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金堤 翻译原则简介

合集下载

韩国语翻译技巧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韩国语翻译技巧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活动。彭卓吾先生认为 “ 翻译 是把一 种语 言文 字表达 的思 想 内容 和艺术风格正确无 误地 ( 恰如其 分地 、 等值地 、 切地 ) 确
转移 到另 一种语言文字 中去 的创造性活动 ” 。从 以上 的论 j
式 、 现手 法 、 表 风格 等是 不能 随意改 变 的。这 大概就 是 鲁迅 先生在《 题未定草 》中所 说 的“ 凡是 翻译 , 须兼 顾两 面 , 必 一
要性 。
[ 键词 ] 韩国语; 翻译方法技巧; 表达习惯 关 中图分 类号 : 3 5 9 H 1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6 0 2 0 1 0 1 17 8 1 (0 9)0— l5—0 3
述 中可 以看 出 , 翻译家们对“ 翻译 ” 所下的定 义都没有脱离语
同样 获得 同样 的信 息 , 就是 翻译 ”4。三是 从 翻译行为 以 这 _ J 及作 品产 生的效果分析 , 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 性的语言装 换
容、 形式 、 风格等方 面的约束 , 而且还要考 虑到广 大读者 的语
言表达 习惯 , 因此 翻译 人员 在进 行语言 转换 活动 时 , 进行 要 必要 的润色 、 加工 , 进行 反复 的修改 , 使译文 通顺 流畅 , 通俗 易懂 。也就是说 , 翻译 即语言的转换是需要 翻译人员 的创造 性活动 的。翻译过 程 是译者 进行 的再创作 过 程。为 了使译 文具有可读 性 , 对译 文 进行 加 工润 色 , 但对 原文 的 内容 、 形
种语 言的创造性活动 。也就是说 , 使用不 同语言的人要 进
行 社会交际和感情交 流时 , 须通过 翻译这 个 中介手段 , 必 把
话 者的语 言转换 成 听者 的语言表 达 出来 。翻译 人员 在进行 语 言转换 活动时 , 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话者 的语 言所 运载的信

用辨证的观点看“等效翻译”

用辨证的观点看“等效翻译”
奈达 在“ wad asi c ft n l ig 中提 出“ To r c ne o r s t ” e a an 动态

在形式上很不相 同甚 至完全相 同 , 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
对等” 时强调“ 在这种 翻译 ( 动态翻译 ) , 中 不必担心接受者语 言信 息是否 与原语语 言一致 , 它们之 间是动态 关系 ” Ⅲ 。 在 翻译 过程 中 , 奈达 主要关注 的是原文信 息能否等量 传递 ,
第2 卷第 6 5 期 2 1 年6 02 月
长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l f a gh nUnvri f ce c n eh oo y ( oil cecsE io ) o rao Chn c iesyo S in eadT cn lg S ca ine dt n n t S i
系的对 等 , 文对 原文的接受者和译文对译 文的接受者 因同 原

信息 , 用两套不 同的语言 , 接受 者不同 , 却要产 生基本相 同
的效果 , 这就是等效翻译 的基本 原则 。
住其 深层含 义 , 摆脱 文化差异所 造成 的理 解障碍 , 翻译 要 在 的过 程 中要 做到任何情 况下 等效是不 可能的 。每种理论都 有其研究的局限性 , 等效 翻译理论也不例外 。
等效论 中“ 对等” 不涉 及译 者的态度 , 也不是机 械的综合 语 言学 、 语义学 、 语用学方面的对等 , 而是从语 言角度研 究对
等, 重点放在音 、 、 、 词 句 语段等各层次上 的等值关 系, 是译者 的艺术眼光和跨文化语言素养等 的综合 , 即翻译中需要的对 等是一种综合性 的关系 。金堤也指 出了“ 对等从来就是一个 相对 的概念 ” 。对等是一切严肃 的翻译工作者必然追求 的 目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翻译家金堤 翻译原则简介

