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桥梁安全监测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煤矿安全监测的应用与优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煤矿安全监测的应用与优化近年来,煤矿安全监测一直是煤矿行业关注的重点。
为了提高煤矿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广泛引入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
本文将重点讨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煤矿安全监测方面的应用和优化。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煤矿安全监测中的应用1. 煤矿气体监测:煤矿中存在着严重的气体积聚风险,如甲烷气体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通过布设在矿井中的气体传感器实时监测气体浓度,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
这种监测方法不仅减少了人工巡视的工作量,还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掌握矿井中的气体状况,从而提高安全性。
2. 矿井环境监测:除气体外,还有其他一些环境参数需要监测,如温度、湿度、振动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在矿井中布设多个传感器,监测这些参数的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 人员定位和监测:煤矿中有大量的工作人员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使用佩戴在人员身上的传感器,通过定位技术实时追踪和监测人员的位置和状态。
控制中心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员注意安全,确保他们的安全离开危险区域。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煤矿安全监测中的优化1. 节能优化:由于煤矿一般为复杂地下环境,传感器节点往往需要长时间工作。
为了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寿命,可以通过优化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来实现节能。
采用低功耗的传感器和传输协议,合理布置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以及定期更换电池等手段都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 网络拓扑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之间的连接形成了一个网络拓扑结构。
为了实现煤矿安全监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优化传感器节点的布置和网络拓扑结构。
通过合理的节点布置,可以确保整个矿井区域的监测覆盖率和传输质量,从而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3. 数据处理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煤矿安全监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摘 要 : 针 对 目前煤 矿安全 监 测不足 的现状 和传 统有 线 监测 的弊端 , 结合 Z i g B e e技 术 , 提 出 了一 种 基于 无线传 感器 网络 的煤 矿 安全 监 测 系 统。 介 绍 了系统 总体 设 计 , 重 点 讨 论 了基 于 C C 2 5 3 0的 系统各 节点 的硬件 设 计 , 给 出 了各 节点 的程序 流 程及 监 测 主机 软 件设 计 。该 系统 能 有 效解 决 我 国 现 阶段煤 矿 安全检 测 中存在 监 测盲 区、 实 时性差 、 成本 高 等 问题 , 对 事 故 的预 防和 提 高 煤矿 井下 安
s a f e t y mo ni t o r i n g s y s t e m ba s e d o n wi r e l e s s s e n s o r n e t wo r k.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o v e r a l l d e s i g n o f t h e s y s t e m ,d i s c u s s e s t he h a r d wa r e d e s i g n o f e a c h n o d e i n t h i s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CC2 5 3 0. De s i g n s t h e p r o g r a m lo f w o f e a c h n o d e a n d t h e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水灾 、顶压等各种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矿井作业工 监 测系统 的新 技术 。
人 的人 身安 全 。 了有 效预 防煤 矿安 全事 故发 生 , 为 需 要 充 分利 用现 代化 的高 科技 方 法从 整体 上 提 高煤 矿
2 基 于 WSN 的煤 矿 安 全 监 测 系统
安全保 障水平和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特别是 , WS N是 近 几 年 融 合 多 个 学 科 而 发 展 起 来 的一 在矿井 中建立 煤矿 安全 监测 监 控系 统 ,对 矿井 的各 种 新技 术 ,并且 随 着研 究 的不 断深入 这 一技 术 已经
监 测 多种参 数 的矿用 传感器 。
图 1 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结构图
路 由选择 模块位 于各个 节点 上 ,主 要任 务是 通 过一 定 的路 由选择 算法 进行 路 由选择 ,为节 点 和移
通信空间的关系分成若干个簇 ,每个簇 以固定传感 动节点动态选择父节点 ,从而为消息传递提供一个 器节点作为簇首。移动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现场信 稳 定 的线路 。
