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是个复杂的人

王蒙是个复杂的人
王蒙是个复杂的人

王蒙是个复杂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而在别人的眼中,他又是什么样子?一个学生说:他太严肃了,见到他时感觉他从来没有笑过。一位学者说:王蒙是个幽默的人,和他聊天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王蒙说自己的一生扮演了多种角色。实际上,在别人的眼中,王蒙亦是一个多面的人。

作家眼中的王蒙

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他作为前辈给我的突出感觉是学习,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其实不然。贾平凹在一个场合说过:我是一个农民。王蒙就说如果任何人都给自己一个定义的话,我想我自己是一个学生,这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让我对他充满敬意,因为这绝不是虚假的谦虚。这要比他说自己是一个学者来得真切。历经苦难后永不言败的激情、活力、情感、智慧、燃烧,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并不过分,这些都是令人感佩的。

张炜(山东省作协主席):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就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为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他的创作在内容上,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

周大新(河南作家):王蒙作品中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通过文字透露出来的文学内涵和语言感受。文学的内涵或许需要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人物苦难的理解,而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则有一种震撼力,就好像集束炸弹轰炸带给人的感觉。

张宇(河南作家):讨论王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人,光看他的称谓就有着许多的不可思议,既是作家,又当过官,甚至还当过生产队的队长。

学者眼中的王蒙

严家炎(北大教授):王蒙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作家之一。

从文学技巧上来讲,王蒙是中国作家中最早尝试意识流小说的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看王蒙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创作类型非常多样,除了意识流小说,他的传统类型小说也写得很有新意,像《活动变人形》之类,可以称之为“诗情”小说。到80年代末,在王蒙的文学创作中又增加了荒诞作品、寓言类作品以及幽默类型的小说。他的这些作品给中国新时期文学所带来的影响不是一般的,而是产生了深深的烙印。

我从50年代开始读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就开始喜欢上他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时尚与流行,而王蒙当时的作品就写出了我们那一代年青人的心中所想,表现出了当时年青人的青春气息。

作为一个作家,应该了解他所在社会的真实,通过文字来表达出他的思想。作家不一定都是思想家,但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没有思想,这种思想是在关切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命运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王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80年代提出了“FAIRPLAY(公平)应该实行”,要知道,当时社会上还是鲁迅的“FAIRPLAY应该缓行”思想占据主流,一个人只要被批判就会被划为敌人,只有检讨权而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力,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当时王蒙先生提出来这个问题,可以想见这要有多大的勇气,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对社会的进步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后来他还提出过“学者型作家”,发动了人文精神的讨论,这些都表现出一个作家的责任。

黄维睴(香港文学评论家):评价一个作家无外乎从其艺术性和技巧性两方面。从艺术性上来说,王蒙的作品与时代息息相关,在他的作品中写尽了人生百态;从技巧性上来说,他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在大陆开风气之先,尤其是在语言运用上,不论是严肃类型还是幽默类型,都可谓炉火纯青,所以有人称之为“语言集束炸弹”的说法。

我对王蒙的评价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博”,一个是“新”。

之所以称之为“博”,主要在于王蒙涉猎的范围比较广阔,这恐怕得益于他的学习。就像他提出的“作家学者化”,一个作家可以有很有才华,但如果不从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才华很快会被用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作家可能会创作出一两部不错的作品,但他没有深厚的基础,也就没有创作后劲。而王蒙却是老而弥坚。

“新”是指王蒙的?醋鞑⒉换嵬V筒磺啊R恍┳骷遥热缤醢惨洌醋鞯男∷滴液芟不叮渲行淳缮虾D侵窒改宓谋蚀ィ峭趺勺髌分兴痪弑傅摹2还馐改昀矗醢惨涞淖髌贩绺袢词敲挥惺裁幢浠N颐瞧兰垡桓鲎骷遥怂奶氐阋酝猓挂此淖髌肥欠裆羁淌欠癫欢系赝黄谱约骸4诱庖坏闵纤担趺墒且桓鲋档米鹁吹淖骷遥胨诘氖贝煌

诮剑且怀刹槐洹?

学生眼中的王蒙

郭静(海大中文系学生):我很喜欢王蒙的作品,自从他担任我们院长后,看他的作品就更多了。我看王蒙的作品,是从中去寻找一些历史的足迹和投影,从这个角度入手,我一直在阅读他的作品,并逐渐开始敬佩他的思想和精神。我感觉支撑他坚持不懈创作的动力源泉,是他对祖国的爱,就像他自己说的:母亲有打他孩子的时候,但终会在本质上疼爱他的孩子的。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我们来说,从王蒙的执著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生命和时间,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另外,还有他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如果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们的抱怨和不满不会对此有任何的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调整自己,克服困难。我想这些对我们的人生成长都是最宝贵的经验。

王大鹏(海大中文系学生):我不喜欢王蒙的那些意识流小说,反而是更喜欢他那些传统的小说,就是故事性强,有情节的那种吧。除了他传统写法的小说,我还喜欢他的一些哲理文章,那是只有经历过人生风雨的老人才有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宝贵的启示。某种意义上说,王蒙对于我们来说是“过去式”了。现在我们周围同学愿意看的书,都是一些大众文学,而王蒙文学并不是大众文学。

对于王蒙的评价,我觉得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些学者提得有点过,像有位老师提出“王学”的建立,我觉得就不是很恰当。王蒙文学是不是可以称得上“学”,我觉得一定要用时间来考验,像我们现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评价,比如鲁迅、梁实秋、沈从文等,和前些年就不太一样。现在大家都知道“红学”,但《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这期间有无数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才有了“红学”的诞生。而我们如果现在对王蒙这么早的就下定语,眼光肯定会有偏颇。再经过一百年、二百年的研究,如果王蒙文学创作真得可以称得上是“学”,再提“王学”也不迟。文/本报记者赵笛图/本报记者邢志峰

从《围城》到《活动变人形》

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写中国传统文化,写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织,很容易让人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在新中国走了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曲折道路,直到改革开放好几年了才被国内读者认可重视。在国内接受和《活动变人形》的发表差不多时间,因此两部作品就有了更大的可比性。相信王蒙在写活动变人形之前读过《围城》,也说不定还受了钱先生作品启发影响呢。虽然说两部小说有着不小的相似性,可是读完了你还是会发现很多的不同之处。作者选择的时空背景,主人公的身份特征,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两个作者的行文用语都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先看一下作者选择的时空背景。“抗战”是两个作者的共选,他们都选择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时空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景”,而且人物的活动范围都很大:《围城》:国外——上海(乡下-上海)——内地——香港——上海——内地(可能)

《活动变人形》:国外(藻)——北京(乡下-北京)——胶东——北京——解放区——北京如此大范围的活动也暗含了主人公命运的波折,而《活动变人形》的时空却更加延展到了解放后,改革开放后。作者写了历次的政治变动,把时间拉的如此大就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下面就试分析这两方面。

倪吾诚和方鸿渐在家庭出身,知识背景,性格特征,人生遭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都是地主出身,都出国留学,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文明,回国后与各种传统力量发生了各种矛盾冲突,在社会上的处境极其狼狈,甚至于走投无路。细说来,倪吾诚却又“更甚之”。在他看来中国必须接受发扬西方文明,相比较于方鸿渐的“鸦片梅毒”他真正的学到了“先进的东西”。他回国后边执着地追求他心目中的“科学与文明”来,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追求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王蒙更进一步地让倪吾诚“接受了”革命和新政治。倪吾诚对革命的“热情”是他对“科学与文明”追求的继续。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命运多舛,可是他却笃信“真理”,不忘理想,至死无怨,甚至纯真虔诚到了真假不分,美丑难辨,是非不认的程度。这些都是他“自找的”,如果他不这样可能会生活的很安定。他不象方鸿渐那样是被各种矛盾卷来卷去,是被动的无奈。

主人公形象刻画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很显然,《围城》是在写“人生”,而《活动变人形》是写“社会”。虽然王蒙也写了中国出传统知识分子、中西文化等问题,但是他更直接地把“问题”摆出来,他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更关注作为一个“文化实体”的中国的前途命运。较之于《围城》来讲《活动变人形》的主题更复杂、更加面对现实了。《围城》可以在古代发表,可以在近代发表,也可以在现当代发表,甚至还可以在将来的任何年代发表;可以在中国发表,也可以在外国发表。它是“普遍的、一般的”,而《活动变人形》具有特殊性。尤其是它写了“生活在外国的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生活在外国的外国人和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这几种不同身份的人,写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看法,这使得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可能就是“学者”与“小说家”的区别:学者站在高出别人的地方最能看清世界,而小说家只有在人群里钻久了才会来“灵感”。

除了以上几点外,在叙事和语言运用上《活动变人形》也迥异于《围城》。《围城》采用“全知全述”的方式,除了个别心理描写外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而《活动变人形》却采用了多种人称相互穿插叙述的方法,而且作者很谨慎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写法,尽管不太“地道”,但还是使小说的现代色彩加深了。还有就是《活动变人形》里滥用了议论。《围城》里的议论是尽人皆知的,那是作者智慧灵光的闪耀,他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来几句最需要的议论。《活动变人形》里面的议论却到了滥用的程度,小说好象是作者在进行的讲演,就连年幼的倪萍、倪藻也是时常大发感慨,这里露出了作者过分雕琢的痕迹,使小说语言的艺术性降低了一个层次。这或许也是王蒙与钱钟书的又一个区别吧。

不知道从《围城》到《活动变人形》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影响还是作者对小说认识的差别的影响呢,可能兼而有之吧。

王蒙

一种冲动被压抑在心底,变成一根弦,一拉拉过了五十年。我相信这根弦时常被作者在无人的角落轻轻弹拨。否则它不能保持如此柔韧,且发出震颤人心的声音,而早已僵死,泯灭于岁月的消磨之中。看王蒙的文字如听琴弦上的流水行云,感触颇多却难以道尽其丝丝微微的妙处,我这里仅从个别强音为基点写下些粗浅的想法。

冲突与共存

《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的家庭生活被三个女人所围绕:妻子姜静宜、妻子的姐姐姜静珍和岳母姜赵氏,另外他还有一个女儿倪萍和一个儿子倪藻。这看来就颇不平衡的关系中经常不断地爆发出激烈的矛盾与纷争。这种纷争以倪吾诚与姜静宜的夫妻矛盾为中心,辐射向所有家庭成员。其实矛盾和纷争存在于很多家庭,不仅仅是夫妻之间,还有子女同父母之间的斗争。喜欢或不喜欢、满意或不满意某件事、某个人,这些都源于价值观的不同。知识背景和年代背景的差异造就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精神以及行为冲突难以避免。然而冲突尽管存在,却很少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即家庭的分崩离析。绝大多数的人们仍然默默地共存着。或者说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共识,人们才冲突不断,否则只需要直接走人了事。年幼的子女无法离开父母除了血缘亲情外,生存资本即金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离开了父母无处安身无法温饱,求安逸的本能使得他们只能委曲于父母的看护范围之内。当子女长大成人,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之后,对于父母权威的认同便大大降低。我们的主人公倪吾诚对静宜的依赖除了他自己经济状况窘迫外,孩子们明显站在母亲一边的态度同样对倪吾诚有着扼喉的作用。因此虽然明显从精神上鄙弃妻子,倪吾诚却没办法轻易离开这个家庭。反观姜静宜对丈夫倪吾诚同样诸多不满,但传统观念所谓嫁鸡随鸡,丈夫虽然不成器但总比没有丈夫强。尽管委屈重重,心里仍然希望丈夫浪子回头,跟自己好好过日子。这种令双方都感到压抑的焦灼状态保持到倪吾诚偷偷找律师咨询离婚的事被揭发。最后静宜在筵席上对他的控诉,以及赵尚同当众的三个巴掌才使倪吾诚和家人都得到了快速的解脱。他上吊,没有死掉,但获得了他早就向往的离开的自由。说到自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并不在于人可以支配别人,而只在于人可以逃避别人的支配。正是人的这种自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冲突”。一个人似乎总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为别人所无法进入,这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人与人无法结为一体,即“他人是地狱”。

