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军事应用

合集下载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在特定区域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它可以实时感知、采集和传输各种军事信息,对军事作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军事作战的情报收集能力。

通过部署在战场上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监测和感知敌方的动态信息,包括敌军的位置、数量、行动和武器装备等。

这些信息对于指挥官制定作战计划、调配兵力和武器装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和胜算。

其次,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可以加强军事目标的监控和防御能力。

通过在军事目标周围部署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监测目标周边的环境变化,包括敌方的侦察、渗透和攻击等。

一旦发现敌方的威胁,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军队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保护军事目标的安全。

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军事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传统的军事通信系统往往依赖于有线网络,受到地理环境和敌方干扰的限制。

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可以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实现军事通信的全面覆盖。

同时,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愈合的特点,可以在网络节点故障或遭受攻击时自动调整和修复,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军事作战的精确打击能力。

通过在军事目标附近部署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监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和方向等信息,为军队提供精确的目标定位和打击指导。

同时,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可以与军事装备和武器系统进行无线连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军事作战的整体效能和精确度。

综上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可以提高军事作战的情报收集能力、目标监控和防御能力、通信效率和可靠性,以及精确打击能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军事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军事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军事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是由一组随机分布的,集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模块于一体的微型传感器,以自组织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监测对象的信息,并传送给信息获取者。

WSN技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军事、工业、医疗、交通、环保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正受到各技术和军事强国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WSN的探测节点可以通过飞机播撒或人工布置等方法大量部署于感知对象的附近,不断获得感知对象的各种信息,为军事指挥员的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因此在当代信息化战争的形态下,具有广阔的军事应用前景。

我国目前的WSN技术研究已具初步规模,但对于WSN技术的军事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1WSN的构成与特点1.1WSN的构成典型的WSN系统主要由信息管理节点、汇聚节点(SinkNocle)、传感器节点(SensorNode)和相关网络构成。

传感器节点由部署在感知对象附近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模块组成,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到汇聚节点。

各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数据沿着其他传感器节点逐跳传输到汇聚节点。

一个WSN系统通常有数量众多的体积小、成本低的传感器节点。

汇聚节点和传感器节点构成了底层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网络系统,虽然单个节点功能有限,采集的数据也不够准确,但是大量具有一定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的节点相互协作,构成一个具有高度抗毁性的网络系统,其采集数据的精度和广度得以很大提升,传回的数据完全能够作为用户决策的参考。

汇聚节点通过通信卫星或其他其通信网络,将监测数据传输到管理节点。

管理节点通过对整个系统的配置和管理,实现对系统中各节点监测任务的发布和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军事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军事应用

hgh tm ee fce y a d hgh r l iiy. Thi a r a a y e hes r c ur sa ha a t r r ls e o t i i fiinc n i ei l ab t s p pe n l z st t u t e nd c r c e sofwiee ss ns rne wor . M i t r pp ia ks l a y a lc — i ton i s rb d i hefe dsofr c nnas a ea ur ilnc i sde c i e n t il e o is nc nd s vela e,t r e o a in,da a fe tv ne se l to nd nu l rbil gial a g tl c to m gee f c ie s vaua in a cea o o c or c m ia on t rn he c lm io ig. W ih t pp ia in o iee ss ns rne wor t hea lc to fw r ls e o t ks。i sp s i et ole t。p oc s nd ta m i b tl fed i f r a ti o sbl o c l c r e sa r ns t a te il n o m — ton i e ltme,e ha ig t a te il r e i ft e c m a y t m n e tn hene d ft nf m a i a . i n r a—i n ncn he b t lfe d pe c pton o h om nd s s e a d m e i g t e s o he i or ton w r Key wo ds:wie e s s ns r n t o k r r l s e o e w r s;m i t r ppl a i l aya i i ton; if m a i a c n or ton w r

传感器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1-16T08:04:19.81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8月23期作者:崔迪1 孙玉涛2[导读] 传感器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崔迪1 孙玉涛21海军士官学校安徽蚌埠 233012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12摘要:传感器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信息化战争又要求作战系统“看得明、反应快、打得准”,谁在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上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为了加强人们对传感器及其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分析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基础之上,举例探讨传感器在军事领域的典型应用。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军事应用一、引言目前传感器在军事上的应用可以说是极其普遍 ,大到星体、飞机、舰船等装备系统,小到单兵作战装备;从通信技侦系统到后勤保障系统;从军事科学试验到军事装备工程;从战场作战到战略、战术指挥;其应用遍及战争准备、战争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二、传感器技术的现状传感器一种检测装置,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传输,然后,将数据转换成信号输出。

