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蒙谈文学

合集下载

王蒙的文学批评 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

王蒙的文学批评 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

第28卷第2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8No.22008年4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Apr.2008[收稿日期]2008-02-16[作者简介]本文为安徽省哲社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A HSK05-06D26[作者简介]方维保(1964-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王蒙的文学批评: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方维保(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王蒙不但是个风格独到的作家,而且也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批评家。

他的批评具有真诚、开放、包容的批评姿态,历史与审美相结合的批评标准和个性、幽默、直观的批评风格。

王蒙的文学批评很典型地体现了新时期这一后革命时代话语经验的特征。

【关键词】王蒙;文学批评;后革命时代【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6873(2008)02-0001-06 王蒙是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大量的优秀的创作为当代文学尤其是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文学创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一般的纯粹的作家不同,王蒙在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之外,还写作了大量的创作谈和有关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文章。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蒙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和一个有思想的批评家的价值观念,也可发现他独特的批评风格。

同时,作为一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革命时代,走向顶峰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话语与那个时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

一 真诚、开放、包容的批评姿态八十年代是一个信仰交融的时代。

具有真诚和透明特点的五十年代的信仰在这个时代以历史的惯性在延续着,同时,改革开放时期又带来了相对宽容的价值观念,这两者在王蒙这样的具有“少共”情结的作家和批评家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缔结。

王蒙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是真诚的。

他说:“文学是真诚的,没有真诚就没有文学的动人。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王蒙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饱含人性的深度思考和生命的磨砺。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王蒙一直活跃在文坛,并且多次获得了诸多文学奖项。

本文将通过文学批评视野,探讨王蒙小说的独特之处,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提纲:一、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1.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2.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3.注重反思社会问题二、“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1.身临其境的经历2.深入到人性的所在3.对生命的思考三、文化记忆再现的主题1.历史上的“大事”和史诗2.文革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困难3.人性共同的面向和认识四、王蒙小说的艺术性价值1.人物形象的塑造2.情感的表达和抒发3.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五、王蒙小说的意义和价值1.文学批评视野下的历史评价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对文学发展的启示六、王蒙小说中的性别议题1.女性形象的刻画2.爱情与婚姻的探究3.女性生存状态的呈现七、王蒙小说的家国情怀1.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2.对祖国的热爱与关注3.民族精神的体现与表达八、中国文学的全球化1.王蒙小说在全球文学市场上的影响2.中西文化对话的跨越3.中文小说在国际上的地位九、文学批评和王蒙小说的关系1.批评视野对王蒙小说的影响2.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批评视角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通过以上几个提纲点,本文将深入王蒙的小说创作中,同时也会探究更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问题,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1.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提纲一探讨王蒙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主要包括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和注重反思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建了王蒙小说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是深入探讨王蒙小说的基础。

2. “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提纲二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

王蒙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生活和写作,他的作品深受这段历史经历的影响。

因此,“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理解和解析王蒙小说的重要环节。

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

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

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王蒙的小说《杂色》是一部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变迁来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在描写农村社会中,王蒙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特色,使小说更加鲜活生动。

本文将从叙事特点、形象描写和对话语言等方面对《杂色》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并指出其独特之处。

首先,在叙事特点方面,王蒙运用了多样而灵活的叙事方式,以鲜明的个人叙述者和多角度叙述的手法展开故事。

小说以陈大叔和他的家庭为中心,通过他们的视角和回忆,揭示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王蒙通过叙述者的独特视角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和家庭的命运,增强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其次,在形象描写上,王蒙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借以展现农村社会的广阔与复杂。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将每一个角色细腻地刻画出来:陈大叔的细腻和善良、二妞的坚强与勇敢、美丽丽的聪明和执着等等。

通过这些形象,王蒙展现了乡村人物的生动与多样性,使读者对他们的情感和命运产生共鸣。

此外,在对话语言方面,王蒙的语言特色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巧妙地使用口语和方言,使对话更加真实、生动。