此外,由于小说中特殊的时代和人物背景,倪家的矛盾和冲突,又明显带着中西方文化的分野。且矛盾之激烈并非见只于墨守陈规的姜家母女同喝过洋墨水的倪吾诚之斗争。倪吾诚其自身也存在着矛盾。(矛盾不和谐的双方同样处于冲突中的共存状态)因为缺乏实质性的精神基奠,倪吾诚只是学到了西方精神之皮毛。他从西方学到的、接受的文化观念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腔调及做派,这就使得他在回国后的现实生活中不断陷入困境。倪吾诚竭力把西方礼仪灌输给具有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的家人,他“讲欧洲,讲日本,讲英美,讲笛卡儿和康德,讲人不应该驼背讲晒太阳对人有好处,讲不是妓女的女人也可以跳舞,讲不但应该刷牙而且可以并应该早晚各刷一次牙┅┅”然而他不考虑对象是谁,他们生存在怎样的伦理环境下?仅看如此表面化的说教加之本身的不良状况缺乏说服力,便足以使得教化的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家庭成员间关系恶化。“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由三部分组成。他的心灵,他的欲望和愿望,他的幻想、理想、追求、希望,这些是他的头。他的知识,他的本领,他的资本,他的成就,他的行为、行动、做人行事,这些是他的身。他的环境,他的地位,他站立在一块什么样的地面上。这些是他的腿。这三者和谐,能大致调和,哪怕只是能彼此相容,你就能活,也许还活得不错。不然,就只有烦恼,只有痛苦。”活动变人形,拍拍脑袋,转转身子,动动腿脚,倪吾诚究竟何许人也?他夸夸其谈,不顾实际。处处显示自己的博学,显示自己的文明,却洋相百出。讲课没头没脑,东一榔头西一锤椎,敲得连自己也说不清楚。

出生在陶村孟官屯的倪吾诚,出国留洋的倪吾诚,两个互相排斥的影子同时映射在倪吾诚的身上。口口声声批评中国人的愚昧落后,自己却常常在最关键的时刻想起并且实施他平时谓之愚蠢丑陋的举动。在受到诘问无言以对时,他的脸上会自动出现陶村人标准的茫然麻木的神情在遭到女人们围攻,无奈之时,他“灵机一动,无师自通地想起了孟官屯——陶村一带的男人对付女人的杀手锏来了,他大喝一声:我要脱裤子了!边说边做状。三个女人立刻落荒而逃,追也追不回来了。他笑了,他感到一种报复的快意。”他的愿望超出了脚下立足的社会环境,超出了本人资质能力范围,只能是个人的幻想。假如把倪吾诚看成一个活动变人形,他也只能是个令人发笑的不和谐的人形。

欺骗与自欺

如果说姜家三母女是以谩骂、诅咒、孤立为武器向倪吾诚进行攻击,那么倪吾诚的应对措施便是欺骗。他在家中三个女人加两个孩子的包围之下,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当人处于劣势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使用欺骗这种工具帮助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摆脱劣势转而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正如很多动物利用伪装欺骗其它动物,达到保护自己,躲避危险、利于攻击、引诱可食物或吃掉可食物的目的。人类的欺骗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生存和生活。当静宜为了家中开支不足跟倪吾诚展开斗争时,当他下意识地拿出自己的印章后,忽然从妻子发光的眼睛里看到了休战的希望。原本无意识的动作立刻转变成有意识地迎合,欺骗不知不觉从此产生。想想当我们发现被人欺骗总是只顾着痛恨他人,这种痛恨的情绪抑制了我们深入反思。事实上任何欺骗的种子能在你身上结果都是建立在自欺的土壤里。人若不是自欺自骗,谁又能骗你呢?另一方面,自己都不愿相信,又怎么骗得了别人呢?每个人都以欲望来生活,任何欲望都是对真相的掩饰、对事实的歪曲。所以不论持有任何欲望都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欺”是萨特哲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是指一种事实上意识到自己是自由地而又逃避自由的态度。自欺不是指欺骗,欺骗是清楚地知道真象,而把真相掩盖起来。而自欺则似乎不知道真象,因此,自欺很像真诚。但自欺不是真诚,真诚是的确不知真象,或根据自己明白把握的真象行事。自欺则总是使事情处在若明若暗、不明不白的模棱两可的状态。在必须选择的事情面前,取自欺态度的人不说不选择,也不再焦虑中作出选择,而是将选择不断向后推,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倪吾诚的人生账册里,有一些说了数遍该请而迟迟不得请的饭局,有对对妻子一而再的忏悔约定,还有对于国家民族命运凄凉的漠视。倪吾诚面对难题时的态度很明确,在“饱受问题的折磨之后认定,他可以不管这些问题,因为他管也管不了,因而这些问题对于他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他将事情延后的态度是一生的,直至晚年瞎眼瘸腿的状态下,仍不忘将其贯彻至终。他所有对于未来的抱负,对自己还未曾开始的伟大事业的展望都只是对别人尤其是对自己的欺骗。

再来回顾倪吾诚假死前的那段心声:不再有、不再徒劳、不再盼望,不再痛苦。看来倪吾诚骨子里一生都只在痛苦地逃避。他追求自由幸福,然而他不了解,自由意味着责任,他逃避了责任,真正的自由又如何获得?倪吾诚,终究一事无成。

[转贴]中国语境中的个体叙事——评王蒙《活动变人形》

中国语境中的个体叙事

——对王蒙《活动变人形》的一种解读

郭少周

引言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大家,王蒙的创作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某段时代的社会精神。在《活动变人形》中,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以及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超越出同时代作家的先锋性和前沿性。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倪吾诚的婚姻及人生的失败的的描写,思考了中国文化在面对以发达的经济作为后盾的西方文化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表达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历史责任心。如果我们说五·四运动时期的那一批前辈们重在介绍西方强势文化、暴露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到这两种文化将如何融合的话,那么王蒙就开始在思考文化融合时的可能产生的冲突了。两种文化的冲突的力量作用在那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于是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在这里我打算将用个体的思想来深入地分析这种悲剧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是借助这部作品来展示阐述现代社会下我们所应该追求的个体精神。

一、人生的无奈

《活动变人形》讲述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半知识人(我觉得倪吾诚还不够资格称为知识人,所以以半知识人称之)在旧式家庭中的苦闷、游移和迷惘,向往西方现代文明而不可得,一生挣扎而终无所获。倪吾诚出生在近代社会革命风云突起的时代中,五四的思想开始逐渐深入人心,倪吾诚从九岁起开始上洋学堂,从小就失眠开始思索人生存的意义,而且还能无师自通地反对缠足,对佃户谈论国父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教导,评说迷信活动并扬言要砸掉祖宗牌位,(也许血液里继承了他祖父的思想)是一个很有现代思想的年轻人。然而另外一方面,倪家是生存在孟官屯的穷乡僻壤里,这是一块“羊巴巴蛋上搓脚”、“打死老婆”“再说个”的土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里封建宗法势力封建思想依然浓重,人们思想落后而又固执、粗野,视野狭隘,倪吾诚的母亲为了留住儿子的心,竟引导自己的儿子吸鸦片,还试图给他说给老婆来保住自己的儿子的命。这两种相冲突的思想观念下,倪吾诚还是无力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未能真正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注定了他在未来与旧文化斗争中必然失败,也注定了他人生的必将无所作为,在虚有的幻想中走完他失意的人生。

倪吾诚的人生悲剧是从他不自主的婚姻开始的,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着走出这个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个囚笼的婚姻,但是由于他自身的软弱,他只能是越陷越深。我们已经说过,倪吾诚是一个具有初步的现代民主意识的人,他从来都不隐讳自己向往自由的愿望,他热爱生活、向往文明,对落后的、肮脏的、非人性的生活深恶痛绝,看着自己的儿女不能过上一种文明的生活而深深地感觉到痛心。如果可以有假设的话,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他能找到一个能像他这样更加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女性的话,他的婚姻也许会幸福的,但是现实却是他娶了一个百分之百的传统妇女,一个已经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思想深入脑海之中,一个脚踏实地的安安分分地想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女性,这两个基于不同文化的人的结合必然暗示着悲剧。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不能说静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最大的特征就是有自我设计的意愿和能力。人作为一个实在的身体存在,他/她必须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在虚践(与实践相对)中构造一个完美的超越自身实在的理想蓝图,再通过实践实现此蓝图,这就是一个自我设计的过程。虽然我们也看到静宜在不停地为生活而奔波,也看到她对丈夫的苦口婆心的劝导,希望能使全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我还必须清楚地了解一点,那就是个体的自我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独立个体的自我设计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的最终归属应该回到自身上,而不是把这种自我设计寄托在他人的身上,不是寄希望别人为自己设计出理想的未来,因为此种行为便已经暗示着一个独立个体的消失了。静宜所期待的幸福其实最终都不过只是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一起经营这个家庭,她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丈夫的身上。倪吾诚大病一场后,在师大的工作也被辞了,于是终于肯“安心”(真的安心吗?)地回到家里,静宜不仅不伤心,反而内心里觉得高兴了,“中午,静宜用葱花炝锅煮了一碗挂面,挂面里卧了两个鸡蛋给倪吾诚补养”[1]。在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到她其实已经把自我设计交给了自己的丈夫,而自己对前途唯一的设计便是期待着倪吾诚为其人生作设计,换句话说,她把自己的前途、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丈夫身上了。即使在最后她设下鸿门宴,当着各亲戚好友的面,声泪俱下地控诉倪吾诚的忘恩负义,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倪吾诚能迫于舆论的压力,真心地与她好好地过日子。静宜几乎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独立地生活,她那深入骨髓的传统妇德思想让她只能把生活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夫君的身上,而没有独立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缺失,使得她与稍具有现代思想的倪吾诚之间的婚姻出现裂痕,并最终走向悲剧。

如果说静宜这个安分守己又缺少独立精神的人对他们的婚姻悲剧应该负一定的责任的话,那么倪吾诚对这个悲剧应该负更大的责任。我们说过静宜只是一个很传统的的中国典型妇女,她虽然缺少独立的人格精神,但是她却一心地为这个家的幸福作最后的努力,她养育儿女,照顾因穷困潦倒走投无路才回到家的丈夫,我们是不能因为否认了她的独立人格精神而否认了这些行位对维护一个家庭来说的重要性的。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倪吾诚这个所谓留过洋的人时,我们发现他的个体独立性并不比静宜好到哪里去。他从小入洋堂,后又出国留洋,受到现代思想的熏陶,然而尽管如此,他依然是没能成长成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自我设计功能的独立个体,顶多就是一个热爱的新生活的乐观主义者罢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自我设计功能便是先在虚践中构划出自己理想的超越此刻立场的新立场点,并在实践使自己逐渐接近这个新立场点,但倪吾诚只有虚践新立场的时候,却几乎从来都没有真真正正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在学生面前高谈阔论“我要和你们一起做出重大的激动人心的决定”[2],对妻子说自己要翻译外国书籍,然而到了老年的时候,他还自己下的结论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呢。”[3]这样一个“半个体”者,无力于践行自我设计的功能,于是对所有的追求也只不过是口头上的热情而已罢了,所有的民主、自由、尊严都在他试图享乐的那一瞬间被遗忘了——尽管很多时候也许他不得不忘。作品中用倪藻的眼光来描述了倪吾诚向杜慎行借钱时的情形:

“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杜伯伯显然是讨厌地掏出了一点点钱,相当于父亲开口索要的钱数的十分之一……然后是父亲的兴奋和生硬的笑声。这笑声已经够难听了,好不容易笑完了,偏偏又无端的重新从头笑了一遍。一共笑了三遍。就像公鸡不肯打鸣,而一个人捏着它的脖子,捏得它不得不出鸣叫一样。”[4]

