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绝句特色之拗体

合集下载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金启华:论杜甫的拗体七律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金启华:论杜甫的拗体七律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金启华:论杜甫的拗体七律杜甫的诗篇,现存一千四百五十余首,七律为一百五十余篇,占全诗的十分之一强。

吾曾论杜甫的七律矣,涉及到他的拗体七律,然而未详也,兹篇则专论之。

杜甫的拗体七律计十余篇,约占他七律的十分之一强,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同时也有其特殊的成就,应该为我们所重视。

杜甫的七律写作时期较晚,也较少。

在他长安十年旅食时,仅为四首。

其拗体则占一篇,为《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云:“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诗为游宴之作,系杜甫在临晋公主、郑潜曜附马之山林中的莲花洞中所受的款待而赞美之辞。

宴席设于洞中,自不寻常。

奇景奇事,而以拗律出之,实别开生面。

诗首联首句点出公主家园中洞内之景,“细烟雾”,幽深而又阴凉,为拗句。

二句“留客夏簟青琅玕”,则为夏天宴客所陈列之竹簟,浑似青青的琅玕(珊瑚之类),极为凉爽宝贵。

也为拗句,以拗救拗。

因首句为拗句,颔联承首联二句之留客。

两句皆写饮器之精美,句法颇多变化。

诚如仇兆鳌所云:“琥珀杯、玛瑙碗,言主家器物之瑰丽,若三字连用,易近于俗,将杯碗倒拈在上,而以浓、薄、碧、寒四字,互映生姿,得化腐为新之法”(《杜少陵集详注》卷一)。

而其拗处,则在“琥珀薄”三仄声字,“玛瑙寒”“瑙”字应平而仄,则为以拗救拗,成此拗联。

颈联写洞中夏时景色,广阔高深“过江麓”“霾云端”极写其清凉出尘,实为奇景。

此联又为拗对,两句皆多平声字,下句三平落脚,尤为突出。

尾联用典,“秦楼”指公主,《列仙传》:“秦穆公以女妻萧史,日于楼上吹箫作凤凰。

凤止其屋。

一旦夫妻皆随凤去。

”(转引自仇注)郑谷指郑潜曜,杨子《法言》:“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京师。

”(引文同上)句意为高楼下临郑谷,杂佩珊珊作响,风韵飘然,宛如仙界。

饮宴其间,何等乐事。

“压郑谷”“声珊珊”三仄三平相对落脚,尤显拗中声音之趣。

论 杜甫绝句特色

论  杜甫绝句特色

一、绪论:谈到盛唐的绝句诗,后人多盛赞其“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兴象玲珑”的格调,醉心其“情韵浓郁、意味隽永、柔美和畅”的节奏。

王昌龄、李白、贺知章、王之涣、王维、孟浩然等人的绝句诗无一不以情韵取胜,以思致见长。

而杜甫却有意与盛唐诸家立异,脱离常调。

因此,后人对杜甫绝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贬之者居多,认为“五七言(绝句)俱无所解者”、“谐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杜甫的绝句呢?笔者认为,纵观杜甫绝句创作,恰恰是这种“别调”与“异径”,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彩。

杜甫的绝句一百三十余首 ,几乎占其全集的十分之一。

科学地评价这部分作品 ,有利于全面认识杜甫和杜诗。

然而对杜甫绝句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

贬之者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三中说 :“杜子美诗 ,诸体皆有绝妙者 ,独绝句本无所解。

”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 :“少陵七绝 ,槎桠粗硬 ,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

”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起源于汉魏六朝乐府短章的绝句 ,其形成与发展与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唐代 ,成熟的优秀的绝句都富有悠婉可歌、余味悠长的乐府情韵。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 ,人们都习惯性地要求绝句有“风人之致” ,要“婉曲回环 ,句绝而意不绝”。

在这种已形成传统审美定式的情况下 ,杜甫自觉地避熟就生 ,以全新的面目使绝句摆脱乐府的束缚和影响 ,因而大多数绝句缺乏悠远婉转的韵致 ,不能流丽可歌 ,所以被讥为“半律”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 ,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创新加以褒扬。

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称道 :“杜老七绝欲于诸家分道扬镳 ,故而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 ,最得诗人雅趣。

”黄子云《野鸿诗的》赞 :“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 ,高驾王、李诸公多矣!为了全面了解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为了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于杜甫的绝句各有争议,为此,我们进行探讨……二、认识杜甫:对于杜甫的绝句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先生。

略说律诗、绝句中的拗救规则

略说律诗、绝句中的拗救规则

略说律诗、绝句中的拗救规则略说律诗、绝句中的拗救规则律诗和绝句的基本句式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乙:[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丙:[仄仄]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古人作诗并不完全拘束于上述句式,每字平仄的使用,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形:⑴ 可无条件改变平仄;⑵ 有条件改变平仄。