通过充满地方特色的对话,读者可以感受到故事背后真实的生活氛围和情感交流。

此外,王蒙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对话的简洁和暗示,增加了对话的内涵和表达能力。

他通过对话语言的独特运用,将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叙述得更加立体饱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蒙在《杂色》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来丰富故事的意义和情感。

比如,雨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代表着命运的挫折和苦难;黄花则代表着美好的事物的逝去和破碎。

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度,更使作品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共鸣。

综上所述,王蒙的《杂色》具有丰富多样的语言特色。

他通过多样的叙事方式、生动的形象描写、独特的对话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乡土情感的丰富。

王蒙演讲稿范文

王蒙演讲稿范文

王蒙演讲稿范文篇一:王蒙演讲稿王蒙: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得比天还高有点变态编者按:应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先生的邀请,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11月7日在澳门大学出席了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的“文学艺术家驻校计划”开幕式暨王蒙文学讲座活动,发表了题为《从莫言获奖说起》的精彩演讲,吸引了众多澳门大学师生和各界人士参加,听众对王蒙先生的演讲反响强烈。

旨在通过高等院校的平台进行交流,为澳门文学艺术界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并扩大澳门在学术与文艺方面的区域与国际影响力,提升澳门文化城市的形象和品位的“驻校计划”,邀请对象为国内外著名文学艺术家、高端人士或领袖人物,受邀者必须具有无可争议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成就,每位受邀者将在澳门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交流和写作生活。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2009年曾获得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的王蒙先生成为该计划的首位受邀作家,是因为王蒙先生是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在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蒙先生的宣讲,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深刻阐述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和影响,其见解精辟独到,其分析发人深省,本版所刊登的文章系根据王蒙先生11月7日在澳门大学发表的演讲的录音整理。

今天我这讲话,就算是与大家谈家常吧。

最早透露出莫言可能在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的是英国的一家博彩公司。

他们认为今年最可能获得这个奖的一个是的作家莫言,一个是日本的作家村上春树。

我当时就觉得不大可信,因为瑞典科学院,它是很骄傲的,怎么可能把自己的信息透露到一家博彩公司那里呢?第二,连澳门的博彩业都没有告诉我这个消息!所以我后来的一个感想就是澳门的博彩业要向英国的博彩业学习。

到了当天的晚上,凤凰电视台临时给我打电话,说再有10分钟就要公布获奖人了,希望接受采访。

我说这是不可能的,我都不知道谁获奖呢,稀里糊涂我能够说什么呢?就是到那个时候我还是没想到会是莫言获奖。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此之前呢,大家都以为马悦然教授是诺奖举足轻重的专家。

王蒙:平常心看待当代文学

王蒙:平常心看待当代文学

王蒙:平常心看待当代文学核心观点时间的法官会有差池,但是更长时间的回旋与淘洗,常常能自行纠正过失。

时间的因素同样能制造假象,但是更长的时间的反复与不舍昼夜的思量,定能使文学自行显露真容近日,被称为出版界“世纪工程”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年)》正式出版,成为向祖国6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文学是我们最生动、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我们的“心灵史”。

《班主任》、《于无声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哥德巴赫猜想》、《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目,仍然使我们激动不已。

我们陡然回到了那个过往的年代:涕泪交流,却又是美梦如霞,仍然不乏天真与一厢情愿。

有了文学,历史就难于抹杀,激情与思考将成为永远,怀念与记取,充实着我们的灵魂。

过去30年的中国文学,比历史上许多阶段的文学,都更热闹、更活跃、更多姿多彩,但也更难以概括,形不成“文学运动”,缺少公认的优秀高峰。

所以,至今许多人对于文学创作,仍然怀念从《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到“三红两闯”(《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李自成》)的年代。