我们可以说,这样一个缺少独立精神的人,其人生如何能不失败呢。如果倪吾诚放弃了尊严借钱只是为了维持他家庭的生活的话,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原谅这种行为,而不至于因此而否定了他做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资格,然而,当我们想起他在借钱的钱一刻还去舒舒服服地洗了一个热水澡而忘记了家庭的拮据的时候,我们不免要继续坚持我们对他的裁判了。

其实静宜对他的要求是很低的,他作为一个吃过点洋墨水的知识分子(静宜可是这么认为的——虽然我们只能把他称为一个半知识人)他又在大学里做教师,待遇也不算太差,她唯有的要求就是倪吾诚能多照顾一下这个家庭,少在外面花天酒地,让家里的孩子也可以过上温饱的日子,她的要求是很低很低的,并没有太多的奢望。但是倪吾诚连这一点都作不到,只是在那里空谈他的自由恋爱的幸福,全然不能负起自己做为一个丈夫与父亲的责任。王晓华教授在他的《个体哲学》中写道:“我(个体)作为他人命运的创造者必须为他人的原始命运负责”[5],换句话说,如果你生产了另外一个身体,便必须对这个新的还没长成独立个体的新生命负责。但是倪吾诚在打算和静宜离婚的前不久却还让静宜怀上了另外一个新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行动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所不应该具有的。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仅仅要对自己的生命做自我的设计,让自己朝着理想的立场点前进,他还必须为自己已经做出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而并非为所欲为的以牺牲他人的幸福作为代价来实现自己享乐的目的。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倪吾诚一生的悲剧以及因他而造成的其他人的悲剧,最终都是由于他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他追求光明幸福的决心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而更加成为了生命的累赘,这种决心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作为后盾,从而使倪吾诚便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单不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还让其他人跟着他一起陷入黑暗的牢笼之中。

二、文化的困惑

在王蒙这部《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是一个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夹缝中挣扎的可怜人,他是两种文化交锋(交融)时的牺牲品。在这里作者通过了对这样一个人的无所事事的悲哀的一生的展示,讨论的不再是五四时期的文化优劣的问题了,而是探讨了两种文化如何融合以及文化的走向等社会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倪吾诚一生的困惑,在一定意义上,其实也可以看成就是文化的困惑,他的复杂的家庭纠纷也就是中西文化相面对的一个艺术缩影。所以对倪吾诚的探讨最终必然要提升到对文化的层面探讨上来,如果单只是揭示倪吾诚悲剧一生的个人原因,而不能落实到对文化的分析上来,就不能完整地揭示这个文本的文化上的和社会学上的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静宜以及其姐姐静珍和母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倪家这个家庭纠纷之中形成了一局。静珍在嫁给比她还小的少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始了她的守寡生涯,而且守寡这种行为在他丈夫少华死去的那一刻已经无可选择地像命运一样赋予给了她,这就是文化赋予给她的使命,她无需反抗也不能反抗,而且她也欣然接受,甚至当倪吾诚提起她应该改嫁的时候,她没有接受、没有理睬、没有考虑,从此以后还更加厌恶倪吾诚,视之为怪物,在她看来“她之守志正如她之是女人”

[6]。她把自己的生活锁在了无尽的等待之中:

“……也许她只要像王宝钏一样地苦等下去,苦等下去,终于能在自己的寒窑里等到自己的丈夫的衣锦荣归?就是丈夫又娶上一个代战公主也不要紧。……。苦等十八年要什么紧?等十八年就能等回自己的亲爱的福气。这真是幸福啊!她可以等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即使等到咽气的那一天,毕竟她还在等……。”[7]

无尽的等待以及没有发泄出来的寂寞让她的性格变得怪异起来,每天的功课性的长时间的梳妆以及对野猫的仇恨行为暗示着她心理的微妙变化。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让她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文化从她出生开始就为她规定了她做为一个女性的人生方向,她没有也不可能为自己的人生设计方向,改嫁追求自己的幸福对她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种不是以建构个体独立为目标的文化下面,她静珍似乎不是作为一个目的性的存在物而存在的,而是做为工具性的存在物而存在的。文化要求她在家从父、嫁后从夫,取消了她做为一个人的独立性自我设计资格,她只能依附在他人之下,过完她寂寞无助的一生。从根本上来说,取消了一个人的独立自我设计资格,使一个人丧失了对前途的选择能力,这个人便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也就是说静珍在被这种文化彻底地吃掉了,这也就是鲁迅当年所说的吃人的文化。文化吃人的本质就是使人不能做为真正的目的性而存在,而是做为他人的工具而存在着,人没能为自己的前途做自我的设计,只能成为他人实现其目的的工具性存在,这些丧失了自我设计能力的人不仅对此无能为力,而且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可怜位置。在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任何一种让人失去主体性的文化最终都走向吃人文化,

我们可以这么地说,静珍的所有的悲剧、她的人生所遭受到所有的苦痛都最终地来源于这种让她丧失了自我的文化。不管她是如何雷厉风行、如何敢作敢为、如何在守卫母亲的家产中表现出了女强人的坚强,但是那种把女人定义为相对于男人而存在从而取消了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自我设计意识和能力的文化还是使得她在丈夫死去以后便终结了她追求自己幸福能力,她被自己困在一个无法解脱的牢笼之中——为夫守志,这种无意义的行动最终就消解了她一切追求幸福的愿望,她的个体自我设计资格被彻底取消,因此她便如同动物似的活着,没有目的地活着,人生的一切希望都在她丈夫死去那一刻被恰空了,无休止的长时间的病态的化妆和梦中的泪流满面正说明她自己走进了一个自我否认的悖论之中。她为她死去的丈夫化妆,为梦见自己的男人而泪流不止,这都说明她都把希望放到了一个无法触及的过去,而不是把身体的这种自我设计功能放到未来,于是所有的追求的被取消了,幸福的希望被实际上也从更本上被否定了。她一旦不能把自己的追求立足于自己此时的身体上,不能把追求的眼光放到还未被触及的未来上,她的悖论便是无法消解的,而这正是此种文化在背后消解着人追求幸福的可能性。

尽管静宜不像其姐姐那样早早地就死去了丈夫,自然也就不需要在回忆中寻觅自己的幸福,而能够把这种追求落实当前之下,然而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要求她出嫁之后从夫,并把所有的自我设计的出发点落实到丈夫身上,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一家之主的身上,这种设计本身就带有致命的欠缺,再加上这种设计又是指向稍微具有初步的现代思想而同时又不能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倪吾诚身上,于是静宜这种设计便必然地无可奈何地走向悲剧,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本质上静宜和静珍的人生并无太大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作用在静珍身上一样地作用在静宜身上,它也同样地把她规定成相对于男性而存在着的女性,她基本上只是作为一种性别存在,

而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着,因为她的自我设计在根本上就是有欠缺的,这种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没有回到自己的身体,而是他人,换句话说,她失去了自我,她只是为着别人而存在,成为这种不是以构建每个人都成为具有自我设计能力的独立个体为目的的文化的牺牲品。她按照文化赋予她的责任去行动,她持家养子,扶助丈夫成器(如她还资助丈夫出洋留学),并以试图让丈夫回心转意当作最大的幸福,希望丈夫能像赵尚同那样道学、正统、顾家,所以当倪吾诚把图章交给静宜的时候,她自然以为倪吾诚终于肯结束他在外面的风流生活从此与她安心过日子了,所以笔者不同意某些学者把静宜收到图章后的快乐简单地解释成“粗鄙的物质主义”[8],因为对静宜来说,倪吾诚愿意把图章交给她更多地意味着他已经打算浪子回头了,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就算她得到了倪吾诚的工资,她也并不会把这些工资简简单单地如倪吴诚那样用于个人的享受上,而是用于抚育她的两个孩子,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依然认为她是无私的,甚至无私到她丧失了自我的程度了,无私到把一切前途、希望、幸福都放到了倪吾诚的身上,丧失了自己的主体位置,也正是如此,图章事件对她的打击是更加致命的。因此当学者们都在用现代的眼光批判静宜的时候,当大家都一致地认为是她阻碍了倪吾诚的幸福了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想过其实她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呢,就算用通常的伦理道德来判断,她无私地为了家庭而付出了整个人生,相对于无所事事的只会空谈和享乐的倪吾诚来说,实在要高尚出许多来了。因此,对静宜的批判与同情,我们最终都只能落实到对文化的批判上来,是这种消解人的个体独立性的文化在背后促使得这种无休止的悲剧的发生,一种不是把人本身当作目的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不文明的,尽管有许多的道貌俨然的所谓的正派君子为其作辩护,但是这并不能彻底地掩饰这种文化的根本性欠缺,而且这种一旦这种辩护松懈下来,外来文化入侵的时候,它的致命欠缺就更加地暴露了出来。

生活在一种使人丧失了主体性的文化下面的人都只是作为别人实现其目的的工具性存在,当所有的人的主体性丧失了以后,不再对自己的身体设计方向,于是便自然表现出一种表面上看来平静祥和的生活状态,没有过多的冲突,每个人“注意各安其位,克制自己,每个人尽到自己的伦理义务,以取得人际关系的和谐”[9],这种表象让经历过了两次世界性战争的西方人羡慕不已(虽然中国也参与了这两次世界战争,但是中国并不是这两次战争的挑事者),史福冈对于中国的崇拜正说明了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深层的认识,而这更将中国传统文化抛到一个尴尬之境。尽管中国文化中也不乏不优秀的东西,然而当这种存在着根本欠缺的文化被一种更先进的文化所羡慕时,就好比颜回被孔子称赞博学多才一样,不免会有些尴尬和不自在。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会像颜回虚心向孔子学习那样主动虚心地学习西方的强势文化,它反而极力地捍卫这种文化内部的致命弱项,倪吾诚对西方的赞同遭到静宜的冷落便是就好的佐证。对此倪吾诚却不乏有深刻的认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史福冈羡慕的中国文化的要害:“但是你不知道实际的状况……在每间房子、每个家庭里、藏污纳垢,什么孝悌忠信,什么礼义廉耻……”[10]。尽管倪吾诚并没有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致命要害在于个体精神的缺失,然而却也指出了这种种中庸之道背后的隐藏着的罪恶。

如同史福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倪吾诚也是用一种仰视的目光去看待西方文化的,在他的心目中,西方文化才是先进的,西方式的生活才是文明的,并以此反观中国之落后,这虽然能使他在对比中发现中国文化中的欠缺,但基于他对西方文化

的了解是缺少深度的,片面的,所以他在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时,只是盲目地想用以西方的先进文明来替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又走去了另外一个困境之中。他对西方的文化的这种缺少批判性的理解,这使得他天真地以为用一个活动变人形、一瓶鱼肝丸、洗几个干净的澡便可使人走向幸福,却忽视了西方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另外一个致命的要害,那就是个体的迷失。