一、可无条件改变平仄的位置。

包括七言诗(指绝句、律诗,下同)所有句式的第一字;甲、丙、丁式句的倒数第五字;乙式句的倒数第三字。

二、有条件改变平仄的位置。

这一原则实际涉及的就是“拗救”的问题。

某字违反了平仄的规定即“拗”,为了补救它,把同句或同联对句中的某字也改变平仄,即为“救”。

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乙式句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可随便换为仄声,否则除末字外其余四字为三仄一平,即出现了所谓“犯孤平”的错误,此时必须将本句倒数第三字的仄声改平声,句式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北”字拗,“江”字救。

再如元稹《遣悲怀》: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悼”字拗,“犹”字救。

②丙式句中,倒数第三字若用仄声,为拗句,救的方法是把倒数第二字的仄声改为平声,句式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情况多向于尾联的出句。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字拗,“歧”字救。

再如杜甫《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十”字拗,“年”字救。

(“十”为入声)还必须注意,此种拗救情况出现时,句子中倒数第五字必为平声,不可用仄。

③甲式句的拗救可分为三种情况:A.倒数第三字应平用仄为“半拗”,可救可不救,若求即把对句倒数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

即“[平平]仄仄仄平仄”,对句为“[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字半拗,“空”字救。

B.倒数第二字应平用仄为拗,救的方法是将对句的倒数第三字改为平声。

绝句17.?拗救的意义

绝句17.?拗救的意义

绝句17. 拗救的意义从写作过程来说,对原型格式上不许变通的字作了变通,这个违规变通的字就叫做拗字,对拗字作出补救的字就是救字。

比如白居易五绝《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它的实际平仄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原型句式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按照规定必须用仄,现改仄为平,这个平声字“灯”就是拗字;同句第三字原本作平,现改作仄,这个仄声字“背”就是救字。

第四句原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第二字按照规定必须用平,现改平为仄,这个仄声字“雁”就是拗字;同句第四字原本作仄,现改为平,这个平声字“中”就是救字。

以遵守原型格式为标准,改用平声的“灯”字、改用仄声的“雁”字是第一次违规,改用仄声的“背”字、改用平声的“中”字是第二次违规。

不过第一次违规的字都是双数字,而第二次违规的字可以是双数字,好像“中”字,也可以是单数字,好像“背”字;而共同点是救字必定与拗字平仄相反。

拗而有救,仍算合格。

拗救意味着写格律诗的人两次不守规矩,但为什么又算合乎格律?或者换个问法:为什么两次犯规就不算犯规?为了求得合理的解释,人们提出过如下一些说法:保持均衡说。

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平仄字数之比已经达到完美地步,如果当中有个字由平声变为仄声,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由仄声变为平声作为补救,使得被破坏了的均势重新得到保持。

说得似乎有理,而漏洞也十分明显。

这种说法的前提是虚假的。

事实上平仄格式上的平仄字数并无固定不变的比例,因为每个句子都存在可变通字,是否变通与变通多少,都会形成不同的比例。

所谓保持均衡纯粹是主观的臆断。

重组停顿说。

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停顿长度都有最合适的安排,如果当中有个不许变通的字竟然改换平仄,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改换平仄,以便重新调整停顿,达到停顿的对应适当。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杜甫绝句书法

杜甫绝句书法

杜甫绝句书法杜甫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之一,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

杜甫的绝句深刻,含义深远,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

以下是杜甫绝句书法的介绍和分析。

一、杜甫绝句的特点1. 抒发真情实感:杜甫绝句并不是为了取悦官方,而是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真挚感受。

2. 所言深刻:杜甫深入生活,深入人心,他的绝句言简意赅,扣人心弦,深入人心。

3. 文笔婉约:杜甫绝句不仅意蕴深刻,而且文笔婉约,行健秀美,博大精深。

4. 短小精干:每首绝句只有四行,字数较少,但表达的深度令人信服,情感令人动容。

二、杜甫绝句的书法特点1. 素淡清秀:杜甫绝句的书法基本以行书为主,线条自然流畅,构思简明,笔势短而精,被誉为“素淡清秀”。

2. 独具风韵:杜甫的书法风格以流畅为主,精细入微,笔下形态自由,临摹难度很大。

3. 聚焦主题:杜甫书法的特点是一眼就能看出主题,表现出杜甫的情感,每一笔都显露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三、经典杜甫绝句欣赏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兰舟载月夜行归。