我们的文学生态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下三滥与纨绔牛皮同在;装腔作势,装时尚、装白领、装洋化与装冬烘传统同在;迎合与无定向横炮同在;口水表演与假冒伪劣同在。

同时,大骂文坛的声浪也在涌动,貌似合乎时宜,其实无知而廉价。

尽管如此,你又不能不承认,是今天,人们写得更深沉也更多样,更风格也更个性,更耐读也更艺术,更人性也更动情,更富有想象力与幽默感。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学是日益正常了。

好的和差的,深刻的与浅薄的,独到的和迎合的,真诚的与虚伪的,都日益正常——正常的年代总是有好有坏,有真有伪,有毒素也有营养;当然,同样正常的,有对于假冒伪劣毒的揭露、批评与义愤。

有趣的是,20世纪后几年的作品中,越来越平常化、平淡化了。

平常心,三个带有佛心禅意的汉字,现在变得大行其道。

国家不幸诗家幸。

文学的非凡高潮,往往和社会的郁积与历史的风暴联系在一起。

王蒙的文学成就

王蒙的文学成就

王蒙的文学成就王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纷繁复杂的文化思考而备受瞩目。

王蒙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被看作是对中国文学的一种深刻贡献。

本文将从其文学风格、创作主题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探讨王蒙的文学成就。

一、文学风格王蒙的文学风格独特而鲜明,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人物的形象,力求真实地揭示社会的不公与阶级冲突。

他的笔触细腻而充满力量,能够将个人感受融入到历史和现实的宏大背景中。

他的作品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更能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质疑。

二、创作主题王蒙的作品主题丰富多元,涉及到了政治、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创造,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批判,并试图为之赋予新的意义。

同时,他也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冷酷现实。

他的作品既有对过去的回望,也有对未来的思考,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深度。

三、影响力王蒙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从其对文学界的影响力来看。

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为后来的作家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他的文学观点和方法对于整个文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也是文化评论界的重要人物,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解读,促进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在以上三个方面,王蒙的文学成就展现出了他作为作家和文化评论家的独特魅力。

他的作品既有感染人心的情感,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触动。

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更涉及了社会和价值观念的诸多层面。

王蒙的文学成就,不仅留下了一批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通过对王蒙的文学风格、创作主题和影响力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的生活和体验,更展现了对社会现实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他的文学思想和方法不仅对后辈作家具有启发性,也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蒙:览闻辩见,醒人耳目

王蒙:览闻辩见,醒人耳目

类比相推用于辩论中的反驳,更具其独到的特色,更能显示出它的论证性与机智性。

论辩圆桌王蒙是一位成果丰硕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极富灵性的辩论家。

他在生活中目达耳通,览闻辩见,总是辩以正人,醒人耳目。

善用例证王蒙自19岁创作《青春万岁》至今已逾67年,作品达100多部,超1600万字。

有一次记者采访问到关于诺奖的话题:“您曾4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始终未能获奖。

难道不觉得遗憾惋惜吗?”王蒙反驳说:“诺贝尔文学奖好,不如文学好,只有文学作品好了才是更好。

你能告诉我15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吗?我看也不容易,说明作品很重要。

我自己最喜欢的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什么奖都没得过,甚至生活清苦、命运坎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和他们作品的伟大。

”诺贝尔文学奖是杰出文学的象征与荣誉,但并非是衡量作家与作品的唯一标准,作家的灵魂和生命力在于完成好作品,而非奖项。

王蒙深谙其理,所以他对未获诺奖十分坦然,并不失文学自信,举中国文学先贤大家论证了“不获奖不妨碍作品伟大”的观点,直击一些作家过度的诺贝尔奖情结,能更好地引导作家活在作品上,努力把东西写得更好。

妙于归真王蒙46岁开始自学了多门外语,在他看来,外语是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称赞他:“你外语学得太好了,我们想学都学不会。