从文艺复兴开始,敬神立人是当时哲人所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笛卡儿提出的那句“我思故我在”就充分地肯定了人自己的思考的重要性,不相信任何权威,而只服从自己的“思”,而“思”也是自我设计的前提,是“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的自我省察活动”[11],人只有通过独立的“思”才可发现自我,从而使人作为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独立个体。到了二十世纪,立人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另外一方面,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的力量快速膨胀,神的地位在人的心中逐渐消退,于是人在这个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又陷入了另外一个困惑,那就是信仰的衰落,人刚从神的影子中独立出来又马上走进了迷茫。永远都没有到来的戈多其实正暗示了西方人在脱离神了控制之后又无可奈何地迫切寻求一个能给他们指导方向的超越者。于是西方人似乎又活在一个不可获救的悖论之中,同时人的个体性的增强也是得人更加走向多样化,并由此引起了摩擦。从文化上来说,那两次世界大战就是源于独立的个体在缺少无限者的指引下欲望的迅速膨胀。失去了信仰的个体在迷茫之中,把眼光转向了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中来,自我设计的全部表现便是最大限度地扩张自己的资本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文化缺少深刻认识的西方人把希望的目光转移到了中国上来也就不以为怪了。已经成为了个体的迷茫中的西方此时要解决的就是寻求一种力量以平衡个体迅速膨胀的欲望下出现的强烈摩擦,已经成为了个体的他们突然忽略了个体性的重要性,就像一个正常人很少会考虑呼吸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他们对中国的伦理道德抱以极大的兴趣。在史福冈看来,中国当前出现的所有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把一个好好的皇帝给推翻了”。[12]他把中国人没有个体意识地生活看成是富于伦理性的,是和谐的,这也就说明了史福冈清楚地看到了西方社会中的混乱的一面,只是他也没有看到这种混乱的背后根源,但是假如西方人真的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上,那么这实际上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人的个体性自我消解,把人重新变成工具性存在作为社会和谐的有效方法,而这显然是一种极危险的方法。

三、自由之精神

“自由就是自—由,即我作为存在者主动地成为自己存在的原因”[13],并表现为人的自我独立设计功能上。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个体有自我设计的欲望与能力,这种设计就是他自由的必然结果,个体作为有别于自在物的存在,他能够自我意识到当前的不完美状态,意识到自己的作为身体的欠缺,(这种欠缺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于是他便自由地在虚践中设计一个理想的未来蓝图,一个超越此刻的理想存在,并选择性地把他的理想蓝图诉诸于实践之中,为自己而努力超越当前这个不理想之境,这就是自由之精神。尽管马克思说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是当我们用这个定义反观静宜,便不难发现她实际上以及不是自由之人了,因为人虽然在本质上都只能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人作为有别于自在物的存在都天然地要把自己领受为世界的中心,并以这个中心为出发点去观察探索这个世界,但是当这种探索落实到设计层面上来说的时候,有些人就已经基本上丧失了自我设计的能力了,或者这种探索只能局限在虚践的领域之中,而未能在实践中自由地设计自我,有些甚至连虚践

中的自我设计都被消除了,人成为了他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类似于自在物的工具性存在而已。所以说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可能是自由的,这种情况就好比钻石和玻璃在本质上都是二氧化硅,但是这两种物质却依然存在着天壤之别。

正因为如此,尽管每个人都天生都热爱幸福、期待幸福,在最终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去观察这个世界,而当这些愿望落实到具体层面上去的时候,在某种文化氛围之下,人便可能往往脱离了自我,把自己规定为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的附属物体,因而也就没有办法使自己真正地成为自己存在的原由,故而我认为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界定的意义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把这种规定落实到现实层面上来,就有可能导致一种麻痹的作用,就如一个总统在宣告这个国家的权利是属于他的所有的人民的之后,如果不能让他的人民在参加国家的管理,那么这种空话除了让人看到其中的虚伪之外再无他物了。所以当我们用这样的观点来反观静珍的时候,我们便发现她存在的可怜性,因为从她的一切行动之中,我们可以说她连追求幸福的欲望都失去了,她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丈夫受志罢了。在梦中梦见了丈夫衣锦还乡只能说明她在潜意识之中仍然渴望幸福,但是由于文化在背后作推动力,她在清醒的时候(不是在做梦的时候)却只能把这种希望幸福的愿望往下压,让自己归之于表面的平静,更别说为自己设计未来追求幸福了。当倪吾诚把让她改嫁的想法由静宜传给她的时候,她“没脸红,没发火,没哭,连她素日不高兴时的鼻子一哼冷笑一声也没有。只是从此她更厌恶倪吾诚,轻视倪吾诚,视倪吾诚为异兽、为疯子——要不怎么能说出那种没用没趣没人行的话来?”[14],她早已经把守志看成如同她是女人一样平常了,她活着已经不是为了自己,她是作为少华的妻子而活着的,这个角色必然支配她一生——即使少华已经死去,自己不可能成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这种角色设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设定为他人之物,而非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如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自在物,没有能力发现当前存在的欠缺和荒谬性,也就不能为自己在虚践中构建一个超越此刻之不完灭的“我”的未来理想蓝图,最终也就不能再实践为实现追求幸福的愿望。所以她从一开始就是不自由的,或者用更准确的话来说,她是没有自由的,因为文化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消除了她做为个体的资格,把她自我设计的自由从根本上解除掉,于是她变成是最自由的人了,自由到自己都不能意识到外部的束缚,对一切麻木,如同世界上的任何自在物一样了。

静宜或许已经表现出了自我设计的能力了,图章事件对她的打击、她把绿豆汤汤泼向倪吾诚以及最后的鸿门宴,都可以看作她对幸福的追求和对未来的设计,但是如果继续追究的话,便不难发现她和她姐姐静珍一样,从一开始便被取消了做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资格,文化同样地也把她规定为她人的附属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让她面对倪吾诚的无能时仍然死心塌地地相信总有一天也许他会回心转意,于是她的设计始终都是指向倪吴诚,而不是指向其他的多种立场方式,这种设计往往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当倪吴诚试图放弃她的时候,她就走向了像静珍一样的尴尬的悲惨境地,因此我们可以说她是一被一条绳子圈在了脖子上,她只能在这条绳子所能达到的范围内艰难地挪动。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的设计所指能奔向尽可能多的多个立场方式的话,那么她在领受到这多个立场的理想性的同时就更能反观到自己此时的立场的欠缺,从而这种设计才具有多元性,才能超越此刻之境,这正是自由之人的权利,也是一个人自由

的必然追求。而当一个人受到文化的束缚——也只可能是文化的束缚——的时候,一个人自由地思想和设计的权利被取消,人的设计无法达到多元性,没有了关照的依据,人的生活也才无法超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里静宜就如同其他无数的中国传统女性一样,其设计功能都是不自由的,其命运就寄托在丈夫身上,一旦丈夫无法领受到她们的期望或者不愿意承受她们的寄托的时候,她们就走入了一个死胡同,无法自救。所以也许在本质上每个人都天生追求自由的,但是由于某种文化的熏陶,人渐渐地压抑心里追求自由的愿望,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只是沿着文化所规定的角色走下去,即使丧失了自我也不能察觉到自己的尴尬境地。

倪吴诚继承了某种自由的因子,逃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束缚,同时舶来了西洋的一些基本精神作补充,使他成为了两种文化交锋时产生的畸形产儿,所以相对于静珍静宜来说,他无疑更加注重自己的存在,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更加期待生命的幸福。他就像一个英雄人物地关心这个国家的命运,更具有平等的思想,只是他最终都无法逃出自私的享乐的欲望,于是所有的关于民主、自由、理想的设计便只能局限在想象之中,而无法付诸于实践之中,于是他才会在老去了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的黄金时间尚未到来。从他与三个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所汹涌着的热情:

“……我是中国人,我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于国家民族和我个人,我都负有责任!我却没有负起责任来!我胆怯,我犹豫,我不敢负责!我随波逐流,不知伊于胡底!这太可怕!我虽生犹死!……我要总结,我要反省,我要和你们一起做出重大的激动人心的决定”。[15]

但是一个真正自由之人不是一个只会在虚践中自我设计的人,自由之人在意识到自己的当前存在的欠缺之后,还能应该把理想蓝图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通过身体的操作追求一种超越当前存在的存在,然而倪吴诚“只要能讨论一些与他个人的现实生活不相关的问题他就能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如雨得水,而只要谈一点实际的事,与他的生活事业行动有关的事,他就觉得千头万绪,焦头烂额,心绪如麻,垂头丧气”。[16]尽管一个人在困境面前可以自由地选择去克服困难或者自由地选择被困难所征服,但是这种自由其实只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借口或是对无法自由的慰籍罢了。因为自由的本质就是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把自己作为自己存在的原由,并通过自我设计功能去超越当前的不理想的“我”的存在,实现“我”的超越性,而这种设计功能必然要落实到实践中来。在脑海中的设计功能是具有多维性的,人在虚践中自由地奔向了多种可能立场,在这多种立场中更能反思到自己当前的欠缺,从而为把这理想蓝图落实到实践中准备了基础。如果人不能把这种设计落实到实践中,人的超越性便无从说起,自然也谈不上人是自由的。一个连自我设计都无法完成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由人。

个体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存在,我就是以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这个世界的,所以我在思考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以自己做为中心出发点,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我就必然把自己领受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但是“与他人共在是我的另一个命运”[17],我们的生存正证实了他人的存在,我们天生地被卷入到一个共同社会之中,而他人也必然和我一个一自己为中心出发点去观察、探索这个社会,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所以每个人都必然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无限制地行动,个体实现自我的超越性不能以牺牲他人做为一个独立个体实现自己的超越性作为代价的,他的自

我中心主义并不等于个体的惟我主义,因此人在设计自己的超越性的时候必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以及承担相应的后果,这就是自由的另一个原则。

倪吾诚从来就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只是到了在外面穷途末路的时候才想到回家,对于妻子、儿女他都没有能够负起相应的责任。在他还没有为他的家庭负起责任的时候没,他已经把他的妻子当作是他不幸的来源了,他富有激情地说到:

“我的潜力现在发挥出来的连千分之一还不到!就是说,有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压在五行山下边,绑在仙人绳里头!这五行山、这仙人绳就是我的婚姻,我的家庭!它败坏我的情绪,败坏我的胃口,扼杀我的灵性,压榨我的精神,辗扎我的灵魂……而只要搬掉这山,放开这绳,我可以做学问,我可以做教育,我可以从政从军经商理财……我什么都能做到……”。[18]

我们可以确信倪吾诚是有一颗真挚的心,也足够真诚,他的言论基本上代表了他的想法,只是他却只看到自己做为一个个体的的权利,却没有为自己所作的行动负起相应的责任,要不然怎么会在妻子怀上了第三个孩子的时候提出了离婚呢?在满足了自己的性欲之后把对他人的责任抛到了脑后大谈自由的做法只能表明了他远远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个体之精神尚未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从西方舶来了一点自由之思想,但却没有深入地了解到与自由相随的责任。事实上,当他把婚姻当作他事业失败的原因也只不过是自己不肯面对自己的无能罢了,把自己享乐的后果引咎到别人身上。我们看到在他离婚后,他去过延安,积极参加大跃进劳动,也在大学教过书,但是最终也还是没有能够好好把握好机会,他只是“羡慕红火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罢了,他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懒散才使自己事业无成的原因,从内心里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享乐才是自己事业失败的真正原因。

自由独立个体能自主地设计自己,实现自己的超越性,但是与自由相伴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则——那就是制约。制约与自由其实并不存在二元背反,因为只有在制约的情况下,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起相应的责任和后果,他才能更主动地设计自己的未来,他才能更自由地发挥自己,实现自己的超越性。

大时代的彷徨——论《活动变人形》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多重性

作为中国当代小说中少有的长篇力作之一,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展示是深刻的。自“五四”起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走过了从狂飙到规约、从规约到统一、从统一又到放逐的过程。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个世纪的流变不管是在哪个发展阶段都迥异于中国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新范式。在这个时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文学范式的规约下,文学自身存在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获得了新的阐释。同时,作为处于新旧蜕变的转型期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被时代赋予了启蒙的使命,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成为一个时代的国民意识先锋性的体现。

