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七课 新的实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内涵,艺术家们的思想创举、可贵的创新精神。
进而加深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
知识目标:能分析一些现代艺术作品的表达意图与内涵;并能利用一些工具或教室内偶然材料进行“实验”,表达学生自己要表达的主旨,拓展学生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从初中阶段欣赏课本还具备一定得欣赏、分析美术作品得能力,注重感受和愉悦,然而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又不满足于仅仅欣赏,高中学生具有良好得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其鉴赏则更追求体验和思维,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思维、去创新。
3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艺术实验的欣赏角度与方法
难点: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的把握与其内涵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一、游戏导入师:让我们在课堂的开始先来做一个游戏——装扮游戏。
好吗?
游戏的规则
游戏的规则是:男女两组同学各自利用准备好的物品完成对石膏头像的装扮,比一比哪一组更有创意、更具效率,其他同学在音乐结束后评述自己感觉到的创意。
(播放《超级玛丽》游戏音乐)。
《中国美术鉴赏第七课-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

绘画构图的特点,与取景的
方法,角度密切联系。在大
多数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山
水、花鸟基本上是分家的,
是独立的画种;而在潘天寿
的画上,山水、花鸟往往是
融合在一起的,这在他解放
后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9
现代作品赏析--花鸟篇
齐白石《贝叶工虫》
此帧草虫白石自题 八十五岁作,此时 期白石的工虫花卉, “极工又极写”为 其主要特色。工虫 刻画可谓精致入微, 细观此帧,昆虫羽 翼的质感与光感, 都有传神的表现。。
现代作品赏析--花鸟篇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 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 “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 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 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 称为兼工带写,形态逼真。
6
现代作品赏析--花鸟篇
《江山如此多娇》是以伟大领袖毛主席《沁园春·雪》词意为 题材的山水画。作者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的心情,努力 用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解放后 祖国的壮丽山河。作者突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的意境,以淋漓的笔墨画出层层群山辽阔无垠的平原和流贯 其间的江河。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 有机地统一在气势磅礴的画面中,旭日喷薄而出。在红太阳 灿烂光辉的照耀下,祖国山河欣欣向荣,充满无限生机。它 体现了"东方红,太阳升"的主题思想,表达出人们对伟大领袖 毛主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出 我国人民对祖国山河的无比骄傲和自豪。
现代作品赏析
1
现代作品赏析--人物篇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在这期间,中国的 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 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 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 中国现代人物画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 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 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教案