”旁边的一个人听了,不禁插嘴说:“他有基础呀。

”闻此,王蒙反驳说:“基础也是学来的。

我开始认真学外语的时候比你们现在的年龄都大很多,你们与其夸奖我,不如自己去学。

在学习上,有什么好临渊羡鱼,却硬是不肯退而结网的呢?请至少先起步,再说学得成学不成啊。

没有比先肯定自己学不成更‘不成’的了。

”只艳羡别人的成功,却不肯花下时间去努力,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年轻人学不好外语,怪罪于基础不好,王蒙不苟同其论,但并不声色俱厉地驳斥,而是返璞归真地论道。

他循循善诱地说明自己的语言基础也不是先天的,而是付出诸多艰辛和汗水学来的,借此劝导对方与其羡慕,不如行动,只有一点一点开始,一步一步学起,坚持下来,才能有所大成。

当代文学家王蒙的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家王蒙的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家王蒙的名词解释王蒙,一个名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文学圈熟知的人物。

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备受赞誉。

然而,谈到王蒙,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名字所代表的含义。

名词一:反思王蒙的作品独特之处在于他对中国现实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审视,他试图揭示社会背后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一九八八年》一书中,他通过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变迁。

他用文字探索内心的真实,以追求对社会的真实认知。

名词二:担忧王蒙的作品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

他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通过对普通人的关注,他表达了对社会底层群体状况的担忧。

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社会秩序崩溃、道德败坏的景象。

他的作品让我们深入思考社会的问题,引起我们对个体与集体命运的关注。

名词三:人权王蒙的作品也经常关注人权问题。

他的作品反映了在缺少言论自由和人权保障的环境下,人们生活的艰难。

他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同的职业人群,其中某些人的命运常常受到政治环境的控制。

他的作品让我们反思人权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对人权的尊重。

名词四:艺术王蒙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

他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和人物产生共鸣。

他的文字充满着感性的力量,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王蒙对于艺术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当代文学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名词五:探索王蒙一生都在探索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对于社会问题的探索与抗争。

他通过对历史、人性和社会的反思,试图找到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

王蒙的意义在于他所代表的文学家群体,他们以自己的作品试图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结王蒙作为当代文学家,通过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担忧,表达了对人权的呼吁。

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作品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中国当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王蒙谈文学
得知王蒙5月10日会来娄底,并且要与市作协的一些“骨干”作家举行一次“座谈”,我感到兴奋又讶异。

兴奋的是,王蒙绝对是一位偶像级人物,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的文学热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没有之一。

当过中央委员、当过文化部长的作家,目前也只有王蒙。

他最早尝试意识流写作而且影响最大最为成功的作品《活动变人形》着实令我深深着迷。

我一直认为当代文学应该设王蒙文学奖。

这样一位真正的大师的到来,能不令我兴奋吗?
讶异的是,与市作协的作家“座谈”,“座谈”是什么?是平等对话,座谈当然也可以水平有高有低,但相差不能是天壤之别。

而市作协的作家与王蒙相比,恐怕绝大多数的水平都是“天壤之别”,怎么座?怎么谈?我忝为副主席,肯定也要谈,我能谈什么?能让一位八十多岁的大师这样俯就我们吗?有什么理由?
直到5月9日晚,才明确将“座谈”改为报告会。

我的心头油然轻松了一下。

这样做好处有二:一是不会让我们坐下来无话可谈,二是可以让更多的粉丝与王蒙亲密接触,至少能目睹其风采,聆听其声音。

先叉开一笔。

我与王蒙的儿子王山倒是有过两次接触,一是2013年在长沙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二是今年3月下旬在韶山召开的全国青年报告文学创作会上,特别是后一次,会期三天,我们偶尔同桌吃饭,偶而会后闲聊。