然而,纵观中外文学史,当知识分子处于新生的资本主义和衰亡的封建社会交接点的断层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异质文化的撞击使他们不满现实,神往另一种生活。精神上的富有,思想上的敏锐与语言上的锋利,足可以使他们成为“英雄”。但意志与行动上的懒惰与怯懦又使他们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他们的呐喊注定是绝望的反抗,注定是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上的时代叛逆者。知识分子的这种多重人格是时代早就的,同时知识分子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活动变人形》从多重侧面刻画了倪吾诚这样一个富有深度的形象。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矛盾体的典型。倪吾诚出身的时代,中国已经经过了伟大的“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大地上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觉醒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依靠中国本身固有的传统封建文化是无法拯救民族的,只有输入西方先进现代文明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倪吾诚九岁就进入洋学堂,很小就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他钟情于西方文化,在他的眼里,西方代表着文明,古老的中华大地却只有野蛮于肮脏。在呼吸了新气息归国后,倪吾诚鄙弃一切即有的中国根深蒂固的旧伦理、旧道德,并与这些封建文化做艰难的斗争。

作为以文化冲突中的清醒者自居的倪吾诚,他的现实斗争主要来自于家庭,而无论在任何境况下,倪吾诚无疑是绝对的孤独者。在家庭里,妻子静宜、大姨姐静珍、岳母姜赵氏,三个女人结成了反倪统一战线,整日整夜无休止的争吵,家庭变成战场。这是西方于孟官屯-陶村的优劣之争,是封建伦理与西方资本注意新兴文明博弈的战场。这里没有硝烟、没有流血、没有枪炮,但有的是两个时代、两种文明、两种文化的冲撞。

倪吾诚曾一度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但从小就深受静珍、静宜、姜赵氏耳濡目染的倪萍、倪藻,对于父亲对他们的说教感到厌烦,甚至敌视。孩子的离弃、对父亲的冷嘲热讽成为对倪吾诚最后也是最为残忍的打击,他陷入了绝望的孤独。

孟官屯-陶村这块贫穷的碱洼地上造就了倪家。这是一块“羊巴巴蛋上搓脚”“打死老

婆”“再说个”的土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几千年根深蒂固的逢甲宗法势力和封建思想灵魂也造就了倪家姜家这样的坚实的封建壁垒。而东进的西方文明方兴未艾,在中国这片古老而沉滞的土地上,社会基础相当薄弱,传统文化在大众心理织成的无形巨网把倪吾诚们这样的现代知识分子缠结其中,有翅难飞。这就存在着矛盾:不觉醒、不从社会影响下解放出来,就不能和吃人主义决裂,而一旦觉醒了,解放了,反而又无力改造这个社会和文化。这就决定了倪吾诚同旧文化无法脱离,同新文化无法交融的尴尬境地。这种游离于两者之间的非固定状态让倪吾诚最终唯有走向自我的毁灭。因此,他的斗争是徒劳的更是悲壮的。

然而,倪吾诚的反抗同样带有着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软弱性与空想性。当他陷入尴尬失败的境地时,他竟以“我不能有益于国家民族,还不能有益于自己吗?我不能得到友谊爱情和尊敬,还不能得到轻蔑、误解和仇恨吗“”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而他一腔崭新的学识学问、一股热烈的追求向往、一肚子的愤懑于不同政见,能付之实施的也唯有常常洗澡而已。即使在解放前夕,他突然作出一个伟大的选择,投身解放区时,他的“革命”让知情人目瞪口呆。结果,自然是他未真正地融入革命,而且“不久他就离开了革命大学,应聘到以个不怎么革命的私立大学做讲师去了。”他害怕哪怕是最微小的受苦,他是精神上的伟人,是实践上的侏儒,脱离民众,脱离现实,在反抗攻击封建文化、封建礼教上,倪吾诚是以个十足的悲剧实践者,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倪吾诚的身上,再现了阿Q式的民族劣根性。

倪吾诚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反复穿插,他在家庭中、在事业上、在社会是形影相吊的处境。他始终在希翼、在求索,却始终不知该干些什么。最终也没有干成些什么。所以,倪藻对父亲作了这样的总结:“他一生追求光荣,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耻辱。他一生追求幸福,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痛苦。他一生追求爱情,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怨毒。”就这样,他过完了他痛苦而无用的一生。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赵尚同。他同样也留过洋四载,还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又发表在万国医学会上,英语又真的了得,还有外貌出众,风度翩翩。在小说里,他几乎是个全才,这样以个于倪吾诚有着类似经历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被作者赋予了完善的人格,他学贯中西,很好的将西方文明于中式文明结合在一起,他父亲是地主的账房先生,也算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出身。孝顺父母,与那常人认为和他一点不般配的妻子相敬如宾,中国礼教的“仁义礼志信”在他身上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他用西方所学的先进科技医治好姜家的病,又保留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传统美德,成为有口皆碑的圣人。也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一个圣人,才让倪吾诚自惭形秽,他终于认识到处于文明夹缝中的自己原来所以自认为可以自豪的资本化为乌有。可以说,赵尚同是一个没有深入西方文明的人,但他真正做到了“师夷长技”。这以人物的出现绝非偶然,因为有倪吾诚,就要有赵尚同作为其对立面出现形成对照。他的人格完善、道德崇高、学贯中西、尊礼重道、仁义尽孝等都对倪吾诚构成反讽的效果。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赵尚同,以一个高的视角来审视人生,审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苦痛,。他儒雅、他包容,他才是真正的绅士。类似的人物形象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也有出现,即朱先生。但不同的是,朱先生是作为全书的灵魂,作为超脱世俗、超脱利害、超越人性的充满神性的儒家圣人贯穿着全书的。他的神性最终以其化作白鹿精灵而逝去。而《活动变人形》中的赵尚同是专门作为与倪吾诚的无用形成鲜明对比的全才出现的。这种比较的深刻性更在于两人有着相同的留学背景,而两人在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态度上形成极大的反差,这是值得倪吾诚去反思的,更是值得所有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去反思的。因为,倪吾诚对西方文化的顶礼膜拜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上升到整个民族反省百年来中国实现现代化所走过的路的问题。

书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而特别的人物,那就是倪吾诚的儿子倪藻。叙述主体是隐形的,是冷眼旁观者。小说中的讽刺效果主要靠细节的夸张铺排而呈现。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嘲讽的姿态,如对静珍早上梳妆的连续铺排式的嘲讽。而在以讽刺为主基调的小说中,倪藻在小说中却没有被讥讽,也从来不会不加引号的连环说话。同隐形的叙述者一样,倪藻以冷眼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周围家人的无休止的争吵。作者有意安排这样一个视角来审视家庭关系并拉开与其他人的距离,将其定位为一个具有反省意识、改造意识、理性意识的有别于父辈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小说中的泼绿豆汤事件,倪藻在其中正是扮演着这样一个有着清醒的破旧立新意识的自省者形象。在绿豆汤实践刚刚发生之际,叙述焦点马上转到在一旁被吓得目瞪口呆的儿子倪藻身上,在全家人的哭闹中,儿子觉得“真烦闹,真烦闷”,倪藻八岁的时候已经产生了这样模糊而又坚决的思想,必须改变这一切,是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了。由于这个少年目击者的参与,小说进入了不同的意义结构。通观整部长篇,谁都有错,谁都可怜,谁都不幸,谁都是悲剧人物,除了倪藻。这或许正是作者寄托于叙述主体,而叙述主体又寄托于倪藻对那个时代,更是对后来“文革”十年的劫难予以反思。因此,便出现了倪藻这样的后来者的审视角度。

《活动变人形》,这样的从不同视角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多重性的作品,它的深刻性足以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为数不多可以和其他现代文学经典对话的长篇小说。一个世纪过去了,反观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路,知识分子类型的多重性与知识分子本身人格的多重性一直在以个或隐或现的轨迹上演变着。直到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成为历史、现实发展的必然。转型是商业化的市场的需要,更是自身适应大时代的抉择。然而,作为长期处于夹缝中而找不到一个固定位置的中国知识分子,这种转型或许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或许,这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王蒙《活动变人形》的个体精神解读摘要:本文以个体为立足点,以个体意识来分析作品里面人生悲剧的来源,说明个体意识的欠缺,无能实现人超越性,最终只能苟且存活的悲惨命运。本文虽没有直接阐述个体精神在未来的现代后现代进程之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反观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人物所生存的背景文化的分析,也展明了在现代后现代进程中立个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个体;独立;责任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讲述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半知识人(我觉得倪吾诚还不够资格称为知识人,所以以半知识人称之)在旧式家庭中的苦闷、游移和迷惘,向往西方现代文明而不可得,一生挣扎而终无所获。倪吾诚出生在近代社会革命风云突起的时代中,五四的思想开始逐渐深入人心,倪吾诚从九岁起开始上洋学堂,从小就失眠开始思索人生存的意义,而且还能无师自通地反对缠足,对佃户谈论国父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教导,评说迷信活动并扬言要砸掉祖宗牌位,(也许血液里继承了他祖父的思想)是一个很有现代思想的年轻人。然而另外一方面,倪家是生存在孟官屯的穷乡僻壤里,这是一块“羊巴巴蛋上搓脚”、“打死老婆”“再说个”的土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里封建宗法势力封建思想依然浓重,人们思想落后而又固执、粗野,视野狭隘,倪吾诚的母亲为了留住儿子的心,竟引导自己的儿子吸鸦片,还试图给他说给老婆来保住自己的儿子的命。这两种相冲突的思想观念下,倪吾诚还是无力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未能真正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注定了他在未来与旧文化斗争中必然失败,也注定了他人生的必将无所作为,在虚有的幻想中走完他失意的人生。倪吾诚的人生悲剧是从他不自主的婚姻开始的,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着走出这个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个囚笼的婚姻,但是由于他自身的软弱,他只能是越陷越深。我们已经说过,倪吾诚是一个具有初步的现代民主意识的人,他从来都不隐讳自己向往自由的愿望,他热爱生活、向往文明,对落后的、肮脏的、非人性的生活深恶痛绝,看着自己的儿女不能过上一种文明的生活而深深地感觉到痛心。如果可以有假设的话,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他能找到一个能像他这样更加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女性的话,他的婚姻也许会幸福的,但是现实却是他娶了一个百分之百的传统妇女,一个已经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思想深入脑海之中,一个脚踏实地的安安分分地想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女性,这两个基于不同文化的人的结合必然暗示着悲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不能说静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最大的特征就是有自我设计的意愿和能力。人作为一个实在的身体存在,他/她必须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在虚践(与实践相对)中构造一个完美的超越自身实在的理想蓝图,再通过实践实现此蓝图,这就是一个自我设计的过程。虽然我们也看到静宜在不停地为生活而奔波,也看到她对丈夫的苦口婆心的劝导,希望能使全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我还必须清楚地了解一点,那就是个体的自我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独立个体的自我设计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的最终归属应该回到自身上,而不是把这种自我设计寄托在他人的身上,不是寄希望别人为自己设计出理想的未来,因为此种行为便已经暗示着一个独立个体的消失了。静宜所期待的幸福其实最终都不过只是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一起经营这个家庭,她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丈夫的身上。倪吾诚大病一场后,在师大的工作也被辞了,于是终于肯“安心”(真的安心吗?)地回到家里,静宜不仅不伤心,反而内心里觉得高兴了,“中午,静宜用葱花炝锅煮了一碗挂面,挂面里卧了两个鸡蛋给倪吾诚补养”。在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到她其实已经把自我设计交给了自己的丈夫,而自己对前途唯一的设计便是期待着倪吾诚为其人生作设计,换句话说,她把自己的前途、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丈夫身上了。即使在最后她设下鸿门宴,当着各亲戚好友的面,声泪俱下地控诉倪吾诚的忘恩负义,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倪吾诚能迫于舆论的压力,真心地与她好好地

