运送1.血培养指针当患者出现:发热(大于38度)或低温(小于36度),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备上述一种或几种体征时,临床怀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做血培养。
微生物的取样方法

微生物的取样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取样方法包括:
1. 表面取样法:使用无菌棉签或无菌采样布,在被检测表面擦拭或拍取,将生物样品收集到无菌管中。
2. 空气取样法:通过空气采样器或空气压力采样器,收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到无菌培养基上。
3. 液体取样法:对液体样品进行取样,包括悬浮液、沉淀液、过滤液等。
4. 直接取样法:直接从生物体内取样,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等。
5. 环境土壤取样法:将土壤样品取样到无菌容器中,进行分离和培养。
6. 水体取样法:将水体样品收集到无菌容器中,进行分离和培养。
注:以上方法均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
如果需要进行纯培养,可以进行单个微生物的分离,采用接种环、压板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一、概述
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血液和骨骼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
菌血症患者多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因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采集指征
发热(大于等于38°)或低体温(小于等于36°),寒战,白细胞计数增多(大于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当患者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而临床可疑菌血症时,应采集血液培养。
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可增加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三、采集方法
1、物品准备:专用血培养瓶【一套血培养包括需养血培养瓶(蓝色帽)、厌氧血培养瓶(红色帽)】、棉签、碘伏、压脉带、20ml注射器、橡胶手套。
2、操作流程:配戴帽子口罩,手消毒,核对检验申请单和患者。
选择采血部位,清洁消毒采血部位皮肤,松开压脉带,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用0.5%碘伏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消毒区域直径达5厘米以上,涂擦穿刺皮肤两
遍,作用2分钟待干燥。
对碘过敏者可以用75%酒精消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混匀以免血液凝固(采血量:成人采血量是每瓶10ml,小儿2-5ml。
其中新生儿约0.5ml左右,一般只抽一瓶需养瓶进行培养,无需常规做厌氧瓶。
)立即送检(全自动血培养的专用培养瓶注入血液后不需再消毒瓶塞,也不用再盖塑料盖,直接送检)。
四、血培养次数和采血时问
1、采血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之前进行,在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以发热高峰前1小时内或病人寒战和发热开始时采集为宜。
在30-60分钟内或同时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视为单份血培养)。
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5天内,不需要再重复采血培养,因为进行治疗后的2-5天血液中的感染细菌不会马上消失。
2、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根据是否保留血管内导管采取不同采集方法:
保留导管:中央导管采血1套加外周静脉采血1-2套。
不保留导管:从外周静脉采血1-2套培养,加中央导管尖端段5cm进行半定量培养。
中央导管采血方法:夹闭中央导管,使用75%乙醇消毒中央导管接头2遍,待干,采血。
中央导管尖端段5cm采集方法:穿刺部位使用皮肤消毒剂消毒后拔除中央导管,使用无菌剪刀剪去导管尖端5cm置入干燥试管或血琼脂营养平皿送检。
切勿放入营养肉汤管中送检。
五、操作注意事项
1、从静脉采血,不建议从动脉采取,在穿刺前或穿刺期间,为防止静脉滑动,可戴乳胶手套固定静脉,但不可接触穿刺点。
2、用注射器无菌采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消毒后的血培养瓶。
3、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以排除皮肤菌丛污染的可能。
4、在同时需要采集外周静脉与中央导管血标本时,须先进行外周静脉穿刺采血,以确保可以采到足够量的血标本;定量培养时,如果外周静脉采血每个培养瓶不足10 ml血量时,中央导管采血总量以及每瓶的采血量必须调整到与外周静脉的采血量一致;外周静脉与中央导管血标本的采血时间间隔≤10分钟。
并在血培养瓶上标注采血时间和部位(中央导管或外周静脉)。
5、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放入标本箱内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需室温保持,切勿冷藏。
伤口分泌物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一、概述
组织或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其病原菌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内源性(感染源是炎症局部周围器官中的正常菌群)和外源性(感染源是存在于外界的微生物)。
二、采集指征局部组织或器官有化脓性感染表现,应进行细菌培养。
三、开放脓肿采集方法物品准备:换药包、无菌拭子、生理盐水、橡胶手套
操作流程:用无菌盐水擦去表面渗出物,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个拭子,分别做培养和革兰染色,也可对渗出物做需氧培养,开发病灶不能做厌氧培养。
四、注意事项:
1、对大多数开放伤口,采集前应先清创,去除表面菌群。
2、除非有渗出物,干燥、结痂伤口一般不做培养。
3、闭合脓肿应取穿刺物和脓肿壁标本。
开发脓肿处理同开放性伤口。
4、不要仅仅送检脓液,应在病灶活动区域或基底部采集标本,最好是组织标本。
五、标本送检和验收: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如果在1 h不能培养,应将标本冷藏。
尿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一、概述
尿路感染是指尿道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
尿路感染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尿液的细菌学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正常人体内的尿液是无菌的,而外尿道有正常菌群寄居。
尿液经尿道排出时受到尿道中细菌的污染而混有细菌,但细菌数不超过103cfu/ml。
患有泌尿系统感染时,尿中的菌数高于104~105cfu/L,因而可以此界限作为诊断泌尿系感染的依据。
二、采集指征:有下列体征之一者,应进行尿培养:(1)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2)肉眼脓尿或血尿;(3)尿常规检查表现为白细胞或亚硝酸盐阳性;(4)不明原因的发热,无其他局部症状;(5)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出现发热;(6)膀胱排空功能受损;(7)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前。
三、采集方法
标本采集应力争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菌药5d后留取尿液,尿液在膀胱内应停留4h以上,使细菌有足够的时间繁殖。
常用的采集方法包括清洁中段尿法、耻骨上膀胱穿刺法、直接导尿法及留置导尿管收集尿液。
留置导尿管收集尿液:物品准备:一次性专用无菌塑料杯(未留标本之前不要打开杯盖)、棉签、碘伏、注射器、手套。
操作流程:先消毒导尿管外部,按无菌操作方法用穿刺导尿管吸取5-10ml尿液,置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标本运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室温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4°C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四、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时应防止混入消毒剂。
不能在尿液收集袋中采集尿液,导尿管末端的尿液也不能用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