风 等 多种设 备 的运行 状 态等 进行 监测 ,并 且 在 紧急
情况下通过控制单元使煤矿井下 的一些电器设备断 电。 由于本 文 的设 计 中需 要监 测 的参数 非 常多 且类
型 也具 有多 种形 式 , 要 选择较 多 类型 的传 感器 。 需 同
时, 由于 WS N节点 的特殊 限制 , 要求节点 的尺寸不 能过大或耗能过多 , 因此 , 对传感器 的选择主要是可
维普资讯
C H l A N EW 3 N -EL EC o M M U N l A C
基 于 无 线 传 感 器 网 络 的 煤 矿 安 全 监 铡 系 统
基于3G无线传感的桥梁集群健康监测系统

-
7- 5
《 电子设 计工 程} 0 2年 第 1 21 4期
据 汇 聚 到 T 网关 层 , D 实现 监 测 数 据 的本 地 短 时 存 储 和 3 G无
V 60软 件 . 计 了桥 梁健 康 监 测 中心 上 位 机 系统 。在 桥 梁 集 群 上 8 C. 设 0个采 集 点 实 际应 用 表 明 , 系统 运 行 稳 定 , 该 数 据 存 储 和 无 线 传 输 稳 定 可 靠 , 满足 桥 梁集 群 无 线 健 康 监 测 的 需求 。 可
桥 梁 是 公 路 的 咽 喉 , 安 全 问题 是 国 内 外 极 大 关 注 的 重 其
构 健 康 的监 测 例 Saf d的 JrmeP Ln h等人 设 计 了一 种 。t o nr e o .yc
无 线 组 块 监 测 系 统 ( rl s M d l nt n y s m , Wi e o ua Mo i r g S t s es r o i e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0 0 0 8 , 东省 自然 科 学 基金 (4 16 2 10 3 1 ; 州市科 技 项 目(0 9 2 d 7 )住 房 和 城 6 55 1 )广 8 5 0 3 0 00 6 )广 20Z一 31;
乡建设 部 2 1 科 学技 术 项 目(00 k- ) 中 国移 动通 信 集 团 广 东有 限 公 司科 技 项 目( J M1 H 0 2 0 0年 2 1- 9 4 ; KX 1 K 1)
对 散 布 在 较 大 区域 内 的 多 个 桥 梁 健 康 状 态 数 据 采 集 子 系 统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范文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矿井安全监测系统逐渐成为保障矿工生命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其中,瓦斯监测作为矿井安全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和实时性对于预防瓦斯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设计并研究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以提高矿井瓦斯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二、系统设计概述本系统设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通过在矿井内部署多个无线传感器节点,实现对瓦斯浓度的实时监测和传输。
系统主要由无线传感器节点、网关节点、上位机监控中心等部分组成。
三、系统设计细节1. 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无线传感器节点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实时监测瓦斯浓度并将其传输至网关节点。
每个节点包括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
传感器模块采用高精度的瓦斯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瓦斯浓度。
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以便后续分析和应用。
无线通信模块采用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网关节点。
电源模块为节点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2. 网关节点设计网关节点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上位机监控中心的桥梁,负责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数据汇聚并传输至上位机监控中心。
网关节点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有线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模块与无线传感器节点进行通信,将数据汇聚至网关节点。
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以便后续分析和应用。
有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上位机监控中心。
3. 上位机监控中心设计上位机监控中心是本系统的核心管理部分,负责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并对瓦斯浓度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上位机监控中心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报警模块和用户界面模块。
数据接收模块负责接收网关节点传输的数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发现瓦斯浓度的异常变化。
报警模块在发现瓦斯浓度超过安全阈值时,及时发出报警信息。
用户界面模块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配置和管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讨[ ]/ c /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 一 混凝 土组合 结构分会第 十次年
会论 文 集 ,0 5 20 . .
[ ] 孙 晓辉. 4 浅析型钢混凝 土结构节点 连接 [ ] 特 种结构 , 0 , J. 2 7 0
() 1.