过日子。静宜几乎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独立地生活,她那深入骨髓的传统妇德思想让她只能把生活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夫君的身上,而没有独立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缺失,使得她与稍具有现代思想的倪吾诚之间的婚姻出现裂痕,并最终走向悲剧。如果说静宜这个安分守己又缺少独立精神的人对他们的婚姻悲剧应该负一定的责任的话,那么倪吾诚对这个悲剧应该负更大的责任。我们说过,静宜只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典型妇女,她虽然缺少独立的人格精神,但是她却一心地为这个家的幸福作最后的努力,她养育儿女,照顾因穷困潦倒走投无路才回到家的丈夫,我们是不能因为否认了她的独立人格精神而否认了这些行为对维护一个家庭来说的重要性的。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倪吾诚这个所谓留过洋的人时,我们发现他的个体独立性并不比静宜好到哪里去。他从小入洋堂,后又出国留洋,受到现代思想的熏陶,然而尽管如此,他依然是没能成长成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自我设计功能的独立个体,顶多就是一个热爱的新生活的乐观主义者罢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自我设计功能便是先在虚践中构划出自己理想的超越此刻立场的新立场点,并在实践使自己逐渐接近这个新立场点,但倪吾诚只有虚践新立场的时候,却几乎从来都没有真真正正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在学生面前高谈阔论“我要和你们一起做出重大的激动人心的决定”,对妻子说自己要翻译外国书籍,然而到了老年的时候,他还自己下的结论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呢。”这样一个“半个体”者,无力于践行自我设计的功能,于是对所有的追求也只不过是口头上的热情而已罢了,所有的民主、自由、尊严都在他试图享乐的那一瞬间被遗忘了——尽管很多时候也许他不得不忘。作品中用倪藻的眼光来描述了倪吾诚向杜慎行借钱时的情形:“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杜伯伯显然是讨厌地掏出了一点点钱,相当于父亲开口索要的钱数的十分之一……然后是父亲的兴奋和生硬的笑声。这笑声已经够难听了,好不容易笑完了,偏偏又无端的重新从头笑了一遍。一共笑了三遍。就像公鸡不肯打鸣,而一个人捏着它的脖子,捏得它不得不出鸣叫一样。” 我们可以说,这样一个缺少独立精神的人,其人生如何能不失败呢。如果倪吾诚放弃了尊严借钱只是为了维持他家庭的生活的话,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原谅这种行为,而不至于因此而否定了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资格,然而,当我们想起他在借钱的钱一刻还去舒舒服服地洗了一个热水澡而忘记了家庭的拮据的时候,我们不免要继续坚持我们对他的裁判了。其实静宜对他的要求是很低的,他作为一个吃过点洋墨水的知识分子(静宜可是这么认为的——虽然我们只能把他称为一个半知识人)他又在大学里做教师,待遇也不算太差,她唯有的要求就是倪吾诚能多照顾一下这个家庭,少在外面花天酒地,让家里的孩子也可以过上温饱的日子,她的要求是很低很低的,并没有太多的奢望。但是倪吾诚连这一点都作不到,只是在那里空谈他的自由恋爱的幸福,全然不能负起自己作为一个丈夫与父亲的责任。王晓华教授在他的《个体哲学》中写道:“我(个体)作为他人命运的创造者必须为他人的原始命运负责”,换句话说,如果你生产了另外一个身体,便必须对这个新的还没长成独立个体的新生命负责。但是倪吾诚在打算和静宜离婚的前不久却还让静宜怀上了另外一个新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行动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所不应该具有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仅仅要对自己的生命做自我的设计,让自己朝着理想的立场点前进,他还必须为自己已经做出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而并非为所欲为的以牺牲他人的幸福作为代价来实现自己享乐的目的。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倪吾诚一生的悲剧以及因他而造成的其他人的悲剧,最终都是由于他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他追求光明幸福的决心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而更加成为了生命的累赘,这种决心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作为后盾,从而使倪吾诚便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单不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还让其他人跟着他一起陷入黑暗的牢笼之中。

【柳传志经典语录】_柳传志语录大全

柳传志,1944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董事局主席,2011年11月2日卸任。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联想集团高级顾问。企业家、投资家、泰山会成员、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 1、人生在世,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极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 2、只要老倪说的都对,老倪是有效数字1,别的科技人员都是0,这些0只有跟着倪光南干才能出成绩。 3、要有理想,但是不要理想化! 4、恶劣的环境下,搭建一个温室,让幼苗无所顾忌地成长。成长过程中,适合我的留下,不适合的扔掉。 5、第一年根本谈不上战略。 6、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7、看油画的时候,退到更远的距离,才能看明白。离得很近,黑和白是什么意思都分不清。退得远点,就能明白黑是为了衬托白,再远点,才能知道整幅画的意思。打这个比喻是为了时时提醒我们牢记目标,不至于做着做着就做糊涂了。 8、你(杨元庆)知道我的大鸡和小鸡的理论。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9、很难想象,一个企业既做电脑,又做房地产,还做投资,然后用同一套体系去进行人事建设和激励。让这样的企业与高度专业化的企业竞争,想取胜是非常困难的多元化非常忌讳采用企业事业部的方式由企业总部给各事业部制定战略,进行激励。而采取子公司的形式就不同。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可以有独立的战略体系、执行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 10、(联想并购IBM PC事业部)到目前为止,取得这样的成果,我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预先要把事情想清楚,把战略目的、步骤,尤其是出了问题如何应对,一步步一层层都想清楚;要有系统地想,这不是一个人或者董事长来想,而是有一个组织来考虑。当然,尽管不可能都想得和实际中完全一样,那么意外发生时要很快知道问题所在,情况就很好处理了。 11、(企业家的主要失败原因)一是没有把目标想清楚。有很多企业家做企业,做着做着就想向政治靠拢了,有心参与政治,结果却把企业做死了;二是一些企业家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侵犯了股东的,甚至是国家的利益;三是把长跑当成了短跑。企业成长犹如跑步,倘若

王蒙语录 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_2011经典语录

王蒙语录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 会忘_ 2011经典语录 自己弄不清楚的东西不一定就坏,对于自己闹不明白的东西明智的做法是一看二研究,不行就先挂起来。 甚至于批评谬误,也要先理解对方,知道他是什么失足,怎么片面而且膨胀的,知道他的局部的合理性乃至光彩照人与总体的荒谬性是怎么表现与结合的,而不是简单的把对方视如妖孽。没有人有权力动不动把对立面视如妖孽,牛鬼蛇神。 我主张见到自己没有见过或弄不清楚的事情先努力去理解它体味它,确有把握了,再批评它匡正它。我不赞成那种凡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就声讨一番,先判罪再找理由的恶习。 俗并不可怕,俗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排斥一切高尚和高雅,或者使世俗向低俗再向恶俗发展。还有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是自己已经俗得可以了,偏偏还要以高尚和高雅自居,张口闭口都是旁人的庸俗。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它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高尚有高尚的代价,低下有低下的收益,清高有清高的寂寞,浑水摸鱼有浑水摸鱼的红火,智慧有智慧的痛苦,愚傻有愚傻的福气。 过于伟大或者过于卑微,过于高明或者过于愚蠢,过于奇特或者过于陈旧的话语,都值得怀疑。 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

人类才会有发展。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颂扬别人常常是肯定自己,指责别人常常是反射着自己的弱点,嘲笑自己常常是嘲笑别人,给别人抬轿也是抬自己。以上是分享率,或曰借光效应。 不要相信极端主义与独断论,不论是依势的甲批乙还是迎潮的乙批甲,都带有欺世盗名自我兜售的投机商味道与小儿科幼稚。要学会面对真正的大千世界而不是只“面对”某种意图或者理论过滤过、改绘过的简明挂图。 在没有绝对的把握的大量问题上,中道选择是可取的,是经得住考验的。 因为发明一句话而搞得所向披靡者,多半大有水分:大而无当的论断下边不知道有多少漏洞和虚应糊弄。过犹不及。过于伟大或过于卑微,过于高明或过于愚蠢,过于奇特或过于陈旧的话语,都值得怀疑。不要陷于标签与旗号之争,不要认为一划类一戴帽子就可以做出价值判断,不要以为一划类一判决世界就井井有条了——多半相反,更加歪曲了。

我的童年生活100字散文

我的童年生活100字散文 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童年了,童年给人们不同的感觉,有人觉得童年短暂即逝,但我觉得童年是一段五彩斑斓的回忆。 童年给我的第一种较深的印象就是快乐,因为儿时的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的拘束,想玩就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可以跟家门口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记得那时,每天早上我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小伙伴,跟他们一起疯闹。一直玩到太阳落山了,我才肯回去。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回到家我总是能够闻到一股饭菜香,每次一闻到这种香味我就知道一定是奶奶又做了什么“山珍海味”在等着我。在家里奶奶的厨艺是最好的,只要是她做得饭菜,我一定会毫不留情的吃个精光。可以说奶奶就像我的私人厨师一样。所以有时,我为有这么一个奶奶而感到荣幸和骄傲。 因为儿时的我既贪玩有又调皮,所以有时会放一些错误,不是把人家的窗户砸了,就是把别人家门口的盆栽给糟蹋了。所以我经常会惹恼我的父母,受到他们的斥责。还记得有一次,放学之后,我作业都没写就出去找别人玩,结果晚上爸妈检查作业时被爸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之后就再也没敢犯过这毛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玩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因为贪玩,成绩差了也就很正常了,所以我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虽然会有点累,但是在校园中,我能够和同学们坐在同一个教室中学习,能够听着老

师在讲台上讲解难题,能够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自己的困惑,就不会让我感到疲累。所以童年的学习生活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当然在童年中不仅仅只有这些。它还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去做家务事了。因为父母每日早出晚归,所以我得学会去帮他们分担分担,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由于我以前从没有做过家务事,做起来难免有一些笨手笨脚的,记得有一次在家里洗碗,结果一个不留神,盘子“噗通”一声摔在了地上,于是我便用手去捡地上的碎片,不小心把手给划伤了,痛得我哇哇大叫,但是没办法,我只能强忍着疼痛去清理地上的碎渣,然后简单的包扎一下伤口,接着去洗碗。洗完碗之后,我累的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我第一次明白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时间有如沙漏中的流沙一般流逝着,现在的我长大了,懂得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自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我想这都与我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有关。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改变了我很多。我的童年生活给我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我的童年有欢声笑语。也有辛勤的付出。 [我的童年生活100字散文]

朗读者经典语录

朗读者经典语录 《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遇见】 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 2、人生的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 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董卿 4、如果美丽只是简单的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不是那么大,但如果美丽,能够转化成一种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甚至去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它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了。——董卿 5、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张梓琳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 6、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许渊冲 《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陪伴】 1、“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杨乃斌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 2、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郑渊洁 3、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林清玄《百合花开》 4、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他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梭罗《瓦尔登湖》 《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选择】

1、有人说“不疯魔,不成活”,我很享受这种若隐若现当中左右徘徊,这是我表演的语境,也是我的选择。——王千源 2、你用最不敬业的精神去演戏,结果世界上最单纯的观众,用这么炙热的心情去观看,真不次于在犯罪。——王千源 3、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秦?飞等朗读迟子建的《泥泞》 4、可以说脚踏大地,泥泞,我相信一定会磨砺他们的青春,让他们的人生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华,这光华也必将与我们的时代交相辉映。——董卿 5、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最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麦家 6、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奶奶的星星》 17、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康震点评《陋室铭》 8、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的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董卿 《朗读者》第四期【主题词:礼物】

