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之一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绝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背景、诗歌主题、艺术特点以及诗句赏析等方面,对《绝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杜甫的生平背景杜甫生于唐代贞元四年(712年),逝世于唐代开元二十五年(757年)。
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和使命感的作家,经历了盛世的兴衰,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饱受贫困之苦,多次辗转于各地,时常在逃亡中写下他的诗歌,抒发着内心的哀愁和对社会的忧患。
《绝句》的主题《绝句》是杜甫的一首短诗,字数有限,但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却非常丰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痛苦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社会和个体命运的思考,杜甫试图唤起人们对苦难和困境的关注,进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改变。
艺术特点1. 凝练的语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字字数相等,使整首诗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称美。
2. 抒发真情:杜甫以真实的感情表达诗中的主题,借助短小而深刻的语句,传递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3. 借景抒发:杜甫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体现他内心的情感。
《绝句》中,他以连绵的山峦和辽阔的河水,表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常。
诗句赏析1. "登高壮观天地间"——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登高远望的场景,展现了他对世界的壮丽景色的震撼。
这句诗字体雄浑有力,通过"登高"二字,体现了作者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2. "心随材亦复然"——这句诗中的"心随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心灵的困扰。
"亦复然"则暗示了无奈和痛苦的现实。
3. "日落馀辉起烟波"——这句诗通过对夕阳余晖和起伏的烟波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社会动荡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
作者通过这种对景物的感受,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绝句释志南古诗原文

绝句释志南古诗原文绝句,又称“碑铭”,是一种四行四韵的古体诗歌形式。
它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往往能以短小的篇幅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和情感。
其中,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绝句》被誉为代表作之一。
而《绝句释志南》则是一首能够领悟孟浩然情感的佳作。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绝句释志南古诗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绝句由两个独立的小节组成,每个小节两句,共四句。
诗人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对人世间生老病死的深切思考和对寂寥孤独生活的冷峻描绘。
第一小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大自然的荒凉和人间的离散。
千山之中鸟儿飞走,万径中人的足迹消失,以此形容万物的离去和变迁。
诗句中的“千山”和“万径”用量词形容,增强了离散和无边无际的意味。
这样的形容使整句意境更加深远,带给读者一种孤独和悲凉的感觉。
第二小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营造了一种冷冽的画面和独处的心境。
诗句中的“孤舟”、“蓑笠”、“翁”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孤单的老翁独自坐在小船上,披着雨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江中垂钓。
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孤独和冷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寂寥生活的执着与勇气。
通过对《绝句释志南》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孟浩然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孤独境遇的坚持。
这首绝句以简单的四句话,表达了复杂的人生哲学和象征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万象都是一样的,生命的存在是短暂而无常的,我们要在人世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坚守下去。
《绝句释志南古诗原文》的原文就是以上四句诗,虽然字数不多,但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却深入人心。
这首诗不仅仅是孟浩然对生命的思索,更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生老病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它以简练的语言,凝练的诗句,展示了古人对人间万象和自我处境的洞察和解读。
在阅读《绝句释志南古诗原文》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孟浩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我境遇的思考。
同时,他通过优美的诗句和生动的形象描写,唤起了读者内心的共鸣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翻译赏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翻译赏析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更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
通过诗中生机勃勃的春景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
[注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
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现在江苏、浙江一带。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译诗]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赏析]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
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
《满江红》全文意思

《满江红》全文意思《满江红》是著名的詞牌名之一。
《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下面为你整理了《满江红》全文意思,希望能帮到你!《满江红·怒发冲冠》【原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怒发冲冠:愤怒得连头发都竖立起来,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处:地方。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行为。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这里指宋金边界的关山。
【译文】我愤怒至极,独自登高倚靠着扶手,急骤的雨势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阙。
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作者:纳兰性德【原文】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2]。
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3]。
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
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4]。
尘土梦,蕉中鹿[5]。
翻覆手,看棋局[6]。
且耽闲殢酒[7],消他薄福[8]。
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
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9]。
【注释】[1]却赋:再赋。
却,再。
[2]三楹:房屋一间为一楹。
此言未必整三间茅屋,或为泛指几间茅屋之意。
志南《绝句》古诗

志南《绝句》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绝句》是唐代诗人志南的一首名篇,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
该诗以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志南,字明远,唐朝诗人。
他是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女性诗人之一,被誉为“绝句之祖”。
《绝句》是志南所作的一首短诗,文辞简练,意境深远,直击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绝句》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这四行诗中,志南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人生中相见与别离,爱情的微妙之感。
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描绘了人们相聚时的难舍难分之情。
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情侣,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句话简洁明了,却能触动人心。
