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表达的机制

合集下载

基因的表达机理

基因的表达机理

3.终止子(terminator)
常用大肠杆菌rRNA操纵子上的rrnT1T2 噬菌体上TΦ 4.衰减子(attenuator) 5.绝缘子(insulator) 6.反义子(antisense RNA)
第三节 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原核表达系统
真核表达系统
目前广泛应用的为原核系统特点
大肠杆菌、芽胞杆菌、链霉菌等
可直接表达具有完全生物功能的活性蛋白
哺乳动物表达载体 载体一般包含的元件 ①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转录的元件
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poly(A)信号、内含子剪切信号
②基因表达调控元件 ③细菌中进行复制和筛选的元件 ④筛选转化子的选择标记
常用筛选转化子的选择标记
哺乳动物常用表达载体
哺乳动物常用受体细胞
①单细胞、生长快、易控制 ②基因组结构简单 ③含质粒或噬菌体 ④生理代谢途经与基因表达调控比较清楚 ⑤不具备真核生物蛋白加工系统 ⑥内源蛋白酶会降解外源蛋白,表达产物不稳定
一.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1)复制子
高拷贝
低拷贝
pMB1、p15A、ColE1等
pSC101等
(2)启动子与终止子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存在于细胞周质
构成
主要为表达的外源蛋白,还有RNA聚合酶、核糖 核蛋白体等,此外还包括一些DNA、RNA、脂 多糖等非蛋白成分
包涵体的形成 ①折叠状态的蛋白聚集作用
高表达导致水难溶的折叠态蛋白分子间相互作
用而聚在一起
②非折叠态的蛋白聚集作用
在较高培养温度的细菌中,热稳定性差的蛋白 处于非折叠态,以二硫键等结合在一起
同于转录元,多编码框排列 同一编码框,多肽段排列
整合型外源蛋白

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

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

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中的DNA信息被转录为RNA,进而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在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调控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分子机制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分子机制,包括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和非编码RNA。

一、转录因子转录因子是基因表达调控中最重要的分子机制之一。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DNA上的蛋白质,通过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

转录因子可以分为活化子和抑制子两类,活化子可以促进基因转录,而抑制子则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不仅可以结合到DNA上,还可以与其他转录因子、调控蛋白以及RNA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转录因子可以通过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整个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

二、表观遗传修饰除了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表观遗传修饰是指通过改变DNA和组蛋白上的化学修饰,来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

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甲基化等。

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它通过向DNA分子中的胞嘧啶环上添加一个甲基基团来发生作用。

DNA甲基化可以影响DNA的结构和紧密度,从而调节基因的可读性。

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甲基化则是通过改变组蛋白上的化学修饰来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

三、非编码RNA在过去,科学家通常认为RNA只是DNA的一个中间产物,传递DNA信息到蛋白质中。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了一类重要的非编码RNA分子,它们并不编码蛋白质,而是直接参与到基因表达的调控中。

非编码RNA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例如,一些非编码RNA可以与转录因子或其他调控蛋白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

另一些非编码RNA可以与mRNA分子结合,调节其稳定性或者翻译过程。

综上所述,基因表达调控涉及到多种分子机制的协同作用。

转录因子通过结合到DNA上,调节基因的转录过程;表观遗传修饰通过改变DNA和组蛋白的化学修饰,调节基因的可读性;非编码RNA直接参与到基因表达的调控中。

生物学中的基因表达机制

生物学中的基因表达机制

生物学中的基因表达机制引言:生物学中的基因表达机制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DNA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生物体的发育、功能和遗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转录、转录调控、翻译等方面介绍生物学中的基因表达机制。

一、转录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它是将DNA信息转化为RNA的过程。

在细胞核中,DNA的双链会被解开,RNA聚合酶会将其中一条DNA链作为模板合成RNA分子。

这个过程需要一系列辅助因子的参与,包括启动子、转录因子等。

启动子位于基因的上游区域,它能够识别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从而促使RNA聚合酶的结合和转录开始。