我感觉王山作为《中国作家》杂志的主编,的确是非常随和。

但正因为其过于随和,我倒感觉有点失望。

我认为作家是应该有个性的,不应该成为人人都说其好的好人。

我想王蒙先生肯定不会是这样。

再叉开一笔。

与名人见面、合影,本来不应该成为我这样年过半百的人的追求。

因为与名人见了面甚至在一起吃了饭上了同一个厕所之后,你还是你,名人依旧是名人。

但渴望与自己敬仰的人见个面,毕竟是人之常情。

追捧自己心中的偶像,毕竟是无可厚非的事。

所以我提前半小时就来到了娄底华天的湖南厅等着,有很多人比我早来。

只是因为我是“主席团”成员,就在前排留了位置。

原定十点的讲座,9点40就几乎找不到座位了。

偌大的湖南厅,应该可以坐几百人。

晚来的人只好站着。

看来,文学的感召力,名人的感召力还是蛮大的。

十点左右,当王蒙“真人”走进湖南厅时,会场自觉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蒙谈文学,到底能够谈出什么有创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的大道理?或者谈些高深莫测的东西?这是我所期待的。

近一个小时的讲座,王蒙是严肃的,认真的,并没有因为台下的是些业余作者就随便谈。

当众多的人拿起手机、相机不停地拍照时,王蒙严肃地提出来要他们停止拍照,他说,这又不是什么传播性的活动。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静到只要谁手机有微信过来都会让人感到是很大的噪音,持手机的人会不好意思地自觉调到静音。

这么大的会场,这么安静的时候,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大家在安静中近距离聆听了一次大师的声音。

王蒙说,现在市场性、普及性的作品多,高端性、经典性的作品越来越少。

大家都说《红楼梦》,但看过《红楼梦》的却不多,要么也是通过电视看了《红楼梦》。

现在随便一个电影,受众都会很多,而文学作品卖到100万册的已是奇迹。

而卖到了100万册的文学作品,又不一定是好作品。

在这种情形下谈文学,是否有意义?有个说法是,小说会消失,小说不就是个故事吗?根本不如表演那么生动易于接受。

也有人认为,文学会消失。

广西师大曾做过一个网上调查,经
果是最不受欢迎的就是中外名著,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作品。

这个结果虽然不靠谱,但也足以令人触目惊心。

这是时代的悲哀,是民族的耻辱!
英国人是怎么看待文学的价值的?“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可失去莎士比亚。

”英国的国土本来不多,可他们认为,莎士比亚远远比英伦三岛重要。

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天才,是英国的智慧,是英国的趣味所在啊。

王蒙说,毛主席是怎么看待文学的价值的呢?毛主席曾说中国有三样东西,一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二是历史悠久,三是有半部《红楼梦》。

王蒙感概地说,你看,半部《红楼梦》就立住了中国的文化,文学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所以,苍颉造字是了不起的,震动古今,天诉鬼哭,什么都能记录下来。

王蒙说,中国历来是重视文学的,三国时曹丕就说过,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学,才可能不朽、永存。

2014年,习总主持召开全国文艺界座谈会,与会的作家并不多,艺术家很多,但习总举的例子却全是文学的例子。

文学到底有什么优越性?文学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戏剧影视不是更好吗?于是就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文学多媒体化。

1980年,王蒙去美国时,给小孩带回的是画册,画册的最后两页是可以当饼干吃的。

正因为文学的力量减弱了,所以才有了读图时代。

那么,文学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到底是什么?那就是文学能够深度地触动人的思维的发展,能够深度地触动人的想像、感受、分析、推断、概括、演绎、判断、评价、选择的能力的提升,文学就这一点劲儿!
上述的那点“劲儿”,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王蒙说,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给世界命名来实现其价值的。