【优美句子】我收集的经典语录摘录

1.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到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月光的夜晚我该用怎 样的声音去抚慰。 2.真正的勇敢表现在一个人在没有目击者时,能做出在全世界人面前都能做的事。 3.生活中太多的机会,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欲望,可我们毕竟分身乏术,脚踏两只船 都会晃悠,何况三只,四只? 4.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出一口气。 5.什么是乐观派,这个就像茶壶一样,屁股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 6.所谓宠物,下场大抵是悲凉的,一旦失宠,就成了废物。 7.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懂事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9.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0.心中装满自己的想法与看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 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之后,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12.认识自己,降服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根本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 一口? 14.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行。 1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6.是金子总会花光 . 17.怀才就像怀孕一样,日子久了总会被看出来。 18.我喜欢出发,只为到达的地方都属于昨天那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 的留念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19.生不逢时,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绝处逢生,却是人生最好的舞台。 20.我等皆为“浊世”之人,分红,买楼,还做梦,现代《红楼梦》。 21.有人对你好是因为你对他好,有人对你好是因为他懂得你的好,有人对你好是因为他希 望你过得好。 22.比时代早一步叫先进,比时代早三步的叫先烈。从猴子到人需要一万年,从人到猴子 只需一瓶酒。 23.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别说,笑笑即可。 24.如果追求不到结果,那么就去追求过程,这或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25.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26.他说“我爱你”又怎样,三个字首字母凑起来还不是一个“玩”字。 27.对着月亮发誓,不如顶着太阳干事。 28.墙角的花,当你孤欢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29.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疤痕不褪,可它再也不会痛。 30.不要轻视任何人,也不要轻视自己,因为那平凡人可能是你的贵人,你也可能成为别人 的贵人。 31.朋友不在于平常多么热情,而在于需要的时候是否能及时出现。 32.每想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撒哈拉。 33.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不要吝惜,不应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34.人能允许陌生人发迹,却不能容忍身边人晋升。 35.当你不能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遗忘。 36.谦以立世,谦以待人,即使你是满腹经纶也不能盛气凌人,那高高在上的德性只会带来 别人与你挥手告别的疏而远之。

王蒙:难得明白

王蒙:难得明白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拿起王小波的着作,原来接触过他的个把篇讨论文字,印象不错,但是现在热到这般地步,已经有“炒死人”之讥在报端出现。我不敢跟着起哄。 王小波当然很聪明(以至有人说,他没法不死,大概是人至清则无鱼而且无寿的意思),当然很有文学才华,当然也还有所积蓄,博闻强记。他也很幽默,很鬼。他的文风自成一路。但是这都不是我读他的作品的首要印象,首要印象是,这个人太明白了。 十多年前,北京市经济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企业需要一些“明白人”。什么是明白人呢?不知道最初提出这问题 来时的所指,依我主观想法,提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当时糊涂人实在不少。而明白的意思就是不但读书,而且 明理,或曰明白事理,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廓清实际生活中的太多的糊涂,明白真实的而不是臆想的人生世界,如 同毛泽东讲王明时讲的,需要明白打仗是会死人的,人是要吃饭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的。明白人拒绝自欺欺人和 钻牛角尖,明白人拒绝指鹿为马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明白人拒绝用情绪哪怕是非常强烈和自称伟大的情绪代替事实、逻辑与常识,明白人绝对不会认为社会主义的草比资本主义的苗好,因为愈明白愈知道吃饭的必要性,明白 人也不会相信背一句语录就能打赢乒乓球,哪怕世界冠军声称他的金牌是靠背语录赢来的。盖人们在发明和运用 概念。发明和运用知识的时候也为自己设立了许多孽障,动不动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教条吓唬自己也吓唬旁 人或迎合旁人,非把一个明白人训练成糊涂人才罢休。 文学界有没有糊涂人呢?我们看看王小波(以下简称王)明白在哪里就自明了。 要说王是够讽刺的。例如他把比利时的公共厕所说成是一个文化园地。他先说“假如我说我在那里看到了人文 精神的讨论,你肯定不相信”(唉!)“但国外也有高层次的问题”,说那里的四壁上写着种族问题、环境问题、让 世界充满爱、如今我有一个梦想、禁止核武器。王问道:“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他还说布鲁塞尔 的那个厕所是个“世界性的正义论坛”,“很多留言要求打倒一批独裁者”。“这些留言都用了祈使句式,主要是促成

朗读者第一季经典语句.doc

《朗读者》第一季经典语句 第一期·【遇见】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 2.如果美丽只是简单地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不是那么大,但如果美丽能够转化成一种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甚至去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它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了。——董卿 3.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刘瑜《愿你慢慢长大》 4.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许渊冲 第二期·【陪伴】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王蒙: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王蒙: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蒙: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 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 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对于你和你的对手以及更多的人们,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8.一时弄不清或背了黑锅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实力。 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12.人际关系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 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寻找结合点、契合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地见到意见不一的人就如坐针毡,脸红一阵白一阵。 19.永远不从个人利害的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而不是搞狗屎化个人化。 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做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

我的童年作文600字8篇(优秀版)

《我的童年作文600字》 我的童年作文600字(一): 我的童年 五颜六色的丝线,为我纺织了童年的天空;彩色的童年梦,在养育我的乡村上印上了痕迹。 在春天里,菜心开出黄灿灿的花朵,好像舒展着手臂在对天地说:春来了。在山野里有五彩缤纷的花。我和同学在野花丛中吟诗。吟完了就在花里打滚,花香印在我们的身上。滚累了在草坪上休息,引起蝴蝶的注意,蝴蝶停我的手上。《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用花朵洗澡,引起来了蜜蜂,而我们却引来了蝴蝶。我的童年化作了蝴蝶儿飞,飞向了天空。 在夏天里,能够游泳,但仅仅不能满足我们女女孩的要求,因为在大河里,全是男孩。我们只好在夜晚去,欣赏在慰蓝的天幕下,许多星星在空中跳跃。听着姐姐讲的神话故事,心想,我是天空中的一颗繁星,那该多好啊!我的童年化为了天空跳跃的繁星。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们在田野割稻子。如今我看到米,便能勾起我的回忆:有一次,我和姐姐去田里割稻子,我以为很容易,不听姐姐教我的方法,没戴手套,结果把手指头割伤了,到此刻还有个疤痕。每当看到这个疤痕,就会想起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严寒的冬天,我和表姐、表妹放寒假了,还能聚在学校操场上跑上三五圈,打几场球。我的童年化作了运动的汗水。 啊!完美的童年、快乐的童年是短暂的,此刻我即将踏入中学的门槛,童年悄悄在离我远去,再也找不回来! 我的童年作文600字(二): 我的童年 童年是完美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童年有我们最完美的回忆。小时候时的天真、幼稚和可爱,还会时时浮现出来。 童年是我们人生的开始,在我第一次踏进校门的时候,我明白,这就点亮了我人生中第一盏明灯。还记得在我入学的第一天,妈妈把我带进校园,当妈妈离开时,我的心中就感到

柳传志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柳传志经典语录大全 1、企业文化:小企业发展看老板,大企业进步看文化。 2、员工不能把企业当家,家是不努力、有病有灾也能依靠的地方。竞争不讲情面。 3、有5%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4、领导不是组织赋予,而是自身魅力展现。 5、看油画的时候,退到更远的距离,才能看明白。离得很近,黑和白是什么意思都分不清。退得远点,就能明白黑是为了衬托白,再远点,才能知道整幅画的意思。打这个比喻是为了时时提醒我们牢记目标,不至于做着做着就做糊涂了。 6、立意高,才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 7、我如实跟大家说,我做人画了三个圈,第一个把家里的人,跟我最要好的朋友,这一圈人护好;第二圈,联想的员工,联想的这一圈人,我有这个责任;再大一个圈才是更大的社会。当时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我非常明白的知道时间怎么摆,精力怎么摆,我实话实说。 8、营销攻略:有5%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9、柳传志建议创业者要想清楚三件事情:1.所做的事能不能赚到钱,能赚多少钱、什么时候赚钱;2.行业门槛有多高,进入门槛是什么,自身的水平能否达到行业标准;3.考虑清楚竞争对手的状况,因为竞争关乎生存。 10、最难的地方在于冒风险,冒商业的风险和政策风险。 11、一个公司里面如果没有外边的空降兵进来的话,那就会变得好像近亲繁殖一样。确实有很多新的东西你不了解,也不一定能打开局面,因此有空降兵是必须的。 12、第一代创业的企业家都把工作当事业来做,而一般领导者只是把自己当作职业经理人,或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就有可能出问题,也容易出问题。在基业常青的企业中,怎样让职业经理人把企业当作事业来做,是一个核心问题。 13、我们在选拔人才时要求“德才兼备”,而且“德”一定是放在第一。 14、往上走是代价、是风险,也可能是机会。

优美语句摘抄 优美语句摘抄经典语录

优美语句摘抄优美语句摘抄经典语 录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每天都为每颗心而升起!还有哪些摘抄优美语录很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优美语句摘抄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优美语句摘抄经典语录 1) 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2) 爱情是什么?生活告诉我,爱情是一双能伸能缩的手,知冷知热的两颗心。 3)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4) 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5)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6)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7) 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8)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9) 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10) 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优美语句摘抄经典语录最新 1) 相信自己,坚信自己的目标,去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磨难与挫折,不断去努力、去奋斗,成功最终就会是你的! 2) 没有崇高信仰的人就如同一潭死水,永远荡不起壮阔的波澜。 3) 失恋是初秋的果实,不成熟就采摘,品尝到得是酸楚和苦涩。 4) 许多人只需要再多支持一分钟,多做一次努力,就能反败为胜。成功招揽成功,失败招揽失败。 5) 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6) 今天你是否成功取决于你昨天的态度,今天的态度决定了你明天是否成功。 7) 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8) 人生像激流中行驶的帆船,必定会有奋斗,为了战胜激流而奋斗,而“激流”代表的则是理想。 9)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0)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11) 踩着别人肩膀显示自己高度的人,迟早会变成不折不扣的矮人。

关于我的童年生活范文1-

关于我的童年生活范文1: 关于我的童年生活范文1: 童年想一首美妙的谱不完的曲子,让你如痴如醉;童年也像绽放在夜空的烟花,让你欢呼雀跃。我的童年里充满了快乐、天真、浪漫。我的童年虽然短暂,但快乐无边。展开童年的画卷,细细品味,便觉得快乐无穷。 到了冬天,外面的天气很冷,所以我和我的好朋友想了一个即好玩又实用的好办法“烤地瓜”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外面的烤地瓜也很便宜。但要想弄好它还真不容易。光点火,就用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把火点着了把地瓜插在棍子上,手拿另一头,放在火上烤,烤了不大一会儿,闻到了香味,但拿起来一看,是把皮给烤糊了,里面还没有熟,于是我加了一把火,过了一会一股糊味飘到我的鼻子里,再一看地瓜全烤糊了。我拿回家想问问妈妈是怎么回事。一拿回家妈妈就闻到了糊味。我对妈妈一说,不说便罢,一说是弄得妈妈哭笑不得。妈妈说,烤地瓜不能在火尖上烤,那样会烤糊,只要把地瓜放在快灭的火里面慢慢就好了。妈妈的方法果然有效。我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烤的地瓜。以后我经常自己烤地瓜吃总觉得自己的比外面的好很多很多。妈妈还开玩笑地说:“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去烤地瓜挣钱吧。”我的童年早已随着那股刺鼻的糊味远去。我的童年也将一去不复返。 童年啊,真美好,生活得总是那样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只可惜光阴似箭,我的童年早已离去。我多想拾回我那金色的童年

啊! 关于我的童年生活范文2: 童年的生活趣味无穷,由于那时年幼无知,好奇心强,做过不少傻事,闹了不少笑话。 那是我上二年级的时侯,在校园里和我的小伙伴玩捉迷藏。这时我们纷纷躲起来,我为了让伙伴找不着我,我翻墙躲在学校外边,就在那一瞬间我不小心掉了下去,摔掉了八颗洁白的牙齿。当时我哇哇大哭,直到老师听见把我抱进医院。你们说童年的我是多么的幼稚。调皮。 我不但调皮,而且很疯,七岁那年夏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了一场歌友会,当时我简直就是个神精病,我自己把头发弄的乱乱的,然后把妈妈的画装品全涂在脸上,拿着麦克风在家门口唱两只老虎,路过的行人看着我一直笑,我还已为他们认为我唱的很好就急忙跑下去和他们握手,不小心,我不香蕉皮滑倒了,把老袋撞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肉包子,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痛,可是我用手去碰时,痛的我坐在地上大喊大叫。现在回想起来还真觉得特别好笑。 童年的我,天真而幼稚,童年的事有趣又好笑,总能唤起我无穷的回忆。 关于我的童年生活范文3: 童年的生活趣味无穷,由于那时年幼无知,好奇心强,做过不少傻事,闹了不少笑话。 那是我上二年级的时侯,在校园里和我的小伙伴玩捉迷藏。这时我们纷纷躲起来,我为了让伙伴找不着我,我翻墙躲在学校外边,就在那一瞬间我不小心掉了下去,摔掉了八颗洁白的牙齿。当时我哇哇大哭,直到老师听见把我抱进医院。你们说童年的我

