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

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言辞简奥,意蕴深远。

然自秦汉以来,语音变迁,文风迥异,后人读之,往往感到晦涩难懂。

故翻译文言文,须讲究方法,遵循原则,方能传神达意。

今吾将文言文翻译之六原则,阐述如下:一、忠实原意,尊重原文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为忠实原意。

译者应悉心揣摩原文之意,力求还原作者之旨,不得随意增删,更不可曲解其义。

尊重原文,方能使读者领略古人之风采,体会其精神。

二、字词准确,语境适宜文言文中,字词丰富,用法多样。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字词含义,结合上下文语境,使之恰当运用。

如遇生僻字词,应注解其意,以便读者理解。

同时,注意避免因语境差异导致的误解。

三、简洁明了,避免冗余文言文表达简练,翻译时亦应遵循此原则。

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原文之意。

避免冗余,以免影响读者阅读体验。

如遇复杂句式,可适当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四、注重韵律,保持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留。

如原文为韵文,可保留其韵律;如原文为散文,则应保持其平仄、对仗等修辞手法。

使译文既有古风,又不失现代感。

五、广征博引,丰富内涵翻译文言文,不仅要注重字词的翻译,还要关注其内涵。

可借助古今文献、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丰富译文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更多文化底蕴。

六、注重文采,提高可读性文言文翻译,既要忠实原意,又要注重文采。

译者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译文可读性。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古人之智慧,又能感受到现代汉语之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即:忠实原意、字词准确、简洁明了、注重韵律、广征博引、注重文采。

译者应遵循此原则,用心翻译,方能将文言文之美,传承于后世。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3.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 ( 击鼓 ) 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补介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 陵 , 秦 军 驻 扎 ( 在 ) 氾 南 。
5.补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 信、达、雅 二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一:信、达、雅
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 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恰当,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
练习:
人名、年号
地名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 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 名。
二 补:补充。 需要补充的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代汉语大多是 单音词,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有不少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素 而发展成的。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相应的现 代汉语双音词。 学不可以已。 译:学习不可以停止。 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思考。 第二种情况,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 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 整。
①文言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②词类活用词
活用后的词;
③通假字
本字;
④古义
今义、引申义、比喻义。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要求学生课下翻译全文。

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原则:1.通读全文,理解主旨,照顾前后,确凿译句;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参照如下方法:
1.保留:凡古今义相同的词和专用名词都可保留。

如“陈康肃公善射”中的“陈康肃公”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下来。

2.增补:文言文成分省略的地方翻译时要增补出来。

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第二个“曰”前省略了“贫者”一词,翻译时要补充上。

3.省略: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要省略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第一个“之”字无实在意义,不译。

4.替换:通假字换成被通假字,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也要替换。

如:“满坐沉寂,无敢哗者”中的“坐”应译为“座”,“无”译为双音词“没有”,“哗”译为双音词“喧哗”。

5.调整: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要进行语序的调整。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属介宾短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放在谓语“语”前,“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6.变通:直译难以确凿表意时,可以意译。

1/ 1。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古典的特点,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文言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忠实原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华丽的修辞和古老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顺易读。

虽然文言文具有优美的文学特点,但是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让译文通俗易懂、顺畅流畅,并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3.不失本意。

文言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内容。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始终关注原文的含义和内涵,并尽力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合,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符合读者需要。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文,因此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需要。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实际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普通文本的翻译方法很相似。

在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原文的含义和内涵。

文言文常常使用metaphor, allusion, parallelism 和a host of other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at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speakers to understand.因此,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和内涵。

2.逐词翻译。

建议在翻译文言文时逐词逐句进行翻译。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保持与原词的接触,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

这样做的唯一问题是,可能会导致译文不够通顺。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1. 信、达原则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

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

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

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

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

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在其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要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合情合理地运用对应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一一信、达、雅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辞优美,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具体来说,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要做到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真,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进行逐字逐淳,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致。