传感器技术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传感器技术发展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传感器被称为结构型传感器,第二代为固体传感器。

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第三代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技术是涉及微机械、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现阶段,传感器技术呈现出集成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使得传感器技术愈发具有稳定性,为自动化控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同时,成本的降低和生产工艺的提高,使得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三、传感器技术在军事领域上的应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英国、法国等国家在传感器开发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传感器技术列于原苏联军用航天计划第5条。

正是由于世界各国对传感器技术的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发展迅速。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

2019.071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是由无线传感器节点(可见光遥感设备、微光夜视设备、红外遥感设备、多光谱遥感设备、雷达、无人机、声呐等)、监测区域(敌我区)、汇聚节点、传输方式(北斗卫星、国防光缆)、信息处理中心和作战单元5大块构成的[1]。

由于无线传感器节点具备体积较小、自组织性强、网络覆盖范围广与定位精度高及动态拓扑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中。

在信息化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传感器节点可以提前部署在监测区域,每一个传感器节点不需要通过任何网络设施形成网络,而是以自组织的方式形成网络[2],从而有效地采集敌方各项情报、汇总到情报处理中心,有利于战场综合态势的形成,最后通过北斗卫星或国防光缆传送情报给各作战单元。

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2.1生存能力强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中,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是因为每一个传感器节点具有相同的级别,并且每一个传感器节点之间保持着均衡关系,这样就避免因为个别高级节点被破坏致使整个网络瘫痪。

自组织的特点使网络的生存能力和抗毁能力大大增强,不会因为个别的传感器被摧毁而导致整个情报获取网络瘫痪。

每个传感器节点会自发地将所探测的情报进行上传到情报处理中心。

2.2探测范围广由于各传感器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如空间、空中、海洋、水下和地面等,通过多个交叉覆盖的传感器作用范围,这样可以保证及时、准确、大量地获取当面之敌的兵力编成和部署、周边国家地区的军事态势、战场水文气象等战场情报信息。

因为这项工作是全天候的,多空间部署,加上很多领域不适合人类长时间驻留,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力来获取敌方情报显然不适应于信息化战争,因此需要依靠大量的传感器来获取情报。

在敌我区内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通过增加传感器节点密度与数量来使无线传感器的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而避免出现监测盲区,影响情报的分析。

2.3识别跟踪能力强由于未来战争中目标的种类日益增多、行为日趋复杂加上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单一传感器探测的片面性,利用单一设备进行识别跟踪往往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包含大量的由震动、(地)磁、热量、视觉、红外、声音和雷达等多种不同类型传感器构成的网络节点,可以用于监控温度、湿度、压力、土壤构成、噪声、机械应力等多种环境条件。

传感器节点可以完成连续的监测、目标发现、位置识别和执行器的本地控制等任务。

微型传感器技术和节点间的无线通信能力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赋予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感知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广泛应用于军事、环境、医疗、家庭和其他商用、工业领域;在空间探索和反恐、救灾等特殊的领域,它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1)军事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研究最早起源于军事领域。

由于其具有可快速部署、自组织、隐蔽性强和高容错性的特点,因此能够实现对敌军地形和兵力布防及装备的侦察、战场的实时监视、定位攻击目标、战场评估、核攻击和生物化学攻击的监测和搜索等功能。

在战场中,指挥员往往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敌我人员、武器装备、通信和军用物资供给的情况。

通过随机撤播、特种炮弹发射等手段,可以将大量传感器节点密集地散布于预定区域,收集该区域内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汇聚节点将数据传送至指挥所,也可经由卫星信道转发到指挥部,最后融合来自各战场的数据形成我军完备的战区态势图。

在战争中,对冲突区和军事要地的监视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布设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方便地监控我军布防的阵地是否有敌军入侵,或是以更为隐蔽的方式近距离地观察敌方的布防;当然,也可以直接将传感器节点撤向敌方阵地,在敌方还未来得及反应时迅速收集有关作战信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为火控和制导系统提供准确的目标定位信息。