转录过程分为启动、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其中延伸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它决定了RNA分子的长度和序列。

二、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它能够使细胞在不同的环境和发育阶段中产生不同的蛋白质。

转录调控通过转录因子和染色质结构的改变来实现。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DNA上的蛋白质,它们能够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常位于启动子附近的调控区域,它们可以通过与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来调节转录的进行。

此外,染色质结构的改变也能够影响基因的转录调控。

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紧密程度,从而影响转录因子的结合和基因的表达。

三、RNA剪接RNA剪接是将转录过程中合成的RNA前体分子中的内含子剪切掉,从而形成成熟的mRNA分子的过程。

在真核生物中,大部分基因都含有多个内含子,而内含子是没有编码功能的。

RNA剪接通过剪切内含子并连接外显子来生成成熟的mRNA,从而确保正确的蛋白质合成。

RNA剪接的过程由剪接酶和剪接信号序列共同完成,剪接酶能够识别并切割内含子,而剪接信号序列则位于内含子和外显子的边界上,它们能够指导剪接酶的结合和剪切位置。

四、翻译翻译是将mRNA分子中的信息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细胞质中,mRNA会与核糖体结合,然后通过tRNA分子将氨基酸逐个加入正在合成的蛋白质链上。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单位。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是指在不同的细胞类型、生物阶段和环境条件下,如何控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活动,使得特定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表达。

这种调控机制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稳态、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发展、生长和繁殖等生命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转录、RNA加工、转运和翻译四个方面介绍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一、转录的调控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指将DNA转录成RNA,从而实现基因信息的转换。

转录的调控涉及到启动子、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修饰等多种因素。

启动子是位于基因上游的DNA区域,包含特定的顺式作用元件,如TATA盒和启动子序列。

通过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启动子能够吸引RNA聚合酶,使其在该区域上的结合和启动转录过程。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可以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与启动子之间的结合关系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

其中包括激活转录因子和抑制转录因子。

激活转录因子能够与RNA聚合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促进转录的进行,而抑制转录因子则能够阻断RNA聚合酶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转录。

此外,表观遗传修饰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机制。

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DNA甲基化是通过在DNA的甲基化位点上结合甲基基团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组蛋白修饰则是通过改变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状态,如酶解修饰和乙酰化修饰等,以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亲缘性。

非编码RNA则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干扰DNA的转录和翻译,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二、RNA加工的调控在转录完成后,RNA还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加工步骤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

RNA加工包括剪接、剪切、聚合化和修饰等环节。

剪接是指将mRNA的内含子剪除,同时将外显子连接起来的过程。

剪接的方式多样,可以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多个不同的mRNA转录本,从而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和功能。

剪切是指在剪接之前,将RNA的两端以及内部进行剪切处理,从而形成可供剪接的RNA单链结构。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是生物体内部分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而基因的表达即是将基因信息转化为功能蛋白质或RNA的过程。

为了维持生物体内部的正常功能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基因的表达必须受到精确的调控,以保证基因产物的数量和时间上的合理控制。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可以分为转录水平的调控、RNA后转录水平的调控以及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一、转录水平的调控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它决定了哪些基因会被转录为RNA。

转录的调控是通过控制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来实现的。

启动子附近的DNA序列中存在一些特定的序列结构称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而转录因子则是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在这些位点上的蛋白质。

转录因子的结合可以促进或抑制RNA聚合酶的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转录因子能够与共激活子结合,进一步调控特定基因的转录。