翻译家金堤 翻译原则简介

主要译作:
《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集》 中译英 1947年; 《白马集》白居易 英译中 1949 年; 《女主人》俄译中 1956年; 《绿光》俄译中 1959年; 《赵一曼传》中译英 1960年 《神秘的微笑——赫胥黎 中短 篇小说集》英译中,1987年; 《尤利西斯》英译中 1987-1996 年 金隄不但是最早全面翻译《尤利 西斯》的中国人,而且是最全面 研究和介绍乔伊斯《尤利西斯》 的中国研究者
创造性叛逆: 课本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叛逆”,主要指译者在语 言层面对译文所做的“脱胎换骨”性的转化处理。 • 这样的叛逆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言差异较大不 便直译的情况下,要敢于冲破源语的束缚,译出意义最 切近而又符合译语规范的译文,也就是说,要善于将 “规范自然的原文”转换为“规范自然的译文”,舍弃 “形似”而求“神似”。 •例如: --My family name is Chen, C-H-E-N. 上面的这个例子,直译根本无法翻译,就算勉强翻译出来 也是晦涩难懂令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耳东陈” 是为了告诉听者这个字的拼写方法,而译文中的“C-HE-N”恰恰巧妙地呼应了“耳东陈”,令人拍手叫绝.
策略性叛逆: 所谓策略性叛逆是指译者在通过译文介绍异域文化 时,因为要考虑译入国的主导意识、赞助人的意愿要求 及译文读者的情趣和接受力等这些制约因素,适当地对 原文做出“策略性叛逆”的翻译方法。 • 如林纾在翻译英国哈葛德(Sir Rider Haggard)的小说 Montezuma's Daughter《 蒙特祖马的女儿》时,刻意将小 说的名字改为《英孝子火山复仇记》,并悉心刻画男主角 千辛万苦为母亲报仇的情节;而狄更斯的小说The Old Curiosity Shop 《老古玩店》。在林纾的翻译下题目变成 了《孝女耐儿传》。其实林纾的这种处理并非因为他不懂 得英语在西方,在西方也并没有“孝道”这么一说,他这 样做有他自己的目的。众所周知,晚清标榜以孝治天下, 孝道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这样处理无疑是为了顺 应当时的主导思想,希望通过接近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使他 的译品作更容易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所接受。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 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妮· 葛朗台》《贝姨》 《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 弥罗 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 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 罗兰4种: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 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 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 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 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 》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 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有一句座右铭:“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3. 西方以后结构主义为标志的当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 这一时期即从1972年霍姆斯(J.S.Holmes)发表“翻译 学的名与实”一文开始至今。 4. 继承我国译学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理论,创立自己的学 说 继承、借鉴、发展,这是我国译学建设的指导方针。 (1)多元互补论 1989年,辜正坤发表了论文“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打破了翻译标准一元化一统天下的局面。 (2)翻译标准:和谐说 2000年,郑海凌出版了《文学翻译学》,书中提出了“翻 译标准:和谐说”。
在翻译理论和思想上提出了 “整体(全局)”论(“段本 位”、“篇本位”思想),丰 富了中国翻译史。
八、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一)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有无“学科意识” 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的十位译论界泰斗:奈达 、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斯坦纳、巴尔胡达罗夫、 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穆南和塞莱斯科维奇。这十位宗 师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苏联翻译理论两大流派对我国翻译思想的影响 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Translation is an art/ a science/ a craft?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

1.美国的《韦氏新大学辞典》给翻译的定义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

2.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中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在保持共内容即意义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的过程‖。

c.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则认为, 翻译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It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at the author intended in the text.) (A Textbook ofTranslation)。

我国著名革命家兼文学家瞿秋白说:―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结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等等。

唐朝(618—907)贾公彦在《义疏》中对翻译作了明确的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宋代(960一1279)法云(I 088~1158)在其所编《翻译名义集》自序中进一步指出:―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这就是说,翻译即将一种语言——源出语(the source language)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the target language)或曰接受语(the receptor language),而意义保持或大抵保持不变。

著名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 1709~1784)对翻译也作过类似的界说;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the sense‖。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一般认为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亚历山大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或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看作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

从公元前52到44年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J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前43) 发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

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国有学者提出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A 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起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

B 从1959年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发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翻译学阶段”。

C 从1975年霍姆斯(James Holmes) 正式发表论文,《翻译的名称和性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开始至今:称作“当代翻译学阶段”。

(潘文国等)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他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三大原则: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

该作成为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后来“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有英国诗人麦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针对荷马诗作的翻译提出荷马诗作的特征和翻译原则,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翻译引起较大的反响。

汉语习语的欠额翻译及补偿解读

汉语习语的欠额翻译及补偿解读

汉语习语的欠额翻译及补偿【摘要】: 汉语习语是一种富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且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和短句。

汉语习语的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的转换, 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实际翻译中常会出现欠额翻译的现象。

文章依据等效翻译理论, 探讨了汉语习语英译中欠额翻译加以补偿的途径。

【关键词】:汉语习语; 欠额翻译; 等效;补偿1. 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汉语习语更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