接着诗中进入了对于春天的描述:“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句话描绘了春风吹过的景象,花瓣纷飞,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但也是一个充满离别和终结的季节。
人们在享受生命的盛放的也要面对生命的枯萎和凋零。
接下来的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深情地描绘了人生中别离和悲伤的瞬间。
春蚕到了生命的终点,蜡炬烧尽,泪水干涸,寓意着一切终将结束。
生命的终结,爱情的离别,都是无法抗拒的命运。
志南用简练的文字,展现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实。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中的苦与乐,别与离。
这种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思考,让人深感唏嘘和感叹。
《绝句》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表达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衡量一首诗的价值时,除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节奏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绝句》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不仅在文字上展现了深刻的意境,还在情感上引起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这是一首具有永恒意义的诗,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志南的《绝句》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人生的无奈和离别之痛。
通过四行短诗,他描绘了人生冷暖、爱恨情仇,表现出了一种对于命运的感慨和对于时光的深思。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的意思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的意思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语。
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及注释】译文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注释⑴见《阳春白雪》卷四。
又见《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⑵《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⑶《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⑷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
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⑸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赏析】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
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
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
“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
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
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
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
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文】:西湖八绝句(之一)柳如是垂杨小院锈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注释】: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
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
【翻译】:精巧的小院里有依依杨柳屋宇绣帘,静谧的莺阁里残花点点,蝴蝶趁风飞翔。
在寒食节里,走在西泠路上,也大抵就是这里桃花灼灼,得美人之气,愈发妖艳、艳丽无比。
【赏析】:“桃花得气美人中”,是桃花得美人之气,愈发妖艳,还是美人得桃花之气,更显娇媚?或者是人面桃花相映生辉?柳如是这首《绝句》以别致的构思,深深打动了博学多才自恃很高的钱牧斋,以他当时文坛泰山北斗的声誉,能够在论艺诗里原封不动的搬用柳诗里的成句,这在当时已是无尚的荣誉,远比今天获得任何文学大奖都令人兴奋。
【阅读训练】: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2.你怎样理解诗的最后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幽的画面:依依垂柳,精巧小院,屋宇绣帘,莺阁宁谧,残花点点,蛱蝶飞舞……一个摆脱了世俗喧嚣的环境。
诗人恰倒好处地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才使得这个静谧的小院里充满了生机。
2.在寒食节里,诗人走在西泠路上,灼灼桃花,艳丽无比;一时间真不知是桃花映衬着“美人”,还是“美人”装扮了桃花。
但诗人柳如是虽为风尘女子,却十分自信,她认为桃花之美艳是因为得到了“我”这位“美人”的辉映。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附反思

文学与艺术的关联
唐代诗歌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 成就,还对唐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审美追 求为唐代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 式提供了灵感和素材。同时,这些艺 术形式也反过来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表 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2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
3
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篇流传数 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 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绝句》创作背景
《绝句》写于成都草堂,是杜甫在安 史之乱后,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终 于定居成都草堂时所写。
创新性教学手段尝试
01
02
03
互动游戏
设计与诗句内容相关的互 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 学习诗句,提高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诗人或诗中人 物,通过表演形式再现诗 歌场景,深入体会诗人情 感和诗歌内涵。
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进 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加 深对诗句的理解。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哲理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绝句》的创作背景
《绝句》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因战乱流离失所,来到四川成都草堂时创作的一首诗歌。诗中描绘的 是草堂春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
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评点]
古诗教学的难度无疑会比教学用现代汉语写成的诗文要大得多。然而,这则设计由于教师的慧心独运,不仅使古诗易于理解,而且使课堂充满了参与的乐趣。如以多种多样的趣味练习教学《绝句》,让学生找到了一条进入诗情的通道。用游戏法将诗句变“胖”(扩句)变“瘦”(缩句)。用对抗赛学《宿新市徐公店》,更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教学模式,而成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在这里得多了印证。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到图书室借阅乔伊·亚当逊的著作《野生的爱尔莎》或《狮子和我》,根据预习提示自读课文;
2、教师准备投影片和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引入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提问:知道今天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课文吗?学生齐读课题。大家看过狮子没有?有人说狮子是森林之王,这说明狮子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很凶猛)。可是在奥地利作家亚当逊所写《小狮子爱尔莎》一文中,狮子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请读过亚当逊写过的著作或是提前预习课文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说一说。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喜欢不同的地方,可让他们先朗读,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有的学生会喜欢刚出生的爱尔莎,因为“它那蒙着蓝薄膜的小眼睛睁开了,那水汪汪的眼珠滴溜溜地转”,就像可爱的小宝宝;
有的学生会喜欢夏天的爱尔莎,因为它是那样的调皮;
也有同学会喜欢换牙时温顺可爱的爱尔莎或者是作错事时“知错就改”的爱尔莎。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绝句》之一
《绝句》教学设计之一
夏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展示投影,请一位同学读9自然段,其他同学看投影。然后全班再次感情朗读课文。教师: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祝爱尔莎平安吧!