二、后转录水平的调控转录后水平的调控主要包括剪接调控和RNA修饰。

剪接是在转录后的RNA分子中剪切掉非编码序列,将编码序列连接成连续的序列。

不同的剪接方式会导致基因产物的多样性,从而调控基因表达。

剪接的调控主要通过剪接因子的结合与调控。

此外,RNA修饰也是一种重要的后转录调控方式,如RNA甲基化和RNA剪切修饰等。

这些修饰可以改变RNA的稳定性和功能,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三、转录后水平的调控转录后水平的调控主要包括mRNA的稳定性、转运和翻译调控。

mRNA的稳定性是由mRNA的3'非翻译区域的特定序列决定的,这些序列可以诱导降解或稳定mRNA分子。

转运是指mRNA分子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核膜孔和转运蛋白共同参与的。

翻译调控是指控制mRNA翻译成蛋白质的速率和效率。

这种调控可以通过mRNA的5'非翻译区域的序列来实现,这些序列可以促进或抑制翻译起始复合体的组装。

综上所述,基因表达的调控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多种机制。

通过转录的调控、RNA后转录的调控以及转录后的调控,生物体可以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对基因表达进行适时、适量、适地的响应。

解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解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解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原题:解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表达调控是指在细胞中控制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可以根据内外环境的需求来合成所需的蛋白质。

基因表达调控涉及多个环节和分子机制。

一、转录调控1. 转录因子:转录因子是一类可以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它们能够促进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常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它们可以通过调控转录复合物的形成来影响RNA聚合酶的结合和启动转录的过程。

2. 染色质修饰:染色质修饰是指对DNA及其相关的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从而改变染色质结构和可访问性。

例如,DNA甲基化可以抑制某些基因的转录,而组蛋白乙酰化则可以促进基因的转录。

二、转录后调控1. RNA剪接:RNA剪接是一种将RNA前体分子中的内含子去除,将外显子连结起来的过程。

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mRNA亚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翻译。

2. mRNA降解:mRNA降解是指将mRNA分解为较小的碎片,从而停止蛋白质的合成。

通过调控mRNA的稳定性,可以控制基因的表达水平。

三、翻译调控1. 转运调控:通过调控mRNA的转运过程,可以控制mRNA的定位和稳定性。

这种调控方式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2. 蛋白质修饰:蛋白质修饰是指在翻译后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的过程。

蛋白质修饰可以影响蛋白质的功能、稳定性和亚细胞定位。

综上所述,基因表达调控涉及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译调控等多个层面和分子机制。

这些调控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细胞的功能。

对这些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发育、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DNA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本文将介绍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包括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译调控。

一、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指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来控制基因表达水平。

转录调控主要包括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和转录因子的结合。

1. 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启动子是位于基因上游的DNA序列,包含转录起始位点和调控元件。

调控元件包括增强子和抑制子,它们可以与转录因子结合,促进或抑制转录的发生。

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方式进行调控。

2. 转录因子的结合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DNA上的蛋白质,它们通过与启动子区域的调控元件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可以分为激活子和抑制子,激活子能够促进转录的发生,而抑制子则能够抑制转录的发生。

转录因子的结合与DNA序列的亲和性有关,不同的转录因子结合到不同的DNA序列上,从而实现对基因的调控。

二、转录后调控转录后调控是指在转录完成后,通过调控RNA的加工、修饰和稳定性来控制基因表达水平。

转录后调控主要包括RNA剪接、RNA修饰和RNA降解。

1. RNA剪接RNA剪接是指在转录过程中,将前体mRNA中的内含子剪接掉,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成熟的mRNA。

通过剪接的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mRNA亚型,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RNA剪接的调控主要依赖于剪接因子的结合和剪接位点的选择。

2. RNA修饰RNA修饰是指在转录后,通过添加化学修饰基团来改变RNA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RNA修饰包括甲基化、腺苷酸转换和伪尿苷酸转换等。

RNA修饰可以影响RNA的稳定性、转运和翻译效率,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3. RNA降解RNA降解是指通过核酸酶将RNA分解为小片段,从而降低基因的表达水平。