“月”字书法流畅,一气呵成,彰显出月夜的清凉清幽和安详。

2.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刻画了山川的壮美、清幽,以及纵情自然的情怀。

杜甫用流畅的行书表现出清风明月的神韵。

3.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表现出山水如画的美景和生命的力量。

杜甫的书法构图精美,格调清新,墨迹淋漓尽致。

4. 小妇人家,双双门外拜谢罢。

句子简短精悍,书法温柔婉约,情感真切。

杜甫绝句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不亚于任何文化名著,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影响着后人。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一、拗句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

1.初唐和盛唐某些诗人的律诗和绝句中出现一些拗句。

例如孟浩然五律《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湖水”二字拗)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孟浩然《孟东野诗集》又如崔颢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乘”、“鹤”二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严格地说,第二句中的“黄”字、第四句中的“空”字、第五句中的“汉”字和第六句中的“鹦”字都算拗,但“汉”与“鹦”是拗救。

2.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

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

例如杜甫七律《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二字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磬”字拗,“更见渔樵”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失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苏轼七律《寿星院寒碧轩》: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遥”字拗、“尺”字拗)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失对)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三字拗、“翠羽穿林”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字拗,“鹤骨何缘”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句、拗体和拗体诗(转载)

拗句、拗体和拗体诗(转载)

拗句、拗体和拗体诗(转载)使用拗句写成格律诗的体式,称为拗体。

它是对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变化。

诗人刻意求奇,特地变更诗格用拗句写成的诗,称为“拗体诗”。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

杜甫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

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就成为拗体诗的最早源头。

如果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拗体诗赏析[url=]编辑[/url]著名唐代诗人杜甫倡以拗句写诗,形成独特风格,至宋黄庭坚专写拗体,崇尚艰涩拗曲,后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所谓的“江西诗派”。

唐人许浑也喜写拗体诗,但仍比较注意协律。

王士祯《分甘余话》说:“唐人拗体律诗有二种,其一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如老杜‘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诸篇是也;其一单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许浑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之‘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是也。

论杜甫七言拗律的形式特点和地位

论杜甫七言拗律的形式特点和地位

论杜甫七言拗律的形式特点和地位舒志武【摘要】按照传统分类,杜甫的七律现存151首,其中三分之一是"拗律".这些"拗律"的字数句数、用韵、对仗都与律体相同,但平仄格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今许多研究者企图找出"拗"的规律,从而证明它们被归入"律"的合法性.但是,诗人创作不可能非律即古,后人分类却一定要非律即古,就未免削足适履扞格不入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把"拗"从"律"中分离出来自成一类,形成古-拗-律的三分格局.【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08)004【总页数】9页(P97-105)【关键词】杜甫;七拗;形式特点;地位【作者】舒志武【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6.7一、七古与七律杜甫的七言八句诗现存187首,根据清人浦起龙的分类,其中151首归入七律,36首归入七古[1]。

后人的讨论多依据浦氏的这一分类。

关于七律七古划分的标准,浦起龙没有明说。

但从他的分类中,可以总结出七律的四条标准:1,七言八句;2,平声韵一韵到底;3,中两联对仗;4,平仄相间相对。

凡符合这四条的就是七律,否则就是七古。

这四条中,浦起龙对第1、2条把握最严,没有列外。

第3条稍有不严,偶有例外,如: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颈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颔联)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所思》颈联)这三联按律诗的要求都应该对仗但是都没有对。

第4条出入最大,除开拗救不计,不合平仄要求的有49首之多。

不过这些不合平仄的七律,到底还是离七古较远,就是与七古中那些平声韵一韵到底的诗篇相比,似乎也更具备七律的资格,因为它们对仗,平仄虽不规范,但也不至于完全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拗体
在杜甫的绝句诗里出现较多,特别是以七绝为甚。

前人对杜甫的诗七绝不太满意的地方是原因之一,便是拗体太多而不中格律。

杜甫写的七绝是比较随便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

凡题材不宜构成出长篇的,他多半用七绝的形式表达。

如《戏为六绝句》,是一种杂谈式的论诗诗,评今论古,给后人的启发很大。

但杜甫入蜀后所做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的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的组诗。

如,《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
再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

”(其六)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其七)
与盛唐时期一般绝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而且受民歌的影响,更多的是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

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连篇的吟唱,又有单篇的短章;既有长调的反响,又有拗体的独特。

多一气呵成的直实之作,其妙处在于活跃着怏然的生活情趣。

富于奇思妙想,
如《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杜甫为了更完美的表达诗意,他往往不注重格调和语序,这一举其高明之处不在于无视格律,而恰恰在于他能够严格地遵守格律而多变化,使绝句因格律这一固定的形式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他的绝句多连章体和拗体,声调拗峭、笔墨质实,而多议论,改变了盛唐绝句的那种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