《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七课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2)理解美术形式变化得以发生的社会因素,从物质、观念的角度了解美术;(3)通过欣赏分析,能从更多角度鉴别、评价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过程:了解概念欣赏作品实践操作走马观花分组讨论思考赏析小结(2)方法:自主学习、感知分析、协作交流、表达展示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关注文化与生活,尊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多元文化。
学情分析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作品形式之外的知识,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他们更多地借助以往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经验。
教学时通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逐渐调动他们各方面的知识,进而使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自觉地寻找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教学重点:不同时期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运动与社会思潮。
教学难点:如何从美术作品的手法中发现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并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多媒体设备,课件,书本,实物投影仪等相关设施的检查。
(二)导入新课(2分钟)由微博上的一条帖子分享导入,以趣味性的内容引起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审美是遗传的吗?如若不是会受什么影响呢?希望大家在本课找到答案。
”导入新课。
(三)认定目标(1分钟)我们本课就来学习一下“第七课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四)教学新授1、理清概念,为赏画活动打基础(5分钟)(1)抽象认识: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屏幕给出参考之意。
社会思潮:在人类社会中经常会出现某种思想流行的现象,这就是社会思潮。
时尚:所谓时,乃时间,当下;尚,则有崇尚之意。
(2)具象认识:学生将具体的作品与相应的社会思潮一一对应,形成具象认识。
2、“来,赏赏画吧”(15分钟)(1)《一辈子第一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赏析问题一:老人拿着什么?她的表情怎样?她在干什么?反映怎样的社会思潮?问题二:这件作品有无光影、明暗,与传统中国画的区别是什么?又反映怎样的社会思潮?结合相关资料,学生进行问题解答。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的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蒙克《呐喊》
蒙克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 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呐喊》采用象 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 202的4/8忧/31虑与恐惧。
夏加尔《生日》
夏加尔 1915年与犹太小姐帕拉结婚,这幅 《生日》就是对他们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绘。由 此可见虽是相同的流派但社会现实的不同其创 作意图就有了差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会不一样:
郑燮《丛竹图》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俄国巡回画派画家列宾的创作意 图是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来表达对现实的 态度及高超的写实能力。
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意图通过梅、兰、 竹、菊或山水表达个人的情操和笔墨情趣。
2024/8/31
相同的流派其创作意图都有差别:
罗丹雕塑《巴尔扎克》
知道他是谁吗? 谈谈你们心中的巴尔扎克! 罗丹为什么把他的双手砍去?
想一想 ?
小结: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 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情感表达?
凭空想象?
针对艺术?
创作欲望?
人生经历?
现实社会?
到底是什么......
这幅画运用 平面主义的 绘画方式, 以变形、意 味和寓意的 手法描画了 在法西斯兽 行下,人民 惊慌、痛苦 和死亡的凄 惨情形。
他们的自行 车就变成了 这样:
毕加索《牛头》
杜尚《自行车装置》
艺术家比一般人更具有视觉敏感,它们在受到现实还是 艺术的某种触动,便会有感而发,激发创作的冲动与欲。
社会环境? 个性使然?
文化情境? 知识水平?
首先,我们知道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是来自现实生活 ,把这种感受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很显然现实生 活和艺术主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影响最大。
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人美版)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
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
上海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翰墨荟萃

上海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翰墨荟萃一、课程背景与意义上海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深入的文化内涵,深受学生喜爱。
第七课“翰墨荟萃”更是在传统我国文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书法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此课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我国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当代社会,通过对我国书法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我国书法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上海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品味和理解,学生可以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眼光,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而我国书法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个人观点与感悟在学习上海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翰墨荟萃”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我国书法以墨、笔、纸为媒介,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和谐、美与道”的理念,表现了我国艺术的精髓。
通过学习书法,我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书法艺术的熏陶下,我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升。
书法的练习也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上海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翰墨荟萃”是一堂富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启迪的课程,通过对我国书法远近结合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我国传统书法有了更深入、更丰富的认识,体会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受益匪浅。
愿我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上海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翰墨荟萃”所探讨的我国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七课 印象派绘画教学设计 教案

《印象派绘画》教学设计课题:印象派绘画课时:1课时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高一年级教材分析: 本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美术鉴赏第七课印象派绘画,本科内容由一课时完成。
印象派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
在西方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利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绘画中来,通过自身尝试理解和分析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知道印象派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并感受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对印象派绘画的学习,及其课外对资料的接触、鉴赏、临摹,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术在民族团结中发挥的社会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创作的热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用画笔描绘心中的中国梦。
教学重点: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光与色教学难点:学习使用印象派绘画技法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方法:讲授、欣赏、讨论、交流、互动1、教法:启发式、参与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师生合作作品1幅、学生创作作品6幅、电子课件学具准备:各类画材、印象派绘画作品资料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及课堂纪律(1分钟)二、课前五分钟:民族团结教育(5分钟)提问:今年是第几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通过绘画作品展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有国才有家,我们每个人热爱祖国的前提就是先从爱护民族团结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通过绘画作品让我们更加直观的、形象的了解到中华民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的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课件(1