(4)教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这样”是指怎样?(费尽心思,或者依依不舍等。)
三、课堂练习
1、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对照课文,想想自己曾经喜欢并仔细观察过的动物,和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灵活安排,选做。)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绝句》教学设计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游戏法为主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1)照样子填词。例:了(停)宿()篱()未()追()寻()
三、确定.写作的人和事
1、说说你有哪些熟悉的人?确定自己要写的最熟悉的人是谁?
2、想想他(她)平时喜欢做什么事?
3、他做的事当中什么事使你印象最深刻?
4、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简单的说说事情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学生口述作文
1、学生自己准备
2、可以先在四人小组中口头交流作文
3、请说得较好的同学说说你的作文
“赞成”的理由:
(1)和作者的想法一样。爱尔莎来自大自然,“应该送它回到大自然去,替它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让它自己去生活”;
(2)作者虽然“舍不得”,但是“它总是要回到兽类中去的”,所以我才决心离开它,而且作者对它进行了细心的训练;
(3)这还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我们不能将爱尔莎带到家里。
“反对”的理由: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第四题,摘抄“我”对小狮子爱尔莎无限关爱的语句。
2、将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在作业本上介绍一下。(*选做)
板书设计:
小狮子爱尔莎
出生两三天——→五个月后——→开始换牙——→快两岁——→生活了三年分别
可爱 调皮 温顺感情更深 难分难舍
15《小狮子爱尔莎》|人教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教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爱尔莎,作者喜欢吗?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这样的地方有几处,比如“我从岩石缝里把它抱出来,抚摸它,喂它奶粉和鱼肝油、葡萄糖配成的饮料”,“我有时候靠在爱尔莎身上看书或者画画……”,“我抚摸着它的头,安慰它,告诉它下次可别这样了”等等,学生找出来,再引导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很多同学也读得很好。谁能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上节课提到的叙述顺序。
二、指导阅读。
1、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5自然段,看看自己最喜欢多大的爱尔莎?在小组上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1)爱尔莎“带着人的气味”,在自然界中生活的能力很差,所以,我们可以想像爱尔莎离开作者会遇到很多困难;
(2)当爱尔莎和我分别的时候,是多么的难舍难分!为什么要使“大家”都痛苦呢?
二、拓展交流
同学们有过自己喜欢的动物吗?仔细观察过它们吗?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时候,重点放到对动物生长过程的介绍,如果学生说得不具体,可以进行采访,如: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后来呢?长大的情况怎么样?你最喜欢的是它的什么?
第三课时
一、组织班级辩论
1、同学们,换成你,你赞成让长期相伴的爱尔莎离开自己吗?
有些学生可能会和作者一样,虽然不舍,但也要把爱尔莎放回大自然;也可能有学生想多和爱尔莎在一起。
2、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以文中相关词句或是自己收集的资料作为自己的依据。
可以想到,有许多同学和作者一样,“打算”将爱尔莎放归大自然。这时教师可帮助“弱势”,开展辩论。学生可能的“理由”:
◆[2004-01-26]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思路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最熟悉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一件事写出一个人的特点或精神品质,做到叙事真实,事情地过程清楚。
2、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三)指导学习第二部分
读懂课文意思,明确.写作内容与方法。
板书:习作内容:我最熟悉的
习作方法:事——发生、经过、结果
人——怎样说、怎样做
二、指导学习习作《亮亮》
1、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哪里看出“亮亮”是“我”最熟悉的人?
2、写了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怎样发生,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4、文中写了亮亮的哪些动作,哪些语言?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自学第一部分
2、回忆自己最熟悉的人,想想有什么事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3、要求学生知道平时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作文素材。
(二)指导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默读这一段课文
2、明确要求:
重点训练要求:用一件事写人
常规训练要求: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习作内容要求:要真实、是真人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