例如:原句:不赂者以賂者丧。

(苏洵《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吏国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

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格等,对于这些语句,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意,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1)借喻。

要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

原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2)借代。

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因此,对那些运用了借代手法的地方应意译. 译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

原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3)互文。

互文乂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意思相同的部分合而为一。

原句:枝枝相度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译文:树木的枝条和叶子互相後盖,交又掩映。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原则: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译文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原文词语要逐个落实;原文遣词造句的 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要和原文 一致。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
• 意译:忠于原意、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 构。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 • 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 1.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 句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 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 纱帽” 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 2.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 “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 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 复命。
③换――替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 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 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 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 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例1.是知也(通假字--要替换)
这就是聪明智慧呀 例2.可以为师矣(古今异义--要替换) (就)可以凭借此事做老师了 或(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例3.贫者语于富者曰(词类活用--要 替换-名词用做动词,告诉)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⑥调――调整。
•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 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主要调倒装句 • 例1、子何恃而往(宾语“何”前置,应为子恃何 而往) • 例2.何有于我哉 (宾语“何有”前置,应是“于 我有何哉”) • 例3、徐喷以烟(介宾短语后置,应是“以烟徐喷” • (我)把烟慢慢地喷过去
④删――删略。
• 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 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 用虚词,便可删略 。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非易事。

要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相应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信”即忠实原文,准确无误。

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原意。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应直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词语。

2、达“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对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进行调整,使译文流畅自然。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我自身”,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应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雅“雅”要求译文有文采,尽量生动、优美。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其意思,还应尽量展现其优美的意境。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不译。

2、删删除原文中无需翻译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可删去。

3、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意思完整。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士气”,使句子更通顺。

4、换将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尝”译为“曾经”,“思”译为“思考”。

5、调调整原文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比如,“何陋之有”,应调整为“有何陋”,再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信)“表意明确”(达)“简明优美”(雅)。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多余,要求字字落实。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式
文言文翻译的方式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并且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

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四字法”,即“留”“补”“删”“调”等。

1. 留
“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保留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 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使译文通顺、明确。

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确。

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2011年武汉市《三国志·是仪胡综传》)——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权以问仪”中省略了“之”,即“权以之问仪”,翻译时要注意补出来。

3. 删
“删”,就是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八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也应该删除。

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

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4. 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例如:屠惧,投以骨。

(《狼》)
——屠夫害怕,就把骨头扔给狼。

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头扔给狼”。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
——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歌于途”“休于树”状语后置,应调整为“于途歌”“于树休”。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2011年泰州《苏秦之楚》)
——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贵于玉”“贵于桂”,应调整为“比玉贵”“比桂贵”。

四、关注五个重点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除了把握“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的翻译要求,掌握“留”“补”“删”“调”等四种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五个重点。

1.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
“临”有多种解释:① 靠近;② 面对;③ 来到,到达;④ 快要,将要。

临溪而渔——“临”译为“靠近”“在……旁边”;
执策而临之——“临”译为“来到”“到它跟前”;
临表涕零——“临”译为“面对”。

2.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用鞭子打,驱使”。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
——桃花源中来来往往的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

“往来”“种作”都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应译为“来来往往的人”“耕种劳作的人”。

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2011年连云港《晏子春秋》)
——我听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

句中的“乐”“哀”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喜好”“怜悯”或“以……为乐”“以……为哀”。

3.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

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句中“……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句中“如……何”是固定格式,意思是“把……怎么样”。

4. 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译出其句式特征。

例:
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帮助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都在这里聚会,欣赏景物产生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多会于此”,状语后置,译为“都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译为“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5. 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

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

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

在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

文言文翻译,可用下面的歌诀指导: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
掌握实词,活用虚词;
辨析词义,弄清语序;
遇到难句,前后联系。

总之,以上几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翻译时,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以达到最佳、最准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