不得有咬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孔、 裂纹 、 焊瘤 等缺 陷和焊缝表 面存在 几何尺寸不定现象 , 不得因切割连接板 、 刨除焊垫板等
1 2 i取焊缝焊脚尺寸 1 i 4= 8ml l , 0ml l 。两焊脚尺寸相等 ; 考 虑折减后焊缝设计强度 20× .5 09=13 / m ; 0 08 . X 5N m 焊
5 结 语
工程 中通过 对 焊缝 的质 量评 定和 对焊 接试 件 的
送样检测 , 结构均为合格 , 验证 了用连 接板代替直螺纹
结构监测系统一般 由以下几部分 组成 :
等特点 , 在结构健康监测 系统作 为一种新 型的数据 传
输方式正受到 日益广 泛的关 注。
( ) 传感系统。 由传 感器 , 次仪表 , 1 二 如加速 度
计、 风速风 向仪 、 位移计 、 温度计 、 变计 、 号放大处 应 信
构设计规范 ,f . = . / 85m ;f . h≥15 15xv 2= . m h≤12x 2
构损伤或者退化的 目的。结构健康监测 的一个 目 就 标
是为大型结构 在特 殊气 候或 运 营状况 严 重异 常时发
出预警信号 , 提早检测 出结构 的损 伤 , 为结 构 的维 护、
维修 和管理决策提供依 据和指导 , 这是个 实时的在线
监 测 过 程 。
本、 灵活性 、 监测精度 高、 可靠性 高、 安装维护成本低廉
《2024年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范文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煤矿开采的深入发展,矿井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瓦斯作为矿井的主要安全隐患之一,其监测与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多采用有线传输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布线复杂、维护困难等问题。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的发展,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设计与研究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以提高矿井安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系统设计(一)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分层结构设计,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主要负责瓦斯浓度的采集和数据的初步处理;传输层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感知层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应用层负责数据的接收、处理和显示,同时具备远程监控和预警功能。
(二)硬件设计1. 传感器节点:传感器节点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瓦斯的实时监测。
节点包括瓦斯浓度传感器、微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等。
传感器节点应具备低功耗、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等特点。
2. 网关设备:网关设备是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上层应用系统之间的桥梁。
它负责接收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将其转发至应用层进行处理。
网关设备应具备高吞吐量、低延迟、可靠的数据传输等特点。
(三)软件设计1.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系统负责实时采集瓦斯浓度数据,并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设置合理的阈值,实现对瓦斯浓度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2. 无线通信协议:软件系统采用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实现传感器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同时,软件系统应具备自组织、自修复等特点,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系统实现(一)传感器节点的布置与组网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传感器节点,并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
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实现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同时,根据矿井的拓扑结构,优化网络的路由策略,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二)数据传输与处理传感器节点将采集的瓦斯浓度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至网关设备。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智能化桥梁监测系统设计与研究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智能化桥梁监测系统设计与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桥梁被建造起来,承担着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
同时,桥梁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在桥梁建设和维护管理中,传统的监测手段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实时性差、精度不高、监测点数量有限等缺点。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智能化桥梁监测系统因此应运而生,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好、监测点数量多、精度高等优点。
一、光纤传感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目前,光纤传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桥梁的监测中。
它采用光纤作为感应元件,利用光学传感技术实现对桥梁的监测。
在桥梁监测中,光纤传感技术可以监测桥梁的位移、振动、温度等参数,在实现桥梁安全监测的同时,也可以为桥梁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支持。
二、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智能化桥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1.技术原理该系统采用光纤传感技术,将光纤传感器固定在桥梁结构中,实现对桥梁结构各点的监测。
光纤传感器采用光学回波法,可以实现多点同时监测。
光纤传感器将监测点的光信号通过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传输装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处理中心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通过相关指标对桥梁进行评估。