在生物和化学战中,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时、准确地探测爆炸中心将会为我军提供宝贵的反应时间,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小伤亡。

作为C“ISRT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其低成本、密集型、随机分布、白组织性和强容错能力的特点,及时、准确地为战场指挥系统提供高可靠的军事信息。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应用教程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应用教程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应用教程军事领域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驱动者,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应用教程,包括其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一种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这些节点能够通过无线通信进行相互连接和协作。

在军事应用中,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监测、通信、情报收集和环境侦察等领域。

它能够实时获取情报信息,提高军事行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首先,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监测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在战场上布置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可以对敌方目标、天气状况和地形地貌等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传感器能够收集各种信息,如温度、压力、声音、光线等,并通过无线通信将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

指挥官可以通过监测结果做出决策,提高作战效果。

其次,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通信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战场上时常存在电磁屏蔽或截获的风险,传统的通信方式可能受到干扰,影响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行。

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多路径传输和自组织网络的特性,提供灵活可靠的通信手段。

通过节点之间的密集互连,即使部分节点被破坏,整个网络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再次,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情报收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在战区内广泛部署传感器节点,可以收集到大量敌方信息,如敌军行动轨迹、战术部署和人员编制等。

这些信息对于作战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实时获取情报,还可以在节点之间共享信息,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情报支持。

最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环境侦察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战争中,对敌方目标的准确判断和侦查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侦察手段可能存在暴露风险,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可以通过节点的分布式部署和自主协作,实现对目标的持续监测和侦查。

这种方式可以降低侦察人员的风险,并提供更加准确的情报。

然而,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传感器是测量和检测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的装置,可以将这些信息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处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变得越来越智能,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则是一种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连接多个传感器,实现数据采集、监测和控制的网络系统。

在许多应用场合中都可以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军事领域。

传感器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人员的数量,在一个广阔的战场中,传感器可以实时地监测战场的环境和敌方情况,将这些信息及时地传输给指挥部,为指挥官们制定作战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无线通信、微电子、微机电系统(MEMS)各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

这些进步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同时,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在于几个方面:1.低功耗通信技术由于传感器节点无线通信的能耗相对较高,过高能耗将导致节点电池寿命缩短,严重时会甚至导致网络瘫痪。

然而随着低功率射频技术的研究,现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功耗已经低至毫瓦级别,可以大大扩展节点电池寿命。

2.自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自组网,节点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交换以实现网络充分覆盖。

早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节点之间的通信方式主要是基于中央控制器的分布式网络,这样会带来诸多问难。

后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自组网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即每个节点之间可以互相通信,无需通过中央控制器进行通信,这一技术的确实现了网络的分布式管理,极大提高了网络适应性和扩展性。

3.数据融合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的是环境监测和控制数据,对于这类数据,数据精度高、数据质量稳定、实时性强是对网络的进一步要求。

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将多个节点所采集到的数据整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过滤、校正和加权计算等处理方式得到一组最优合理的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的精度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1.)发展及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想最初是由美国军方提出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所计划署(DARPA)于1978年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这被看成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雏形。

从那以后,类似的项目在全美高校间广泛展开,著名的有UC Berkeley的Smart DuST项目,UCLA的WINS项目,以及多所机构联合攻关的SensIT计划,等等。

在这些项目取得进展的同时,其应用也从军用转向民用。

在森林火灾、洪水监测之类的环境应用中,在人体生理数据监测、药品管理之类的医疗应用中,在家庭环境的智能化应用以及商务应用中都已出现了它的身影。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商业化应用也已逐步兴起。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看成是由数据获取网络、数据分布网络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的。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模块的节点,各节点通过协议自组成一个分布式网络,再将采集来的数据通过优化后经无线电波传输给信息处理中心。

2.)无限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优势:(1)低成本、高冗余。

传感器节点单个价格低廉,可以大批量生产。

节点的大规模部署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具有较高的节点冗余、网络链路冗余以及采集的数据冗余,从而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

(2)规模大。

为了提高网络的可靠性,通常在目标区域内部署大量传感器节点,传感器网络可能包含多达数千甚至上万个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性还能够通过不同空间视角获利更大的信噪比,从而提高监测的准确性,这一直是卫星和雷达这类独立系统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