RNA降解的速度受到RNA的稳定性和降解酶的活性的影响。

不同的RNA分子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一些RNA分子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而另一些RNA分子则具有较短的半衰期。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及影响因素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及影响因素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及影响因素基因表达是生物体内部调控的核心过程之一,它决定了一个细胞在特定环境下的功能和特性。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的分子、细胞和环境因素。

本文将探讨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转录调控基因的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它决定了基因是否能够转录成RNA。

转录调控是指通过调控转录过程中的启动子和转录因子来控制基因的转录活性。

启动子是位于基因上游的一段DNA序列,它能够与转录因子结合,促进或抑制转录的发生。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启动子上的蛋白质,它们通过与启动子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转录活性。

转录因子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激活、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及细胞外环境的影响等。

二、RNA后转录调控在基因转录成RNA之后,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后转录调控过程,包括剪接、剪切、修饰和运输等。

这些过程能够进一步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功能。

剪接是指在RNA转录过程中将内含子剪除,将外显子连接起来的过程。

剪接的方式和位置决定了RNA的亚型和功能。

剪切是指在RNA分子中特定位置的切割,它能够产生不同长度的RNA分子,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修饰是指通过化学修饰改变R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如甲基化、乙酰化等。

运输是指将RNA分子从细胞核运输到胞质中,以便进一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三、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是指通过改变DNA的结构和化学修饰来调控基因表达。

这些改变不会改变DNA序列本身,但会影响DNA的可读性和可访问性。

常见的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 分子上加上甲基基团,它能够抑制基因的转录活性。

组蛋白修饰是指通过改变组蛋白的结构和修饰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如乙酰化、甲基化和磷酸化等。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它们能够与DNA、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核糖体结合位点

大肠杆菌核糖体结合位点包括下列特征 结构要素:
–SD序列; –翻译起始密码子; –SD序列与翻译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及碱 基组成; –基因编码区5′端若干密码子的碱基序列。
3′
5′
CACUAGG A C U C U C C U A G G A Pu Pu U U U Pu Pu AUG

⑵同步表达相关tRNA编码基因
(四)质粒拷贝数

质粒拷贝数对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有效策略是将重组 质粒的扩增纳入可控制的轨道。
三、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形式
(一)包涵体及其性质
在一定的条件下,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在 大肠杆菌中积累并致密地聚集在一起形 成无膜的裸露结构,这种结构称为包涵 体。
具有原核细菌无法比拟的真核蛋白 质翻译后加工系统 大规模发酵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不含有特异性的病毒、不产内毒 素。
二、酵母菌的宿主系统
⑴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分泌型目的蛋白表达系统的构建

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不能将蛋白质直接分泌到胞外 ,但有些革兰氏阴性菌能将细菌的抗菌蛋白(细菌素 )分泌到培养基中,这一过程严格依赖于细菌素释放 蛋白,它激活定位于内上的磷酸酯酶,导致细菌内外 膜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只要将细菌素释放蛋白编码 基因克隆在一个合适的质粒上即可构建完全分泌型的 受体细胞。此时,用另一种携带大肠杆菌信号肽编码 序列和目的基因的表达质粒转化上述完全分泌型受体 细胞,并使用相同性质的启动子介导目的基因的转录 ,则可实现目的蛋白从重组大肠杆菌中的完全分泌。
3.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的影响
翻译起始密码子AUG正好处于核糖体复合 物结构中的P位。 SD序列位于AUG之前大约七个碱基处。
4.起始密码子及其后续若干密码子的影响

大肠杆菌中的起始tRNA分子可以同时识别AUG、GUG和UUG三
种起始密码子,但其识别频率并不相同,通常GUG为AUG的
1.生物体对密码子的偏爱性 不同的生物,甚至同种生物不同的蛋白 质编码基因,对简并密码子使用频率并 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偏爱性。 其决定因素是:


生物基因组中的碱基含量 在富含AT的生物(如单链DNA噬菌体fX174)基因组中, 密码子第三位上的U和A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GC丰富的 生物(如链霉菌)基因组中,第三位上含有G或C的简并 密码子占90%以上的绝对优势
(二)大肠杆菌表达外源基因的劣势 缺乏对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复性功能 缺乏对真核生物蛋白质的修饰加工系统 内源蛋白酶降解空间构象不正确的异源蛋白 细胞周质内含有种类繁多的内毒素
二、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原理 (一)启动子 启动子是DNA链上一段能与RNA聚合 酶结合并能起始转录的序列,其大小 在20~300个碱基长度范围内,具有 转录目标基因的mRNA的功能。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相互作用的自由能 性中等强度规律如GGG、CCC、GCG、GGC、AAA、 UUU、AUA、UAU等使用少如GUG、CAC、UCG、 AGC、ACA、UGU、AUC、UUG等使用多;


细胞内tRNA的含量
外源基因上的密码子在大肠杆菌细胞 中获得最佳表达的两种策略

⑴外源基因全合成
第一节 基因表达的机制
一、有效表达的三个环节 1.转录起始(关键和限速步骤) 转录 宿主RNA聚合酶 启动子
2.mRNA的延伸与稳定性
非特异性终止:衰减子,抗终止序列 正确终止转录 终止序列 mRNA稳定性与Poly(A)尾有关 载体上添加 Poly(A)掺入信号 宿主RNase缺失,增强mRNA稳定性
(五)整合型外源蛋白

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染色体的非必需编码 区,使之不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生理代 谢。 同源重组:重组对之间需要有同源性。 调节这一过程的蛋白(如大肠杆菌中的 RecA)不是序列专一性的,而是同源依 赖的。经常设计长的同源区域。

四、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目的基因的策略



Hale Waihona Puke 1.优化表达载体设计 ⑴启动转录起始的启动子序列 ⑵决定mRNA翻译的SD序列的优化 2.提高稀有密码子tRNA的表达作用 如:Pro CCG CCC CCU和CCA
基因本身的转录效率下降;

如果外源基因下游紧接有载体上的其它重要基因或DNA功能区域,如选择性 标记基因和复制子结构等,则RNA聚合酶在此处的转录可能干扰质粒的复制及其 它生物功能,甚至导致重组质粒的不稳定性;

过长的mRNA往往会产生大量无用的蛋白质,增加工程菌无谓的能量消耗; 更为严重的是,过长的转录物往往不能形成理想的二级结构,从而大大降低 外源基因编码产物的翻译效率
3.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目的蛋白的操作

如果未进行特殊设计(如分泌型表达或 融合型表达),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 表达的蛋白量占细胞总蛋白量20%以上时 ,表达产物一般倾向于形成包涵体。因 此,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目的基因操作的 关键就是选择高表达的载体。
(三)分泌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异源蛋白按其在细胞 中的定位可分为两种形式:即以可溶性或 不溶性(包涵体)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 或者通过运输或分泌方式定位于细胞周质 ,甚至穿过外膜进入培养基中。 蛋白产物N端信号肽序列的存在是蛋白质分 泌的前提条件。
1.分泌表达形式的优点
⑴目的蛋白稳定性高, 重组人胰岛素原若分泌到细胞周质中,其 稳定性大约是在细胞质中的10倍 ⑵目的蛋白易于分离 ⑶目的蛋白末端完整,N端的甲硫氨酸残基 可在信号肽的剪切过程中被有效除去。
2.分泌表达形式的缺点
相对其它生物细胞而言,大肠杆菌的蛋 白分泌机制并不健全。外源真核生物基 因很难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分泌型表达, 少数外源基因既便能分泌表达,但其表 达率通常要比包涵体方式低很多,因此 目前用于产业化的异源蛋白分泌型重组 大肠杆菌尽管有,但并不普遍。
第三节 外源基因在酵母菌中的表达