2.技术特点该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传感点数量多。
光纤传感器可以实现多点同时监测,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监测信息。
第二,实时性好。
该系统采用实时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桥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监测的效率。
第三,精度高。
该系统采用高精度的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桥梁结构的精细化监测,提高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3.技术应用该系统广泛应用于桥梁的监测和评估中。
它可以实现对桥梁的位移、振动、温度等参数的监测,为桥梁的安全评估提供支持。
同时,该系统也可以用于桥梁的建设和维护中,实现预测性维护,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
三、结语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智能化桥梁监测系统是桥梁安全监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该系统具有传感点数量多、实时性、精度高等优点,可以为桥梁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桥梁安全检测系统摘要根据桥梁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桥梁安全监测系统,以实现方案的安全参数的需要;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节点集、分簇和关键技术,虽然近年来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已经证明了其潜在的提供连续结构响应数据进行定量评估结构健康,许多重要的问题,包括网络寿命可靠性和稳定性、损伤检测技术,例如拥塞控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桥梁安全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总体结构;关键技术1 阻断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桥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对于桥梁的建设与运行规律,而特设的桥梁检测的工作情况,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一座桥的信息通常是一个孤立的片面性,这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一些桥梁安全参数复杂多变[1]。
某些问题使用传统的监测方法难以发现桥梁存在的安全风险。
因此长期实时监测,预报和评估桥梁的安全局势,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桥梁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即通过长期实时桥跨的压力、变形等参数及测试,分析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和结构的评价科关键控制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问题的发现并及时维修,从而确保了桥的安全和长期耐久性。
近年来,桥梁安全监测技术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应用,它是在结构工程的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已成为这一领域中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重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桥梁的安全监测系统方案的实现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一种新兴的网络科学技术是大量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无线通信,信息的相互传输,对一个具体的完成特定功能的智能功能的协调的专用网络。
它是传感器技术的一个结合,通过集成的嵌入式微传感器实时监控各类计算机技术、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传感以及无线发送收集到的环境或各种信息监测和多跳网络传输到用户终端[2]。
在军事、工业和农业,环境监测,健康,智能交通,安全,以及空间探索等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巨大的价值。
一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网关和服务器,如图1所示的体系结构。
图1一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传感器节点具有收音功能,主要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4个部分组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各地的分布,用于检测和数据采集和通信技术负责通过WSN的数据发送到网关(群集节点或基站)。
与服务器网关通过公共网络(Internet,卫星移动通信网络等)进行通信,使用户能够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以便作出判断或决定。
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多跳路由,动态网络拓扑和节点资源有限等特点,其关键技术,包括MAC协议(MAC层协议),路由协议,能源管理,QoS 保证技术,数据集成技术,安全机制,定位技术和管理机制,例如同步[3]。
2 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桥梁节点系统的安全参数整体结构(以下简称为节点的基础上)是最前端的最基本单元,传感器,处理器监控,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部件,所有大桥的安全参数和物理意义,各不相同,但一般包括应变信号,位移信号,温度信号,湿度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的参数,如桥梁的安全状况,这就要求必须是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对不同类型的节点的基础上最终组成[4]。
所有基于节点上,分别根据一个组成若干法律集群,每个集群节点到簇头节点发送监测数据各自的基础;所有群集节点将数据的第一个集成,然后发送到群集节点(网关),丛集节点桥的复杂数据处理和存储所有类型的安全监测,使用互联网将是最终的数据发送到服务器;在一个数据处理分析的服务器,然后发送该网站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使决策。
图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3 系统的关键技术桥特殊的工作性质,除了一般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监测结果已在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仍然有几个关键问题:设置节点的基础、该子节点的网络集群技术、信息技术的拥塞控制桥梁安全参数。
3.1基于节点设计桥梁安全监测系统是基于桥的传感器,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组件的安全参数,信号结构如图3所示的节点。