(3)分布式、自组织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对等节点构成的网络,不存在中心控制。

管理和组网非常灵活。

不依赖固定的基础设施,每个节点都具有路由功能,可以通过自我协调、自动布置而形成网络,不需要其他辅助设施和人为手段。

(4)动态拓朴。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网络内的节点可能会因为能量消耗或其他故障退出网络;有些节点可能工作状态,没有参与网络通讯;也有可能又会新增大量的节点融入网络,这些都会使网络的拓朴结构随时发生变化。

还可以借助个别具有移动能力的节点对拓朴结构的调整,可以有效消除探测区域内的自点。

(5)空间位置寻址。

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不需要支持任意两个传感器节点之间的点对点通信,传感器节点不必具备具有全球唯一的标识,寻址方式、不必采用因特网的IP寻址。

用户往往不关心数据采集于哪一个节点,而关心数据所属的空间位置,因此可采取空间位置。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感器网络通常以数据木身作为查询或传输线索因此传感器网络是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源于军事应用,在军事中应用也最成熟。

以下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特点进行讲述。

二.军事领域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快速部署、隐蔽性强、自组织以及良好的容错性等特点,在军事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战场上,战斗环境恶劣,作战态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作战指挥员需要即时了解掌握部队全方位的情况。

铺设在作战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可以采集相应的信息,并通过汇聚节点将数据送至指挥所,再转发到指挥部,最后融合来自各战场的数据,形成完备的战区事态图。

1.)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潜在优势:(1)部署方便快捷。

传感器节点可以通过飞机投递或者炮弹发射直接部署于敌方阵地内,近距离获取战场信息。

(2)隐蔽性。

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微型设备,其体积可以不超过1mm³,这一优势使得传感器节点不易被敌方发现。

(3)容错性。

网络由大量廉价的传感器节点组成,使得网内存在许多冗余节点,为整个系统提供了较强的容错能力。

(4)准确性。

传感器覆盖区域广阔,从不同空间视角采集多方位信息,具有更大的信噪比。

(5)无人值守。

在当今复杂的电磁战场环境下,如果各种设备都由人员来操控的话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操作人员的伤亡数量,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人值守特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廉价的包括声、光、电、红外等无需人员操作的地面传感器将被撒布在战场上,自动与各类平台和单兵组成网络,使每一名士兵都能提前知晓战场的势态。

网络化的部队可以共享战场图像和目标数据,得以更好地作战协同和资源配置。

2.)发展现状:无线传感器网络较传统通信网络有其自身潜在的优势,能在战场环境中发挥“神经元”的作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军事强国的广泛关注。

美国国防部较早开始启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将其定位为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打击、情报、监视、侦查(C4KISR)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2001年起,美国国防部远景计划研究局(DARPA)已投资几千万美元,帮助大学进行“智能尘埃”传感器技术的研发。

美陆军2001年提出“灵巧传感器网络通信”计划,旨在通过在战场上布置大量传感器为参战人员搜集和传输信息。

2005年又确立了“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群”项目,其主要目标是是使基层部队指挥员根据需要能够将传感器灵活部署到任何区域。

美海军确立了“传感器组网系统”研究项目,其核心是一套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从战术级到战略级的传感器信息进行管理。

除美国外,日本、英国、意大利、巴西等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各自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中国在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研究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启动,1999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中首先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入其中。

200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微系统研究与发展中心,挂靠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旨在整合中科院内部的相关单位,共同推进传感器网络的研究。

从2002年开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部署传感器网络相关的课题。

3.)国际上的发展方向:⑴智能微尘⑵目标定位网络嵌入式系统技术⑶灵巧传感器网络⑷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群⑸战场环境侦察与监视系统⑹传感器组网系统⑺防生化网络⑻网状传感器系统CEC⑼沙地直线(A Line in the Sand)⑽C4ISRT系统⑾先进布放式系统、濒海机载超光谱传感器和远程微光成像系统⑿NASA/JPL(喷气推进实验室)传感器网4.)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战场上的具体应用:a.战场侦查与监视战场侦察与监控重在围绕战场态势感知、智能分析判断和行动过程控制等因素,使系统实现全方位、全时域的有效运行,从而破除“战争迷雾”,提高战场对己方的透明度。