广义上,汉语习语包括谚语、成语、俗语、典故、歇后语、楹联等, 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之后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习惯和特点,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对习语进行英译时, 译者既要保持原文的忠实、可信, 还要保持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等特点及其民族地方特色。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汉语习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作品质量的高低, 影响到英语读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更影响到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因此,汉语习语翻译是汉译英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文章拟依据等效翻译的理论, 就汉语习语英译过程中的欠额翻译及其补偿进行探讨。

2. 等效翻译理论等效翻译是中外翻译家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美国着名翻译家奈达[1] 提出了动态对等, 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1986年,翻译家金堤[6] 指出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 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 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 这就叫做等效或基本等效, 这个目标应该是用于一切种类的翻译。

因此,可以说, 翻译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原语基本信息和文化的传递,即让译语读者尽可能的了解原语所要表达的基本信息和语言文化。

具体来说, 汉语习语的英译应做到: ⑴意义或内容的对等; ⑵文化信息的对等; ⑶形式上的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 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 出版的长篇小说。 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 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 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于1904年 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 种种日常经历。 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 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 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 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 佳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 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 《尤利西斯》是英国现代小说中 最有实验性、最有争议的作品。
文学界对《尤利西斯》两种评价
“是一部旷世奇作”OR “粗俗不堪入目”? For: •书中的人物只有布卢姆,斯蒂芬和莫莉三位主要人物。《尤利西斯》 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 •乔伊斯以他惊人的文学功底,用一百万字讲述了三个人物在十八个 小时内的活动。 •一个作家的文学功底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著作往往会渗透进哲学。 乔伊斯将他十六年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都全部浓缩到了《尤利 西斯》中,同时它又是一部价值超越了社会现实的著作,并且上升 到了哲学的深度。 Against: •1993布克奖得主罗迪·道尔猛烈攻击了乔伊斯及其拥趸。在道尔看 来,《尤利西斯》有三大罪: “过长”——它需要一个好编辑(大删大砍); “被高估了”——《尤利西斯》名实不符; “无感染力”——“人们总是把《尤利西斯》归入史上十佳图书之 列,但我怀疑这些人中可有一位曾为之感动,”道尔说,“我只读 了三页便生出浪费时间的恶感。”
跳译: 我们在阅读裘柱常翻译的德莱塞小说《嘉莉妹妹》时, 就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小说原著每章都有一个标题,如 第一章为The Magnet Attracting: A Waif Amid Forces, 第二章为What Poverty Threatened: Of Granite and Brass,第三章为We Question of Fortune: Four-fifty a Week…显然,每个标题都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结构工 整,寓意深刻,对每章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又给 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搞不好就会破坏整个译文的风 格。裘柱常在60年代初与石灵合译这部小说时,把各章 的标题也都翻译了出来,但是译得不够理想,有的译评 家提出了商榷.80年代,裘柱常重译这部作品时,干脆把 各章标题略去不译。
关照性叛逆: 所谓关照性叛逆,是指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 译者有时对晦涩难懂的原文做出某种形式的“明晰化” 处理的一种关照读者的叛逆行为。
•对难懂的作品添加注解就是一种常见的关照性叛逆行为。 作为译者,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书里的故事和人物, 更是为了介绍作品的思想,如果不作出明晰化处理读者 看不懂译文作品,更不用说体会原文的思想。正所谓两 害相权取其轻,萧乾夫妇把翻译比作一个后有魔鬼前有 悬崖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让读者看不懂和对原作进行叛 逆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如果译作通篇让读者看 不懂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他们在翻译意识 流开拓之作《尤利西斯时》给全书增加了5,840条注解, 字数上十万。