图3桥梁安全监测系统的节点上这可从图3,桥梁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过程基于节点看到,重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1)桥梁安全传感器参数设置;(2)低功耗设计节点。
3.1.1桥梁安全传感器参数设置桥梁安全传感器参数设置,包括传感器的类型,排列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等。
根据桥梁监测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的安全参数应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在表1所示,不同的地点之间布局的桥梁。
表1参数大桥的安全传感器类型和布局此外,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要求,应设立一个小点,尽量节点的大小,以及对数计算的节点可以在宽度和跨度桥梁基础,但在至少超过10个。
3.1.2设计节点的低功耗节点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除了传感器,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5]。
为了实现低功耗节点,处理器的选择,我们应尽量选择低功耗的睡眠模式和支持,速度不够快,处理器的高集成度,作为低功耗的处理器和高性能的结果还有一个更明显的矛盾在成本方面,在允许的情况下,它可以是双核心处理器架构。
此外,该芯片还支持低功耗的可能,集成大容量存储器和丰富强大的硬件接口电路的成本选择。
在选择无线通信模块,应考虑以下因素:(1)乐队(2)调制模式;(3)睡眠电流与唤醒时间(4)发射和接收电流;(5)信号接收灵敏度。
电力供应的选择,应考虑到低功耗和电池电压的限制因素。
3.2基于子节点的网络集群技术该系统的基础是节点电池供电,以致每个节点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结果。
节点,以节省能源,从而延长了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安全的桥梁节点的网络为基础的能源平衡技术分簇,簇头选择算法监测的基础- EBC的(能量相应的聚类)算法。
在EBC的算法中,除了担任群集节点的簇头节点和节点的基础,而且还给出了候选簇头和网关节点,两个新的角色[6]。
通过两个阶段的算法。
第一个簇的结构,从动态群集节点相邻地形的基础上,作为一个节点或网关节点选择高能量的簇头节点。
当网络处于稳定状态,所有节点进入通信阶段,从由簇头和网关节点收集到的数据节点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了网络安全监控数据骨干,是为正向路由桥负责,并最终发送到群集节点(基站)。
3.3桥拥塞控制信息技术安全参数作为通信,无线链路相互干扰,在传感器网络和动态变化的资源有限等特点,使系统容易受到信息传输拥塞,严重影响网络传输的QoS传感器类型场地布置监测(安全参数)的温度,湿度传感器桥面,码头工作环境的桥梁,码头结构,转变加速度传感器交叉桥底部,主跨架设大桥方向,塔桥的桥梁内容,斜拉桥桥梁结构振动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构成部分桥梁系杆的频率温度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的飞速发展力的关键点的主要拱顶位移- 5 - 性能和生命周期,使堵塞,质量保证机制,系统控制技术,确保重点之一。
在这个系统中,桥梁安全的拥塞控制信息技术实施监测参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7](1) 因为拥塞控制很简单,成本低,存储空间小的节点被占领,所以没有在节点发送数据或产生拥塞,拥塞控制将无法启动尽可能,但在同一时间,以确保一旦发生拥塞,拥塞控制,及时,以避免或减少缓冲区溢出的数据包造成的损失。
(2)确保了网络传输,如网络延迟,网络吞吐量,丢包率,质量。
(3)能够适应网络的变化和在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部署,而且能够适应处理局部充血和整个网络拥塞。
(4)能够预测网络拥塞或及时发现,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除拥塞避免拥塞的蔓延。
(5)拥塞控制机制,以确保数据的节点发送权益。
4 结论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桥梁监测的长期安全性和实时性,但作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果也不是没有缺点,还存在一些问题。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团基于集群技术节点。
在本文中,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范围,小,中型桥梁和小规模的群集节点动态组的宽度,更困难;和长跨度,桥梁宽度,开展大规模的集群节点的动态组还存在一些限制,即能量平衡地区问题上的群集组。
(2)聚类算法EBC的模型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如可调节节点的发射功率,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应考虑如何从具体的桥梁,了解他们对安全监测系统的节点的故障和网络性能测试方法的资料。
参考文献[1] Odd M D, Johnson G A, V ohrn S T. Deployment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based Measurement System in a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pplication[J].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01,(10).[2] I F Akyildiz, W Su, Y Sankarasubramaniam, ECayirci.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 [J] .Computer Networks, 2002, 38.[3] Liang Yu Fan, Gao De Yun, Niu Y an Chao,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WSN [J]. Electron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2007, (9).[4] Song We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M]. Beijing: 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 2007.[5] Wang Ren, Guo Xiao Chun, Guo Hang, The Application of Duo-Core Architectur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Nodes [J]. Journal of Transducer Technology, 2008, 21 (2).[6] Wang Hai Ying, Energy-based clustering method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08,44 (8).[7] Sun Limin, Li Bo, Zhou XinYun, A Survey of Congestion Control Technology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4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