美国国防部重点研发的“智能微尘”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由微处理器、双向无线电收发装置和使它们能够组成一个无线网络的软件共同组成。

该系统是通过在敌军驻地和可能的进攻路线上采用无人飞机或火炮把大量装有智能微尘的宣传品、子弹或炮弹在目标地点撒落下去,形成严密的监视网络,近距离侦察感知目标地区作战地形、敌军部署、装备特性及部队活动行踪、动向等。

再结合其他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将大量信息汇集到指挥中心,形成一幅公路军事运输战场态势图,以满足作战保障力量“知己知彼”的要求,为军交运输指挥员提供重要数据。

有效弥补卫星、雷达等远程侦察设备的不足,全面提升联合战场感知能力。

b.战场态势感知现代战争被人们喻为“感知者的胜利”,在新的军事竞争背景卜,掌控“透明战场”既是军事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各军事强国的建设重点。

美国空军己经在战略计划制定部门中组建了态势感知特别工作组,提高部队的传感器分析和数据整合能力,并先后研制了快速攻击识别、探测和报告系统、战场感知)‘一域视界传感器等感知系统。

美军的未来战斗系统为士兵提供全天候、全天识别目标的功能。

美军开展的其他类似项目还包括陆军“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群”、海军“传感器组网系统”等。

特别是自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来,战争样式具有了更多的网络化作战成分,即大量采用IP和WEB技术。

美国近年来强调的“网络中心战”、“行动中心战”和“传感器到射手”等作战模式,都特别突出传感器组网来提高态势感知能力,将传感技术探测获得的目标信息通过网络系统传输给武器装备,为武器装备射击提供及时的信息,例如,美军开始研制的“战场感知与数据分发”系统就是用来演示和实践新型作战模式。

c.战场目标跟踪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微型化终端探测的功能以及自组网的特点,因而在目标跟踪应用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其中:跟踪更精细,密集部署的微型化传感器节点可以对移动目标进行精确探测、位置跟踪和控制,从而可以详细显示出移动目标的运动情况;跟踪更可靠,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治、自组织和高密度部署,当节点失效或新的节点加入,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自动配置容错,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跟踪目标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容错性和鲁棒性;跟踪更及时,多种传感器的同步监控,使得移动目标的发现更及时,也更容易实现分布的数据处理、多种异构传感器节点相互之间协同工作,使得目标的跟踪过程更加全面;跟踪更隐蔽,由于传感器节点体积小,无线传输功率小,不易被敌方发现,因而可以对目标实现更隐蔽的跟踪,同时也方便部署应用。

d.核、生、化监测借助于生物和化学传感器,可以及旱发现己方阵地上的生、化污染,可以较为安全地获取一些核、生、化爆炸现场的详细数据,为己方组织防护提供快速反应时间从而减少损失。

2002年5月,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共同研究能够尽早发现以地铁、车站等场所为目标的生化武器袭击,并及时采取防范对策的系统。

它属于美国能源部恐怖对策项目的重要一环。

该系统集检测有毒气体和化学传感器和网络技术于一体。

安装在车况的传感器一旦检测到某种有害物质,就会自动向管理中心通报,自动进行引导旅客避难的功能。

该系统除了能够在专用管理中心进行监视外,还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远程监视。

e.装备、弹药、后勤物资管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军事装备、弹药等物资进行管理与调配,实现物资管理的“可视化”,可以在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缩短管理和调配的时间,从而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5.)无线传感器网络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尽管无线传感器网络存在许多优势,但目前技术的发展还不能够支持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安全性问题在军事应用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传感器节点往往散布在敌方区域,其物理安全无法保证,节点很有可能遭俘获,因此在网络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被俘节点的问题。

其次,数据在网络中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过程中也要保证其逻辑安全。

(2).目标跟踪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战场上需要及时跟踪敌方车辆的行进路线和兵力的调动情况,将获取的战场信息及时发送回我方指挥中心,但传感器节点能源和体积受限,易受战场恶劣环境影响,无线链路易受干扰,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而作战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就使得网络采用的跟踪定位算法必须能以较小代价实时传输跟踪数据和计算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