策略性叛逆: 所谓策略性叛逆是指译者在通过译文介绍异域文化 时,因为要考虑译入国的主导意识、赞助人的意愿要求 及译文读者的情趣和接受力等这些制约因素,适当地对 原文做出“策略性叛逆”的翻译方法。 • 如林纾在翻译英国哈葛德(Sir Rider Haggard)的小说 Montezuma's Daughter《 蒙特祖马的女儿》时,刻意将小 说的名字改为《英孝子火山复仇记》,并悉心刻画男主角 千辛万苦为母亲报仇的情节;而狄更斯的小说The Old Curiosity 传》。其实林纾的这种处理并非因为他不懂 得英语在西方,在西方也并没有“孝道”这么一说,他这 样做有他自己的目的。众所周知,晚清标榜以孝治天下, 孝道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这样处理无疑是为了顺 应当时的主导思想,希望通过接近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使他 的译品作更容易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所接受。
创造性叛逆: 课本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叛逆”,主要指译者在语 言层面对译文所做的“脱胎换骨”性的转化处理。 • 这样的叛逆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言差异较大不 便直译的情况下,要敢于冲破源语的束缚,译出意义最 切近而又符合译语规范的译文,也就是说,要善于将 “规范自然的原文”转换为“规范自然的译文”,舍弃 “形似”而求“神似”。 •例如: --My family name is Chen, C-H-E-N. 上面的这个例子,直译根本无法翻译,就算勉强翻译出来 也是晦涩难懂令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耳东陈” 是为了告诉听者这个字的拼写方法,而译文中的“C-HE-N”恰恰巧妙地呼应了“耳东陈”,令人拍手叫绝.
著名翻译学家 金隄 第十章 忠实与叛逆
金隄(1921--2008)享年87岁 •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 南浔镇 ; •最早接触英语是在12岁上初中时, 高中时他又学德语,以后还学了俄 语、法语和日语; •1986年获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 学研究著作二等奖 1988年获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 金隄先生,浙江 吴兴人。 研究著作一等奖 1994年获台湾1993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 1998年获新闻出版署优秀外国文学 图书奖一等奖 2001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 翻译家”荣誉称号。 2005年获爱尔兰翻译家协会荣誉会 员称号。
Thanks for watching!
权宜性叛逆
策略性叛逆
翻译忠实 与叛逆
(四种有意性叛逆)
关照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
权宜性叛逆: “权宜性叛逆”,系指译者由于翻译难度较大,自身 能力有限,或考虑译文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因素, 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权宜性处理方法。
• 比如遇到译者自己搞不懂,或者不好翻译的地方,要么“跳”过 去,要么做“减码”处理。 •原则上译者对原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义务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 想,因而一般来说遇到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传译的地方,我们一般是不 赞成采取回避政策特别是在翻译严肃的作品的时候,更要避免这种 轻率的做法,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这种现象有时又是不能避 免的,对于作品中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传译的地方,如果处理得不好 或者译得不理想可能会破坏整个译文的风格,因此可以在不影响忠 实的前提下适当地采取跳译或者漏译的方法。当然译者在作此处理 的时候要小心谨慎,反复考虑其利弊 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忠实于源文 本。 •至于减码处理最常见的形式是改变原作的体裁,特别是把诗体原文 改译成散文体译文,不仅降低了翻译的难度也符合了读者的需要更 加浅显易懂。
"减码处理"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多采用素体无韵诗写成,早在上世纪初, 林纾将某些莎剧译成了文言小说,而在上世纪30至 60年代, 朱生豪、梁实秋先后将莎剧译成了散文剧本,都受到了众多 读者的欢迎。 林纾版 Helena entered, and she said to her, " Helena, you kn ow I am a mother to you.“ 已见海冷娜入,夫人谓之曰: “若知余为而母乎?” 已见海冷娜入,夫人谓之曰: 若知 余为而母乎? 梁实秋版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但是你, 只看中你自己的亮眼晴 但是你 只看中你自己的亮眼晴 用自 身做燃料培养那眼里的火焰
翻译理论----“等效翻译”
•1982年出版的《论翻译》和1989年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是金 隄在翻译理论研究上的成果。 •在总结我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言学、符号学、 信息论等研究成果,并在自己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 的。 •等效翻译不主张在翻译中简单地用忠实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认 为忠实在表示“忠实的译文” 的同时,也在指译者的态度,在概 念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科学性。 •明确提出了效果概念,即“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 应该与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 这是中国传统译论中从未 有过的科学观点。 •以等效为翻译原则,译者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效果上,而不是斤 斤于直译或意译。金隄也曾明确表示自己在翻译时从来不考虑直译 还是意译,唯一的考虑就是译文的效果。 •“一个成功的翻译家必须既是学者又是作家。既尊重原文又使读 者明白。翻译最忌讳的是不懂原文情况下的猜译。”
主要译作:
《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集》 中译英 1947年; 《白马集》白居易 英译中 1949 年; 《女主人》俄译中 1956年; 《绿光》俄译中 1959年; 《赵一曼传》中译英 1960年 《神秘的微笑——赫胥黎 中短 篇小说集》英译中,1987年; 《尤利西斯》英译中 1987-1996 年 金隄不但是最早全面翻译《尤利 西斯》的中国人,而且是最全面 研究和介绍乔伊斯《尤利西斯》 的中国研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