世界上的一切只有被命了名,这个世界才不会陌生。

譬如异性相吸,文学将其命名为爱情,于是才有了审美价值,才有了道德和义务。

否则,就是耍流氓,就是性骚扰。

然而这还是属于命名。

说到命名,王蒙举了好几个例子。

阿Q向吴妈求爱,这是一件美好的事,他们两人也很般配。

可是阿Q太不文学了,他跪下来直接了断地说:吴妈,我和你睡觉!这样就把吴妈吓着了。

说到这里,一直严肃的王蒙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他说,如果阿Q朗诵一首徐志摩的爱情诗,幸好吴妈也喜欢徐志摩的爱情诗,说不定就是两个结局。

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别来无恙”。

曹操赤壁大败,关羽受命到华容道上来诛曹。

曹操逃是逃不过的,曹操与关羽有私交,见了面说什么呢?说什么才有可能保命呢?曹操说的是:“将军别来无恙乎?”“将军”是尊称,是有军衔的人,这是命名。

这样“恙”字含义非常丰富,现代语言无字能与之对称,如果按现在的解释,如果曹操问:将军近来没有病吧?或者问:将军近来呼吸还畅通吧?或者用英语问:别来OK不OK?都无法表达“别来无恙”的含义,说不定关羽听了一刀过去,让你身首异处。

而“别来无恙”的问候,却唤起了关公的温情,关公的回忆,最后关公头一偏,眼一闭,让曹操过去了。

王蒙说,文学是把客观世界主体化的过程。

文学作品是符号化的,而非直觉的。

见景生情,生了情的景才是你心里的景。

一首爱情诗有可能给情感和心灵带来更多的抚慰。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因为语言文字带给人的理解、看法是无限的,阅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可能超过作者的创作。

文学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写情感,你的心里应该有悲欢离合,写天气,你的耳里要有烟雨云霞,写生活,你的眼里要有家长里短……创作应该开启已经有和可能有的理解。

沃尔夫说,文学是与生活竞赛,这不一定对。

但要把生活重现、看透、疏离,才能让人没齿不忘。

王蒙说,作家是用笔来思想的。

只有当你在写作的时候,当你进入了创作这个意境的时候,你的思想才会空前活跃,才会一段文字催生另一段文字,一个故事催生另一个故事,一个思想催生另一个思想,一点灵感催生另一点灵感。

作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报达这个时代,报达这个世界。

王蒙的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征询王蒙的意见,是否可以回答读者的提问,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某高校一副教授率先提问“您最好的作品是不是《活动变人形”?王蒙有点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直言不率地说:这个问题不想回答。

台下一阵哄笑。

王蒙又说了一句:我写了这么多,就这个“最好”呀?露出一脸的不屑。

这证明了我最初的想法,小范围的“座谈”是无法谈下去的,能够跟王蒙对话的人,娄底肯定不多。

第二个提的问题王蒙显然也没兴趣回答。

只是在否定提问的情况下另外说了几句与提的问相关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提问。

不是说我提的问水平有多高,但的确也是全国读者关注的一件事。

因为我知道,王蒙是中国作协《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的作者,他是写老子,而我也是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我是写袁枚。

与王蒙同在一个写作“班子”,是我颇感荣幸的事。

但我一直没看到王蒙的《老子》出版,我就问《老子》写作的进展如何?谁知王蒙回答说,这是有位领导“宣布”要他写的,他自己并没有报名。

王蒙的领导,肯定是中央领导。

王蒙说,老子资料很少,他写不出,“回去反省一下罗!”王蒙认真地说。

全场热烈鼓掌。

王蒙讶异:这个也鼓掌啊!全场又笑。

其实,大家的掌声是送给他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不是他没动笔写老子的情况。

活动结束时,我上台邀请王蒙与市作协主席团合影。

王蒙说:人太多了。

于是逃也似地离开了湖南厅,在我们几位的“保护”下,进了电梯,但跟进电梯的同样有十来个。

我理解大家对王蒙的热情,他们的热情肯定跟我的一样。

但尊重是最重要的,追捧偶像可以,但不能纠缠。

于是,我们几个人把王蒙送到房间,就悄悄离开了。

(袁杰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