一、酵母菌作为表达外源基因受体菌的 特征 1.酵母菌的分类学特征 酵母菌(Yeast)是一群以芽殖或裂殖方 式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2. 酵 母 菌 表 达 外 源 基 因 的 优 势
全基因组测序,基因表达调控机 理比较清楚,遗传操作简便。 能将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分泌至培 养基中
(二)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目的蛋白的优缺点
1.包涵体表达形式的优点: 包涵体的水难溶性及其密度远大于其 它细胞碎片和细胞成分。 大肠杆菌的蛋白酶降解作用基本上对 异源重组蛋白的稳定性已构不成威胁 。
2.包涵体表达形式的缺点
包涵体变性复性操作的技术难题,尤其 当目标蛋白分子中的Cys残基数目较高时 ,体外复性蛋白质的成功率相当低,一 般不超过30%。
SD序列
核糖体小亚基 上的16S-rRNA
mRNA
起始密码
原核生物mRNA与核糖体结合的分子机制
1.SD序列的影响 SD序列与16S rRNA的碱基互补性
–一般来说,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程度越
强,翻译的起始效率就越高,而这种结合程
度主要取决于SD序列与16S rRNA的碱基互
补性,其中以GGAG四个碱基序列尤为重要
。对多数基因而言,上述四个碱基中任何一
个换成C或T,均会导致翻译效率大幅度降

2.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序列的影响
SD序列下游的碱基若为AAAA或UUUU,翻译效率最 高;而CCCC或GGGG的翻译效率则分别是最高值的 50%和25%。紧邻AUG的前三个碱基成份对翻译起始 也有影响,对于大肠杆菌b-半乳糖苷酶的mRNA而言 ,在这个位置上最佳的碱基组合是UAU或CUU,如果 用UUC、UCA或AGG取代之,则酶的表达水平低20 倍


3.提高外源基因mRNA的稳定性 减少核酸外切酶可能对外源基因的切割 作用 改变外源基因mRNA的结构,使之不易被 降解



4.提高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稳定性 使用蛋白水解酶缺陷宿主 分泌型载体 对外源蛋白中水解酶敏感序列修饰和改造 融合蛋白 5.优化发酵过程 工艺:选用合适的发酵罐 生物方面 ⑴O2 PH.T.培养基成分 ⑵表达条件 先成长后表达 ⑶表达量 菌体密度X 单菌表达水平



4.目的蛋白溶解性好,由于受体蛋白的 存在,融合蛋白往往能在胞内形成良好 的空间构象,且大多具有水溶性和一定 的生物活性。 5.目的蛋白需要回收,融合蛋白需要裂 解和进一步分离,才能获得目的蛋白。 在实际生产中,产品主要的成本往往就 在该步骤。
(四)寡聚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随着重组质粒拷贝数的不断增加,受体 细胞内的大部分能量和原料被用于合成 所有的重组质粒编码蛋白,而细胞的正 常生长代谢却因能量受到影响。
融合蛋白 分泌蛋白表达系统 包涵体表达系统 使用蛋白水解酶基因缺陷型受体细胞
5.目的基因的沉默


1)位置效应 甲基化程度高,转录活性低的异染色质上 2)转录水平基因沉默 启动子甲基化和外源基因的异染色质化
重复序列(repeat sequences)可导致自身甲基化

3)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 共抑制 (cosuppression)是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的一
(三)融合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融合蛋白:将外源基因与受体菌自身的蛋白质 编码基因拼接在一起,并作为一个开放型阅读 框架进行表达。 在这种融合蛋白结构中,通常受体细菌的蛋白 部分位于N端,异源蛋白位于C端。 通过在DNA水平上人工设计引入的蛋白酶切割 位点或化学试剂特异性断裂位点,可以在体外 从纯化的融合蛋白分子中释放回收异源蛋白。
50%而UUG只及AUG的25%。

从AUG开始的前几个密码子碱基序列也至关重要,至少这一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