米开朗基罗与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西斯廷天顶画的完成显示了米 开朗琪罗在绘画领域中异乎寻常的 创造力和高度完美的技巧,为了解 决天顶画的整个布局问题,艺术家 探索了天顶画的结构分划,尽管人 物众多,可是这样的结构分划不仅 使场面具有条理井然的首尾一贯倾 向,使无数独立的人物之间每一个 人物都一目了然,同时也使庞大的 画面具有装饰处理浑然一体的印象。 天顶画符合文艺复兴时代的纪念性 绘画原则,不仅没有破坏穹窿与墙 垣的建筑形式,恰巧相反,它丰富 了穹窿于墙垣的建筑形式,明确了 穹窿与墙垣的建筑结构,加强了穹 窿与墙垣建筑形式的造型可感性。
上,他们的创作理念往往屈就于消费者的 所思所想。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 素有哪些?
(一)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来自现实和艺术两个 方面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中国画 1940年 徐悲鸿
(二)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下,艺术家的创造所针 对的问题就不同,因而其创造意图就会大相径庭。
《西斯庭教堂天顶画》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巴尔扎克像》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 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 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 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 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 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 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 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 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 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 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 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 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 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 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 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 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 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 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 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 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 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 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 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 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 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回顾
1.创作意图的来源: 创作意图多种多样有时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 感,有则是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所以美术作 品的表现也就是多种多样,艺术家是以艺术视觉的眼光来看 待世界的,因此,一旦他们受到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的某种 触动时便会有感而发,激起表达和创作的冲动与欲望。 2.影响创作意图的因素: 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来自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美术作品作为 艺术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因此,影响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很多,如艺术家所成长的社会和 文化情境以及个性、知识水平,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 境、家庭、个性等都是。
第七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牛头
毕加索 毕加索在偶然中发现 了废弃的车把和车座, 于是他产生了创造的 冲动和欲望。于是, 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 到的这幅作品。
艺术家创作意图的来源
一旦艺术家受到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的某种
触动时,便会有感而发,激起表达和创造的 冲动和欲望。 创作意图的来源:艺术、现实。
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
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来自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 会和文化的产物,因此,影响 艺术家的创作 意图的因素有很多,如艺术家所成长的社会 和文化情境以及个性、知识水平,艺术家的 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等都是。
古元 离婚诉 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 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 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 导下,他的早期作品则 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 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 人民的生活景象。所以, 对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 了解都将有助于我们把 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从而对作品做出准确, 合理的解释。
复习上一节知识 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主要三个方面
1,语言元素 2,语言手段
点、线、面、色 明暗、空间、透视、构图、
肌理 3,语言规则 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 称与均 衡、比例 与尺度、节法国作家协会创作文学家 巴尔扎克雕像的订单。可是,几年过去了,雕像却迟迟没有创 作出来,因为罗丹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表现这样一位闻名世界的 大文豪。知道1897年作品重于诞生了,但与人们所期待的不同。 罗丹手下的巴尔扎克不是一个一般人所想象的手持文明棍,身 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身穿睡 袍的狂傲之士。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罗丹想塑造的是他心中 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悉世界的非凡的巴尔扎克。罗 丹说;“他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结果, 是我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这件事告诉我们,艺术家都是按 照自己的某种意图来创作美术作品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意图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 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 要的一环。 这件作品的创作十分艰难,罗丹一再修改,希望从本质上 揭示巴尔扎克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精神气质。有一天,罗 丹 刚刚做出几个满意的小稿这在观看,他的学生布尔岱进来了, 十分赞赏的说,老师,你的这双手做的太完美了,简直无与伦 比。可是罗丹听后却立即拿起铲刀把手铲掉了。这就是我们今 天看到的(巴尔扎克)。
徐悲鸿 愚公移山 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0年,有感于中国人民抗战到底 直至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徐悲鸿以我国古代愚公移山的传说 戳创作了这幅画。作品中有的挖掘,有的运输,还有的担负 后勤工作,以此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胜利一定属 于我们。而在艺术上,徐悲鸿则更多的借鉴了西方的造型来 表明他改造创痛中国画的现实主义艺术主张。 可能有人发现,为什么面对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不同的 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呢?这又涉及到艺术家所成长的 社会和文化情境以及个性、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课后作业
1.从书中任选一件作品,试着分析作品的创
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