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配图欣赏
儿童必背古诗《绝句》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

儿童必背古诗《绝句》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词释义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
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古诗今译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
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
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
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杜甫的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作品赏析1、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a.意象: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
黄鹂,又称黄莺,以其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著称。
翠柳则代表着初春的嫩绿与生机。
b.情感:此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通过黄鹂的成双成对和欢快的鸣叫,传达出一种喜庆和愉悦的氛围,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2、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a.意象:一行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白鹭的洁白与青天的蔚蓝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b.情感:此句进一步展示了春天的广阔与自由。
白鹜的飞翔姿态优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向往。
同时,“青天”也暗含了诗人对清明政治和理想社会的期待,3、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a.意象:诗人从窗户望去,可以看到远处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里的“窗含”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描绘了窗户像画框一样将雪山美景包含其中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美景的珍视与喜爱。
b.情感:此句通过“千秋雪”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深远与自然的恒久。
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统编版新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5 古诗两首《绝句》(共14张PPT)

绝句
绝句:即绝诗,也叫截句或断句,是我国 古诗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 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 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 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两个黄鹂lím鸣íng翠柳, 一h行áng白鹭lù 上青天。
绝句
唐 杜甫
窗h含án西l岭ǐng千秋雪,
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两 嫩绿的柳枝上有一 个 对黄鹂在欢唱。 黄 鹂 鸣鸣叫 翠柳嫩绿的柳枝
飞上
一行白鹭上青天
蓝蓝的天空
一行白鹭向着万里晴 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包含
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上覆盖着千年不化 的积雪,这样的景色仿佛是 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门外停泊着往来千里 之外东吴的船只。
停泊
门 泊
往里之来外千东吴 的东吴万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 “李 杜”。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 恶如仇,对社会生活中的黑暗 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杜 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 生写诗1400多首。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的船只里
船
近 两个黄鹂鸣翠柳, 对偶 远 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仗 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 近 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绘了明丽色彩的词:
黄翠白青
表现时空永恒的词:
千秋雪
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
间的词:万里船
鸣叫的黄鹂,飞 翔的白鹭,高山Fra bibliotek积 雪,待发的船只,构成 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大 自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绝句》对后世诗词创作的影响
启迪后人
杜甫的《绝句》以其简洁明快、意蕴深远的风格,成为后世诗人 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推动创新
受杜甫《绝句》的影响,后世诗人在创作中更加注重锤炼字句、 提升诗意,推动了诗词艺术的繁荣发展。
扩大题材范围
杜甫《绝句》所涉及的题材广泛,为后世诗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 灵感,丰富了诗词创作的题材库。
时代背景
杜甫的《绝句》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别代表了唐 、宋两个不同时代的诗词风格。两者在表现手法和主题上有 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
情感表达
《绝句》含蓄内敛,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慨;而《江城子·密州 出猎》则豪情满怀,彰显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两者在情感 表达上各有特色,但都极具感染力。
04
《绝句》与其他诗词的对 比赏析
与李白《静夜思》的对比
风格差异
杜甫的《绝句》以其凝练、含蓄著称,而李白的《静夜思》则简洁明快,直抒 胸臆。两者风格迥异,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主题共鸣
尽管两首诗词风格不同,但它们都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对 自然美景的赞美。
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对比
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生平经历
杜甫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早年 生活优裕。然而,他一生多灾多 难,战乱和政治动荡使得他颠沛 流离,但他始终坚持着对诗歌的
热爱与追求。
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善于以朴 实的语言抒发深沉的情感,对后
世影响深远。
《绝句》的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绝句》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 短诗,创作时间约为唐朝宝应元
总结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代表作,其通过对自然景 色的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深沉的 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其高超的诗艺 和人文关怀。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全诗及赏析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全诗及赏析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绝句·迟日江山丽》是唐代诗人杜甫诗集《杜工部集》[1] 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
前两句是对环境进行外部描写,后两句则是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
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赏析二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日光下,浣花溪一带明丽绚烂的春景。
“迟日”突出了初春的阳光,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三、四两句转向具体的初春景物描绘,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色彩鲜明、虚实相生、和谐统一。
杜甫《绝句》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绝句》的意思及赏析杜甫《绝句》的意思及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①,门泊东吴万里船②。
①窗含:从室内远眺,仿佛窗外的景物都包含在窗中。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岷山山顶终年积雪。
②门泊:门外岸边停泊着一江一船。
东吴:指一江一苏、浙一江一一带。
两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清朗的天空中一行白鹭飞过。
从窗口望去,是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边,停泊着从东吴不远万里而来的船只。
【借景之美】大自然有创造美景的鬼斧神工:两只黄鹂、一行白鹭,这既有万里一江一山的壮美,又有自然景色的秀丽;杜甫也是一个善于借景抒情的高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他以窗户和门框为画框,将自然中的美景收纳成一幅画像,岷山的积雪晶莹洁白,而近在眼前的船只则是风尘仆仆,一副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的美景就这样的诞生了。
【赏析】杜甫的这首诗每一句都用了一个量词: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这实在数量上的逐渐上升,也是在情感上的次第增加。
确切的数据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而像杜甫这种明显是概括、想象的数据,则可以延伸读者的发挥空间。
我们也可以在文章中采用一些虚数,“万紫千红”、“千里冰封”等,来增加气势。
【启示】杜甫平生有着经世济国的志向,但他的仕途总是一路坎坷,远离长安宫廷。
乾元三年,杜甫到成都后建成草堂,刚刚安定下来。
谁知杜甫的朋友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这首诗就创作于此时。
远道而来的船只,带来的就是他被提用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体会到接到消息时的杜甫,内心是欢一愉的,任何时候出仕对他来说,都不会太晚,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啊!。
杜甫《绝句》的赏析

杜甫《绝句》的赏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绝句》,一起欣赏这首诗。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
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写自己的住处——成都草堂周围景色的一组小诗中的一首。
草堂筑在成都郊外,堂边翠柳成行,堂外锦江东流。
初春季节,柳树抽条发芽,一片新绿,成对的黄鹂在枝头歌唱。
江水初生,江边的白鹭排着整齐的行列飞向云霄。
在碧青的天空映衬下,它们雪白的身影显得格外矫健轻捷。
这绚丽多彩的图景,这悦耳动听的鸣声,把诗人引向窗前。
推窗远望,一幅西岭积雪图嵌入窗中,那千年不化的积雪在晴空丽日下闪着耀眼的白光。
再看门外,江岸边,万里桥下,停泊着远来的船队。
这些来自万里路外的东吴的船只,正在上帆整索,不久又将扬帆起航了。
(注)东吴:指长江中下游,今苏州一带。
杜甫《绝句》四首原文及赏析

绝句四首[唐] 杜甫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作品赏析【注释】:“两个黄鹂”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中写景佳作。
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
结尾一句,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意欲乘舟东下的打算。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