朗读者12期经典语句

《朗读者》经典语录 第一期·【遇见】节目卷首语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 “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 如果美丽只是简单地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不是那么大,但如果美丽能够转化成一种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甚至去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它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了。——董卿 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瑜《愿你慢慢长大》 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许渊冲 第二期·【陪伴】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散文《不为什么》 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渊洁 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林清玄《百合花开》 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他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梭罗《瓦尔登湖》 第三期·【选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

精美优美语句摘抄大全

精美优美语句摘抄大全 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 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 4、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轻握一份懂得,将牵挂折叠,将幸福尽收,带着明媚,温暖前行,只要心是温润的,再遥远的路也会走的安然,回眸处,愿阳光时时明媚,愿生活处处晴好。 5、漂然月色,时光随风远逝,悄然又到雨季,花,依旧美;心,依旧静。月的柔情,夜懂;心的清澈,雨懂;你的深情,我懂。人生没有绝美,曾经习惯漂浮的你我,曾几何时,向往一种平实的安定,风雨共度,淡然在心,凡尘远路,彼此守护着心的旅程。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6、疏疏篱落,酒意消,惆怅多。阑珊灯火,映照旧阁。红粉朱唇,腔板欲与谁歌?画脸粉色,凝眸着世间因果;未央歌舞,轮回着缘起缘落。舞袖舒广青衣薄,何似院落寂寞。风起,谁人轻叩我柴扉小门,执我之手,听我戏说? 7、经年,未染流殇漠漠清殇。流年为祭。琴瑟曲中倦红妆,霓裳舞中残娇靥。冗长红尘中,一曲浅吟轻诵描绘半世薄凉寂寞,清殇如水。寂寞琉璃,荒城繁心。流逝的痕迹深深印骨。如烟流年中,一抹曼妙娇羞舞尽半世清冷傲然,花祭唯美。邂逅的情劫,淡淡刻心。那些碎时光,用来祭奠流年,可好? 8、缘分不是擦肩而过,而是彼此拥抱。你踮起脚尖,彼此的心就会贴得更近。生活总不完美,总有辛酸的泪,总有失足的悔,总有幽深的怨,总有抱憾的恨。生活亦很完美,总让我们泪中带笑,悔中顿悟,怨中藏喜,恨中生爱。 9、海浪在沙滩上一层一层地漫涌上来,又一层一层地徐徐退去。我与你一起在海水中尽情的戏嬉,海浪翻滚,碧海蓝天,一同感受海的胸怀,一同去领略海的温情。这无边的海,就如同我们俩无尽的爱,重重的将我们包裹。

作家独木舟经典语录

作家独木舟经典语录 作家独木舟经典语录 作家独木舟经典语录人生只有一个,没有办法活出那么多种可能来。 我跟你已经站成了楚河汉界,我像一枚过河的淬子,再也回不了头。 最重要的那个人意见失去了,再失去谁,都无所谓了。 很多真-相一定要在若干年后才会揭晓,曾经那么在意的事情在时光的洪荒之中变成不值一提的细枝末节。 1.人生只有一个,没有办法活出来那么多可能来。 2.最重要的那个人已经失去了,再失去谁,都无所谓了。 3.很多真-相一定要在若干年之后才会揭晓,曾经那么在意的事情在时光的洪荒之中变成不值一提的细枝末节。 4.爱情从来就没有两全其美,只有两败俱伤。 5.那年的春天,那年的三月,你给我一个承诺,我就哭了,你给我一段爱情,我就真的站在这里舍不得走了。 6.亲爱的,也许今生我就是为了来爱你,然后跟你分离。 7.可是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怼,它不欠我什么,甚至让我遇见了你。 8.因为他,此后一生都与爱情无关,顾此失彼,失之交臂,余下的,不过是取暖。 9.世上道路何其之多,可是无论我怎么走,都走不成与你殊途同归。

10.我告诉自己,如果能不动真心就尽量别动,如果实在动了真心那最起码要不动声色,这样起码可以不伤自尊,然而,那一刻,我出乎自己意料地砸下泪来。转身逃遁,不敢再多看一眼。 11.我说爱你的时候就是真的爱你的,后开说不爱了也就是真的不爱了,我没骗过你。 12.原来童话真的是骗人的,哪有那么多的灰姑娘,时间一到,宫殿的归宫殿,厨房的归厨房。 13.关于你我之间的结局,如果这样还不是最好的,那怎样才是最好的?无非是你住静谧河滨,我住寂寞城堡。 14.那些空白的时光,不过是借来的欢愉。 15.感情,也要棋逢对手,才能缠绵缱绻。 16.如果青春有错,那也只是因为我们还在成长,盲目得没有方向。 17.不重要的人,怎么有资格分担孤独,可是重要的人,又不敢轻易打扰。 18.海市蜃楼,就是他至于我的全部意义。 19.时间是无敌的,爱恨情仇,前生后世,无论多么刻骨铭心,在时间的面前都是回首时的淡尘轻烟,何况你只是我漫长素白青春里的一道注定要静默的伤。 20.我何德何能,得他全心全意。(这句话送给T T) 21.从前那些时光,我称它为最好的时光,未来不会比从前更好了,我要用尽所有的力气才能书写出一个词语,放弃。 22.如果有那么一天,你不再记得,我也不再记得,那么时光一定会替我们记得的。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30篇)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30篇)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 第1篇: 我的童年生活多彩的,在我的童年里有很多趣味的事情。 有一次,那一年冬天,大街上大树上,房顶上全雪,远远望去一片,白雪,我高兴地冲出门外。一条狗,一下子向我冲过来,我倒在雪地里,雪进了我的帽子里,十分凉。 从上一次起,今日一天我都没有出去,在家里,我趴在窗户前看外面下雪,突然,那一只狗一下子跳上窗户,吓了我一大跳。 我生气的跑了出去,把那只狗子打跑了,可还很生气但我还没理会他,我自我去玩了,我在我家门口堆了一个好大的雪人,那只狗看着我,我的心里,生怕它给我弄倒,于我又把他赶跑了,我玩着玩着,口干了,回家喝了口水出来了,出来后,我的雪人,倒在了地上,我生气的打了那只狗一下,不理会的走开了。 就因为那只狗,这件事也就变成了我最难忘的。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 第2篇: 童年的生活像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仓库,打开那记忆的仓库大门,便使我想起许多童年的事情,其中有一件它令我终生不能忘怀。 那一天,我写作业时,听见几个小朋友的欢笑声,不禁想起了童年发生的那件事。 那我四岁时的某一天,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在

房间里看着动画片,突然听到一声鸡叫声,我赶忙往屋外跑,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走到外面看到爸爸手里提着一个笼子,笼子里放着一只小公鸡,我兴奋地走过去和小公鸡玩。 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小公鸡已经长到了十来斤了。一天,我和小公鸡正在玩,忽然听到爸爸妈妈商量怎样杀鸡的声音。我走过去对他们说:“不能杀小公鸡,我要跟它一齐玩呢”。爸爸对我说:“不杀小公鸡也能够,可你必须让它下一个鸡蛋”。我满口答应了,我走到小公鸡那儿,给它添水加食物对它说:“你你赶紧吃了下个鸡蛋,这样你就不用死了”。可谓不管怎样说,它就不吃。这奶奶走过来对我说:“公鸡不会下蛋的,不要再等了”。我说:“它必须会下蛋的”!我虽然表面上不慌不忙,但我的心里已经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团团转。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我装着没事的样貌走进了厨房,然后在厨房走了一圈,在这中间我趁机拿了一个大鸡蛋放在衣兜里,随后我放在了小公鸡的身下。我大喊道:“小公鸡下蛋了,小公鸡下蛋啦”!爸爸走过来一看,还真有一个大鸡蛋。过了一会儿,妈妈也闻声赶来,说了一声:“今日我就拿这个鸡蛋炒菜”。我得意地走过去,只听见“怦”的一声,蛋壳碎了,却没见蛋清蛋黄流出来,妈妈笑着说:“小公鸡下熟鸡蛋了”。听完妈妈的话,全家人都哈哈大笑。 童年丰富多彩的生活令我恋恋不舍。我爱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 第3篇: 我的童年生活如山间的野花一般绚丽多彩,不经意采撷

优美的句子大全优美句子摘抄大全

优美的句子大全,优美句子摘抄大全 1、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2、一些事,只配当回忆。一些人,只能做过客。 3、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4、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5、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6、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 7、青春,是一包象征着阳光的向日葵种子,在现在洒下,就会在未来得到收获,那一株株饱含青春的花朵, 8、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斓的光影,记忆的屏障中,曾经心动的声音已渐渐远去。 9、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10、滴水能穿石,只因为它永远打击同一点。 11、青春是火,燃烧我们年轻的光华,青春是灯,照亮我们美丽的豆蔻年华,青春是路,指引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 12、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 13、有人说,青春仿佛是朵素洁的昙花,来不及铺张、来不及遐思,甚至来不及弥补欠缺和瑕庛,就那么匆匆地谢了。 14、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一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15、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 16、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 17、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18、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时光前行。 19、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 2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 像大树的 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关于幽默的经典语录

关于幽默的经典语录 1、幽默感就是分寸感。——纪伯伦 2、幽默是真正的民主。——卢安·约翰逊 3、幽默被公正地誉为最佳诗才。——托·卡莱尔 4、幽默感就是分寸感。——黎·纪泊伦 5、幽默是藏身于笑话之后的严肃。——约·韦斯 6、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拉布 7、这种因果倒置是因为我们有幽默感。——王小波 8、懂幽默会幽默的人一般都会很快乐。——宁静 9、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英·莎士比亚 10、缺乏幽默感的人不能算是很完善的人。——柯勒律治 11、幽默是不肯正经其事的荒谬感。——厄谢尔 12、幽默是绝不肯正经其事的荒谬感。——乌锡尔 13、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松林 14、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詹姆斯·潘 15、有许多真实的话都是在笑话中讲出来的。——斯威夫特 16、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钱钟书 17、使你发笑的人,滑稽。使你想笑的人,幽默。——GeorgeBunus 18、幽默是具有智慧、教育和道德上优越的表现。——德·恩格斯 19、保持一点幽默。幽默感是转变人类性质的伟大钥匙之一。——奥修 20、幽默是一种润肤膏,它使我避免了许多摩擦和痛苦。——林肯

21、给幽默下定义和对幽默作分析,是欠缺幽默感的人的消遣。——本奇利 22、可以说,诙谐幽默是人们在社交场上所穿的最漂亮的服饰。——萨克雷 23、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钱钟书 24、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愿你让自己幽默起来。——前苏联·列宁 25、幽默乃是尊严的肯定,又是对人类超然物外的胸襟之明证。——罗曼尼·葛瑞 26、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恩格斯 27、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王小波 28、没有艺术手段,没有锋利的文笔,没有幽默,没有图景,就没有小品。——鲁迅 29、幽默带来悟力和宽容,冷嘲则带来深刻而不友善的理解。——阿格尼斯·雷普利尔 30、幽默是一件不能事先做准备的事情。为了幽默而幽默,这本身就不够幽默。——张方宇 31、幽默是人的本性,它或许可以改变一时的气氛,却改变不了一生的痛苦。——郭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